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军医》2008,51(6):403-403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儿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与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儿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年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传播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及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概率较高,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或流行。为指导各地做好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现将预防控制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国家卫生部今年上半年发出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并印发《手足口病防治指南》。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多发生于5岁以下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目前我国尚未将手足口病列入法定传染病管理,缺乏统一的病例诊断与报告标准。通知强调,各地要按照《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开展病例的网络报告;要加强对托幼机构、学校等重点地区和人群的疫情监测与管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武汉市及周边城市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手足口病的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特征,为本地区手足口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手足口病患者咽拭子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A16)的核酸.结果 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共收集手足口病咽拭子标本1844例,其中EV71阳性372例,阳性率为20.2%;CA16阳性460例,阳性率为24.9%;EV71和CA16双阳性38例,阳性率为2.1%.在病例收集期间,武汉及周边城市暴发的手足口病有2个高峰期,第1个高峰期为2011年5~7月春末夏初季节,EV71亚型为主要病原体;第2个高峰期为2011年9~12月秋末冬初季节,CA16病毒为主要病原体;发病患者集中于1~3岁儿童,且男性明显多于女性;散居儿童人数明显多于幼托儿童;EV71亚型患者发热、中枢神经系统(呕吐、肢颤、嗜睡和惊厥)症状所占比例要显著高于CA16亚型.结论 2011年武汉市及周边城市2个手足口病高峰期的主要病原体分别是由EV71和CA16亚型引起的,及早了解手足口病病原体的构成及流行病学特征,对于其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是引起儿童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其感染可在少数患者中引起严重的神经系统综合征甚至导致死亡。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东南亚地区暴发以来,EV71感染已成为严重威胁全球,尤其是亚太地区儿童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尽管目前临床上尚无针对EV71的安全有效的疫苗,但多个灭活疫苗已进入或完成临床研究,减毒活疫苗、亚单位疫苗、病毒样颗粒疫苗等新型疫苗也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该文综述了EV71疫苗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小儿手足口病是一种小儿出疹性疾病,是一种较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常有局部性小流行,尤其在幼儿园这种小儿相对集中的地方。小儿手足口病多发生于4岁以下小儿,多数是由一种叫柯萨奇A16的病毒所引起的^[1],也可以是柯萨奇A5或柯萨奇A10病毒所导致。临床上常以突起高热、手足口疱疹伴流涎、进食困难发病,对患儿危害较大。我科于2005年6月。2007年9月使用射干抗病毒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9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手足口病是国家法定报告丙类传染病,由肠道病毒71型(EV71)引起,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但部分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病情较重,发展快,容易导致死亡,临床治愈时间较长。本研究收集了138例重症病例临床和实验指标等15个因素,以期找出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发疹性传染病,主要由EV71或CVAl 6等病毒引起。近年来,成人手足口病有增多的趋势。2010年1-6月,我们共收治成人手足病7例。现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7例中,男2例,女5例;年龄18~26岁,平均21.4岁。门诊患者3例,住院患者4例;发  相似文献   

8.
手足口病(HFMD)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在夏秋季最易流行。该病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发生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戊型病毒性肝炎既往称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经过污染的水源传播。也可通过食物和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常可引起大爆发流行。但也可散发,其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特征类似于甲型病毒性肝炎。2001-2004年我院共收治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6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手足口病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航雁  王静 《人民军医》2008,51(7):457-458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2008年3月以来,我国安徽阜阳发生了由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的手足口病的暴发流行,河南、北京等地也有多起病例发生。2008年5月2日起,我国正式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为提高军队医务工作者对该病的防治水平,本刊特邀请解放军总医院儿科专家王航雁主任撰稿,就该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防治知识进行系统介绍。  相似文献   

11.
手足口病(HFMD)是1957年首次在新西兰发现的一种新型传染病。近年来,HFMD在东南亚流行并呈上升趋势,2008年5月2日我国将之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HFMD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表现为手、足、臀、口腔粘膜等部位斑丘疹和发热,一般预后良好,轻型可自愈,HFMD流行时伴较高的死亡率,该病亦可引起心肌损害、肺水肿、脑炎、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严重者可致死亡。目前,对该病治疗尚缺乏特异性药物.我院应用更昔洛韦联合病毒唑治疗手足口病患儿.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唐爱民 《人民军医》1997,40(4):226-227
有肝炎症状的病人,甲型全戊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全部阴性,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的一个问题,而且这种情况在我国并不少见,约占全部肝炎病人的20%。这说明除已知的甲、乙、丙、丁、戊五型病毒外,还有其它肝炎病毒(NHA-EV)可引起感染。最近,生物医学工作者刚刚发现其中的一种,暂定名为庚型肝炎病毒(HepatitisGVirus,HGV)。由于此病毒为肝炎病因学最新发现,我国大多数临床医生对它尚不了解,容易误诊以致延误治疗和血源性蔓延。HGV可引起人类急、慢性肝炎、爆发性肝炎和携带着状态。慢性感染的病理形态学特点与HCV相似,为肛…  相似文献   

