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湖南省食物中毒的流行特征,为预防、控制及有效处理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收集2005—2009年湖南省各县(市、区)报告的食物中毒资料,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09年湖南省报告食物中毒事件144起,中毒4554人,死亡50人,病死率为1.10%;中毒发生时间以5—9月份为高峰,中毒事件起数占总数的61.81%;中毒的主要原因为细菌性食物中毒(63起,占43.75%),其次为有毒动植物(35起,占24.31%)和化学性食物中毒(35起,占24.31%);病死率较高的是毒蘑菇、亚硝酸盐和毒鼠强引起的中毒事件,病死率分别为9.20%(23/250)、5.77%(3/52)和4.03%(6/149);中毒场所以集体食堂和家庭为主,分别占总起数的40.28%、32.64%。结论食物中毒事件严重危害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加强重点行业的监管、食品卫生知识普及和鼠药、农药的使用管理是减少食物中毒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2001—2006年湖南省化学性食物中毒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近年来湖南省化学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特点和变化趋势,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参考。方法从2001—2006年湖南省食物中毒报表资料中,收集有关化学性食物中毒的全部个案报表按年度分布、季节分布、城乡分布、场所分布、中毒因子及发生原因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2001—2006年湖南省发生化学性食物中毒事件129起,中毒3249人,死亡34人,分别占湖南省同期食物中毒报告总数的37.83%、35.69%和58.62%,且病死率(1.05%)显著高于同期食物中毒总体病死率(0.62%)水平(P〈0.05)。主要中毒因子是有机磷(占39.53%)和毒鼠强(占37.98%);中毒场所以家庭为主(占51.94%),其次是集体食堂(占31.01%);误食(占58.14%)和人为投毒(占32.56%)是导致化学性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农村发生中毒的起数(占83.72%)远高于城市;2003—2006年中毒发生率呈明显下降趋势。结论进一步加强对有关剧毒化学品的监管,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的道德法制观念、卫生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是减少化学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宾川县食物中毒原因,分析发生规律和特点。方法对宾川县2007-2009年所发生的食物中毒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7-2009年发生食物中毒47起,中毒人数946人,死亡5人,病死率为0.53%。中毒事件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第3、4季度发生的起数占70.21%;中毒就餐场所以家庭和宴席较多,占总起数的63.83%;中毒原因以植物性中毒为主,共31起,占总起数的65.96%;中毒人数最多,影响面大的食物中毒事件是微生物性中毒,8起中毒655人,占中毒总人数的69.24%;致死人的中毒事件是草乌中毒(2人)、毒蘑菇(2人)和沙门菌(1人)。结论误食有毒植物和植物加工不当是该县食物中毒发生频率高的原因,微生物所致食物中毒是较大的食品安全问题,草乌中毒和误食毒蘑菇是导致食物中毒事件中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广东省2007-2011年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食物中毒类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广东省2007-2011年通过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并对食物中毒发生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2007-2011年全省17个地市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148起,各年分别为24、52、34、24和14起;中毒3107例,死亡27例。4川月份为食物中毒高发月份,共90起(占60.81%);城市为高发地区,共72起(占48.65%);微生物污染是主要致病因素,共66起(占44.59%),其中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共30起(占20.27%,30/148);误食毒蘑菇和农药是食物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造成死亡人数分别为5和6例;集体食堂和家庭聚餐是本次食物中毒发生的主要场所,分别为57起(占38.51%)和28起(占18.92%)。结论广东省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毒起数和中毒人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针对广东省食物中毒的高发时期、主要致病因素和重点场所等特点,规范水产品的流通管理,加强对消费者和餐饮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宣教。  相似文献   

5.
