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损伤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的8周龄C57BL/6雌性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高脂饮食组、鼠巨细胞病毒感染组和高脂饮食 鼠巨细胞病毒感染组。在不同时间段分别处死小鼠,截取主动脉,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检测主动脉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生长相关癌基因α、Fractalkine和调节活化正常T细胞表达与分泌的趋化因子的表达。结果第8周时,巨细胞病毒感染后可显著提高生长相关癌基因α在主动脉的表达,并可诱导Fractalkine、活化正常T细胞表达与分泌的趋化因子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的表达,而在高脂饮食 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小鼠主动脉组织中,Fractalkine的表达较其它组明显升高。第12周时,高脂饮食 巨细胞病毒感染组中Fractalkine和活化正常T细胞表达与分泌的趋化因子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的表达较其它组更高些。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发现,高脂饮食后,生长相关癌基因α、Fractalkine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的表达均有明显升高,但Fractalkine的表达较局限,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和生长相关癌基因α在整个血管壁都存在,但以内膜较高。单纯巨细胞病毒感染组与高脂饮食组相似,可诱导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生长相关癌基因α和Fractalkine的表达,但不同的是Fractalkine的表达广泛存在。而高脂饮食 巨细胞病毒感染组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生长相关癌基因α和Fractalkine表达的升高更为明显,尤其是斑块部位。结论巨细胞病毒感染后通过调节趋化因子表达水平的改变,从而促进炎症细胞的迁移,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巨细胞病毒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学研究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研究的焦点。本文综述了动脉粥样硬化病因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分别从人巨细胞病毒分子生物学特性、血清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研究以及心脏移植后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可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方面阐述了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及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很多研究表明,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尤其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关系密切,文章就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做一叙述。  相似文献   

5.
巨细胞病毒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学研究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研究的焦点。本文综述了动脉粥样硬化病因最新研究进展,分别从血清流行病学研究,分子生物学研究以及心脏移植后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可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方面阐述了HCMV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及防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与脑血栓形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高敏感性ELSA法和PCR技术分别检测58例脑血栓病人的血清特异性HCMV-IgA、IgM及悄HCMV-DNA。结果显示,脑血栓病人活动性HCMV感染率(IgM/IgA)和尿HCMV DNA阳性率分别为24.14%和8.62%,而对照组为2.78%和0,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HCMV活动性感染与脑血栓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7.
巨细胞病毒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发生的病毒病因学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研究通过应用ELISA、PCR及原位杂交等技术对45例As病人及22例正常者血清及血管组织配对标本检测了HCMV—sIgG、sIgM及HCMV IE、L基因片段,以及其在血管组织中的分布.结果显示:As组中HCMV—sIgG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sIgM仅见于As组.HCMV IE及L基因的阳性率也显著高于对照,并且发现HCMV DNA多见于内膜下肌层及中膜平滑肌的细胞核,强烈提示HCMV感染与As的发生密切相关.同时,本文还就HCMV—sIgG及sIgM与HCMV基因检出的关系及意义作了探讨,为As的临床早期诊断、早期预防及针对性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人巨细胞病毒感染血管内皮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血管内皮细胞感染则被认为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环节。因此,阐明人巨细胞病毒感染血管内皮细胞的机制,将有助于进一步证实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毒病因学说,并可能从感染的最初环节阻断其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人巨细胞病毒(HCMV)在冠心病的感染率、高HCMV抗体水平对冠心病的早期预测价值、心脏移植后移植血管病变(TVP)发展及其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人巨细胞病毒(HCMV)在冠心病的感染率、高HCMV抗体水平对冠心病的早期预测价值、心脏移植后移植血管病变(TVP)发展及其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庚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武汉地区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庚型肝炎病毒(HGV)感染的情况。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抗HGV和HGV RNA,并对庚肝病毒感染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351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抗HGV阳性者56例,占15.05%;此56例中HGV RNA阳性者21例,占37.50%。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抗HGV阳性率及庚肝抗体阳性者中HGV RNA阳性率分别为:甲肝14.29%(5/35)及20.00%(1/5);乙肝17.29%(37/214)及35.14%(13/37);丙肝14.52%(9/62)及55.56%(5/9);戊肝4.00%(1/25),0.00%(0/1);非甲~戊肝26.67%(4/15),50.00%(2/4)。56例抗HGV阳性者中43例有输血、使用血制品或静脉药癌史,占76.79%。HGV感染在肝炎各临床类型分布为急性、慢性和重型肝炎患者无明显差异,且无性别和年龄分布的差异。HBV重叠感染HGV患者的SALT及TBil水平明显高于单纯HBV感染者(P<0.05),而HGV和其它肝炎病毒((HAV、HCV、HEV)重叠感染患者与单纯其它肝炎病毒感染者的SALT及TBiL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武汉地区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均可存在HGV感染。HGV可单独感染或与其它病毒混合感染。