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高效、简便的鹿茸、鹿角位点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鉴别方法。方法:通过比较梅花鹿、马鹿及其混伪品的COI,Cytb基因序列差异,根据Cytb片段上的3个SNP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变异位点设计出一对鹿茸的特异性鉴别引物LR-238上游和LR-238下游,并对影响PCR结果的主要因素退火温度,PCR循环次数,模板DNA浓度,Taq酶用量和及影响重复性的Taq酶种类和PCR仪型号等进行方法学考察和优化。结果:进行方法学考察确定最优鉴别条件的基础上,当PCR退火温度为56℃,循环次数为35次的条件下,鹿茸、鹿角正品均能扩增出约250 bp片段,其他9种混伪品麋鹿、白唇鹿、水鹿、坡鹿、黇鹿、骡鹿、驯鹿、驼鹿、狍及阴性对照无条带。不同来源的药用的马鹿亚种东北马鹿、塔河马鹿、天山马鹿、阿拉善马鹿、阿勒泰马鹿、新西兰马鹿,梅花鹿亚种东北梅花鹿、华南梅花鹿样品使用建立的位点特异性PCR鉴别方法均产生约250 bp特异性鉴别条带。结论:该文设计的鉴别引物具有高度的专属性,所建立的位点特异性PCR鉴别方法可用于鹿茸、鹿角的准确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一种适用于猪胆粉及其中成药的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鉴别方法,为复杂组分中动物源性成分的鉴定提供示范。方法:根据猪源性鉴别引物,建立PCR鉴别方法,优化反应体系,并对此方法进行考察和验证。利用建立的PCR鉴别方法,对20批自制猪胆粉药材,19批市售猪胆粉药材和22批含猪胆粉中成药的猪源性成分进行鉴别,将市售的猪胆粉药材和含猪胆粉中成药PCR扩增的阳性产物进行酶切验证和序列测定验证。结果:20批自制猪胆粉药材、猪胆粉对照药材均能扩出约212 bp的特异性鉴别条带,牛和羊参考品均无条带; 19批市售猪胆粉药材中仅5批扩出特异性鉴别条带; 22批含猪胆粉中成药中有10批检出猪源性成分;猪胆粉对照药材及市售猪胆粉药材PCR扩增的阳性产物经Mnl I酶切后均能产生约200 bp的条带;猪胆粉及其中成药中扩增产物序列与Gen Bank数据库中相似性最高的物种为Sus scrofa,一致性为99%,与猪的序列高度一致。结论:该文建立的特异性PCR鉴别方法可准确鉴别猪胆粉及其中成药中的猪源性成分。  相似文献   

3.
鳖甲为临床常用的动物药材,炮制加工后鳖甲药材及饮片形态特征丢失,难以鉴别。为建立高效稳定的鳖甲DNA鉴别方法,该研究将SDS法与柱纯化相结合,使用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并根据鳖甲及其混伪品序列差异,寻找特异性SNP位点设计了鉴别引物,对PCR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并进行适用性及准确性考察。当退火温度为62℃,循环次数为35,使用设计的鳖甲特异性鉴别引物Biejia-272.F/R进行PCR扩增,鳖甲药材、饮片及醋鳖甲均扩增获得约300 bp的特异性鉴别条带,混伪品无条带。该方法可作为一种快速准确鉴别鳖甲正伪品的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一种同时鉴别九里香药材两基原九里香Murraya exotica和千里香M. paniculata的DNA分子鉴别方法。