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子宫腺肌症介入治疗1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王毅堂  徐惟  吴珂 《当代医学》2009,15(11):154-156
目的通过对子宫腺肌症患者用介入法进行治疗,探讨该方法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临床价值。方法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的监视下,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右侧股动脉,将子宫动脉导管分别超选插入双侧子宫动脉,注入聚乙烯醇微粒(PVA)及平阳霉素,完全栓塞双侧子宫动脉。结果本组治疗128例子宫腺肌症患者,全部成功栓塞双侧子宫动脉,技术成功率100%,术后随访6~72个月,128例中有80例(62.5%)术后痛经完全消失,42例(32.8%)明显缓解,6例(5%)部分缓解。有21例在术后9~36个月正常怀孕并分娩健康婴儿。结论介入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子宫腺肌症(adenomyosis)好发于30~50岁的已婚经产妇,多因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所致,常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疗程较长,且效果欠佳,病情易反复。手术治疗创伤较大,部分有生育要求的患者不宜手术治疗。2009年1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在血管成像系统(DSA)的监视下,采用股动脉穿刺技术,将导管超选择分别插入双侧子宫动脉,造影后注入栓塞材料,完全栓塞双侧子宫动脉。结果本组治疗26例子宫腺肌症病人,采用栓塞双侧子宫动脉技术,均获得成功,术后3个月、6个月、一年各复查一次,追踪1~3年不等。术后16例病人3个月痛经消失,9例6个月消失,1例1年后部分缓解。结论介入治疗是临床治疗子宫腺肌症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能完全保住女性子宫的一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使用不同栓塞剂介入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2009年4月2012年8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子宫腺肌病患者6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观察组用聚乙烯醇微粒进行栓塞治疗,对照组采用明胶海绵自制颗粒栓塞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及有无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66例患者均一次介入栓塞成功,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观察组痛经、月经增多、子宫增大、贫血的治愈率分别为83.87%、89.29%、87.50%、90.00%;对照组分别为90.63%、86.21%、90.32%、92.8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治疗子宫腺肌病使用聚乙烯醇微粒与明胶海绵自制颗粒近期疗效与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别,均能有效治疗子宫腺肌病,自制明胶海绵颗粒更经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黄美嫦 《右江医学》2006,34(2):169-170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症的疗效及长期用药的安全性。方法选择59例要求药物治疗的子宫腺肌症患者,于月经第一天起口服米非司酮12.5 mg,每天1次,连续服用6个月,比较治疗前与服药3个月、服药6个月后症状、体征及性激素水平。结果服药期间所有患者均闭经,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改善率达93.22%。子宫体积缩小有效率91.52%,内膜变薄。雌二醇(E2)和孕酮(P)较用药前下降,FSH和LH用药前后无明显差异,但停药后易复发。结论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子宫全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症的疗效.方法:收集子宫腺肌症151例,均采用腹腔镜阴式子宫切除术治疗.结果:151例均治愈出院,1例术后1年持续腹痛,各种检查为发现异常,1年后疼痛缓解,住院天数6~13天,平均9.5天.结论:子宫全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症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对65例确诊为子宫腺肌病的患者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术后观察痛经程度、月经量、贫血、子宫及病灶体积的变化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本组65例患者均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技术成功率为100%,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术后随访6~12个月,51例(78.5%)病人3个月痛经症状消失,12例6个月痛经症状消失,2例无效,于术后3个月接受外科手术;所有病例的月经量均有不同程度减少,贫血病例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子宫体积逐渐缩小,病灶明显缩小或消失。结论介入治疗是目前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常惠梅 《中外医疗》2011,30(33):92-92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01例子宫腺肌症妇女进行子动脉栓塞介入治疗,并进行随访。结果患者全部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成功率为100%。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未发生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术后随访1~8个月,73例在术后3个月内痛经症状基本消失,有效率为72.3%,疼痛分级降至1~2级,所有患者在术后6个月内贫血者均恢正常,子宫病灶体积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无并发症和后遗症发生。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是治疗子宫腺肌症的有效方法,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对子宫腺肌症患者的介入治疗观察及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10年8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56例子宫腺肌症患者,进行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例患者全部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成功率为100%。术后随访1~2年,术后40例病人3个月痛经消失,4例6个月消失。结论子宫动脉介入栓塞治疗子宫腺肌症是目前临床安全有效的一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子宫腺肌症患者介入治疗后的长期效果.方法 对39例子宫腺肌症患者进行聚乙烯醇微粒和明胶海绵碎粒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后随访2年,观察月经及子宫体积等变化情况.结果 全部患者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成功.31例术后3月痛经完全消失,8例痛经减轻,较介入治疗前患者疼痛评分明显降低;所有患者月经量平均减少42%(P<0.01);超声见子宫病灶消失34例(87.2%),明显缩小5例(12.8%).随访2年,痊愈31例(79.5%),好转8例(20.5%).随访期间2例于术后9、11个月因人工流产后复发.1例术后10个月出现痛经加重,腹腔镜手术证实为盆腔炎性包块,术后随访至12个月,无异常.复发率为7.7%;妊娠8例(20.5%).结论 通过2年的随访观察,介入治疗子宫腺肌病在保留了子宫和生育能力的同时还具有创伤小、症状缓解迅速,不易复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子宫大部分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57例子宫腺肌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取子宫大部分切除术治疗,术后随访观察患者的月经、痛经以及雌激素(E2)改变情况。结果: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3~6个月的随访,15~60d恢复月经,平均(26.8±3.4)d ,术后月经量较治疗前有显著增多,术后痛经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性生活恢复到术前状态。术后雌激素 E2水平为(362.7±47.5)pmol/L ,显著低于治疗前的(514.9±63.3)pmol/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子宫大部分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症临床疗效确切,对于保持女性生殖系统的完整及自然状态,维护女性正常性生活、卵巢功能及心理健康具有重大的意义,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症的疗效及长期用药的安全性.方法对56例要求药物治疗的子宫腺肌症患者,于经期第一天起口服米非司酮12.5mg,每天一次,连续服用6个月,比较治疗前与服药6个月后症状、体征、血红蛋白及CA125水平.结果服药期间所有患者均闭经,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改善率达96.43%.子宫体积明显缩小,内膜变薄,血红蛋白上升,贫血纠正, CA125水平下降明显.结论小剂量米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曹美良 《安徽医学》2000,21(2):25-26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腺症的疗效及有效剂量。方法:对妇科门诊愿意接受米非司酮治疗的子宫肌腺症患者,分别给50 mg/d,25 mg/d,12.5 mg/d,8.33 mg/d口服,3个月为1疗程,接受复查并测定子宫大小。结果:口服米非司酮引起闭经,改善贫血,痛经等症状,子宫体积明显缩小,用药剂量与子宫体积缩小呈正相关。部分更年期妇女用药后进入绝经期。年轻患者停药后容易复发,继续服药仍有效。结论:米非司酮是治疗子宫肌腺症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63例子宫腺肌症患者,进行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全部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成功率为100%。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未发生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术后随访1~2年,术后46例病人3个月痛经消失,4例6个月消失。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是治疗子宫腺肌症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能完全保住女性子宫的一种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任宇霞 《吉林医学》2012,33(20):4308-4309
目的:探讨子宫大部分切除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组57例子宫腺肌症的患者采用子宫大部分切除术进行治疗,对照组则采用传统的子宫全切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的激素水平情况与术前情况的对照(E2、FSH、LH)。结果:术前两组E2、FSH、L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期间,有关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后观察组6个月和12个月激素水平状况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E2、FSH、LH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子宫大部分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症可以使患者术后的激素水平维持正常状态,不影响生活质量,采用传统的子宫全切术则术后患者激素水平有所降低,一定程度上影响生活质量,因此,可以采用子宫大部分切除术代替传统的子宫全切术治疗子宫腺肌症。  相似文献   

