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评价脊柱胸腰段后凸畸形中截骨分数与体感诱发电位(SEP)的相关性。方法17例全部采用经椎弓根单椎截骨AF内固定,计算手术前后椎体截骨分数与体感诱发电位相关性。结果本组病例随访1年,其腰痛症状消失或大部分缓解,脊髓损伤神经根功能有所恢复,截骨部位获得骨性愈合,后凸角度由手术前的(44.94±8.87)°矫正到手术后的(15.88±5.01)°,与术前比较后凸角度为两者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截骨分数与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延长的相关系数r=0.838,P<0.01,与波幅变化的相关系数r=0.518,P=0.03<0.05。结论一定限度内截骨的高度与SEP变化呈高度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体感诱发电位为主要观测指标观察神经生长因子对急性脑梗死模型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并以胞磷胆碱钠为阳性对照。方法:实验于2004—08/2005—01在潍坊医学院机能学实验室进行。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4只制作脑梗死模型,随机分为神经生长因子实验组,胞磷胆碱钠药物对照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8只。采用肌肉注射法,分别给予神经生长因子(100BU/次),胞磷胆碱钠(0.1g/次)和生理盐水(2mL/次),1次/d,连续20d。治疗前后分别观察各组动物神经病学评分评估神经功能障碍情况(0分,无神经症状;1分,不能完全伸展对侧前或后爪;2分,向外侧转圈;3分,向手术对侧倾倒;4分,不能自发行走,意识丧失)和体感诱发电位各波型潜伏期的改变评估神经系统的损伤程度。结果:24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神经病学评分结果:治疗后神经生长因子实验组和胞磷胆碱钠药物对照组均低于治疗前[(0.63&;#177;0.40),(2.75&;#177;0.26)分;(1.04&;#177;0.44),(2.74&;#177;0.30)分,t=12.6l,8.98,P〈0.051。治疗后神经生长因子实验组和胞磷胆碱钠药物对照组均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0.63&;#177;0.4吼(1104&;#177;044),(2.61&;#177;0.38)分,t=10.18,7164,P〈0.05]。②体感诱发电位各波潜伏期:治疗后神经生长因子实验组和胞磷胆碱钠药物对照组均短于治疗前(t=2.84-6.72,P〈0.05)。治疗后神经生长因子实验组的P1,N1,P2潜伏期均短于生理盐水对照组[(10.82&;#177;0.49),(12.64&;#177;0.77)ms,(14.14&;#177;0.351,(15.08&;#177;0.66)ms,(16.35&;#177;0.52),(17.57&;#177;0.77)ms,t=3.56~6.01,P〈0.051;胞磷胆碱钠药物对照组仅P2潜伏期短于盐水对照组[(16.7l&;#177;0.58),(17.57&;#177;0.77)ms,t=2.51,P〈0.05]。③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与神经病学评分呈高度正相关(r=0.97-0.99,P〈0.01-0.05)。结论:注射神经生长因子的大鼠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P1,N1,P2)和神经病学评分均降低,注射胞磷胆碱钠的大鼠体感诱发电位部分波潜伏期(P2)和神经病学评分也降低,说明两种药物都能促进急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神经生长因子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改善趋势更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诱发电位(EP)在评价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猴的中枢神经损害方面的价值。方法:实验分EAE猴和正常猴两组,对EAE猴采用Massacesi评分和BAEP、BTEP、SEP进行评价,正常猴只进行BAEP、BTEP、SEP检测。结果:(1)EAE猴Massacesi评分正常。(2)EAE猴BAEP的Ⅲ-Ⅴ峰间期为3.0&;#177;0.63,比正常猴2.39&;#177;0.31长(P<0.05)。(3)EAE猴BTEP的T1-T7、T3-T7峰间期为2.53&;#177;0.67、1.68&;#177;0.37,比正常猴1.8&;#177;0.36、1.19&;#177;0.37长(P<0.05)。(4)EAE猴SEP的P40-N20峰间期为13.38&;#177;3.61,比正常猴10.29&;#177;0.68长(P<0.05)。结论:(1)EAE猴在经过较长时间后仍存在多处中枢神经损害。(2)对EAE猴进行研究时,如能将Massacesi评分与EP检查结合起来考虑,将会更好地评估EAE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活性氧与骨基质的相关性,以进一步阐明活性氧与骨质疏松症的内在联系。方法:选择深圳市中医院骨科2003—01/12的女性住院患者90例,所有患者年龄〈70岁,绝经1年以上。应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测量仪(QDR-4500A型、美国HOLOGIC公司生产)测定其骨密度,将骨密度低于0.790g/cm^2者归于骨质疏松组,骨密度0.790-0.897g/cm^2者归于骨量减少组,骨密度不低于0.897g/cm^2者归于正常组,每组30例。