方法 通过比较九里香、千里香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差异,根据叶绿体基因组上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变异位点分别设计九里香和千里香的特异性鉴别引物P03和P04,对影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结果的退火温度、循环次数、引物浓度比进行优化,建立了九里香和千里香的多重位点特异性PCR鉴别方法,并对影响该方法重复性的Taq酶种类、PCR仪型号进行耐受性考察和适用性考察。结果 在该多重位点特异性PCR鉴别方法中,当PCR反应循环数为31次,退火温度为60 ℃,九里香P03和千里香P04引物比为1∶2时,九里香可获得约330 bp的特异性条带,千里香可得到约230 bp的特异性条带,不同来源的九里香和千里香样品使用建立的多重位点特异性PCR鉴别方法均可获得一致结果。结论 该文建立一种快速、准确鉴别九里香药材基原的多重位点特异性PCR鉴别方法,可在单次鉴定操作中根据条带位置同时鉴别九里香和千里香。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序列建立一种新的PCR鉴定方法,以快速鉴别出梅花鹿、马鹿茸片与驯鹿茸片。方法:采集不同来源的鹿茸片共60批。通过比较梅花鹿、马鹿与驯鹿等其他伪品的COⅠ基因序列差异,根据SNP鉴别位点设计梅花鹿茸、马鹿茸同驯鹿茸的鉴别引物Cne-F、Rt-F、Co-R,并对影响聚合酶链反应(PCR)结果的主要因素变性时间、退火温度、退火时间、延伸时间等进行方法学考察和优化。结果:该实验构建的双位点特异PCR鉴别体系,基于COⅠ的鉴别位点,可通过PCR扩增获得294 bp的梅花鹿、马鹿特异片段,而产生514 bp的驯鹿特异片段,伪品及阴性对照无条带。结论:该实验建立对梅花鹿、马鹿及驯鹿等其他伪品鹿茸的PCR鉴别方法简便、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 基于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建立了一种中亚苦蒿药材的鉴别方法,可以准确、便捷地鉴别中亚苦蒿及其近缘种。方法 利用Chloroplast Genome Information Resource(CGIR)数据库查找中亚苦蒿及其近源种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并筛选获得中亚苦蒿特异性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根据SNP位点设计一对中亚苦蒿特异性鉴别引物zykh1-F和zykh1-R。采集中亚苦蒿及其常见近缘种的原植物样本,建立中亚苦蒿特异性PCR鉴别方法并优化反应体系,对该方法进行耐受性和适用性考察。利用该方法对从新疆药材市场购买中亚苦蒿药材样本进行鉴别。结果 中亚苦蒿特异性PCR鉴别方法采用鉴别引物zykh1-F和zykh1-R,退火温度为54 ℃、循环次数为33次。经PCR扩增和凝胶电泳后中亚苦蒿在210 bp处可观察到单一明亮条带,其余近缘种如艾、黄花蒿、白叶蒿、野艾蒿均无条带。结论 该研究所建立的中亚苦蒿特异性PCR鉴别方法可准确鉴别中亚苦蒿及其常见近缘种,具有高度特异性,且该方法节约时间和成本,为中亚苦蒿资源引种和利用提供一种方便快捷的物种鉴别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蜈蚣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目前市场上蜈蚣的混伪品日益增多,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难以保证。该研究建立了一种蜈蚣基原物种的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以准确、简便的鉴别蜈蚣及其常见混伪品。