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上颌前牵引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反患者腭咽闭合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头颅定位侧位X线片、头颅侧位咽腔造影X线片及鼻咽纤维镜照相等方法对10例生长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反患者上颌前牵引前后结构测量结果及腭咽闭合功能进行对照定量分析。结果:骨性咽腔深度明显增加;腭咽间隙和腭咽闭合不全率无明显变化;咽后壁动度明显增加,软腭长度及软硬腭夹角轻度增加。结论:上颌前牵引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反患者的腭咽闭合功能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上颌前牵引对唇腭裂术后反He患者腭咽闭合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上颌前牵引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反He患者腭咽闭合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头颅定位侧位X线片、头颅侧位咽腔造影X线片及鼻咽纤维镜照相等方法对10例生长期单侧完全性腭裂术后反He患者上颌前牵引前后结构测量结果及腭咽闭合功能进行对照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上颌前移术对上颌发育不足患者腭咽部结构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2013年行上颌Le FortI型截骨前移术的上颌发育不足患者12例,男7例,女5例,其中唇腭裂患者5例,非唇腭裂患者7例,平均年龄22.21岁,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1月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并对腭咽部结构指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上颌骨最大前移幅度8mill,最小3mm,平均前移(5.28±2.32)mm,术后咽腔深度明显增大(P〈0.05);同时软腭长度及软硬腭夹角较术前11月显增大(P〈0.05),软腭厚度减小。结论:上颌骨前移术造成患者咽腔深度显著增加,对腭咽闭合功能可能有不利影响:术后腭叫部软组织发生适应性变化,这种代偿性改变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腭咽闭合不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二维X线片与CT扫描及三维重建在评价唇腭裂二期牙槽突植骨疗效中的一致性。方法:选择唇腭裂二期牙槽突植骨术后半年以 上的唇腭裂9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8例,双侧完全性唇腭裂1例),牙槽突裂隙为10侧。年龄范围12-26岁,平均年龄15.5岁。患者首先拍摄上颌前部啼合片,经Bergland分级标准确定为:Ⅰ型:2侧;Ⅱ型:2侧;Ⅲ型:5侧;Ⅳ型;1侧。在上颌前部咬合片拍摄后的2个月内,进行上颌骨CT扫描及三维重建。结果:上颌前部咬合片所示裂隙植骨区牙槽骨的高度被证实CT证实。CT检查发现有2个裂隙植骨区存在唇、腭侧凹陷。结论:唇腭裂牙槽突植骨后,在正畸前仍然可以使用上颌前部咬合片进行牙槽突植骨疗效的评价。但同时应注意观察X线片植骨区牙槽骨的密度和临床检查,必要时应该进行CT检查。  相似文献   

5.
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患者颞颌关节X线骨质改变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患者颞凳关节骨质改变特征及意义。方法:拍摄792例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患者(男330例,女462例)的双侧颞颌关节X线片。其中拍摄薛氏位片者210例420侧,拍侧位体层X线片者223例446侧,薛氏位片和侧位体层X线片均拍摄者359例718例。X线诊断结果由门诊医生和放射科医生共同阅片得出。结果:(1)骨质改变检出率,1138侧薛氏位片显示髁突(该片颞骨关节面观察不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自行设计的牙片固定定位夹并评价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1034例患者随机分成牙片固定定位夹辅助拍摄组(简称片夹组)和传统的牙片拍摄组(简称传统组),从目标牙齿位于图像中心、垂直角度、水平角度、X线中心位置4个方面评价2组患者拍摄的1154张牙片。结果:片夹组牙片的图像质量(甲级83.2%,乙级16.3%,丙级0.5%)优于传统组(甲级54.1%,乙级36.5%,丙级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应用牙片吲定定化央拍摄X线牙片可以提高摄片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先天性腭咽闭合功能不全(CVPI)与腭隐裂患者的腭咽部形态学特点和差别。方法:先天性腭咽闭合功能不全17人;腭隐裂12人;对照组20人分别拍摄静止和发a时的头颅侧位定位片,所测指标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分析比较。结果:CVPI患者和腭隐裂患者的静止咽腔深度,发声咽腔深度、软腭有较长度比、腭咽闭合率、软腭运动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但二者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CVPI患者和腭隐裂患者的腭咽部形态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唇腭裂术后反牙合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关系,通过对29名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反牙合患者进行临床检查、下颌运动轨迹描记、关节薛氏位X线照像,对该类患者的颞下颌关节状况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果:①本组患者TMJDS发生率为74.5%;②17.2%的患者出现双侧髁突后移位,34.5%患者为不对称后移位;③本组受检者下颌边缘运动范围均正常。本研究结果提示,在唇腭裂的治疗中应关注颞下颌关节功能状况并予以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段单纯腭裂未手术患者颌骨矢状向的生长发育。方法:混合牙列期单纯腭裂未手术患者16例,16岁以上单纯腭裂未手术患者25例,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分析矢状方向的线距和角度:分别以相应年龄段的单纯腭裂术后患者、非唇腭裂正常者作为对照,采用SPSS11.0软件包中的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结果:混合牙列期单纯腭裂未手术患者仅表现为上颌骨长度缩短,而16岁以上单纯腭裂未手术患者除了上颌骨长度缩短外,还表现为上颌骨位置相对后缩,存在明显Ⅲ类倾向。结论:单纯腭裂未手术患者上颌骨发育存在缺陷,随年龄增长,畸形加重。  相似文献   

