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总结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围术期处理。方法 32例患者,加强围术期血管活性药物调整,维持循环呼吸功能稳定,及时应用抗凝药等综合处理。结果 术后1例死亡,余恢复顺利。结论 应加强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围术期的综合处理. 相似文献
2.
师东武 《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9,19(3):37-3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的围术期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冠心病施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围术期处理措施。结果:1例死亡,余恢复顺利。结论: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围术期处理需要作好术前、术中和术后每个环节的工作,进行综合处理。 相似文献
3.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对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个重大的进步,当前对麻醉师又是一个重大的挑战,许多方面包括仔细的准备、术中监测、温度的维持、药物的合理使用、保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心肌保护、提供最佳的手术条件、术后镇痛、早期拔管目标是围术期管理的重要部分。本文主要就这几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不停跳冠脉搭桥术(OPCAB)的影响。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12月行不停跳冠脉搭桥术119例,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DM组)38例,非糖尿病患者(NDM组)81例。单变量统计分析两组的术前危险因素和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ICU停留时间[DM组(1.9±0.9)天;NDM组(1.8±0.9)天;P=0.391]、切口并发症(DM组:15.8%;NDM组:11.1%;P=0.556)、输血量[DM组(5.6±3.6)U;NDM组(4.9±3.7)U;P=0.398]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患者术后严重并发症:死亡率(DM组:5.3%;NDM组:1.2%;P=0.239)、低心排(DM组:2.6%;NDM组:2.5%;P=1.000)、心率失常(DM组:15.8%;NDM组:12.3%;P=0.608)等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糖尿病患者经科学的控制病情后,OPCAB可以同非糖尿病患者一样安全的施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围术期主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处理经验. 方法对我院2004年3月~2009年8月收治的152例冠心病实施CABG患者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管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3例死亡(1.97%),余临床治愈,疗效尚满意.结论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围术期管理需要做好术前、术中和术后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行综合性管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患者围术期心肌损伤相关指标和血小板活化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2年6月进行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治疗的27例患者为对照组,同期进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治疗的27例患者为观察组,后将两组患者肝素化前、术后即刻、术后2h及12h的血清心肌损伤、心功能相关指标及血小板活化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肝素化前至术后即刻、术后2h及12h的血清心肌损伤、心功能相关指标及血小板活化指标波动幅度均小于对照组(P均<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对患者围术期的心肌损伤和血小板活化指标不良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7.
冠脉搭桥术的围术期健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冠心病患者逐年增多,心理情绪因素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影响了冠心病的预后。许多中晚期冠心病患者选择了冠脉搭桥手术,因此,加强围术期健康宣教是保证手术成功,顺利恢复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硬化心脏病(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美国每年约50万人死于该疾病,在我国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患者的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冠状动脉搭桥术是治疗该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能明显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率。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是治疗部分冠心病患者的唯一有效的方法,其比例约占常规CABG数量的4.5%,但我国开展常规CABG并达到一定规模的单位甚少,E—CABG报道甚少我院2002—2005年12月,共完成44例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现将手术护理配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技术.方法 对40例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后护理等多个环节的观察和研究.结果 通过对非体外循环下行冠脉搭桥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使手术的难度和术后危险降低.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围手术期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围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围术期护理措施。方法:通过对44例体外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的术前心理护理、氧疗等综合护理措施,术后严密观察病情,维护呼吸及循环功能,护理患肢等措施,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治愈率。结果:本组44例病例均在全麻低温下行体外循环手术,所有患者均顺利度过术后监护,痊愈出院,平均住院24d。术后发生并发症4例(9.09%),其中高血压、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呼吸功能不全及切口感染各1例。其余患者经围术期的精心护理,无心理障碍,手术效果显著,均恢复良好。术后随访1~18个月,平均6.5个月,均恢复日常生活,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无心绞痛发作。结论:合理的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术期护理是手术成功及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12.