检测各组血清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及Ⅰ型胶原羧基端肽水平,用SPSS10.0软件进行直线回归及相关分析,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90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丙二醛浓度:骨质疏松组和骨量减少组高于正常组[(11.98&;#177;2.12),(9.28&;#177;1.44),(7.60&;#177;1.70)μmol/L,P〈0.01],骨质疏松组高于骨量减少组(P〈0.01)。②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骨质疏松组和骨量减少组低于正常组[(722.61&;#177;105.10),(882.34&;#177;102.38),(1063.06&;#177;76.68)μkat/L,P〈0.011,骨质疏松组低于骨量减少组(P〈0.01)。③Ⅰ型胶原羧基端肽水平:骨质疏松组和骨量减少组高于正常组[(10.90&;#177;1.96),(7.89&;#177;1.78),(5.47&;#177;1.58)μg/L,P〈0.01],骨质疏松组高于骨量减少组(P(0.01)。,④丙二醛与Ⅰ型胶原羧基端肽呈显著正相关(r=0.809,P〈0.01),而超氧化物歧化酶与Ⅰ型胶原羧基端肽呈显著负相关(r=-0.883,P〈0.01)。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体内的活性氧水平较正常人增高,骨基质的降解也增多,提示活性氧能促进骨基质的降解,加速骨吸收,可能参与和促进了骨质疏松症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5.
背景:体感诱发电位脊髓功能监护操作较为简单,结果较为可靠,是目前广为采用的术中脊髓监护方法。目的:评估术中脊髓功能监护时体感诱发电位信号的改善对颈椎病患者术后脊髓功能的预测价值。设计:以患者为观察对象,非随机化同期对照研究。单位:协和医院骨科。对象:在北京协和医院骨科2001—01/10接受手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34例,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24例,后路单开门手术3例,双开门手术7例。根据术中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将患者分为体感诱发电位改善组12例,体感诱发电位无变化组22例。方法:对所有患者的神经损伤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系统(JOA)分别于术前,术后1,2,4周,3,6个月进行评分。每例患者在术中均接受体感诱发电位脊髓监护,并将体感诱发电位信号的变化分为改善(波幅增加50%以上或潜伏期减少10%以上),减弱(波幅降低50%以上或潜伏期延长10%以上)和无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患者各时间点JOA评分。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34例患者均进人结果分析。术后1,2周检查JOA评分体感诱发电位改善组较体感诱发电位无变化组明显提高[(14.08&;#177;1.44)分,(14.17&;#177;1.11)分,(12.73&;#177;1.42)分,(12.86&;#177;1.28)分,P&;lt;0.05],术后4周及3个月和6个月随访检查,JOA评分体感诱发电位改善组与体感诱发电位无变化组基本相似[(14.00&;#177;1.04)分,(13.58&;#177;1.08)分,(13.68&;#177;1.61)分,(13.82&;#177;1.01)分,(13.41&;#177;1.22)分,(13.41&;#177;1.47)分,P&;gt;0.05]。结论:颈椎病患者术中SEP监护信号的改善可以预示术后早期良好的f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高压氧治疗的临床实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能否减轻腰椎间盘术后的水肿,促进受损神经根尽快恢复及临床症状的缓解。方法:采取随机抽签法将46例患者分为两组,一组术后采用高压氧治疗,另一组做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术后3,7,14dVAS评分分别为(6.0&;#177;1.2),(2.6&;#177;l.2),(1.2&;#177;1.0)分,对照组分别为(7.7&;#177;0.8),(5.6&;#177;1.0),(4.8&;#177;l.4)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F=133.433,dfl=1,df2=44)。治疗组术后疼痛时间(1.6&;#177;l.1)d,对照组术后疼痛时间(4.5&;#177;1.8)d。术后疼痛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6.709,P&;lt;0.001)。体感诱发电位(SEP)变化:治疗组P40差值2.3&;#177;2.4,对照组2.0&;#177;2.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453,P&;gt;0.05)。结论:术后高压氧治疗有助于神经根的复原,SEP在治疗前后不显著,可能与SEP不敏感有关,须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诱发电位评价猴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llergic encephalomyelitis,EAE)的价值。