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氧化应激在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观察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LIR)后心肌组织的损伤性变化并探讨氧化应激在其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制备LIR动物模型,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及比色法测定心肌组织丙二醛(MDA)、髓过氧化物酶(MPO)、ATP、乳酸(LD)含量及ATP酶(ATPase)活性;测定血浆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光镜观察心肌组织的形态学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再灌注后心肌组织ATP储备减少,LD含量增加,各型ATPase活性下降,血浆CK、CK-MB及心肌组织MDA、MPO含量均增高(P〈0.05或P〈0.01)。镜下可见再灌注后心肌组织炎性细胞浸润,部分心肌横纹不清晰,少数心肌细胞变性。结论LIR可对心肌组织造成一定损伤,这与体内的氧化应激状态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NF-κB、TNF-α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NF-κB及TNFα-在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中的表达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预作用。方法60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糖尿病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每组20只,后两组用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制备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阿托伐他汀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kg.d)灌胃12周。用放免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浆及心肌TNFα-,光镜下观察心肌结构。RT-PCR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NFκ-B及TNFα-的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其蛋白表达。结果光镜下可见对照组大鼠心肌细胞排列整齐、致密,结构清晰,细胞核呈卵圆形,糖尿病组大鼠心肌细胞排列紊乱、扭曲,间质有炎症细胞聚集,阿托伐他汀组心肌细胞排列趋于整齐,结构接近正常。糖尿病组大鼠血浆和心肌中TNFα-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且心肌组织中NFκ-B和TNF-αmRNA及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给药12周后,阿托伐他汀组NFκ-B、TNF-αmRNA及蛋白表达较糖尿病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抑制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中NFκ-B及TNFα-的表达,对2型糖尿病心肌病具有一定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抗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Anti-TNF-αmAb)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与心肌核因子-kB(NF-kB)活化之间的关系。方法新西兰兔152只分为①缺血-再灌注组;②抗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预处理组;③假手术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心肌组织中TNF-α的表达,凝胶电泳迁移率分析检测NF-kB的活性,髓过氧化酶法定量测定心肌组织中浸润的中性粒细胞。结果心肌缺血-再灌注使NF-kB迅速活化;心肌TNF-α的表达也明显增高,其与中性粒细胞浸润升高有相关性(r=0.764,P<0.05);Anti-TNF-α-mAb能抑制NF-kB的活化、减少TNF-α的表达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结论心肌缺血-再灌注能刺激心肌NF-kB的活化,活化的NF-kB启动TNF-α的表达而参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过程。抗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体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不仅在于直接减少TNF-α,而且可以抑制TNF-α对心肌NF-kB的活化的反馈激活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红花黄色素(safflor yellow,SY)对大鼠缺血再灌注(I/R)心肌Akt、内皮一氧化氮合酶(eNOS)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健康Wistar大鼠30只,雌雄不分,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即正常对照(NC)组;缺血再灌注(I/R)组,给予生理盐水;SY组:于再灌注前5min,给予红花黄色素注射液10mg/kg,余同I/R组。实验终末,取缺血坏死区心肌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心肌组织中Akt、eNOS表达的变化。