16.
子宫腺肌症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胡晓霞 《医学文选》1999,18(1):98-100
子宫腺肌症是子宫内膜腺体或间质异位于子宫肌层,以往称为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近年来,发现它与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有许多不同之处,因此,已将其划分为一种独立的子宫疾病[1]。国内报告发病率为13.4%[2],国外报告为5%~70%不等[3],且有不断上...  相似文献   

17.
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症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对2004年6月~2008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子宫腺肌症患者中,要求药物治疗的5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全部口服米非司酮治疗,观察闭经时间、痛经症状改善情况、子宫体积及内膜的变化、激素水平变化和不良反应。结果:服药期间所有患者均闭经,痛经消失8例(13.8%),50例痛经减轻(86.2%),子宫体积由治疗前的(89.35±10.32)cm3缩小至(58.56±9.07)cm3,子宫内膜变薄,由治疗前的(9.26±1.3)cm减少为(5.29±0.58)cm。58例患者中,仅10例出现轻微胃肠道反应,3例转氨酶轻度升高,余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症有效、安全、经济。  相似文献   

18.
子宫腺肌症是子宫内膜的细胞和间质向肌层的浸润性生长。痛经是子宫腺肌症的主要症状之一。本文旨探讨痛经组和无痛经组是否存在病理形态的差异。试图进一步阐明子宫腺肌症引起痛经的内在机制。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我院自1981年1月~1995年12月共做子官切除术644例,其中发现子宫腺肌症130例,占20.2%;发病年龄25~66岁,高发年龄为40~55岁,占发病数的76.9%(100/130)。所有病例均经病理检查确诊。1.2子宫腺肌症的诊断标准:130例均符合连利娟[1]诊断标准:距子宫内膜基底下至少1个低视野的深处,见到子宫内膜间质和腺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子宫次全切术与子宫腺肌症病灶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症的疗效及对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子宫腺肌症患者分2组分别采取子宫次全切术(对照组)、子宫腺肌症病灶切除术(研究组)治疗,随访半年,对两种术式的疗效及其对卵巢功能的影响作出评价。结果: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痛经次数、月经量、子宫体积逐渐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前痛经次数、月经量、子宫体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6个月对照组痛经次数、月经量、子宫体积均高于研究组相应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 FSH、LH、E2水平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两组 FSH、LH、E2水平在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治疗子宫腺肌症,二者短期内均对卵巢功能无影响,但子宫腺肌症病灶切除术的效果要比子宫次全切术更胜一筹,但其远期效果还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0.
姚莉  杨洪珍 《安徽医学》2019,40(6):712-714
<正>子宫腺肌症是由于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而形成的弥漫性或局限性病变,属妇科常见疑难病,临床发病率为20%~25%,约20%为生育期妇女(<40岁),且呈年轻化趋势~([1])。子宫腺肌症主要临床表现为经期腹痛、经血增多、不孕等,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近年来,随着超声和磁共振成像等非侵袭性影像技术的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