方法:选择5年前制作的8只EAE猴为实验组,另选13正常猴作对照组,分别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brainstem trigeminal evoked potential,BTEP)、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检测。结果:EAE猴BAEP的Ⅲ-Ⅴ峰间期为(3.0&;#177;0.63)ms,BTEP的T1-T2、T3—T7峰间期为(2.53&;#177;0.67)、(1.68&;#177;0.37)ms,SEP的P40-N21峰间期为(13.38&;#177;3.61)ms,BAEP、BTEP及SEP各波峰间期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延长。BAEP、BTEP、BAEP+BTEP及下肢SEP检查EAE猴异常率分别是50%,50%,62%及81%。结论:BAEP,BTEP,SEP都可以检出EAE猴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其中下肢SEP阳性率最高,BAEP和BTEP联合检查可使阳性率增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川芎嗪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的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并与治疗脊髓损伤的西药氢溴酸加兰他敏进行阳性对照。 方法:实验于2005-06/09在大连大学整形外科研究所完成。取鼠龄两三个月的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n=20):生理盐水组、川芎嗪和氢溴酸加兰他敏组,所有大鼠用Allen WD法(10g&;#215;10cm的致伤力)损伤大鼠T8-L1脊髓,各组术后分别腹腔注射5mL生理盐水、川芎嗪(10g/L)、氢溴酸加兰他敏(0.0025s/L),1次/d,持续给药4周。4周后观察各组大鼠体感诱发电位的恢复情况(包括刺激点至L1,L8的潜伏期,L1-T8的传导速度和所用时间),并以20只正常大鼠的体感诱发电位值为正常参考值。结果:8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L1~T8的传导速度:川芎嗪组和氢溴酸加兰他敏组均比生理盐水组快[(46.67&;#177;12.74),(4556&;#177;13.33),(22.03&;#177;7.17)m/s.P〈0.01],但两组间比较无差异,且都比正常组慢。②L1~T8传导所用时间:川芎嗪组和氢溴酸加兰他敏组均比生理盐水组短[(1.39&;#177;0.76),(1.42&;#177;0.54),(2.87&;#177;0.78)ms,P〈0.01],但两组间比较无差异,且都比正常组慢。⑧刺激点至L1,T8的潜伏期:川芎嗪组和氢溴酸加兰他敏组均比生理盐水组短,但未达到正常组大鼠的水平。结论:川芎嗪能有效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体感诱发电位各指标,其效果与氢溴酸加兰他敏相似。  相似文献   

9.
国人人工膝关节几何外形尺寸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董纪元  张健  王岩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8):28-31,i0001
目的:探讨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截骨后的各截骨面参数及髌骨参数对假体设计的指导意义。 方法:选择2005—02/05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77例患者。105个成人病态膝关节,其中男23例(32膝),女54例(73膝)。105个成人病态膝关节均为初次行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并在术中保留髌骨。术中测量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截骨后的各个截骨面相关参数及髌骨参数。对所测得的全部数据均纳入统计学分析,采用stata8.0统计软件进行结果分析,对不同观察指标统计,求出均值及标准差。并给出股骨前髁宽、股骨前下髁宽、股骨髁宽及胫骨平台宽、胫骨平台内、外侧前后径之间的相关系数,给出回归方程。 结果:纳入病态膝关节105例,均进入结果分析。确立了股骨髁及胫骨平台截骨后的各个参数之间的比例关系:①股骨前髁宽A与股骨髁宽C存在线性关系(P〈0.05),相关系数:0.7583,回归方程A=-1.523&;#177;0.754C。②股骨前下髁宽B与股骨髁宽C存在线性关系(P〈0.05),相关系数:0.8555。回归方程B=5.7746&;#177;0.8197C。③胫骨平台宽M与股骨髁宽C存在线性关系(P〈0.05),相关系数:0.8596,回归方程:M=24.6349&;#177;0.702lC。④胫骨平台内侧前后径L与胫骨平台宽M存在线性关系(P〈0.05),相关系数:0.8306,回归方程L=-7.8010&;#177;0.7729M。⑤胫骨平台外侧前后径N与胫骨平台宽M存在线性关系(P〈0.05),相关系数:0.7288,回归方程:N=-1.7405&;#177;0.6129M。⑥胫骨外侧平台前后径比内侧平台前后径小5.76mm。 结论:精确测量并统计了国人膝关节的形态学尺寸,提供了成人病态膝关节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截骨后各个截骨面的参数及髌骨参数指标参考值,为人工膝关节假体的设计、制作提供了更加符合国人解剖结构的科学依据,可以提高假体的适配度,进而提高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整体临床性能。  相似文献   

10.