阳江市1995~2003年食物中毒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阳江市食物中毒的发生情况。方法 对阳江市1995~2003年食物中毒调查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阳江市1995~2003年共发生食物中毒65起,中毒人数1377人,死亡7人,病死率为0.51%。中毒起数最高为1998年13起,中毒人数最多为1997年415人。食物中毒的高发期为第二季度,占中毒总起数的40.00%(26/65),中毒人数以第三季度最多,占中毒总人数的36.02%(496/1377)。中毒场所以家庭发生的起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50.77%、52.36%和100.00%。中毒原因以化学性食物中毒起数最多,占中毒总起数的40.00%(26/65)。中毒食物以果蔬类食物中毒的起数最多,占中毒总起数的30.77%。结论 加强卫生监督和宣传教育是预防食物中毒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湖南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及有效处理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7--2012年湖南省各市县网络直报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资料,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07-2012年期间湖南省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别为84、112、208、65、56、55起,共580起,发病27628例,平均罹患率为3.57%(27628/773397);死亡10例,病死率0.04%。事件起数以2009年最多(208起,占35.86%),时间分布以30月和9~11月为2个高峰,分别占事件总起数的41.38%(240起)、39.66%(230起),事件类型以传染病暴发为主(513起,占88.45%);事件主要分布在县乡中小学(421起,占72.59%)。结论2007—2012年湖南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县乡级学校及低龄组学生是目前学校卫生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深圳市食物中毒的发生情况与特征。方法收集整理深圳市2005-2007年食物中毒事件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深圳市2005-2007年共发生食物中毒154起,中毒1744人,无死亡病例。非集体性和集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分别占51.3%及48.7%。食物中毒事件多发于夏季和秋季(68.8%,106/154);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居首位(占67.5%,104/154),致病因素依次为副溶血性弧菌(61.5%)、变形杆菌(13.5%)、沙门菌(7.7%)、金黄色葡萄球菌(6.7%)等;中毒地点以集体食堂为主(占49.4%,76/154);中毒食物主要有肉及肉制品(28起)、四季豆(19起)等。结论深圳市近3年食物中毒事件查明率为89.0%。中毒发生规律与广东省其他城市相比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的特点和变化趋势,以期对南宁市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相关的依据。方法对2004年~2008年南宁市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的时间、地域(场所)、致病菌的分布进行分析。结果2004年~2008年南宁市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35起,中毒人数753人,死亡0人。发生起数最多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15起,占中毒总起数的42.86%;中毒人数235人,占中毒人数的31.21%。其次为奇异变形杆菌,8起,占中毒总起数的22.86%;中毒人数149人,占中毒人数的19.79%。再次为沙门氏菌,6起,占中毒起数的17.14%;中毒人数75人,占中毒人数的9.96%。场所分布:商业饮食12起,占34.29%,学校10起,占28.57%;中毒人数:学校381人,占中毒人数50.60%;集体食堂226人,占30.01%;商业饮食119人,占15.80%:家庭27人,占3.59%。季节分布:对夏季为最多,其次为秋冬季。结论细菌性食物中毒有很强的规律性,应根据其内在特点.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垫江县近年来食物中毒发生规律和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2-2015年垫江县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2012-2015年垫江县共发生食物中毒38起,中毒人数294人,死亡2人,病死率0.68%;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集中在3、4季度;中毒事件起数和中毒人数最多的均为动植物性食物中毒,占24起(63.16%)、178人(60.54%),主要为毒蘑菇中毒;家庭是食物中毒的高发场所,占25起(65.79%),单位食堂是中毒人数最多的场所,为109人(37.07%).结论 垫江县食物中毒防控工作应以防控毒蘑菇中毒为主,防控的重点场所为家庭和集体食堂.  相似文献   

10.