结果SY组心肌组织中Akt、eNOS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组(P〈0.01),其余组间各项观察指标无显著差异。结论SY能影响心肌蛋白的表达,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IPC)对大鼠移植胰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并分析其中可能的机制。方法: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I/R组,/n=6)和缺血预处理组(IPC组,n=18),IPC组又根据不同方法分为3个亚组:IPC3、IPC2和IPC3(n均=6)组,检测各组再灌注前及再灌注后血糖;再灌注后2h血清中TNF-α和NO的含量、胰腺组织中SOD、MPO和MDA含量。结果:①再灌注后IPC组相对于I/R组血糖低;②再灌注后IPC组较I/R组血清中TNF-α含量高、NO含量低;③再灌注后IPC组较I/R组胰腺组织中SOD含量高,MDA和MPO含量低。结论:①IPC对大鼠移植胰的VR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机制可能是提高SOD的活性、增加内源性NO的合成、减少TNF-α的生成和减轻PMNs的粘附与聚集;②缺血5min再灌注5min2次是最佳的移植胰IPC诱导办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Sigma-1受体在小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和作用。方法 将2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肝缺血再灌注组,建立小鼠肝缺血再灌注模型。肝缺血再灌注组分别为缺血1 h再灌注6 h、再灌注12 h和再灌注24 h组。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实验分别检测各组小鼠肝组织Sigma-1受体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进一步研究Sigma-1受体在小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将2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Sigma-1受体激动剂组、Sigma-1受体激动剂加抑制剂组。建立小鼠肝缺血再灌注模型1 h前,向激动剂组小鼠腹腔注射Sigma-1受体激动剂4-苯基-1-(4-苯丁基)哌啶,激动剂加抑制剂组小鼠腹腔注射激动剂4-苯基-1-(4-苯丁基)哌啶和抑制剂NE-100。再灌注12 h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interleukin,IL)-6和IL-10 mRNA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6和IL-10水平,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及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苏木精-尹红染色法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同对照组比较,缺血1 h再灌注12 h组Sigma-1受体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同肝缺血再灌注组比较,Sigma-1受体激动剂组小鼠肝组织TNF-α和IL-6 mRNA表达水平下降,IL-10 mRNA表达水平升高,血清TNF-α、IL-6水平降低,IL-10水平升高,血清ALT、AST水平降低,肝组织病理学损伤减轻(P<0.05)。Sigma-1受体激动剂加抑制剂组小鼠肝组织TNF-α和IL-6 mRNA表达水平较Sigma-1受体激动剂组升高,IL-10 mRNA表达水平下降。血清TNF-α、IL-6水平升高,IL-10水平降低,血清ALT、AST水平升高,肝组织病理学损伤加重(P<0.05)。结论 在小鼠肝缺血再灌注后,Sigma-1受体表达水平升高,促进Sigma-1受体活化可减轻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对大鼠急性肝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IRI)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右美托咪啶组(Dex组)、右美托咪啶+育亨宾组(Dex+Yoh组),每组8只。IR组制备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模型。Dex组通过尾静脉以5μg/(kg·h)的速度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啶1h,余同IR组。Dex+Yoh组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啶前10min,静脉注射育亨宾1mg/kg,其余同Dex组。分别测定血清AST、ALT活性,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自细胞介素-6(IL-6)浓度,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光镜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结果与S组比较,IR组血AST、ALT、TN-α、IL-6,肝组织MDA水平显著增加,SOD水平下降(P〈0.05);与IR组比较,Dex组血AST、ALT、TNF-α、IL-6下降(P〈0.05),肝组织SOD水平升高,MDA水平下降(P〈0.05),Dex+Yoh组无显著变化(P〉0.05);形态学上,病理损伤程度与生化指标相符合。结论右美托咪啶能减轻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是激活d,肾上腺素受体,抑制氧自由基反应和炎性因子的释放。  相似文献   

8.