脑缺血后不同时间半影区内神经元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后不同时间半影区内神经元中溶酶体超微结构及酸性磷酸酶含量的变化。方法:应用细胞化学电镜和彩色图像技术对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后不同时间上述指标改变进行分析。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缺血1h,1d,3d后溶酶体面积分别为(0.696&;#177;0.365)um2,(1.421&;#177;0.515)2,(2.172&;#177;0.616)um2,正常对照组为(0.535&;#177;0.158)um2,1d,3d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AcPase灰度值分别为169.67&;#177;5.341,116.724&;#177;4.690,98.951&;#177;4.794,正常对照组为176.711&;#177;6.752,1d,3d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缺血3D后半影区神经元开始破坏,缺血时间越长,神经元损伤越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测定偏头痛患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指标P300听觉事件相关诱发电位,分析偏头痛患者的认知功能特点。 方法:选择2005-01/12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偏头痛患者56例,同时选取在本院门诊就诊及进行体检的52名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均自愿参加观察。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测以上两组观察对象的听觉事件相关诱发电位P300,记录波型中P300的潜伏期和波幅。偏头痛组患者均行头颅MRI检查,观察有无异常。记录患者平均头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头痛强度和头痛发作史,分析以上指标与听觉事件相关诱发电位P300潜伏期和波幅的相关性。 结果:偏头痛组56例患者及正常对照组52名健康人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两组观察对象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潜伏期和波幅比较:偏头痛组患者P300的潜伏期显著长于正常对照组[(328.66&;#177;33.06,315.73&;#177;25.19)ms(t=-2.296,P〈0.05)],波幅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11.17&;#177;2.05,11.99&;#177;1.71)μV(t=2.275,P〈0.05)]。②偏头痛组头部MRI检查正常与异常患者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潜伏期和波幅比较:56例偏头痛患者中25例异常,表现为皮质下脑白质病变,设为MRI检查异常组;其余31例设为MRI检查正常组。MRI检查异常组患者P300的潜伏期显著长于MRI检查正常组[(349.88&;#177;17.07,311.55&;#177;33.06)ms(t=-5.597,P〈0.01)],波幅显著低于MRI检查正常组[(9.61&;#177;1.08,12.42&;#177;2.05)μV(t=7.355,P〈0.01)]。③偏头痛患者病程与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潜伏期呈正相关(P〈0.01),与波幅呈负相关(P〈0.01)。 结论:偏头痛患者存在脑认知功能障碍,且认知障碍程度与病程长短有关,病程越长,程度越重。偏头痛患者可出现脑白质区病变,此病变加重了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2.
