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对ABCD2评分法预测TIA发作后7天内脑梗死发生风险的价值。方法对132例TIA患者采用ABCD2评分,并根据分值分为低(0~3)分、中(4~5)分、高(6~7)分危组,观察各组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7d内各组脑梗死发生的比例分别为低危组2.5%、中危组8.9%、高危组25%。统计分析χ2=10.88,P〈0.01。结论 ABCD2评分值与TIA患者脑梗死风险呈明显正相关。ABCD2评分法简便易行,是TIA患者分层评价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ABCD2评分法对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本院诊治的12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根据ABCD2评分标准,将其分为低危组(0~3分)、中危组(4~5分)、高危组(6~7分),观察和比较不同危险分组患者7天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与低危组相比,中危组、高危组进展为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与中危组相比,高危组进展为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 ABCD2评分法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发挥有效的预测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ABCD2评分结合头颈CT血管成像(CTA)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125例TIA患者临床和CTA检查资料,按Johnston提出的ABCD2评分法进行评分,分为低危(0~3分)、中危(4~5分)和高危(6~7分)3组;按CTA检查结果分为血管狭窄≥50%组和血管狭窄<50%组.观察TIA后7d内脑梗死发生率.结果 23例(18.4%)在T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低危组与中危组、高危组脑梗死发生率(6.9%、21.1%、37.9%)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外动脉狭窄≥50%组脑梗死发生率31.2% (39/125),显著高于动脉狭窄<50%组(P<0.01).ABCD2评分<4分、颅内外动脉狭窄≥50%组7d内脑梗死发生率20.0%(25/125),显著高于ABCD2评分<4分、颅内外动脉狭窄<50%组(P<0.01).结论 ABCD2评分是预测T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的有效方法,进一步结合头颈CTA检查能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于淼  陈卫  孙杨  李彬  牛昱光 《天津医药》2022,50(11):1201-1204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联合ABCD-3I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近期缺血性脑卒中(AIS)的预测价值。方法 288例TIA患者根据ABCD-3I评分将其分为低危组(102例)、中危组(131例)、高危组(55例),另根据患者90 d后是否发生AIS分为AIS组(41例)和非AIS组(247例)。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一般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sTREM1水平。结果 高危组的年龄、糖尿病比例、高血压比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sTREM1水平和AIS比例均高于中危组和低危组(P<0.05),中危组的sTREM1水平高于低危组(P<0.05)。AIS组年龄、高血压比例、LDL-C水平、ABCD-3I评分、sTREM1水平均高于非AIS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ABCD-3I评分和sTREM1水平较高均是TIA患者近期发生AIS的危险因素(P<0.05)。ABCD-3I评分和sTREM1预测TIA患者发生AIS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5(95%CI:0...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7d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按照ABCD2评分标准,进行110例TIA患者的评分并观察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110例TIA患者中低危(0~3分)、中危(4~5分)和高危(6~7分)组7d内发生脑梗死的比例分别为3%、31%和64%(P<0.05)。结论 ABCD2评分法的预测价值高,是临床上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脑卒中十年发病风险相关危险因素特征。方法2011年10月至2012年6月,对全国23省市三甲医院心内科门诊入选的96729例高血压患者,根据美国弗莱明翰心脏研究中“脑卒中十年发病风险评分量表”计算所得脑卒中十年发病风险概率,分为低危组(≤5%,1223例)、中危组(≥6%且≤9%,2768例)和高危组(≥10%,11923例),分析比较合并糖尿病与不合并糖尿病患者脑卒中危险因素。结果低、中、高危组合并糖尿病患者脑卒中十年发病风险为(4.3±0.8)%、(7.6±1.1)%和(25.7±16.0)%,分别是不合并糖尿病患者的1.16倍、1.04倍和1.28倍。低危组合并糖尿病患者中,收缩压水平、左心室肥厚和吸烟比例均明显低于不合并糖尿病患者[收缩压(122±12)mmHg(1mmHg=0.133kPa)比(132±18)mmHg]、左心室肥厚0%(0例)比0.8%(218例)、吸烟1.9%(123例)比4.6%(1277例),均P〈0.05],但年龄大于不合并糖尿病患者[(54.47)岁比(53±9)岁,P〈0.05];当排除年龄评分影响因素后,合并糖尿病患者脑卒中十年发病风险仍高于不合并糖尿病患者(3.9%比3.2%,P〈0.05)。中危组合并糖尿病患者中,年龄、收缩压水平、左心室肥厚、吸烟及心房颤动比例明显低于不合并糖尿病患者[(58±7)岁比(59±10)岁、(132±16)mmHg比(139±19)mmHg、1.2%(33例)比3.5%(628例)、8.1%(223例)比18.5%(3355例)和0.4%(10例)比1.7%(315例),均P〈0.05]。高危组糖尿病患者中,仅其他心血管疾病比例高于不合并糖尿病患者(65.5%比61.0%)(P〈0.05)。当排除该项评分影响因素后,合并糖尿病患者剩余脑卒中十年发病风险仍然高于不合并糖尿病患者(19.5%比15.1%,P〈0.05)。糖尿病危险因素评分对女性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十年发病风险低、中、高危组总评分的贡献率分别是男性的1.40、2.18和1.93倍;所有危险因素中,收缩压评分对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十年发病风险总评分的贡献率最高(男性44.4%,女性52.0%)。结论糖尿病是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十年发病风险增加的重要影响因素,糖尿病评分对女性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十年发病风险的贡献率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7.
