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胸痹心痛病因病机及其各证型与临床检测指标相关性.方法:收集整理并归纳、总结古今中外关于胸痹心痛病因病机理论研究、冠心痛的病理机制及危险因素研究以及胸痹心痛各证型与临床检测指标相关性的研究资料.结果:胸痹心痛相当于西医的冠心病,系因胸阳不振,阴寒痰浊留踞胸廓,或心气不足,鼓动乏力,使气血痹阻,心失血养所致,以胸闷及发作性心胸疼痛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痹病类疾病.病机上焦阳虚,阴邪上乘,邪正相搏.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冠心痛的发生与炎症反应、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胱抑素-C、热休克蛋白60、冠心痛易感基因、脂联素等密切相关.关于胸痹心痛各证型与临床检测指标相关性研究方面,学者们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并取得可喜进展,但观点并不统一.结论:胸痹心痛各证型与临床检测指标相关性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虽未明言通阳之法,但后代医家多认为其已行通阳之实,在现行的相关教材中也多次提到其关于通阳法则的应用,我们以现行中医专业本科教材为蓝本,探讨中医通阳宣痹治法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1 温通心阳而宣胸痹1.1 对胸痹病因病机的认识《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一条:"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将胸痹病机概括为"阳微阴弦".一般观点认为,"阳微"即寸口脉沉而细,系指上焦阳气不足,胸阳不振;"阴弦"即尺脉弦紧,指阴邪内盛,水饮停聚,上泛胸中而致胸痹心痛.张仲景把病机归为"阳微阴弦",着重强调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乘之,乃本虚标实之证.目前,多数医家认为胸痹病机为"痰瘀痹阻心脉"."痰瘀痹阻"理论虽然可以解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却不能很好的解释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的心脏病.我们认为本病的根本病机是"阳气不通",一旦"阳气不通,心之推动无力"必然会导致"痰瘀痹阻心脉或经脉拘急,阳气不能濡养血脉,心失血养",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言:"阳气窒闭,浊阴凝痞."因此,"阳气不通"是对"胸痹"病机的高度概括.  相似文献   

3.
胸痹心痛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主要临床症状,胸痹心痛常常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及生活,导师翁锦龙认为通过阳微阴弦理论进行辨治,胸痹心痛临床常分为以下几种证型:阳气亏虚证、瘀血内阻证、痰浊闭阻证、寒凝心脉证,临床采用补气温阳、养血活血、化痰理气、宣痹温通等治法常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记载;“师日: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又“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实也”。张仲景高度概括了“胸痹心痛短气”的病因病机是“阳微阴弦”、本虚标实。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心绞痛依其胸闷痛的主要临床表现,相当于中医学的"胸痹""真心痛"等范畴,其临床表现常常标本相兼,虚实夹杂,如气虚血瘀互见,阴虚痰热夹杂。心痛发作时以标实为主,虽有气滞、血瘀、痰浊和寒凝之别,但以血瘀最为突出。在缓解期则以本虚为主,可有气虚、血虚、阳虚、阴虚的主次,其中又以气虚最为常见。王永霞教授认为,气滞、痰浊、血瘀,至脉道不通是发病的关键,其病机为本虚标实,诊断要重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上以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虚实夹者,通补兼施,以权衡心脏气血阴阳之不足。  相似文献   

6.
胸痹心痛的主要病理因素是痰浊、血瘀、气滞。这也衍生出胸痹心痛有痰浊阻络、瘀血阻络、气滞血瘀型。然痰浊、血瘀、气滞三者互化,故痰浊、血瘀、气滞贯穿胸痹心痛的始终。目前临床上胸痹心痛的病机论述较多,归纳起来主要有心阳虚、心阴虚。辨证治疗多以益气、养阴、化瘀、活血为主。然在临床有许多病例往往表现为郁热征象,具有相当大的比例,被临床医生忽视。本人从师于于凯成教授学习,同时查阅古医籍后,明了郁热心痛古籍就有记载。  相似文献   