血液传播是HGV感染的主要途径。乙型肝炎患者合并庚肝病毒重叠感染可加重病情,而甲、丙、戊型肝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不同临床类型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含量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检测163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应用ELISA法检测上述患者HBV感染血清免疫学标志物(HBV-M),并对两者进行比较。结果:血清HBV DNA水平在不同乙型肝炎临床类型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HBV-M对比,HBsAg、HBeAg、抗-HBc阳性病人的检出率为87.76%,HBsAg、抗-HBe、抗HBc病人的检出率为45.71%,HBsAg、抗-HBc病人的检出率为42.86%,抗-HBc单项阳性病人的检出率亦达40.00%;血清HBVDNA含量与黄疸的程度及转氨酶水平的高低未见相关。结论:提示HBV DNA的复制状态与不同乙型肝炎临床类型无明显相关关系;HBV DNA含量高低与肝功能受损程度亦无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不同引物对PCR检测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T)感染的影响,作者以直接免疫荧光法(DIFA)为标准,选用引物不同的市售PCR试剂盒检测了209例泌尿生殖道可疑CT感染标本。结果引物1RCR阳性29例,引物2PCR阳性28例;在DIFA阳性25例中,引物1PCR阳性24例,引物2PCR阳性23例;引物1PCR敏感性为96.0%,特异性为97.8%;引物2PCR敏感性为92.0%,特异性为98.4%。与DIFA比较,两者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不同引物对PCR检测CT感染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巨细胞病毒感染与冠心病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巨细胞病毒(CMV) 感染与冠心病发生的关系。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 技术检测47 例冠心病患者( 心肌梗塞11 例,心绞痛36 例) 血CMV DNA,同时选择17 例同期住院的非冠心病患者作对照。冠心病患者47 例,血CMV DNA阳性者34 例,占72 .3 % 。对照组17 例,血CMV DNA 阳性者4 例,占23 .5 % ,二者相比差异非常显著( P< 0 .01) 。冠心病心肌梗塞亚组11 例,血CMV DNA 阳性者9 例,占81 .8 % 。冠心病心绞痛亚组36 例,血CMV DNA 阳性者25 例,占69 .4% ,二亚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P> 0 .05) 。冠心病心绞痛亚组又细分为单支、双支和三支血管病变组,各组CMV DNA 阳性检出率无差异( P> 0 .05) 。本研究表明CMV 感染可能与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5.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抗消化道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冉志华  邹健  冯缨  萧树东 《胃肠病学》2003,8(6):326-331
背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具有抗肿瘤作用,但是其有效浓度和可能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的:研究EGCG对不同消化道肿瘤细胞株的杀伤作用及其抗肿瘤作用的靶位点,为其应用于临床肿瘤治疗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四唑蓝(MTT)比色法检测8株消化道肿瘤细胞株对EGCG敏感性的差异;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EGCG对敏感肿瘤细胞株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EGCG对敏感肿瘤细胞株端粒酶活性的影响。结果:EGCG对8株消化道肿瘤细胞株均具有剂量依赖性杀伤作用。SW1116和MKN45细胞对EGCG最敏感,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51.7μmol/L和55.9μmol/L;BGC823和SGC7901细胞次之,IC50分别为68.5μmol/L和79.1μmol/L;AGS细胞对低浓度EGCG不敏感,对高浓度EGCG敏感,IC50为83.8μmol/L;MKN28细胞对EGCG中等敏感,IC50为119.8μmol/L;HGC27和LoVo细胞对EGCG不敏感,IC50分别为183μmol/L和194.6μmol/L。3种不同浓度的EGCG作用48h后,敏感肿瘤细胞株MKN45的细胞周期分布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改变。EGCG可抑制MKN45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其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结论:EGCG对不同消化道肿瘤细胞株具有不同程度、呈剂量依赖性的杀伤作用;对敏感肿瘤细胞株MKN45的细胞周期分布无明显影响。EGCG的抗肿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肿瘤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Clinical outcom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s associated with virulence-associated bacterial genotypes. This study assess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vacA, cagA and iceA genotypes and gastric diseases in Portuguese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319 patients were endoscoped and gastric biopsy specimens were studied by PCR and reverse hybridization (LiPATM). Results:vacA genotypes s1/ m1, s1/m2 and s2/m2 were observed in 53%, 14.5% and 32.5% of the cases, respectively. The majority (93.4%) of the s1 cases were s1b and 6.6% were s1a. Multiple vacA genotypes were found in 37.3% of the cases. Gastric ulcer and gastric carcinoma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presence of vacA s1 (P = 0.008 and P &lt; 0.001, respectively) and vacA m1 genotypes (P = 0.007 and P &lt; 0.001, respectively). Duodenal ulcers were associated with vacA s1 (P &lt; 0.001) but not with the vacA m genotype (P = 0.221). cagA was present in 71.2% of the cases and was associated with duodenal ulcer (P &lt; 0.001), gastric ulcer (P = 0.009) and gastric carcinoma (P &lt; 0.001). iceA1 was found in 27.3% and iceA2 in 32.3% of the cases. In 36.7% of the isolates both iceA alleles were found, and 3.8% were negative for iceA. The iceA genotype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clinical outcome. Conclusions:vacA s1 and cagA + H. pylori strains are associated with duodenal ulcer, gastric ulcer or gastric carcinoma. vacA m1 is associated with gastric ulcer or carcinoma but not with duodenal ulcer. Infection with multiple H. pylori strains is remarkably high in Portugal and is more frequent in duodenal ulcer patients.  相似文献   

17.
