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对胃肠道克罗恩病(CD)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确诊CD患者的全腹部MSCT平扫及双期增强检查的CT表现,并以20例肠道无异常的受检者作对照.检查前清洁肠道,肌注654-2液10-20mg,分时段口服大剂量2.5%等渗甘露醇溶液充分充盈肠管,结合多平面重建(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观察.结果 16例CD(病例组)2.13例经结肠镜及病理结果确诊,3例经临床确诊.在16例CD中,CT上均出现病变段肠壁异常强化及病灶节段性分布特点,肠壁增厚15例,黏膜溃疡6例,黏膜鹅卵石征3例,假憩室征2例;肠系膜病变"梳状征"9例,肠系膜淋巴结增生4例;瘘管1例;肿块2例,不全性梗阻2例.结论 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双期增强扫描结合重建技术对胃肠道CD,尤其是小肠CD的诊断、病变分期的判断和临床疗效的评价方面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和X线小肠造影对小肠肿瘤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与口服软导管小肠X线小肠造影对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研究的对象包括2007年1—11月间46例临床怀疑有小肠肿瘤的患者,对该46例患者行CT平扫与增强及口服软导管气钡双重造影。对小肠的扩张程度进行评价,分别计算小肠CT与X线检查的敏感度和准确率。结果小肠扩张最佳的21例,扩张良好的22例,扩张欠佳的3例,无扩张0例。MSCTE的敏感度为97.83%,准确率为95.56%;X线小肠造影的敏感度为91.3%,准确率为88.10%。结论口服软导管低张气钡双重造影与口服肠道准备小肠螺旋CT检查能够很好满足诊断需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检查在克罗恩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收集并经临床证实的克罗恩病9例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检查的影像进行分析并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检查显示节段性肠黏膜增厚,肠壁增厚、分层形呈"靶征",肠系膜血管增多、增粗,呈"梳样征"改变。结论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检查可清晰的显示小肠克罗恩病的病变范围,肠腔、肠壁改变及肠腔周围改变,增强CT还能区分活动性或非活动性病变。  相似文献   

4.
高伟民  刘静  吴云军 《中国临床研究》2011,24(11):1028-1029
目的评价X线低张双对比造影检查和多排螺旋CT对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6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肠肿瘤患者行X线低张双对比造影检查、多排螺旋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小肠肿瘤的特征性影像表现。结果 26例中,腺癌13例,间质瘤7例,腺瘤3例,淋巴瘤2例,神经鞘瘤1例。X线低张双对比造影检查发现10例,检出率37.5%;CT检出率100.0%。结论多排螺旋CT对小肠原发性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已成为目前检查小肠肿瘤最主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 小肠造影(MSCTE)与双气囊小肠镜(DBE)在小肠疾病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7例小肠疾病患者,同时行MSCTE和DBE检查,结合内镜和(或)手术病理、临床随访等,比较两者对小肠疾病病变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结果 MSCTE和DBE的病变检出率分别为51.85%(14/27)和74.07%(20/27);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4.07%(20/27)和92.59%(25/27)。结论 DBE对小肠疾病患者的病变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均高于MSCTE;MSCTE对小肠肿瘤、克罗恩病的存在、范围及部位的判断起到提示作用,可视为DBE检查的主要筛选手段之一,尤其对内镜检查禁忌的患者,MSCTE是其首选的辅助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CT血管造影(CTA)在小肠血管畸形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对12例临床拟诊小肠出血患者进行增强扫描,均采用周围静脉法。扫描前肌内注射盐酸山莨菪碱20 mg,检查时饮水600 mL,采用1 mm层厚平扫后注射对比剂,进行动脉期、实质期和静脉期增强扫描,增强后图像以1 mm重建,重建后图象采用CTA技术结合1 mm薄层图像对小肠出血部位、病变进行分析,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12例患者CTA明确诊断出血部位9例,均显示出血灶及供血血管和引流静脉,其中7例经外科手术及病理证实。3例未发现出血灶。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结合血管造影重建技术诊断小肠出血性疾病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手术定位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张空气灌注法MSCT小肠造影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7例疑有肠道疾病的患者经肛门行肠道注气CT造影成像、注气前静脉注射654-2 20mg,病人采用左侧卧位,使用人工肛管经肛门插管,缓慢注入气体使结肠和小肠充气扩张,后行多层螺旋CT(MSCT)快速扫描,采用多平面重建(MPR)、表面投影法(SSD)、容积再现(VR)法行三维图像重建。结果:57例病例中,小肠充气良好14例,一般36例,较差7例。肠道注气CT成像发现小肠肿瘤13例(间质瘤11例、小肠血管瘤2例)、小肠血管性病变6例、小肠息肉1例,其它25例(结肠癌15例、结肠息肉4例、大网膜转移瘤6例)。