13.
病毒性肺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病毒是引起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呼吸道病毒感染以上呼吸道感染多见,病毒性肺炎往往是上呼吸道感染向下蔓延所致.病毒性肺炎是一种常见病,据统计在非细菌性肺炎中,病毒感染约占25%~50%.有资料表明.其发病率还在逐渐增高,它多发生及儿童,成人相对少见。婴幼儿、老人和免疫功能低下者病情常较严重,病死率较高,随着病毒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以及诊断技术的不断更新,临床上对病毒感染已日益重视,对病毒性肺炎也有了进一步认识.1呼吸道病毒已知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病毒有10余种约200多型。最常见者为流行性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一株从中国河南省一名艾滋病患者体内分离的、可在MT4细胞上稳定传代的未知病毒29A进行鉴定,确定该病毒种类及型别。方法:用从该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分离的病毒株感染MT4细胞,获得可在该细胞上稳定传代的病毒株29A。通过细胞病变特征、电镜观察结果、HIV-1 p24抗原检测以及HIV-1 pol区基因扩增结果,对该毒株是否为HIV-1进行鉴别。在电镜下对病毒感染细胞的超薄切片进行观察,发现该病毒呈现疱疹病毒形态特征,因此设计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U69、U16/U17、U60/U66三个不同基因片段的特异性引物并进行巢式PCR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和结果分析。结果:该毒株HIV-1 p24抗原检测为阴性;用HIV-1 pol区特异性引物未扩增出目的片段;细胞病变形态不同于HIV-1引起的病变;电镜观察该病毒直径为160~200nm,明显大于HIV—1,表明该传代株不是HIV-1。用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U69、U16/U17、U60/U66等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均扩增出了目的片段,序列分析的结果表明该毒株为HHV-6病毒B亚型。结论:在国内首次从艾滋病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分离出HHV-6,为进一步研究HHV-6和HIV-1的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是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通过粪便、空气、唾液传染的疾病,以夏秋季多见,常见于婴幼儿。多数患者症状轻,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为主要特征。个别患儿可合并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极个别重症患儿病情紧急易发生死亡。2008-05-06我科共收治15例手足口病患儿,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兵团部分地区手足口病病例标本的核酸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了解这些地区手足口病的病原学流行情况,为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2014年我实验室收到标本进行检测,并对部分标本的VP1序列进行扩增测序,确定其基因型及突变情况.结果:150例被检患儿的粪便标本中有136例肠道通用型病毒阳性,核酸检测阳性率为90.67%.其中EV71型阳性者25例,占18.38%,Cox A16型阳性者95例,占69.85%,其他肠道病毒阳性者16例,占11.76%,其中EV71型的基因型为C4a,Cox A16型的基因型为B1b.结论:兵团这些地区的手足口病的发生有明确的季节与年龄特征,病原学分型也是以EV71型和Cox A16型为主,基因型分别为C4a和B1b,与全国其他地区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一致.  相似文献   

17.
病毒性肝炎是法定乙类传染病,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现已确认的肝炎病毒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和庚型(即A、B、C、D、E和G型)6种,另有10%~20%肝炎患者用目前的方法检测,上述6型肝炎病毒感染标志物均为阴性,通常用非甲-庚表示。在我国,病毒...  相似文献   

18.
陆亚玲  杨旭 《西南军医》2016,(2):150-152
药物性肝病是患者在服用常规药物、中草药、保健品等引起肝脏损伤的一类疾病,目前临床上呈增多趋势。药物性肝损伤根据机制分类可分为固有型、代谢异质型、过敏型。根据病理类型分类,可分为肝细胞性肝炎、胆汁淤积性肝炎、混合性肝炎。不同病理类型的肝炎在自身抗体的产生上有不同的特点。自身免疫性肝炎、病毒性肝炎中的一些类型也能产生自身抗体,但是也会呈现一些不同的特点,能对药物性肝病的鉴别诊断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本文通过对药物性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与自身免疫性肝炎、病毒性肝炎的鉴别以及对药物性肝病患者自身抗体的分析,探寻如何更好地对药物性肝病进行诊断、预防。  相似文献   

19.
血源性传播病原体在医疗中的传播并引起感染已日益引起医患双方的重视。人们最担心的内的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而其它类型型的病原体,如乙型肝炎病毒,而型肝炎病毒等在医疗过程中传更常见。  相似文献   

20.
病毒是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引起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毒为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和流感病毒。病毒感染后支气管和小支气管壁发生水肿及单核细胞浸润,并常累及支气管周围组织及肺叶间隔。有时坏死和水肿可延伸至终末气道及肺泡内。偶可发生局限或广泛的出血性肺水肿和毛细血管栓塞。各种病毒引起的病变都是相同的。作者对123例经病毒补体结合试验确定为下呼吸道病毒感染,并有充分临床和放射学资料的患者做了分析。其中65例为呼吸道合胞病毒、18例为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