常温下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方法 采取大鼠第一肝门阻断的缺血再灌注模型,将健康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A组(假手术组)、B组(肝缺血40分钟组)、C组(肝缺血40分钟再灌注2小时组)和D组(肝缺血40分钟再灌注4小时组),观察每组动物的病理切片,分别检测血浆谷丙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肝组织匀浆中的丙二醛(MDA)和内皮素-1(ET-1)的含量,免疫组化测定P-选择素的表达。结果 肝脏缺血再灌注后,B、C、D组血浆肝功能酶学指标显著升高,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升高更为明显(C、D组与B、A组比较及D组与C组比较,P〈0.01);C、D组血清TNF-α活性升高,以再灌注2小时最明显(C组与A、B组比P〈0.01);C、D组肝组织中MDA活性升高,以再灌注2小时最明显(C组与A、B组比P〈0.01);C、D组肝组织中ET-1活性升高,以再灌注4小时最明显(D组与A、B、C组比P〈0.01);C、D组肝组织中P-选择素表达增加,以再灌注2、4小时最明显(C、D组与A、B组比P〈0.01);光镜下表现再灌注4小时肝组织明显水肿变性,部分有片状坏死,肝窦淤血并变窄。结论 大鼠肝脏微循环障碍是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基础,枯否氏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和氧自由基在中性粒细胞的激活过程中起主要调节作用,肝脏对内皮素等缩血管物质的调节紊乱也是微循环产生障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腺病毒介导的血红素加氧酶-1基因(rHO-1)转染后,HO-1在大鼠心肌的表达及其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对照组(SH)、生理盐水组(NS)、空载体组(Ad)和Ad-HO-1转染组(HO),各组12只。后3组分别于心尖部分别注射1ml生理盐水、含空载体腺病毒(5.0&#215;10^9PFU)和重组HO-1腺病毒50μl(7.5&#215;10^9PFU)。在基因转染3d后,采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开放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每组大鼠测定心功能后取心腔内血,做心肌酶检测,处死大鼠并取左心室标本,测定左心室心肌梗死面积,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心肌组织荧光蛋白的表达情况,RT—PCR、Westernblot检测心肌组织HO-1mRNA、蛋白的表达。结果:HO组中HO-1表达量明显高于Ad组和NS组,Ad和HO组左室心肌均见有荧光蛋白表达,其转染率为(55.5&#177;3.5)%。各时相点HO组的SBP、DBP、MAP、+dp/dtmax和-dp/dtmax等指标恢复率均显著高于Ad组和NS组(P〈0.01)。与SH组比较,NS组、Ad组血清LDH和CK—MB水平、梗死心肌重量、心肌梗死面积升高(P〈0.01)。与NS组或Ad组比较,HO组血清LDH和CK-MB水平、梗死心肌重量、心肌梗死面积减少(P〈0.01)。结论:腺病毒携带的HO-1基因能有效的转染心肌组织,并在体内稳定表达;HO-1基因转染对缺血再灌注的心肌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心肌缺血再灌注时中性粒细胞(PMN)内核因子-kB活性变化与中性粒细胞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表达及中性粒细胞心肌浸润的关系。方法:新西兰兔24只分为:(1)缺血再灌注组(IR),(2)IR+RDTC组,(3)假手术对照组,并分缺血前,再灌注后30、60、90、120、240、360min时相点。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MNs ICAM-1的表达,凝胶电泳迁移率分析检测NF-kB的活性,酶法测定PMNs浸润数。结果,心肌再灌注30nin后NF-kB活性开始增高,120min达到高峰,之后活性下降;PMNs ICAM-1的表达在心肌再灌注120min开始增高,并与PMNs浸润数升高有相关性;PDTC能抑制NF-kB的活化及PMNs ICAM-1的表达和PMNs浸润。结论: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刺激NF-kB的活化,启动PMNs ICAM-1的表达而参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美托洛尔对家兔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48只家兔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小剂量美托洛尔组、大剂量美托洛尔组。采用高脂饮食并免疫损伤制作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用药4周后结扎家兔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建立家兔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测定家兔血脂指标(TG、TC)及心率,取左心室病理,应用11℃染色的方法检测各组心肌梗死面积,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半定量检测心肌核因子KBp65(NF—KBp65)及Fas蛋白的表达量.采用TUNEL法计数心肌凋亡指数:结果药物干预组心率较不用药组心率减慢(P〈0.01),大剂量美托洛尔组比小剂量美托洛尔组心率减慢(P〈0.05);手术组的凋亡指数、Fas和NF—κB蛋白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1),大小剂量美托洛尔组凋亡指数、Fas和NF—κB蛋白的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O.01),大剂量美托洛尔组凋亡指数、Fas和NF—κB蛋白的表达较小剂量美托洛尔组明显减少(P〈0.05);大小剂量美托洛尔组心肌梗死面积较模型组明显减小(P〈0.01),大剂量美托洛尔组较小剂量美托洛尔组心梗面积明显减少(P〈0.01)。