刘璞  裴世深 《医学临床研究》2013,(11):2176-2178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行椎体楔形截骨术(PSO )治疗陈旧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疗效。[方法]选择经椎弓根行椎体楔形接骨术治疗的陈旧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19例,比较术前、术后Cobb角度变化和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结果]矫正后术后3个月胸腰椎后凸Cobb角为10.3&#176;&#177;2.6&#176;,与术前46&#176;&#177;11.3&#176;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t =3.886, P <0.01),矫正率为77.6%(36/46);术后24个月随访胸腰椎后凸Cobb角为12.6&#176;&#177;1.8&#176;,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t =3.742,P <0.01),与术后3个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t =0.576,P >0.05),矫正丢失率5.0%(2/36)。手术后患者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显示:3例A级2例改善到C级,5例B级中1例改善到C级,1例改善到D级,4例C级中1例改善E级,5例D级中1例改善到E级。[结论]经椎弓根行椎体楔形截骨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反映老年期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客观指标听觉诱发电位P300的特征。方法:应用配对设计,对2002-02/2003—12河南省精神病医院经老年认知功能量表筛查的58例老年期抑郁症患者(实验组1及58例正常老年人(对照组)采用意大利产安培MK—15诱发电位系统完成听觉P300检测。针状电极产自丹麦ECI公司。电极位置参照国际脑电图学会10/20标准,记录电极置于中央中线Cz点,参考电极置于右耳M2点,前额FPz点接地,电极问阻抗小于5kΩ,分析时间为1000ms。被检者接受双耳的短音刺激,刺激频率为1次/s,刺激持续时间10ms,灵敏度为5μV.带通低频滤波0.1Hz,高频滤波50Hz,叠加200次。采用两套触发和刺激系统、两个完全独立的时间窗口来进行听觉诱发电位P300检测。非靶刺激(NT)强度为85dB,频率为1000Hz,占80%。靶刺激(T)频率为2000Hz,强度为95dB,随机出现,串插在非靶刺激中.占20%。两者次序关系的范例如下:NT NT NT T NT NT NT NT T T NT NT NT NT NT T NT NT NT。受试者对靶刺激作按键反应,每例重复2次,取平均值。在听觉诱发电位P300检查的当日,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及老年认知功能量表分别评价抑郁情绪及认知功能。主要观察靶刺激时听觉诱发电位P300的成分N1,P2,N2,P3潜伏期及波幅和反应时间。N2,P2为内源性成分,N1,P2为外源性成分,N2,P3为潜伏期及反应时间代表大脑皮质的觉醒态度,大脑激活水平或兴奋性水平。P2,P3的波幅与注意、记忆有关,即与认知资源容量及对认知资源容量的分配能力有关。应用配对样本f检验及直线相关分析进行数据处理。结果:两组各58例均进人结果分析。①靶刺激实验组P2,N2,P3潜伏期比对照组明显延长[P2(205&;#177;32),(184&;#177;29)ms,t=3.266,P〈0.01;N2(281&;#177;26),(230&;#177;24)ms,t=4.054,P〈0.01;P3(358&;#177;19),(321&;#177;17)ms,t=9.767,P〈0.01]。P2,P3波幅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2(2.51&;#177;1.49),(3.39&;#177;2.091μV,t=3.101,P〈0.01;P3(2.03&;#177;1.53),(8.09&;#177;1.28)μV.t=3.496,P〈0.01]。实验组反应时间比对照组明显延长[(475&;#177;621,(330&;#177;45)ms,t=12.878,P〈0.01]。②女性抑郁组P3潜伏期及反应时间比男性抑郁组明显延长(P〈0.01)。③实验组老年认知功能量表总分与N2,P2,P3潜伏期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P〈0.05,而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与听觉诱发电位P300无相关性(P〉0.05)。结论:听觉诱发电位P300能客观的反映出老年期抑郁症患者大脑皮层的觉醒状态降低、认知资源容量减少以及对认知资源的分配能力降低。听觉诱发电位P300的改变与老年认知功能量表认知功能损害严重程度的文化合作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背景:稳定准确的动物模型是研究出血性脑血管病的必要工具和基础。 目的:建立和评价大鼠脑内囊出血模型。 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 单位: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材料:实验于2002—05/11在南京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35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0只,假手术组5只。 方法:①通过立体定向术向实验组大鼠脑内囊注入自体血制成脑内囊出血模型。②按ZeaLonga5分制神经病学评分标准评分,观察大鼠躯体感觉及运动功能。③大鼠在麻醉状态下于术前及术后检测体感诱发电位。④测定体感诱发电位后,将大鼠麻醉后处死,取脑制备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以最大病灶处光镜观察血肿及组织形态学的改变。 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②两组大鼠体感诱发电位各波潜伏期:③两组大鼠脑组织形态学观察。 结果:35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以出现明显偏瘫为造模成功,本实验成功率为93.3%(28/30),实验组神经病学评分为(2.74&;#177;0.46)分,与假手术组(0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体感诱发电位显示,实验组术后各波潜伏期较术前和假手术组明显延迟[P1:(15.72&;#177;0.78)ms,(10.69&;#177;0.52)ms,(10.73&;#177;0.48)ms;N1:(17.95&;#177;1.27)ms,(13.21&;#177;1.31)ms,(13.34&;#177;1.27)ms;N2:(21.16&;#177;1.62)ms,(15.42&;#177;1.46)ms,(15.58&;#177;1.44)ms;N3:(24.86&;#177;1.58)ms,(18.72&;#177;1.76)ms,(18.99&;#177;1.67)ms,P〈0.05]。③假手术组仅见针道周围散在红细胞,无出血灶;实验组病理形态学表现为左侧内囊区不规则或椭圆形血凝块,大致有一个低倍视野范围,出血灶边缘脑组织疏松水肿,病变明显重于假手术组。 结论:用立体定向术回注自体血制成大鼠脑内囊出血模型更接近临床脑出血,且方法简便,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15.