方法:通过比较蜈蚣及其混伪品基原物种的COI基因序列差异,根据变异位点设计蜈蚣正品少棘巨蜈蚣的特异性鉴别引物WG-500.F和WG-500.R,采集蜈蚣原动物样本及药材样本,优化反应体系并对此方法进行耐受性和适用性的考察和验证。结果:少棘巨蜈蚣原动物样本及蜈蚣正品药材使用设计的蜈蚣鉴别引物经PCR扩增和凝胶电泳后出约500 bp的单一明亮条带,其他混伪品如多棘蜈蚣、模棘蜈蚣、哈氏蜈蚣、海南蜈蚣等均无条带出现。结论:PCR鉴别方法可准确鉴别蜈蚣原动物和药材的真伪,具有高度特异性,为中药材蜈蚣的真伪鉴别提供了良好的科学依据。该方法具有简单、直观等特点,有利于广泛的普及与应用,在中药材鉴定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筛选获得金银花真伪鉴别SNP位点并建立双向位点特异性PCR方法,用于鉴别金银花和其常见伪品以及两者的混杂品.方法:通过对GenBank收录的忍冬属植物叶绿体trnL-trnF序列进行对比分析,获得金银花真伪鉴别SNP位点;并依据该SNP位点设计特异性引物,对84份金银花基原植物及其市售饮片、伪品进行双向位点特异性PCR扩增,并根据真伪品的特异性条带进行金银花药材鉴别.结果:退火温度为61℃时,正品均出现468 bp的条带,红腺忍冬、华南忍冬、灰毡毛忍冬、黄褐毛忍冬、水忍冬、金银忍冬、郁香忍冬、新疆忍冬、繁果忍冬等9个伪品均出现324 bp的条带,在正品DNA中掺入5%以上伪品时同时出现正品和伪品条带.结论:双向位点特异性PCR可以鉴别金银花真伪品及两者的混杂样品.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建立五倍子药材及其加工制品混伪、掺假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鉴定方法。方法:根据五倍子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序列设计引物,筛选出五倍子的稳定引物区间,并在区间内筛选获得五倍子的特异性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根据SNP位点设计五倍子特异性鉴别引物WBZ-F、WBZ-R,分别收集五倍子及其混伪品,建立五倍子配方颗粒特异性PCR鉴别方法并优化PCR体系,对该方法进行耐受性和适用性考察。结果:退火温度为53℃,循环36次,五倍子及其配方颗粒经PCR及凝胶电泳后,可在约138 bp处观察到单一明亮的特异性鉴别条带,伪品倍蛋蚜虫虫瘿无条带。结论:建立的特异性PCR鉴别方法可准确鉴别五倍子药材、标准汤剂冻干粉、配方颗粒中的五倍子蚜虫源性成分,也可为其他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维吾尔药毛菊苣及其易混品菊苣的位点特异性PCR鉴别方法。方法采集不同地理区域的毛菊苣及其易混品,提取样品基因组总DNA。通过对其叶绿体rbcL基因片段进行扩增、测序,进行多重序列比对后根据其变异位点设计位点特异性鉴别引物,对其反应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检出限,建立位点特异性PCR鉴别方法。结果建立的位点特异性PCR鉴别体系优化结果为30μL反应体系包含Taq酶0.25 U、10×buffer 2.5μL、d NTP 2.0μL、正、反向引物各0.5μL、总DNA 2μL、dd H_2O 22.25μL。适宜的扩增条件为94℃预变性3 min;94℃变性30 s,55℃退火30 s,72℃延伸1 min,32个循坏;最后72℃延伸7 min。对20份毛菊苣与菊苣药材进行扩增,其中毛菊苣能够扩增出约230 bp目的片段条带,而菊苣样品则不能扩增出明显的目的条带。结论建立并优化了毛菊苣及其易混品菊苣位点特异性PCR鉴别技术,能够准确而可靠的达到2种药材的有效鉴别。  相似文献   

11.