2005-2009年广西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广西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点,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09年广西报告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09年广西报告食物中毒事件209起,进食53 260人,中毒发病4 941例,死亡72人,中毒发病率为92.77‰,中毒死亡率为1.35‰,病死率为1.46%。食物中毒事件数、中毒发病人数占广西同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比例均为第二位,而中毒死亡人数则为第一位。2007年以来食物中毒事件数、死亡人数逐年减少,报告事件数、中毒发病人数、中毒死亡人数最少的年份均是2009年。中毒起数和发病人数最多的是微生物性中毒,死亡人数最多和病死率最高的是动植物性中毒,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是农药及化学性中毒。农村中毒事件数多于城市。中毒事件数最多的月份是6月份和9月份;食物中毒的主要场所为乡镇和农村的家庭,其次为学校和幼托机构。生熟交叉污染、误用有毒品种、原料污染或变质为食物中毒的三大主要原因。结论食物中毒是广西主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一,应加强对食品微生物性污染和腐败变质的控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东莞市食物中毒特征,为制定食物中毒防控策略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2009年东莞市食物中毒资料。结果共发生食物中毒事件21起,中毒人数301人,无死亡病例;中毒事件主要发生在5-9月(15起,占71.43%),其中5-6月份为高峰期(9起,占42.86%)。事件主要为细菌性因素引起(13起,占61.90%),其中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6起);中毒食物主要为肉类(11起,占52.38%)及菜豆类(5起,占23.81%);发生场所以企业食堂为主(14起,占66.67%);检测细菌性污染样品的阳性检出率为40.88%(56/137),检测化学性污染的样品的阳性捡出率为71.43%(5/7);13起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中有4起来捡出病原菌。结论2009年东莞市食物中毒发生场所以企业食堂为主,主要发生在5-9月份,以肉类细菌性污染为主。应针对关键控制点重点管理,提高事件原因查明率,加大监管及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12.
根据1996年全省各市食物中毒报表统计,现将1996年全省食物中毒情况分析如下:l基本情况1.l概况1996年全省共发生食物中毒136起,中毒人数4530人,中毒死亡8人,全省食物中毒发病率7.07/十万,病死率为0.18%,与1995年比较卜],中毒起数下降了4.9%,中毒人数上升29.7%。发病率上升了1.74/十万,中毒死亡人数下降了46.7%。病死率由0.43%下降至0.18%(表1)。表11996年全省食物中毒概况与1995年比较1.2季节分布1996年全省各季均有食物中毒发生,多发季节在二、三季度,中毒起数均占总数的32.4%,中毒人数分别占总中毒人…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2003—2007年苏南某市食物中毒情况的分析,揭示其分布、原因及变化趋势,为制定相应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对全市发生的食物中毒调查报告进行统计学、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3~2007年全市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44起,事件发生场所主要集中在集体食堂,中毒起数和中毒人数分别占31.80%和46.48%,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起数和中毒人数所占的比率最高,分别占63.64%和86.48%,其次为化学性食物中毒。结论提高食物中毒事件的预警和应急处理能力,将该市的食物中毒事件发生控制在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中山市近年来食物中毒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找出关键控制环节,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方法收集中山市2006--2010年食物中毒报表及个案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2010年全市共发生食物中毒45起(各年分别为8、14、12、6、5起),中毒人数共828人(各年分,51j为151、266、219、119、73人);第3季度是中毒高峰,共发生22起,占48.88%,中毒人数400人,占48.31%;中毒原因主要是细菌性,共发生39起,占86.67%,中毒人数738人,占89.13%;中毒场所以集体食堂为主,共发生24起,占53.33%,中毒人数458人,占55.31%。结论该市食物中毒的发生起数和中毒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加大行政执法力度,突出重点季节、重点场所、重点环节的防控工作,是预防该市食物中毒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湖北省突发中毒事件发生情况,分析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增强突发中毒事件防控能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湖北省2005-2015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突发中毒事件资料,归类统计分析.结果 湖北省2005-2015年共报告突发中毒事件142起,中毒病例3 432人,死亡115人,病死率3.35%.