戴健  肖瑾 《安徽医药》2013,34(4):401-404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3例住院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颅内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结果,按ABCD2评分标准给予评分,观察TIA后2周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分析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TIA后32例(26.0%)患者于2周内发生脑梗死;在年龄≥60岁、单肢无力、症状持续时间≥10 min、糖尿病、ABCD2评分>3分、既往脑卒中病史、吸烟(P<0.01)、发作次数≥3次、颅内动脉狭窄≥50%(P<0.05)的患者中脑梗死的发生率显著增高,而在语言障碍不伴肢体无力、症状持续时间<10 min、高血压病、饮酒的患者中脑梗死的发生率无明显增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BCD2评分>3分、糖尿病、既往脑卒中史是TIA后2周内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IA后进展为脑梗死与年龄≥60岁、单肢无力、症状持续时间≥10 min、糖尿病、ABCD2评分>3分、既往脑卒中病史、吸烟(P<0.01)、发作次数≥3次、颅内动脉狭窄≥50%密切相关;ABCD2评分>3分、糖尿病和既往脑卒中病史的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较高;ABCD2评分法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及预测性,是简单有效的预测方法,可帮助临床医生评判高危患者并进行早期干预以防止发生脑梗死;ABCD2评分法进一步结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结果可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用ABCD^2评分法预测11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卒中风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ABCD^2评分在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7d卒中风险上的价值。方法采用ABCD^2评分标准对110例TIA患者进行评分,并观察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低危(0~3分)、中危(4~5分)和高危(6~7分)组7d内发生脑梗死的比例分别为3%、31%和64%。结论ABCD^2评分标准是临床上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早期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ABCD2评分与溶栓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 40例接受溶栓治疗的TIA患者为观察组,给予50万U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治疗后1周TIA发作次数、急性脑梗死和出血性疾病发生率,并与40例未溶栓治疗的TIA患者对照分析。采用ABCD2评分法将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比较各亚组疗效差异。结果观察组TIA发作次数为(1.16±0.34)次,急性脑梗死发生率为2.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42±1.86)次和15%(P<0.05),而出血性疾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亚组间TIA发作次数和急性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内随危险度升高,TIA发作次数明显增加(F=10.406,P<0.05),且高危组急性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低危和中危组(χ2=8.550,P<0.05)。结论 TIA患者早期溶栓治疗能减少发作次数,降低急性脑梗死风险,尤其是对于高危患者,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周松 《中国实用医药》2012,17(17):62-63
目的 探讨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7 d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 按照ABCD2评分标准评估95例TIA患者的评分,并根据评分分值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三组观察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95例TIA患者中评分为低危组者18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11%;评分为中危组者66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36%;评分为高危组者11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64%.结论 ABCD2 评分法一套可操作性强、简便、准确的评估方法,是临床上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有效方法.同时其对医院设备要求不高,便于在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1.
Rockall危险性积分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毅  陆志平  曹剑凡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1):1598-1599
目的:探讨Rockall危险性积分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方法:262例按Rockall危险性积分进行评分,并分为低危组(0~3)、中危组(4~7)、高危组(≥8)。结果:高危组与中危组相比再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与中危组相比死亡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Rockall危险性积分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情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所选8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均为本院2008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住院患者,根据患者结局是死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存活者,对照组为死亡者。分析两组的年龄、生活习惯、既往史、病情、并发症情况,分析上述因素对大面积脑梗死的影响。结果观察组平均年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饮酒、吸烟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房颤所占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病灶大于大脑中动脉分布区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部感染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肾功能不全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较大、心房颤动、梗死病灶面积较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大、肺部感染、肾功能不全等均可提高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死亡率,了解上述因素有助于判断患者预后,及时给予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ABCD3评分与供血动脉狭窄分布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研究60例TIA患者入院时的ABCD3评分及头颈CT血管造影、颈部血管超声资料,根据ABCD3评分,分为≥4分组(中、高危组)和<4分组(低危组),根据头颈CTA和颈部血管超声的影像学结果,分为单只血管窄组(单独颈部血管或颅内血管);多只血管狭窄组(包括颈部血管和颅内血管);无血管狭窄组。评价ABCD3评分与脑供血动脉狭窄分布的相关性,初步探讨TIA预后评估的可能机制。结果≥4分组(中、高危组)患者动脉狭窄比例高于<4分组(低危组),以颅内血管狭窄为主,出现多支供血动脉狭窄病变比例高于低危组。结论 TIA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病变较颈部血管狭窄发生率高,ABCD3评分≥4分时颅内多支动脉狭窄发生率增高。  相似文献   

14.