雷蕾  万果果  耿小玉  陈建都  潘正 《中草药》2024,55(6):2113-2122
由于生长因子类生物制剂药物在治疗伤口愈合中的局限性,从传统中药中挖掘缓解炎症反应、促血管生成、重塑上皮组织、加速伤口愈合的中药及其活性成分,对治疗慢性伤口有积极意义。除传统的活血止血类药物如丹参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三七Notoginseng Radix et Rhizoma、姜黄Curcumae Longae Rhizoma、乳香Olibanum等及其活性成分外,清热药如积雪草Centellae Herba、黄连Coptidis Rhizoma,补益药中黄芪Astragali Radix、淫羊藿Epimedii Folium等及其活性成分,复方托里消毒散、生肌化瘀汤等在伤口愈合各阶段都具有积极的调控作用。通过对活血止血类、清热类、补益类药物及其活性成分和复方治疗伤口愈合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了解中药药效物质在治疗慢性伤口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半夏曲中4种优势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测定炮制过程中不同时间点各样本的黄色素含量,为揭示半夏曲炮制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半夏曲中筛选出的4株优势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宛氏拟青霉Paecilomyces variotii、丝衣霉菌Byssochlamys spectabilis、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它们的最适宜生长温度、pH值,利用糖类的产酸能力以及产淀粉酶、蛋白酶、黄色素的能力,同时测定半夏曲炮制过程中5个不同时间点样本的黄色素含量。结果枯草芽孢杆菌、宛氏拟青霉、丝衣霉菌、黑曲霉生长的最适温度分别为35℃、29℃、29~31℃、39℃,最适pH值分别为7.0、7.0、7.5、7.0。4种菌均具有产淀粉酶和蛋白酶的能力,宛氏拟青霉、丝衣霉菌具有产黄色素能力。5个不同时间点样品的黄色素质量分数分别为69.875、69.875、71.750、119.500、137.875μg/g。结论 4种优势微生物在半夏曲炮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挖掘中药复方治疗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用药规律。方法 从中国知网、维普中文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系统、万方知识平台和PubMed数据库检索相关的临床研究,建立数据库,通过SPSS Statistics和SPSS Modeler软件对复方进行药物剂型、频数、药性、药味、归经、剂量、关联规则和系统聚类等分析,深入挖掘处方用药规律。结果 共有241首复方,175味中药纳入数据库中。黄芪、生地黄和山药是气阴两虚型T2DM治疗复方使用频率最高的单药。黄芪、山药和丹参在所有复方中的整体应用剂量偏大,而五味子、黄连和甘草的应用剂量偏小。丹参是夹瘀兼证中最常应用的活血化瘀药,黄连和知母是夹热兼证最常应用的清热药,黄连和苍术是夹痰/夹湿兼证应用最高频的除湿药。复方中药的药性以寒性和平性为主,药味以甘味和苦味为主,药物归经以肺经、脾经和肾经居多。气阴两虚型T2DM治疗复方中潜在支持度最高的对药及角药分别是“黄芪-生地黄”和“黄芪-生地黄-山药”。高频药物聚类分析显示存在5个潜在的核心处方。结论 数据挖掘较为全面地揭示了气阴两虚型T2DM治疗复方的用药规律,为气阴两虚型T2DM的临床和科研工作提供了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中药一支箭3种基源植物尖头瓶尔小草(Ophioglossum pedunculosum)、狭叶瓶尔小草(O.thermal)和瓶尔小草(O.vulgatum)的HPLC指纹图谱,为科学评价药材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HPLC方法,Waters Xbridget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甲醇(A)-0.3%甲酸水(B)梯度洗脱,流速1.0 m L·min-1,柱温40℃,检测波长260 nm,进样量10μL,用聚类分析、相似度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一支箭指纹图谱进行分析。结果:15批一支箭中药材归为3类,确定14个主要共有峰,在亲缘关系上狭叶瓶尔小草和瓶尔小草较近,离尖头瓶尔小草较远,利用4个对照品瓶尔小草醇,3-O-甲基槲皮素,瓶尔小草醇4'-O-β-D-葡萄糖苷和3-O-甲基槲皮素7-O-β-D-葡萄糖基-4'-O-β-D-葡糖糖苷的相对含量作为化学分类学标签可区分3个种。结论:一支箭HPLC指纹图谱的构建为其基源植物的质量控制和品种鉴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曹馨慈  徐金娣  孔铭  周桂荣  何毅  毛茜  李松林 《中草药》2020,51(7):1909-1913