根据事件分类,食物中毒117起,急性职业中毒10起,其他中毒15起;根据事件分级,较大事件63起,一般事件40起,未分级事件39起;家庭是突发中毒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所;十堰和恩施地区突发中毒事件占比最高,分别为23.94%和15.49%;毒蕈中毒事件死亡人数最多,沙门氏菌中毒事件发病人数最多;按规定时限报告的事件占所有突发中毒事件的33.10%.结论 毒蕈中毒是湖北省突发中毒事件防控重点,应加强源头预防;湖北省突发中毒事件报告率偏低,需规范信息报告工作,完善部门间信息互通机制,加强对突发中毒事件的监测与上报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2005-2010年广州市食物中毒发生的规律和流行特点,为制定食物中毒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5-2010年广州市食物中毒档案资料,并对食物中毒发生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2005-2010年广州市共报告发生食物中毒381起,中毒4802例,死亡10例。微生物污染是主要致病因素,中毒232起(占60.9%),其中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中毒104起(占27.3%);误食毒蘑菇是主要致死原因,占全部死亡人数的60.0%(6/10)。饮食服务单位和集体食堂是食物中毒主要责任单位,分别报告发生135起(占35.4%)和125起(占32.8%)。结论广州市食物中毒人数和发病率总体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但需要进一步完善食物中毒应急机制,尤其是针对食物中毒高发地点、主要致病致死因素等特点,强化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2015—2018年湖北省突发中毒事件特征,为增强突发中毒事件防控能力提供依据。
  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5—2018年湖北省突发中毒卫生应急信息平台报告的突发中毒事件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湖北省2015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共报告突发中毒事件171起,中毒病例3 024例,死亡13例,病死率0.43%。根据事件分级,重大事件2起(占1.17%),较大事件14起(占8.19%),一般事件50起(占29.24%),未分级105起(占61.40%)。根据事件分类,食物中毒事件115起(67.25%),职业中毒事件4起(2.34%),其他中毒事件52起(30.41%),以化学品、真菌、细菌中毒为主。突发中毒事件在7月份报告数最多,8月份和10月份次之,11月份最少。报告突发中毒事件数量居前三位是恩施、武汉、荆州。病例数前三位是十堰、武汉、鄂州。突发中毒病例的职业居前三位的是农民、职员和工人。
  结论  湖北省突发中毒事件仍以食物中毒为主,需加强对突发中毒事件的监测、报告及审核,推进突发中毒卫生应急信息平台的修订完善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江门市食物中毒的发生情况、流行原因和规律.以便有针对性地制订防控措施。[方法]对2001~2007年江门市食物中毒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1-2007年合计发生食物中毒114起、中毒1906人,全人口年均发生率为6.88/10万;死亡9例,病死率为0.47%。114起食物中毒中.细菌性食物中毒50起、中毒1068人.分别占总起数的43.85%和中毒总人数的56.03%;化学性食物中毒分别占29.82%和20.82%;植物性食物中毒分别占21.05%和20.46%。发生在集体食堂的分别占总起数和总例数的40.29%和42.55%。9例死亡者中。河豚鱼、蟾蜍中毒各4例,误食毒鼠强污染死猪肉1例。[结论]江门市食物中毒以细菌性食物中毒和集体食堂发生的最高,以进食或误食有毒动物肉类为主要死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陕西省2004-2013年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特征,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陕西省2004-2013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报告的食物中毒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4-2013年全省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40起,中毒1 950人,病死率为0.36%.9月份发生食物中毒起数(9起)和发病人数(469)最多.季度分布主要是第三季度和第一季度.农村地区食物中毒起数、发病人数和病死率均高于城市,场所主要是学校集体食堂(8起)、农村自办酒席(7起)和家庭(5起).食物中毒致病因子主要是微生物类,中毒起数和发病人数分别占37.50%、53.03%.化学类中毒的病死率高(4.07%).中毒原因多为食物污染、变质和误食.结论 预防秋季、农村地区、细菌性的食物中毒是减少陕西省食物中毒事件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钟启丽  叶广灵 《职业与健康》2013,(23):3122-3123
目的通过分析韶关市近20年食物中毒流行特征,为进一步控制食物中毒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对全市1993—2012年的食物中毒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年间共发生食物中毒126起,中毒1862人,死亡15人;年均发病率为29.84/10万;食物中毒发生起数和中毒人数自2002年起呈上升趋势,病死率后10年明显高于前10年;第2、3季度为中毒高发季节;中毒发生场所以集体食堂为主;中毒原因以微生物性食物中毒最多,占中毒总起数的36.51%。结论该市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卫生监督和宣传教育,预防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