10.
唇腭裂手术对上颌骨矢状向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唇腭裂手术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上颌骨矢状向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混合牙列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仅修复唇裂患者15例,唇腭裂术后患者18例;16岁以上恒牙列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仅修复唇裂患者15例,唇腭裂术后患者15例。所有患者均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分析矢状方向的线距和角度;分别以相应年龄段的非唇腭裂正常者作为对照,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结果:混合牙列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仅修复唇裂患者表现为上颌长度缩短,而唇腭裂术后患者除上颌长度的缩短外,还存在上颌位置后缩;16岁以上恒牙列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仅修复唇裂患者主要表现为上颌位置后缩,存在明显Ⅲ类倾向,术后患者上颌位置后缩外,上颌长度也缩短。结论:唇裂手术及早期腭裂手术对上颌骨矢状向生长可能有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不同垂直骨面型与第三磨牙缺失是否存在关联。方法:对符合标准的207名患者,根据头颅侧位片上MP-SN角,分为均(99例)、高(45例)、低角(63例)型;在曲面断层片统计不同垂直骨面型的第三磨牙缺失率。SPSS 17.0软件进行卡方检验。结果:高角面型组无论在上颌或下颌、单侧或双侧第三磨牙缺失率均高于低角面型组(P<0.05);女性双侧上颌第三磨牙缺失率高于男性(P<0.05);上颌第三磨牙缺失率显著高于下颌(P<0.05)。结论:垂直骨面型与第三磨牙缺失率有相关性,高角面型者第三磨牙缺失率明显高于低角面型者。  相似文献   

12.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新分类在我国临床适用情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马绪臣,张震康在1998年提出的分类法(以下简称新分类法)在我国临床的适用情况,方法:随机抽取1995年12月-1997年12为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颞下颌节病诊治中心就诊,病历及X线资料完整的病历255例,对病例资料,平片资料,造影资料及关节镜资料等进行分析,并按照新的诊断分类方法进行分类。结果:以疼痛主诉就诊者共192例,占75.30%,平片资料显示159例具有骨关节病改变,造影资料证实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25例,占27.47%,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25例,占27.47%;其他移位(包括关节盘内,外旋转移位等)13例,占14.29%,关节镜检查证实了关节内炎性疾患的存在。按照新的诊断分类标准,255例TMD患者中,咀嚼肌紊乱发生率为24.31%,结构紊乱发生率为24.71%,炎性疾病发生率为58.43%,骨关节病发生率为63.92%,结论.;将疼痛概念引入的新的诊断分类法是适用于我国临床情况的,并认为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心理诊断分类必将进入TMD领域。  相似文献   

13.
唇腭裂患儿口腔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调查唇腭裂患儿的口腔健康状况及发病规律。方法:对112 例2.5~6 岁唇腭裂患儿的口腔健康及卫生状况进行调查,内容包括龋病情况、乳牙釉质发育情况、乳牙牙体畸形和口腔卫生状况的调查。结果:唇腭裂患儿乳牙龋均为2.41;牙釉质发育缺陷占6.89% ;牙体畸形占2.02% ;菌斑指数≥2者占44.6% 。  相似文献   