目的建立蝉蜕Cicadae Periostracum中乙酰多巴胺二聚体A和B的定量分析方法,并用于蝉蜕药材的质量评价。方法建立HPLC-UV方法,并进行方法学验证,同时对4个基原40批市售药材的2种乙酰多巴胺二聚体进行含量测定,并进行聚类分析。采用优化的Alltima 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乙腈-水流动相,2种成分能与其他色谱峰分开,并达到基线分离,在测定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7.53%~102.75%,方法精密度和重复性的RSD均小于5%,样品在24 h内稳定;依据2种乙酰多巴胺二聚体含量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所建立的分析方法简便,准确度和精密度良好,能作为蝉蜕药材常规定量评价方法;40批蝉蜕药材可聚为3类,但2种乙酰多巴胺二聚体的含量没有基原特征性。黑蚱蝉基原的蝉蜕商品中乙酰多巴胺二聚体的含量差异较大,可能与不同来源的商品污染泥沙的量不同有关。结论山蝉、华南蚱蝉和蟪蛄基原的蝉蜕含有较高的乙酰多巴胺二聚体,且整体色谱特征与黑蚱蝉基原蝉蜕相似,是蝉蜕药材的潜在资源,严控泥沙应该是保证蝉蜕药材质量稳定一致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匡海学  李斌  曹琦  苏阳  辛萍  杨素清 《中草药》2014,45(19):2834-2838
目的 对西瓜霜中的发酵菌种进行分离、鉴定,探讨西瓜霜发酵炮制的内涵,为西瓜霜的规范化生产和质量控制方法的建立提供依据。方法 模拟传统工艺生产西瓜霜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以西瓜为培养基,发酵制备西瓜霜,分别用PDA、CZA及Sabourand等培养基,采用平板划线法,分离、纯化西瓜霜发酵液中的微生物。采用形态学鉴定及DNA的ITS序列对比法鉴定分离出的菌种。结果 西瓜霜炮制发酵中共分离鉴定出6种真菌,分别为镰孢霉属Fusarium的WF-1,青霉属Penicillium的WF-2,毛霉属Mucor的WF-3,交链孢霉属Alternaria的WF-4、WF-5、WF-6。结论 西瓜霜的制备是以西瓜为培养基,在特定的环境条件,尤其是高盐条件下,通过耐高盐自然真菌发酵炮制而成,而不是传统上认为的渗析制成的芒硝的细小结晶。  相似文献   

17.
谢臻  周媛  陈勇  李怡萱  麦蓝尹  钟明玉 《中草药》2013,44(24):3476-3481
目的 研究配伍药物与pH值环境对大黄药对中蒽醌类成分溶出变化的影响规律。方法 首先检测与大黄配伍的药物(醋甘遂、牡丹皮、黄芩、黄连、附子、枳实、厚朴)单煎液的pH值,然后在相同pH值的水溶液中加入大黄进行煎煮,采用UV-Vis法和HPLC法测定此pH值的水煎液中蒽醌类成分的量,与大黄药对共煎液中蒽醌类成分的量进行比较。结果 UV-Vis法检测结果显示,大黄与黄连配伍时,总蒽醌的溶出量最低,而大黄与黄芩配伍时总蒽醌的溶出量最高。用盐酸水溶液提取大黄,总蒽醌的溶出量随pH值升高而增加;HPLC法测定结果显示,在测定的7个药对中,黄连与大黄配伍时,蒽醌类成分溶出量最低,而附子与大黄配伍时,蒽醌类成分的溶出量最高。使用不同pH值的盐酸水溶液提取大黄时,蒽醌类成分的量在pH值为5.6时最高。结论 大黄在煎煮过程中,与其配伍的药物和pH值环境均会引起蒽醌类成分溶出量的变化,但是不同药物配伍后形成的pH值环境与用盐酸调整的pH值环境对蒽醌类成分产生的影响存在不一致性,pH值环境对其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王中华  窦志英  王洋  陈涛  王远志 《天津中医药》2019,36(12):1234-1240
[目的] 针对熟地黄的药性特点,深入研究熟地黄炮制过程中,陈皮与砂仁对其炮制过程中毛蕊花糖苷含量的影响,并建立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法检测熟地黄中毛蕊花糖苷含量的方法,并根据其含量变化,验证其炮制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为丰富熟地黄的炮制品种并建立其质量控制标准提供参考。