结论美托洛尔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有保护作用,减少心梗面积,可能与它减慢心率、减少心肌细胞Fas和NF—κB蛋白的表达抗凋亡有关,美托洛尔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对急性肾缺血再灌注细胞凋亡及ET-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8min缺血+5min再灌预处理方式;Wistar大鼠分为5组:正常(A)、假手术(s)、缺血(B)、再灌(C)、预处理(D);检测凋亡和细胞增殖周期及肾皮、髓质ET-1蛋白表达。结果:与再灌注组相比,预处理组细胞凋亡率降低(P〈0.01),ET-1表达降低(P〈0.01),细胞增殖指数降低(P〈0.01),G0/G1时段增加(P〈0.01)。结论:缺血预处理可通过降低ET-1蛋白的表达和调节细胞增殖周期而抑制肾缺血再灌注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血小板激活因子拮抗剂SRI63-441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实验大鼠分成3组,对照组未行缺血及药物治疗,再灌注组及SRI63—441治疗组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缺血30分钟后,行再灌注10小时,其中治疗组结扎前1分钟给予SRI63—441(1mg/kg),观察大鼠再灌注心律失常,再灌注区心肌组织中丙二醛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 SRI63—441能明显降低再灌注时室性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使缺血30分钟再灌注10小时大鼠的心肌梗塞面积从21.6±3.1%降至12.7±2.5%,心肌组织中脂质过氧化最终产物丙二醛(MDA)含量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结论SRI63—441用于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可减少心肌损伤,提示PAF为心肌再灌注损伤的重要介质,而PAF拮抗剂有可能用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对大鼠心肌缺血预处理保护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糖尿病对缺血预适应(IPC)在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保护作用中的影响.方法 取糖尿病SD大鼠及非糖尿病SD大鼠各30只,分为非糖尿病对照组(A组)、非糖尿病缺血再灌注组(B组)、非糖尿病IPC组(C组)、糖尿病对照组(D组)、糖尿病缺血再灌注组(E组)、糖尿病IPC组(F组),每组10只.动物处死后建立离体心脏Langendorff灌注模型.对照组采用全心灌流90min,余不做任何处理;缺血再灌注组采用心脏平衡灌流30min后,缺血30min,再复灌30min;IPC组采用心脏平衡灌流10min,经2次缺血5min再灌注5rnin后,缺血30min,再复灌30min.比较各组复灌30min后心排血量(CO)、左室发展压(LVDP)、左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dp/dtmax)的恢复率,检测缺血前及复灌30rain后冠脉流出液中肌酸激酶(CK)的活性和心肌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并计算心肌含水率.结果 与非糖尿病缺血再灌注组比较,非糖尿病IPC组CK活性、MDA含量、心肌含水率均明显降低,SOD含量明显增加,CO、LVDP、 dp/dtmax、-dp/dtmax恢复率明显增加(P<0.05).而糖尿病IFC组与糖尿病缺血再灌注组比较上述变化均不明显(P>0.05).结论 糖尿病可抑制IPC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外源性硫化氢后处理是否激活β2-AR受体减轻大鼠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方法 70只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5组(n=14):缺血/再灌注组(I/R)、硫化氢后处理组(N)、溶媒组(D)、LY294002组(L)、硫化氢后处理+LY294002组(N+L)。采用离体心脏Langendorff灌注模型,各组平衡灌注20min后,停灌40min,复灌60min。记录平衡末及灌注结束时的心率(HR)、左室内压上升最大速率(+dp/dtmax)、左室内压下降最大速率(-dp/dtmax)、左室发展压(LVDP)、左室舒张末期压(LVEDP)、冠脉流量(CF);灌注结束时,心肌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形态;Western blot测定β2-AR、Caspase-3、p-Akt和p-ERK的表达水平。结果 平衡末各组间心功能指标(基础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灌60min时,与I/R组相比,N组能明显改善心功能各项指标(P〈0.05),使心肌组织形态有改善,β2-AR、p-Akt和p-ERK表达水平升高,而活化的Caspase-3表达水平降低(P〈0.05)。LY294002逆转了硫化氢后处理改善心功能指标及升高p-Akt、pERK、β2-AR和降低Caspase-3表达水平的作用。结论 外源性硫化氢后处理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和调节β2-AR受体蛋白的表达,参与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对远离器官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乃田  屠伟峰 《人民军医》2007,50(4):238-239,248