海洛因依赖者免疫功能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仿  何德 《中国临床康复》2003,7(3):470-471
目的:研究海洛因依赖者免疫功能的变化及机制。方法:采用APAAP法、^3HTdR掺入法,检测50例海洛因依赖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IL-2R^+细胞数和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水平;采用红细胞C3b受体花环(RBC-C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RBC-ICR)、粘附增强因子活性(RFER)及抑制因子活性(RFIR)试验,观察海洛因依赖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海洛因依赖者外周血T细胞总数(56.6&;#177;3.4)、IL-2R^+细胞数(15.0&;#177;4.2)及血清IL-2水平(33&;#177;7)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而CD4^+细胞(40.5&;#177;3.2)和CD4^+/CD8^+比值(1.65&;#177;0.18)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1)。海洛因依赖者RBC-C3bRR(15.3&;#177;2.1)、RFER(71.4&;#177;8.5)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P<0.01),而RBC-ICR(4.8&;#177;1.2)、RFIR(28.1&;#177;4.7)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则明显升高(P<0.01)。结论:长期吸食海洛因可降低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脑损伤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应对方式、情感状态,并分析影响脑损伤后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 方法:选择2003—04/2005—10青海省西宁市第二人民医院脑外科住院脑损伤康复患者85例。采用信访方式的问卷调查法,对成年脑损伤患者进行生活质量、应对方式、积极和消极情感评定与分析。 结果:寄出问卷85份,共回收有效问卷52份。(1)脑损伤患者总体生活质量较全国常模差,独立性、心理健康和躯体健康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最大(P〈0.01)。在单因子中,以疼痛不适(13.10&;#177;2.12)、消极感受(12.40&;#177;2.25)、工作能力(11.54&;#177;2.48)等方面尤为突出(P〈0.01)。(2)应对方式量表中解决问题因子分、求助因子、忍耐因子、合理化因子评分均低于全国常模[0.61&;#177;0.19,0.77&;#177;0.19;0.53&;#177;0.11,0.60&;#177;0.18;0.36&;#177;0.17,0.53&;#177;0.20:0.37&;#177;0.18.0.44&;#177;0.17.P〈0.05]。(3)脑损伤后消极情感得分明显高于全国常模(0.95&;#177;0.34,0.87&;#177;0.21,P〈0.01)。(4)生活质量总分与应对方式解决问题类型分呈正相关(r=0.362.P〈0.01),而与应对方式的自责分呈负相关(r=-0.349,P〈0.01);生活质量总分与积极情感状态分呈正相关(r=0.404,P〈0.01),而与消极状态呈负相关(r=-0.317,P〈0.05)。 结论:脑损伤患者生活质量在生理维度、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各个方面都显著低于全国常模。成熟的应对方式、积极情感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生存质量与肺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生存质量(QOL)与肺功能的关系。方法:73例COPD稳定期患者,用生存质量量表评估并与肺功能结果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QOL总均分(1.64&;#177;0.36)与FEV1/FVC%(65.99&;#177;12.56)之间存有显著的直线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6(P<0.01)。经多元线性相关分析肺功能各参数与量表不同因子之间存在某种相关性,它们均与抑郁症状均分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79、-0.629、-0.888、-0.786、-0.337(P<0.01)。结论:国内开发的量表与肺功能之间有良好的相关关系。此量表目前可作为评估COPD病情严重度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8.