7.
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分虚实两端,或虚实夹杂,孙晋营等探讨<金匮要略>关于胸痹的病机时指出:阳微正虚是发病的根本,多责心肾阳虚至极,而阴邪上犯是发病的重要条件,痰浊、水饮、瘀血既是主要因素,本虚标实则是其病机特点.本文试着从病因病机症候等方面,对胸痹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
本文总结林慧娟教授运用心痛宁方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经验。冠心病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范畴,林教授认为胸痹、心痛为本虚标实之证,气虚、血瘀、痰浊、阴虚是其重要的发病因素,根据其本虚标实,气虚血瘀的基本病因病机特点,制定了益气养阴、活血止痛的心痛宁方。并附有验案结合病症说明选方用药上的审机论治及组方配伍规律,以期为临床治疗胸痹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总结袁金声教授从痰论治胸痹经验,袁金声教授认为胸痹的主要病因责之于痰,主要证型有阳虚夹痰证;痰浊血瘀证;痰浊闭阻兼肝阳上亢证等。其治疗主张以治痰为主,并根据痰浊所兼挟的发病因素进行论治。  相似文献   

10.
胸痹心痛的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以宗气不足、心阳亏虚、肾元匮乏最为重要,标实以痰浊气滞尤为多见。胸痹心痛关乎五脏,与心肾关系尤为密切。滋肾通阳是治疗胸痹心痛的重要方法;在临证遣方用药时多选阴阳相配,相辅相成的药对,并且注重灵活化裁经方,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胸痹首见于《金匮要略》,症状表现为胸痛彻背,背痛彻心,时而心悸不宁,甚或心痛持续不解,相当于目前西医疾病中的灌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机为人体阳气、阴血亏虚,而致痰浊、瘀血、寒积留聚,引起心脉气血阻闭不通。杨关林教授致力于胸痹心痛痰浊血瘀证证候特征的研究与治疗,依托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对胸痹心痛的辨证论治从脾胃着手,有独到见解,运用益气、补血、温中、祛痰、养阴等治法之汤药,同时注重因人因地制宜以及调护,其疗效显著闻名于杏林。  相似文献   

12.
胸痹心痛证冠状动脉造影10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应用冠状动脉造影(冠造)诊断胸痹心痛证,探求中医证候规律,指导临床治疗,方法:用数字减影心血管造影系统,以Judkins法对100例患者行冠脉造影,按冠状动脉(冠脉)狭窄性质分为轻、中、重和闭塞性病变,根据冠脉受累分为左主干、单支和多支病变,按中医辨证分型观察。结果:发现胸痹心痛以虚实夹杂多见,占57%,冠造正常的胸痹心痛患者,以气虚气滞多见,其次是气虚痰浊;冠造异常冠脉多支病变及重度狭窄的以气虚痰浊、气虚血瘀多见。结论:通过冠造可以将胸痹心痛证候量化及客观化,并按胸痹的缓急,轻重将本病分为气滞心脉、寒凝心脉、心络瘀阻、血瘀心脉及心脉闭阻等中医证型,根据冠脉病变程度区分“本虚标实”及“本实标虚”的不同病理机制及判断预后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3.
运用虫类药物治疗胸痹心痛的临床经验总结。虫类药物在功效方面主要有活血化瘀、化痰散结、通经活络、缓急止痛等作用。在临床主要应用于胸痹心痛的心血瘀阻型、痰浊壅塞型、气虚血瘀型、气阴两虚、痰浊阻络型。虫类药物还应根据病情缓急轻重选择正确的用药途径及用药方法 ,从而使药物发挥最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胸痹心痛证辨治举隅长春中医学院脊髓病医院(130011)阎德凤阎德英【关键词】胸痹心痛证冠心病阳虚痰阻型胸痹心痛证,系指以胸闷、胸痛和心窝部疼痛症状为主要病证而言的。它包括现代医学的冠心病、肺心症、胸膜炎等多种胸部疾病,但其中主要是指冠心病。古人把胸...  相似文献   