结论:低张空气灌注法MSCT小肠造影,操作简捷,患者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可实现小肠的三维成像和小肠的CT内窥镜检查,提高了小肠疾病检测的敏感性,是对目前各种小肠检查方法的完善和补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对小肠疾病的检查方法和表现特点。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肠肿瘤20例,小肠非肿瘤性疾病11例,均行螺旋CT增强检查和三维重组技术观察,检查前口服足量等渗甘露醇水对比剂。结果术后粘连性肠梗阻3例,十二指肠憩室5例,C rohn病3例。良性肿瘤8例,其中间质瘤6例,腺瘤1例,错构瘤1例。恶性肿瘤12例,其中腺癌8例,间质瘤1例,淋巴瘤2例,类癌1例。结论 16层螺旋CT口服等渗甘露醇充盈肠腔并作增强双期扫描结合重建技术,对小肠病变的定位、定性及肿瘤分期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对小肠原发性肿瘤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我院病理检查证实的原发性小肠肿瘤(十二直肠和壶腹周围肿瘤除外)的临床资料。结果19例中小肠腺癌9例,间质瘤5例,恶性淋巴瘤4例,腺瘤1例。阳性检出构成比为:MSCT,78.9%(15/19);B超,15.8%(3/19);全消化道钡餐造影,42.1%(8/19)。MSCT对小肠肿瘤的检出率明显优于X线钡餐造影和B超(χ2=5.40、15.20,P〈0.05、0.01)。结论MSCT扫描对小肠原发性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作为检查小肠原发性肿瘤最主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双气囊电子内镜(DBE)在诊断小肠间质瘤中的价值,并比较DBE结果与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法(MSCTE)。方法:对2003年7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62例经DBE检查确诊为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腹痛、腹部肿块和不完全小肠梗阻。62例小肠间质瘤患者中,原发于十二指肠者6例,空肠34例,回肠22例;发生远处转移者4例。58例局限性小肠间质瘤中,极低度危险者1例,低度危险者49例,中度危险者3例,高度危险者5例。62例患者经DBE检查诊断为小肠间质瘤57例,诊断率达91.9%;23例行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法(MSCTE)检查,诊断为小肠间质瘤20例,诊断率达87.0%。58例局限性病变患者手术完全切除后平均随访18个月,有2例患者复发,其中1例死亡。结论:DBE和MSCTE对小肠间质瘤均有较高的诊断率,两者结合有助于小肠间质瘤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口服等渗甘露醇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SCTE)及体位选择对小肠病变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70例受检者口服2.5%等渗甘露醇2000 mL,检查前分4次口服,400~500 mL/次,充分充盈胃和十二指肠。随机分为2组,35例采取仰卧位,35例采取俯卧位。平扫后行增强扫描,通过多平面重建,观察和测量肠管宽度、肠壁厚度、肠腔黏膜,及肠管外病变、肠系膜血管、腹腔淋巴结,并对各组测量数据及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结果62例小肠充盈满意的患者肠管内外病变、肠系膜血管、腹腔淋巴结二组都显示满意,肠管分布、肠腔黏膜的显示,俯卧位优于仰卧位。结论口服等渗甘露醇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俯卧位更有助于对小肠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对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07年1月26例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病例行64排螺旋CT扫描。结果:26例中结肠恶性肿瘤13例(50%),小肠间质瘤4例(15.3%),小肠套叠2例(7.6%),腹股沟斜疝3例(11.5%),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3例(11.5%),肠系膜血管畸形1例(3.8%),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4例肠系膜血管病变还由DSA证实。本组应用64排螺旋CT病变定位准确率100%,定性诊断正确率97%(1例炎性病变定性不清)。结论:64排螺旋CT对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的定位、定性诊断和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恶性局限型胸膜间皮瘤CT表现与病理关系以及CT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收集了 1994年 1月至2 0 0 3年 12月间 ,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 13例恶性局限型胸膜间皮瘤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13例患者中 ,位于左侧胸腔 8例 ,右侧胸腔 5例 ;位于胸腔上半部者 3例 ,们于肺门区 1例 ,其余位于胸腔下半部 ;位于侧、后胸壁者 9例 ,仅 1例位于前胸壁。胸腔积液 9例 ,1例发现对侧肺内转移 ,2例可见钙化 ,颈椎转移 1例。结论 :CT能清楚显示肿瘤与胸膜关系 ,以及胸膜病变的部位形态和分布。在CT引导下做胸膜穿刺活检 ,获取足够的标本供组织学检查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低浓度阳性对比剂在MSCT小肠造影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段口服自配肠道低浓度碘稀释液2000毫升进行肠道准备,采用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应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等后处理方式进行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二维图像。结果:34例均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均顺利完成肠道准备和螺旋CT容积采集,肠道里对比剂均可清晰识别肠道,13例小肠充盈较好,21例小肠充盈稍欠佳,回肠充盈效果优于空肠。