TTV单独及重叠HBV感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输血传播病毒(Transfusion Tiansmitted Virus,TTV)单独及重叠乙肝病毒(HBV)感染的临床特征,探讨其致病性。方法: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血清中TTV DNA,用ELISA法和/或PCR法对其他肝炎病毒标志物进行血清学检测。结果:肝病患者TTV DNA总的阳性率为21.9%(107/489)。从临床分型来看,TTV单独感染者以急性肝炎(AH)为多见,占75%  相似文献   

18.
1990~2001年上海市区幽门螺杆菌血清流行病学比较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比较1990-2001年上海市区幽门螺杆菌(H.pylori)血清流行病学的改变,探讨H.pylori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2001年6-10月,应用检测H.pylori血清IgG抗体的酶免疫试剂盒,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上海市区1557位居民的血清标本,结合问卷形式调查市民的就餐、居住等生活环境因素,985人完成问卷调查;比较1990年和2001年2次调查的结果。以队列研究和多变量逐步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H.pylori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2001年市区总体H.pylori阳性率为58.3%,高于1990年的42.7%(P=0.001),低于1990年郊区的61.0%(P=0.116)。1-9岁和10-19岁年龄组的感染率与11年前相比无显著改变(29.7%、39.6%比27.4%、42.7%,P=0.683和P=0.707),仍低于11年前郊区的水平(56.4%和57.3%,P=0.001和P=0.031)。70岁以上年龄组的感染率与11年前相比亦无显著差异(P=0.113)。30-69岁年龄组的H.pylori感染率较11年前显著升高(P<0.05),20-69岁年龄组的H.pylori感染率与1990年郊区水平相当(P=0.276-0.935)。危险因素分析和逐步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家庭成员数>3、户外聚餐等是H.pylori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人口流动等引发的市民生活方式和环境改变可能影响H.pylori的流行病学特征,对H.pylori的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微生物感染对冠状动脉桥血管的可能影响。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大隐静脉、内乳动脉、桡动脉组织中肺炎衣原体、幽门螺杆菌和巨细胞病毒。结果 大隐静脉存在血管硬化病理改变为 6 9.6 % ,内乳动脉为 6 5 .0 % ,桡动脉为 73.3% ,差异无显著性 (χ2 =0 .397,P =0 .82 )。肺炎衣原体、幽门螺杆菌和巨细胞病毒的阳性率在大隐静脉分别为 13.0 %、8.7%和 0 .0 % ,内乳动脉分别为 2 5 .0 %、35 .0 %和 0 .0 % ,桡动脉分别为2 6 .7%、2 3.3%和 16 .7%。桡动脉肺炎衣原体、幽门螺杆菌和巨细胞病毒的阳性率高于大隐静脉 ,χ2 分别为 1.4 6、2 .797和 4 .2 33(P <0 .0 5 ) ;内乳动脉肺炎衣原体、幽门螺杆菌和巨细胞病毒的阳性率与大隐静脉相比 ,χ2 分别为1.0 10、4 .4 73和 0 .0 0 0 ,内乳动脉幽门螺杆菌的阳性率高于大隐静脉 (P <0 .0 5 )。结论 慢性微生物感染影响最小的是大隐静脉 ,其次为内乳动脉和桡动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