[方法] 参考熟地黄在全国各省市《中药炮制规范》中的炮制方法,采用其中具有临床实用特色的方法,即:陈皮制熟地黄、砂仁制熟地黄(酒蒸法和拌制法),并以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熟地黄的质量标准为参照指标,采用UPLC-MS检测技术对其炮制过程中毛蕊花糖苷的含量变化进行研究,并结合性状评分,进行综合评价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检测的线性范围为(1~1 000 ng/mL,r=1),其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准确度均较好(RSD<3%)。本实验中炮制后的熟地黄其毛蕊花糖苷的含量均超过药典标准,在炮制过程中当性状达到药典及传统标准时,其毛蕊花糖苷的含量能保持在较高水平,以陈皮制熟地黄后的毛蕊花糖苷含量最高,炮制过程中含量变化最显著。[结论] 陈皮制熟地黄可明显稳定和控制毛蕊花糖苷在熟地黄炮制过程中的下降趋势。这对通过相应的炮制方法,在有效保存熟地黄指标性成分的同时,扩大熟地黄临床使用范围有积极意义。同时UPLC-MS法由于操作简便、速度快、准确度高,可用于熟地黄炮制过程中毛蕊花糖苷含量的检测。  相似文献   

19.
张雯  贡磊  周玲玲  单进军  陈乐天  许惠琴  狄留庆 《中草药》2014,45(10):1418-1426
目的 观察不同比例甘草配伍祖师麻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AA)模型的治疗作用,筛选两者配伍比例,探讨其配伍意义。方法 采用足跖皮内注射弗氏完全佐剂制备AA模型,将140只模型大鼠随机分成14组:模型组,雷公藤多苷片组,祖师麻低、中、高剂量组,甘草低、中、高剂量组,祖师麻-甘草(3:1)低、中、高剂量组,祖师麻-甘草(3:2)低、中、高剂量组,另取10只正常大鼠为对照组,给药组大鼠造模前2 d开始ig给药,连续给药31 d,观察各组大鼠体质量变化,计算足肿胀度、关节炎指数(AI),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炎症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水平,观察大鼠膝关节组织病理变化,通过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膝关节滑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祖师麻组、祖师麻甘草配伍组能够明显抑制AA大鼠体质量减轻的趋势,对抗AA大鼠足肿胀度及AI的增加,降低异常升高的血清TNF-α、IL-1β水平,改善关节病理组织变化,减少滑膜组织VEGF、MIF的表达,其中以祖师麻-甘草(3:2)配伍组效果最优。结论 祖师麻甘草配伍后,对AA大鼠各项指标改善作用显著,作用优于单用祖师麻,其最佳配伍比例为祖师麻-甘草(3:2)。调节血清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1β及滑膜组织VEGF、MIF的表达,可能是祖师麻甘草配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叶片喷施厚壁菌门芽孢杆菌属复合菌剂(T1),假单孢菌属和根瘤菌属复合菌剂(T2)两类复配促生菌剂对甘肃贝母生理特征与生长的影响,以期为甘肃贝母生态种植开发功能性微生物菌剂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常规方法分离鉴定出甘肃贝母内生细菌;对3年生甘肃贝母叶面喷施T1和T2,并测定产量;试剂盒法测定植物和微生物相关酶活性及生理生化指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检测植物和微生物相关激素含量。结果 从甘肃贝母中分离到的内生细菌分属于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T2处理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生长素含量显著高于T1处理,T1处理的嗜铁素、水杨酸、赤霉素含量显著高于T2处理;TI和T2处理较空白组(CK)提高了贝母叶片内源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生长素含量,茉莉酸、脱落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处理促进了贝母叶片内源水杨酸的积累,T2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I和T2处理较CK提高了贝母叶片SOD,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了丙二醛含量,T2处理促进了贝母叶片过氧化氢的积累,T1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I和T2处理较CK提高了贝母叶绿素、根际土铁平均含量及百株重。结论 T1,T2处理都有促进增产的作用,具体机制有所区别,T1优于T2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