杭建金  陈海斌  唐禾 《中国临床康复》2005,9(30):122-124,i0004
目的:验证自行设计的颈部挥鞭伤仿真发生装置的可操作性及稳定性,一通过模拟实验分析颈部挥鞭伤的伤情特点以及损伤程度和牵引加速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05在第三军医大学新建的实车碰撞实验室完成。选取健康成年杂种犬21只,随机分为4组:重度伤组、中度伤组、轻度伤组各6只,分别施加(40&;#177;1.5)g,(25&;#177;1.5)g,(15&;#177;1.5)g的牵引加速度;对照组3只,用于检查正常颈段脊髓的病理切片。采用自行设计的颈部挥鞭伤仿真发生装置,建立犬颈部挥鞭伤的实验模型,通过联合行为评分(分为五级:0级:弛缓性瘫痪;1级:肌紧张和膀胱控制失调;2级:受伤后肢的负重作用;3级:表现为1或2个后肢跛行;4级:能短时间行走、跑,不能走直行路线;5级:正常,完全恢复)对实验犬的运动、感觉、反射以及肢体动作协调等脊髓功能进行综合评定。检测伤前和伤后皮质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的变化以及损伤程度。结果:实验纳入21只犬全部进入结果分析,中途无脱落。①颈部挥鞭伤仿真发生装置的建立:此装置可以根据落锤重量和下落高度差的调节产生比较稳定、不同大小的牵引力和牵引加速度,能较好的模拟汽车追尾碰撞中乘员的头颈部运动特点,可用于仿真汽车追尾碰撞过程中颈部挥鞭伤的发生过程。②行为学观测(联合行为评分):不同的加速度组其损伤的程度不同。重度伤组、中度伤组和轻度伤组在致伤后各时相点的评分均小于正常值(5分),且3组评分依次递增。③皮质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伤后即刻重度伤组出现了波形基本消失,没有明显的NPN波形。与各自伤前比较,中度伤组和轻度伤组伤后即刻的N1,P1波均明显升高[(37.2&;#177;2.7),(12.4&;#177;1.3)μV;(58.9&;#177;3.1),(48.6&;#177;2.0)μV;(18.2&;#177;2.1),(12.4&;#177;2.0)μV;(55.5&;#177;2.0),(48.7&;#177;2.3)μV,P均〈0.01]。与重度伤组伤后24h比较,中度伤组和轻度伤组的N1,P1波均明显降低[(21.4&;#177;1.4),(17.9&;#177;1.9),(17.0&;#177;2.5)μV,P均〈0.01;(53.9&;#177;4.8),(51.7&;#177;4、4),(51.5&;#177;8.4)μV,P均〉0.05]。④运动诱发电位的变化:伤后即刻重度伤组出现了波形基本消失,没有明显的NPN波形。与各自伤前比较,中度伤组和轻度伤组伤后即刻的N1,P1波均明显升高[(20.5&;#177;2.5),(7.7&;#177;0.8)μV:(25.85&;#177;1.4),(17.8&;#177;2.6)μV:(12.1&;#177;1.9)。(7.85&;#177;1.3)μV;(22.6&;#177;1.7),(17.6+2.0)μV,P均〈0.01]。与重度伤组伤后24h比较,中度伤组和轻度伤组的N1,P1波均明显降低[(18.5&;#177;2.5),(13.1&;#177;3.9),(8.75&;#177;0.7)μV,P均〈0.01;(21.7&;#177;2.4),(19.7&;#177;1.8),(19.8&;#177;2.3)μV,P均〈0.05]。⑤脊髓C4-7段病变情况:大体观察除了重度伤组出现颈部皮下出血,肺部出血水肿外,其余组皆无异常。光镜检测下重度伤组可见神经元数量较少,绝大多数发生变性、坏死,中度伤组可见大部分的神经元变性,轻度伤组形态基本正常。结论:自制的颈部挥鞭伤致伤装置能较好地模拟汽车追尾碰撞中乘员的头颈部运动特点,可用于仿真汽车追尾碰撞过程中颈部挥鞭伤的发生过程。对犬施加的致伤牵引加速度越大,则引起犬的颈段脊髓损伤程度也越严重。  相似文献   

19.