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患者围术期炎性细胞及细胞因子浓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患者围术期血清炎性细胞及细胞因子浓度变化特征。方法选择近期在我院住院接受CPB冠脉搭桥术治疗患者51例,40例同期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患者为对照组,人选对象手术前、手术后即刻、手术后4h、手术后24h接受了血清炎性细胞及细胞因子浓度检测。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各炎性细胞及细胞因子浓度测定值分布接近(P均〉0.05),手术后即刻开始两组白细胞总数、中性计数、细胞因子IL-6和IL-8均明显增加,手术后4h为最高值,手术后24h时各指标测定值开始下降。与对照组比较,CPB组升高更显著,其中手术后各时间段大多数测定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O1~0.05)。结论CPB冠脉搭桥术患者手术后早期炎症反应更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围术期管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2例冠心病施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围术期管理措施。结果 2 2例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 ,无一例改为体外循环下手术 ;平均麻醉时间( 16 0± 40 )min ;平均输血量 ( 2 5 0± 85 )ml;术后 12h平均胸液引流量 ( 118± 5 8)ml。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围术期管理的关键是加强监测、维持体温正常、合理使用正性肌力及血管扩张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和内环境的稳定、防止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围术期处理经验。方法回顾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期间,我院共完成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70例。手术在常温下进行,经胸部正中切口,人均搭桥(2.8±0.7)根;年龄41~76岁,术前心功能Ⅱ~Ⅲ级,左室射血分数38%-56%。麻醉诱导采用咪唑安定、氯胺酮、万可松、芬太尼;经中心静脉泵入苯肾上腺素、多巴胺、丙泊酚、硝酸甘油等;监测中心静脉压及桡动脉压。结果术后出现低心排6例,低氧血症8例,开胸止血3例,胸骨哆开1例,快速房颤16例,除1例死亡外,其余经治疗后均治愈;术后心绞痛症状消失,心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疗效满意。结论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是一安全、有效的术式,手术与麻醉的密切配合是围术期处理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手术指征、并发症及围术期处理方法。方法回顾28例急诊CABG手术患者。入选病例均符合ACC/AHA有关冠心病手术指南中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适应证。分析入选病例的围术期危险因素及死亡原因。结果本组所有病例有心肌梗死病史,大部分有高脂血症、高血压和糖尿病,以及合并左室肥厚,一半病例有左主干病变。围术期死亡3例,占10.7%;10例出现围术期并发症,占35.7%。围术期并发症包括二次开胸止血、心包填塞、恶性心律失常、急性肾衰竭和MOSF等。合并手术操作(瓣膜置换等),更长的体外循环转机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是主要的死亡原因。结论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是挽救生命、缓解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缩短体外循环转机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可减少术后死亡和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18.
高龄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围术期护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老年冠心病患者越来越多,如何有效地治疗老年冠心病已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热点之一。据报道高龄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风险性较 相似文献
19.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围术期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OPCAB)在危重冠心病(CAD)患者中获得良好的效果,尤其对于有肾功能异常、呼吸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严重动脉硬化的老年患者,能够获得更多的手术机会[1],对高危心脏病患者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下进行OPCAB手术,增加了PCAB手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最大限度的避免了体外循环及体外循环可能导致的各种并发症[2].IABP在冠心病中的运用指征还没有完全的统一,目前有提倡早期运用的趋势.2002年6月至2004年12月,我们施行OPCAB 33例,在IABP辅助下行OPCAB 8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术前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对恶性肿瘤病人围术期T淋巴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术前急性等容血液稀释 (AIVH)对恶性肿瘤病人围术期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 12 0例 ASA I~ II的恶性肿瘤手术病人 ,随机分为 AIVH组 (n =6 0 )和对照组 (n =6 0 ) ,AIVH组术前进行等容血液稀释。分别在麻醉前、稀释后1.5 h(AIVH组 )、麻醉后 2 h(对照组 ) ,术后第 1,3,5天抽取静脉血 ,术后用一步法测定 T淋巴细胞亚群 :CD+ 2 、CD+ 4、CD+ 8、CD+ 4/ CD+ 8的水平。结果 :AIVH组稀释后 1.5 h、对照组麻醉后 2 h、术后第 1天、对照组术后第 3天 CD+ 2 、CD+ 4较麻醉前显著减少 (P <0 .0 5或 P <0 .0 1) ,AIVH组术后第 3天及两组术后第 5天 CD+ 2 、CD+ 4已基本恢复麻醉前水平。结论 :麻醉对恶性肿瘤病人的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 ,使用血定安进行围术期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对尽快恢复 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有帮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