结论:口服低浓度阳性对比剂MSCTE是小肠疾病实用的检查方法,尤其适合基层医院应用,其临床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小肠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0例小肠疾病患者行MSCT检查,重建方法采用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薄层最大密度投影(TSMIP),观察小肠病变的MSCT表现。结果:小肠肿瘤20例,其中腺癌10例,表现为肠壁不规则增厚或分叶状肿块,近端肠道梗阻;间质瘤8例,表现为富血供的大肿块而无肠道梗阻;淋巴瘤2例,表现为小肠壁不均匀增厚,而肠腔反而扩张。小肠黏连性梗阻28例,表现为近端肠管扩张明显,远端肠管正常,梗阻远端移行处逐渐变细,部分呈鸟嘴状狭窄。Crohn病6例,表现为肠壁不规则增厚,肠壁全层或分层样强化和梳状系膜血管。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6例,其中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2例,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迂曲、纤细不规则并有钙化斑块,分支明显减少;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4例,表现为血管腔内充盈缺损,肠壁增厚、靶样强化,肠系膜水肿。结论:MSCT能全景式、多方位展示小肠肠道、肠系膜和系膜血管,可对小肠病变进行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口服高渗甘露醇盐水对比剂行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SCTE)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 81例消化道病变和有小肠疾患症状的病例纳入研究(男47例,女34例,年龄26~81岁),在90 min内口服约1500~3000 ml 高渗甘露醇盐水(2.5%甘露醇,1.5% NaCl)后,肌注20 mg山莨菪碱20 min后行CT三期扫描,并在工作站行冠状面、矢状面及任意斜面重组、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将胃、小肠和结肠充盈程度分为满意、较好、不满意;按小肠长短和重叠分布程度分为密集型、均匀型和离散型.测量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各段小肠的最大管外径和肠壁强化程度,在动、静脉期将肠壁强化分为明显强化(>90 HU)、中度强化(60~89 HU)和轻度强化(<60 HU).分析不同小肠病变的MSCTE表现.结果 除5例检查完成后出现腹泻外,其余患者均能顺利完成检查,未发现相关并发症.胃、小肠和结肠充盈满意46例,较好23例,不满意12例,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的充盈度经统计分析分别为(24±4.5)mm、(24±3.9)mm、(23±3.3)mm;小肠分布:小肠分布密集型7例,均匀型58例,离散型16例.小肠壁明显强化9例(动脉期明显强化有3例),中度强化60例(动脉期明显强化17例),轻度强化11例(动脉期明显强化3例).MSCTE清楚地显示了肿瘤、Crohn病、粘连性肠梗阻等多种消化道疾患的肠内、肠壁、肠外血管、系膜及腹内脏器情况.结论 高渗甘露醇盐水MSCTE是一种简便、全方位显示小肠疾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腹主动脉周围孤立结节(最大径≤30mm影像特征,以提高诊断正确率。材料与方法:收集经手术病例证实结节病变19例,试验性治疗有显著疗效的结节病变6例,共计25例。对其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提出各种结节病变的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要点。结果:肾上腺肿瘤11例,淋巴结转移癌3例,淋巴结核1例,淋巴瘤2例,肝外生肿瘤2例,副脾1例,肝硬化致侧枝血管团2例,未充盈小肠2例,膈肌脚1例。25例均呈实性结节影,并各具一定特征。结论:通过CT各种征象的综合分析,可以埘腹主动脉旁周围孤立结节性病变做到正确的定位及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肠镜与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SCTE)对炎症性肠病(IBD)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13日-2019年6月13日该院消化科76例经病理确诊为IBD患者的肠镜和MSCTE影像学检查资料,观察分析肠黏膜溃疡、多节段性病变、鹅卵石征、肠息肉、肠壁强化、肠壁增厚、结肠带消失、瘘管形成与腹腔脓肿的情况,并利用统计学方法对两项检查进行诊断效能的评估和分析。结果肠镜对IBD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8.68%和90.00%,肠镜和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appa=0.77);MSCTE对IBD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8.16%和25.00%,MSCTE和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一般(Kappa=0.50)。MSCTE对IBD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均明显低于肠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肠镜+MSCTE对IBD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100.00%和95.00%,其与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appa=0.84)。肠镜对于诊断IBD患者中肠壁溃疡、肠息肉、瘘管形成、鹅卵石征和结肠带消失有较高的诊断敏感性,但对瘘管形成的诊断特异性极低,MSCTE对肠壁增厚、肠壁强化和瘘管形成的敏感性均为100.00%,但对肠息肉、多节段病变的诊断特异性极低。结论肠镜仍是目前临床上诊断IBD的首选方式,对于身体状况不耐受和合并肠壁増厚、瘘管形成和腹腔脓肿等并发症的患者,则需要MSCTE才能获得全面、准确的诊断。肠镜和MSCTE的联合检查方式,对于IBD的诊断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