背景:白细胞介素6、骨钙素和骨碱性磷酸酶均参与骨代谢过程,其与骨质疏松的发生有相关性。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6、骨钙素和骨碱性磷酸酶在骨质疏松大鼠中的表达特征。 设计:随机分组观察对比实验。 单位:深圳市人民医院(暨南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 材料:实验于2002—01/2003-01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动物实验室及中心实验室完成。6月龄雌性SD大鼠60只,平均体质量250g,随机分为3组:去势组,对照组,空白组,每组20只。方法:去势组手术切除大鼠双侧卵巢建立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对照组开腹后将卵巢提出腹腔后还纳关腹;空白组不行任何处理。分别于术后2,3,4,5,6个月后每组随机抽出大鼠4只,进行骨密度、骨钙素、白细胞介素6及碱性磷酸酶检测。 主要观察指标:大鼠全身骨密度、血清骨钙素、血清白细胞介素6及血清骨碱性磷酸酶变化。 结果:6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鼠骨密度测量结果:4,5,6个月去势组骨密度较对照组和空白组明显下降[4个月:(0.1395&;#177;0.0078),(0.147&;#177;0.0008),(0.1459&;#177;0.0029)g/cm^2.5个月:(0.1379&;#177;0.0009).(0.1456&;#177;0.0008),(0.1447&;#177;0.0005)g/cm^2,6个月:(0.1226&;#177;0.0004).(0.1450&;#177;0.0021),(0.1440&;#177;0.0009)g/cm^2,P〈0.05或〈0.011。②大鼠血清骨钙素测量结果:4个月后去势组骨钙素显著高于对照组与空白组(P〉0.05)。③大鼠白细胞介素6检测结果:各时间点去势组白细胞介素6均显著高对照组与空白组(P〉0.05)④大鼠血清骨碱性磷酸酶:4,5,6个月去势组骨碱性磷酸酶显著高于对照组与空白组[(2026&;#177;4)比(1247&;#177;12),(1291&;#177;7)nkat/L,(2342&;#177;9)比(1273&;#177;18),(1342&;#177;12)nkat/L.(2633&;#177;15)比(1340&;#177;9),(1357&;#177;8)nkat/L,P〈0.05] 结论:在骨质疏松症大鼠中骨密度显著降低,白细胞介素6、骨钙素和骨碱性磷酸酶在骨质疏松症大鼠中有显著表达,可作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及筛查指标。  相似文献   

20.
AF内固定系统加骨水泥填塞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远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AF内固定系统加骨水泥填塞治疗创伤后胸腰椎压缩骨折。与单纯采用AF的治疗进行比较,探讨胸腰椎压缩骨折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AF脊柱内固定系统将56例胸腰椎骨折复位,同时行椎板或横突间植骨融合,其中21例患者在骨折椎体中注入骨水泥,X线检查评价临床效果。结果:56例患者照片示椎弓根钉位置满意,骨折复位良好。术后无神经根损伤及脊髓损伤加重情况,48例患者平均随访24个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X线照片提示有骨水泥填塞比没有骨水泥填塞的患者胸腰椎矫正度的丢失明显减少。脊柱骨折复位效果:无骨水泥组患者手术前、后Cobb角分别是(3l&;#177;11)&;#176;和(4&;#177;4)&;#176;,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4.725,P&;lt;0.01);骨水泥组患者手术前、后Cobb角分别是(3l&;#177;13)&;#176;和(4&;#177;4)&;#176;,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4.862,P&;lt;0.01)。无骨水泥对胸腰椎骨折后突畸形的矫正度是(26&;#177;9)&;#176;。骨水泥对后突畸形的矫正度是(27&;#177;10)。骨水泥组与无骨水泥组在后突畸形的矫正度方面无显著性差异(t=1.65。P&;gt;0.01)。结论:采用AF内固定系统加骨水泥填塞治疗创伤后胸腰椎压缩骨折能有效维持椎体的高度,更好地防止后期脊柱后凸畸形的复发。减少远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