14.
无牙颌患者自然头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无牙颌患者相对于有牙个体自然头位(natural head posture,NHP)的差异,以及义齿戴入即刻和戴用后短期NHP的变化。方法;分别选取20例无牙颌患者和22名有牙对照组个体,采用视线标记的头颅定位侧位片记录NHP。无牙颌患者拍摄义齿戴前、义齿戴入即刻和戴用3个月后3张X线片。有对照组拍摄一张X线片。选取6项角度测量值评价NHP,3项角度测量值和2项线距测量值评价下颌骨的位置。比较无牙颌患者义齿戴前与牙对照组上述指标的差异,以及义齿戴入即刻和戴用3个月后的变化。下颌骨垂向明显上移(P<0.05)。义齿戴入即刻,颈椎曲度显著增高(P<0.05)。义齿戴用3个月后,颅颈角显著减小(P<0.05)。结论:无牙颌患者在义齿戴入即刻和戴入后短期,自然头位出现一定程度的改变;与不戴义齿的头位相比较,调整至一个新的更接近正常的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5.
语音辅助器(Speed-Aid)治疗腭咽闭合不全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S-A治疗腭咽闭合不全(VPI)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纤维鼻咽内窥镜及鼻咽腔造影X线侧位片评价腭咽闭合功能改善程度,应用汉语语音字表评价治疗前后的语音变化,并以鼻咽腔造影X线侧位片来确定咽塞的放置位置。结果13例VPI患者接受S-A治疗,治疗后VPI均得到满意的矫正。结论1.S-A是一种有效矫正VPI的治疗手段;2.S-A治疗后语音有所改善,正常的语音恢复还需进一步的语音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不同语言正常人群发音时腭咽闭合类型是否有区别,为相应语言的腭裂术后患者二次咽成形术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鼻咽纤维镜分别对33名说普通话和31名说粤语的正常人发音时腭咽闭合类型进行对比,观察两者问是否存在明显差别。结果说普通话及粤语正常人腭咽闭合类型分别为冠状、环状、半环状及矢状闭合,其发生率普通话为57.6%、33.3%、6%和3%;粤语为58.1%、32.2%、9.7%和0。统计学检验两组人群的腭咽闭合类型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普通话与粤语正常人均存在不同类型的腭咽闭合。两者问腭咽闭合类型无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两种治疗模式对上颌牙槽骨的生长发育及腭咽闭合的影响。方法 将124例腭裂分为A组(63例),用Latham或Millard法,B组(61例)用早期软腭粘接法,测量124例唇腭裂上颌石膏模型,测量X线片牙槽裂区骨桥。结果 A组牙弓横径较B组大;A组在双侧唇腭裂,上牙弓的前后径小于B组,但随患者年龄增长,两组差别逐渐减小;A组在唇腭裂单侧和双侧牙槽裂区分别有63.0%和83.3%的骨桥生长;A组和B组分别有15.9%和35.2%的患者需要咽瓣手术。结论 A组稳定的上牙弓能对抗唇肌的压迫。维持牙弓的宽度,但A组9岁以后双侧唇腭裂牙弓的前后径还需进一步的追踪。A组需要咽瓣手术的病例较B组少。  相似文献   

18.
三种评估腭咽功能方法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一种在临床上实用、简单的评估腭咽功能的方法。方法:运用主观语音评估、头颅侧位x线咽腔造影及鼻咽纤维镜对16例非综合征性腭裂患者术后的腭咽功能进行评估,分析三种检测方法之间的一致性。结果:62.5%(10/16)的患者经三种方法检测后腭咽功能评估结果相同。相对于鼻咽纤维镜检查,语音评估与头颅侧位X线咽腔造影结果的一致性分别为75%和82%,Kappa值分别为0.66和0.73(P〈0.01)。结论:主观语音评估或头颅侧位X线咽腔造影可作为评估腭咽功能较简单,精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唇腭裂患者上颌骨牵引成骨术后口鼻腔共鸣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研究行颅外支架式上颌骨牵引成骨术(rigidexternaldistraction,RED)的唇腭裂患者前后过度鼻音、过低鼻音的变化,并结合腭咽部结构功能变化、上颌骨前移幅度等因素,综合分析上颌骨RED对口鼻腔共鸣的影响。方法:1999年至2001年行RED治疗的唇腭裂术后上颌发育不足患者21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15.05岁。所有患者RED手术前后语音测听、拍摄静止位及[i]位头颅定位片测量腭咽闭合功能,对检测结果行非参数检验。结果:RED术后患者过度鼻音程度显著加重。RED前61.9%患者存在过度鼻音,RED术后增至9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过低鼻音。上颌骨前移幅度对患者术后过度鼻音加重程度有显著影响。患者腭咽闭合冠状收缩不全率(RVCR)和RED前的过度鼻音程度也直接影响术后的过度鼻音程度。结论:唇腭裂患者经RED前移上颌骨后,鼻腔共鸣增加,过度鼻音加重。  相似文献   

20.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咀嚼效能的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测定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UCLP)的咀嚼效能,掌握其口腔咀嚼功能状况,为UCLP患者的临床正畸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炒花生米作为测试物,用吸光度法测定28例UCLP患者和43例正常He者的咀嚼效能,结合模型检查和临床分析,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和相关回归分析。结果:①UCLP患者的咀嚼效能明显低于正常He者,约为后者的53.97%;②UCLP患者的咀嚼铲能无性别差异;③在规定的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