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RI)是体内损伤修复过程中病情反复及加重的重要病理机制。1960年,Jennings首次提出心肌再灌注损伤的概念,现已证实,脑、肾、肝、胃肠道等多种组织器官都会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其发生机制,不同学者持有不同观点,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氧自由基的生成、钙超载、白细胞活化、内皮细胞自稳态失衡及微血管损伤却是肯定的,而且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细胞因子的介导作用对此过程起了“级联放大”作用。肢体的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 IR)不仅影响缺血组织的成活和功能,而且还会累及远离器官(心、肺、肾等),严重时会引发多器官衰竭而死亡。现就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对远离器官损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Gln)对缺血再灌注肝脏热休克蛋白70(HSP70)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对肝脏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120只,随机分为3组(n=40):假手术组(1组)、生理盐水组(2组)和谷氨酰胺组(3组)。术前3组大鼠连续5天腹腔注射Gln,2组仅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2、3组采用Pringle's法阻断入肝血流,35分钟后开放复流,1组仅行麻醉、开腹。分别于阻断前及再灌注后2、4、24小时,取血及肝组织,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肝组织丙二醛(MDA)的含量,采用RT-PCR法检测肝组织HSP70mRNA的表达。结果再灌注后2、4、24小时,3组MDA、ALT、AST、LDH及TNF-α水平与2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而3组肝组织HSP70mRNA表达显著高于2组和1组(P〈0.05)。结论Gln能够促进肝组织HSP70基因的表达,减轻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抑制炎症因子释放。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束缚应激对雄性Wistar大鼠心肌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PPARα)、PPARβ和肌型肉碱棕榈酰转移酶-I(M—CPT—I)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采用束缚应激模型,实验组大鼠每天给予束缚应激2次,每次3h。按照有无应激和应激时问长短分为正常对照组(C)、束缚1W(R1)、束缚2w(R2)和束缚4W组(R4)。采用逆转录酶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各组心肌PPARα、PPARβ和M-CPT-I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束缚应激1、2、4W大鼠心肌PPARαmRNA和M—CPT—ImRNA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或P〈0.05);心肌PPARβmRNA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束缚应激上调心肌PPARα和M—CPT—ImRNA表达,对PPARβ无明显影响,PPARot可能促进束缚应激大鼠脂肪酸氧化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抑制剂TDZD-8对大鼠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假手术+空白对照)、B组(假手术+TDZD-8)、C组(I/R+空白对照)和D组(I/R+TDZD-8,实验组)。通过肝门阻断30min建立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于再灌注后2、12h,每组各选取8只大鼠,测定血清ALT、AST含量,行肝组织形态学检测;TUNEL检测肝细胞凋亡,计算凋亡指数(AI);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肝Bcl-2mRNA转录水平。结果:预先给予TDZD-8组在缺血再灌注期各时相点肝组织结构受损相应较轻,血清ALT、AST含量及凋亡指数均较低(P〈0.05);Bcl-2mRNA则显著上升。结论:GSK-3β抑制剂可显著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上调肝脏Bcl-2mRNA转录,抑制肝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线粒体内膜三磷酸腺苷敏感钾离子通道开放剂二氮嗪加入停搏液内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能量代谢的保护作用。方法 50只大鼠随机分为五组,每组lO只,取离体心脏;A组取正常心肌,其余制备离体工作心脏灌注模型;B组停灌30min,复灌60min;其余三组分别灌注不同的停搏液,C组灌注停搏液,D组灌注含二氮嗪的停搏液,E组灌注含二氮嗪停搏液之前10min给予格列苯脲,各组复灌30min后进行工作模式心脏灌注,监测心率、左室收缩峰压和舒张末压。实验终了取心肌,提取线粒体,测定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线粒体H^+-三磷酸腺苷酶活性;高效液相法测定心肌含量。结果 缺血再灌注心肌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和线粒体H^+-三磷酸腺苷酶活性降低(P〈0.05);而二氮嗪处理组相应指标显著改善(P〈0.01)。结论 含二氮嗪停搏液能够改善缺血再灌注心肌功能,能量代谢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