探讨急诊科脓毒症相关死亡率(MEDS)评分在肺部感染患者病情分层评估中的临床意义。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入住雅安市中医医院呼吸内科和重症医学科的肺部感染患者97例,根据患者就诊时的MEDS评分分为低危组(0~7分)、中危组(8~12分)和高危组(≥13分),比较3组患者的总住院日,接受辅助通气和气管插管情况,住院死亡率。高危组患者总住院日、接受辅助通气发生率、气管插管率、住院死亡率显著高于中危组、低危组(P<0.01),中危组和低危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MEDS评分高的肺部感染患者可能预示着较差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5.
倪晨峰 《中国基层医药》2014,(23):3607-3608
目的:观察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217例,根据入院时血清Hcy水平分为高Hcy血症组150例和对照组67例,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神经功能及残疾评定采用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观察时间点为0、30 d及60 d。结果217例患者中,高Hcy血症者150例,占69.4%,非高Hcy血症者67例,占30.6%。两组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吸烟、饮酒、TG、TC、LDL、首次随机血糖水平及体质量指数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血清Hcy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441,P<0.05)。高Hcy血症组60 d时NIHSS<4分、30 d及60 d时Rankin量表评分<3分的患者比例明显升高。结论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高Hcy血症占比较高,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相对更重,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1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LMWH)联合阿司匹林(aspirin,ASA)治疗动脉源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的疗效。方法应用ABCD3评分测定186例动脉源性TIA患者的分值,根据分值分为低、中、高危3组,每组再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每天给予ASA 100mg口服和奥扎格雷160mg静滴,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LMWH脐周皮下注射。观察1月内TIA控制率和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低危组的治疗组和对照组TIA控制率和脑梗死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中、高危组的治疗组TIA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中、高危组的治疗组脑梗死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LMWH联合ASA治疗ABCD3中高评分值TIA和脑梗死发生的近期疗效优于单用ASA。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密度脂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对短暂性脑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的影响,针对危险因素,提供有效的、可操作的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从而有效减少TIA的不良预后。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和住院部首诊为TIA患者125例,首诊为脑梗塞患者68例,详细记录入选患者基数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TIA和脑梗塞患者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和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结果TIA组患者在吸烟、饮酒、NIHSS评分、MRS评分与脑梗塞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塞组中低密度脂蛋白(LDL)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较TI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初次发生TIA的患者,护士应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采取重点环节,各个击破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协助其戒烟戒酒,控制饮食,积极降低LDL和Hcy水平,从而减少不良预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高龄心房颤动患者的危险因素评分(CHADS2):心衰(C)、高血压(H)、年龄(A)〉75岁、糖尿病(D)、既往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S)每个危险因素各计1分,中风/TIA计2分。低危:0分,中危:1~2分,高危:≥3分。计分每增加1分,绝对风险增加1.5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ABCD2评分法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d及30d内脑卒中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用ABCD2评分对82例TIA患者进行评分,观察7d及30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并根据DSA结果分为血管狭窄≥50%组和血管狭窄〈50%组。结果ABCD2评分0~3分TIA1周内脑梗死发生率为4.34%,4~5分脑梗死发生率为16.22%,6~7分者为31.82%。30d时分别为13.04%,18.91%,40.91%。血管狭窄≥50%组7d内脑梗死发生率为46.15%,30d内高达61.54%;血管〈50%组7d内脑梗死发生率为3.57%,30d内为5.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BCD2评分联合DSA检查是预测TIA7d及30d脑梗死发生风险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张宁  刘文娴 《中国医药》2014,(3):314-318
目的 探讨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联合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临床风险的预测价值,建立混合风险模型.方法入选首都医科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640例NSTE-ACS患者,采用随机数字卡分为建立模型组(409例)和预测模型组(231例).建立模型组平均随访(774±217)d,预测模型组随访时间(706±231)d.终点事件为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包括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再入院.分析NSTE-ACS患者血浆NT-proBNP、GRACE评分关系,将二者联合建立混合风险模型,并预测混合风险模型是否增加预测MACE的准确性.结果 建立模型组低危组105例,中危组209例,高危组95例,其中26例(6.6%)发生了MACE;lgNT-proBNP与GRACE评分呈正相关(r=0.507,P〈0.01); GRACE评分、lgNT-proBNP的受试工作者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7和0.798.计算得出的混合风险模型= GRACE+20&#215;lgNT-proBNP+15,混合风险模型ROC曲线下面积0.843,较GRACE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增高(P〈0.05).对混合风险模型重新危险分层,低危〈135分,中危135~170分,高危〉170分.重新分层后6.1%的患者进行了重新分组,其中7例高危组患者降至中危组,8例高危组患者降至低危组,10例低危组患者升入高危组;发生MACE的患者8.0%进行了重新分组,其中2例从中危组升入高危组.预测模型组15例(6.5%)发生了MACE;预测模型组混合风险模型ROC曲线下面积0.762,较GRACE评分ROC曲线下面积0.748增加,P〈0.05.结论 NT-proBNP浓度和GRACE评分为MA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NT-proBNP浓度联合GRACE评分所得到的混合风险模型可增加预测MACE事件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