15.
运用虫类药物治疗胸痹心痛的临床经验总结。虫类药物在功效方面主要有活血化瘀、化痰散结、通经活络、缓急止痛等作用。在临床主要应用于胸痹心痛的心血瘀阻型、痰浊壅塞型、气虚血瘀型、气阴两虚、痰浊阻络型。虫类药物还应根据病情缓急轻重选择正确的用药途径及用药方法,从而使药物发挥最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祖国医学无“冠心病”的病名,从其临床表现,可以看出该病涉及到中医的“胸痹”、“心痛”,“厥心痛”,“真心痛”、“心胃痛(心脾痛)”等病证的范畴。至于该病的病因病机,正如《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篇中所说:“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阳微指寸脉微,寸脉在上,主上焦,寸为阳,寸脉微.知其为上焦阳虚;阴弦指尺脉弦,尺脉在下,主下焦,尺为阴,尺脉弦,知其下焦阴寒气盛。故其根本病因病机力“责其极虚”、“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  相似文献   

17.
365例胸痹心痛患者证型与血脂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了解胸痹心痛患者的血脂和中医证型间的关系。[方法]对365例胸痹心痛患者进行辨证,并检查血脂,对 比研究证型与血脂间的关系。[结果]365例胸痹心痛患者有278例至少有一项血脂异常,87例血脂正常;血脂异常组和正 常组各证型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瘀证患者的平均高密度脂蛋白(HDL)低于非血瘀证,痰浊证患者的HDL低 于非痰浊证,血清甘油三酯(TG)高于非痰浊讧;随着证型的复杂化,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 升高;证型虚实与血脂无关。[结论]胸痹心痛不一定与血脂增高有关,虚实证均可发生,但以血瘀证和疾浊证的血脂异常 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栝蒌、薤白的配伍应用首见于《金匮要略》一书。但在关于栝蒌、薤白配伍用量上诸家各持已见 ,看法不一。对此本人略书已见 ,请同道指正。原书所载方中栝蒌为一枚 ,薤白为半斤 ,换算成 g ,薤白为 111.36 g ,而栝蒌一枚大约在 5 0~ 80 g之间 ,据此看原方中薤白应用大于栝蒌。原书胸痹心痛短气篇云 :“阳微阴弦 ,即胸痹而痛 ,所以然者 ,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 ,所以胸痹 ,心痛者 ,以其阴弦故也”。由此可知 :其病机为上焦阳虚 ,胸阳不振 ,加之阴寒太盛 ,水饮内停。其治法为通阳散结 ,行气祛痰。治用栝蒌薤白白酒汤。方中栝蒌开胸涤痰 …  相似文献   

19.
李满静  周萍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20):896-897
冠心病(CHD)心绞痛属于祖国医学“胸痹心痛”范畴,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也是心内科的疑难病证。目前尚无令人满意的疗法。近年来,中医对本病的认识不断深入提高,在缓解症状,改善心脏循环和治疗其并发症方面都取得较好的疗效。1祖国医学对本病的病机认识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舌苔脉象,大多数医家认为胸痹心痛可分为以下几种证型:心气虚损、心阳不振、心阴不足、痰浊痹阻、心血淤滞、寒凝气滞型等[1],或兼而有之。李济仁[2]认为本病病机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为心脾肾亏损,标为瘀血痰浊,分为心脾阳虚、气滞痰阻和心肾阴虚、血淤阻络…  相似文献   

20.
胸痹心痛病中医病性证素与冠状动脉CTA结果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痹心痛病中医病性证候要素与冠状动脉CTA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借助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现代医学诊断技术,将客观指标与中医辨证有机结合,对235例胸痹心痛患者进行中医病性证素分布的临床调查,分析与冠状动脉CTA不同病变支数、狭窄程度与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素分布的相关性。结果胸痹心痛病常见病性证素分布由多到少排列为血瘀、气虚、阴虚、痰浊、气滞、阳虚、寒凝;血瘀证素和痰浊证素以三支病变为主,气滞证素以单支病变为主;冠心病患者狭窄程度较重者多见气虚证素、阴虚证素、痰浊证素。结论胸痹心痛病中医病性证素分布与冠状动脉CTA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能为临床正确辨证论治、判断病情、拟定治法、调方用药效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