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 9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分为风痰火亢型、风火上扰型、痰热腑实型、风痰瘀阻型、痰湿蒙神型、气虚血瘀型、阴虚风动型,分别对不同证型的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有73例,占总数的81.3%;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中风火上扰型、痰湿蒙神型、痰热腑实型及风痰火亢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较其他型显著升高(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急性期有很强的相关性,颈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是脑梗死急性期不同证型的内在因素之一,可能与中医的火邪、痰邪有关。  相似文献   

2.
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收集221例中风病急性期的病人,进行了中风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调查和研究,根据症状,舌象、脉象的频散分布。发现前人把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综合为风、火、痰、瘀、气、虚6类是有其临床基础的。研究结果显示血瘀证和痰证是中风发病时的主要病因病机、风证,火热证是中风病诸证组合中的主要证候。对本组病例的覆盖率较高的主要有痰瘀互结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血瘀内停证,风火夹痰证、风火上扰、痰瘀互结证5类证候,可以作  相似文献   

3.
脑梗死不同证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不同证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临床上发病2周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8例,分成风瘀证、风瘀火热证、风瘀痰湿证、风瘀阴虚证、风瘀气虚证五个证型,比较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大小、性质。结果:五种证型中风瘀痰湿证患者更易发生不稳定斑块,与其他四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Crouse积分也明显高于其他四型(P<0.01)。结论:痰湿瘀互结可能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形成的重要成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中风病中医辨证分型与MR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风病的核磁共振表现目前见诸文献者尚不多见 ,作者就近几年来本院收治的中风病 83例进行分析总结。1 对象与方法1 .1 辨证和诊断标准 中医辨证参照 1 986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制定的标准 [1] ,中经络分肝肾阴虚 ,肝阳上亢证 ;脉络空虚 ,经脉瘀阻证和气虚血瘀证。中脏腑分风火上扰清窍证 ;痰热内闷心窍证 ;痰湿蒙塞心神证 (阴闭 ) ;和元气败脱 ,心神散乱证 (脱证 )。由于中风证候实为疾病演变的不同阶段 ,本组证候表现以核磁共振 ( MR)检查时为准。脑出血、脑梗死诊断标准参考 1 996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 (成都 )诊断要点 [2…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中风病辨证类型与影像诊断的关系.方法 收集100例住院的中风病例,每例均有严格的中医病类、证类诊断,同时作了CT或MR扫描.统计分析病类、证类诊断和颅脑CT和/或MR表现的相关性.结果 中经络者在CT和/或MR上多为单发或多发腔梗,病变范围小,累及脑干、丘脑的较少,在证类上以风痰瘀阻、气虚血瘀、阴虚风动为多.中脏腑者以脑出血、大面积梗塞、梗塞合并出血为主,病变范围较大,累及脑干、丘脑的较多,在证类上与痰湿蒙神关系较密切.结论 中风病中的头颅CT和/或MR表现与中医证候学中的病类有肯定的相关性,与部分证类也有相关,两者的结合有利于临床对中风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现将近年来中医药辨治急性脑梗塞的研究进展情况,综述如下。1辨证分型 1986年6月卫生部中医急诊中风病科研协作组和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修定的《中风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共9型,即肝阳暴亢、风火上扰型,风痰瘀血、瘀阻脉络型,痰热腑实、风热上扰型,气虚血瘀型,阴虚风动型,风痰上扰清窍型,痰湿蒙塞心神型,痰热内闭心窍型,元气败脱、心神散乱型。[1]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急性脑梗塞多依此论治。方之勇对于阴虚血瘀型用龙骨、牡蛎、生地、地龙、川芭、钧藤、牛膝、石菖蒲等;痰热血瘀…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含量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医各个证型中可能存在的变化,为中医治疗高Lp-PLA2血症,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奠定前期理论基础。方法 纳入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92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采用统一调查表对各个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检测各个患者Lp-PLA2含量。结果 不同中医证型中Lp-PLA2含量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①痰瘀互结>痰浊内蕴>肝肾阴虚(P<0.05);②痰瘀互结>气虚血瘀(P<0.05)。气虚血瘀与痰浊内蕴、气虚血瘀与肝肾阴虚间Lp-PLA2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以痰浊、瘀血的标实表现较为多见。(2)痰瘀互结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未来发生或复发冠心病及脑梗塞的风险性可能较肝肾阴虚、气虚血瘀及痰浊内蕴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患者中医证型与颈动脉内一中膜增厚及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对99例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调查,分析中医证型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及斑块形成的关系.[结果]卒中痉挛性瘫痪患者中医单证出现率以痰证和瘀证最高,颈动脉管腔狭窄患者痰证、瘀证及气虚证的出现率明显高于无狭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患者气虚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稳定斑块患者.[结论]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患者常伴有颈动脉硬化,以痰证和瘀证为主要病理表现;正气虚损的患者病情易于复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急性期中医证候及相关病情程度。方法:选择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患者53例,非糖尿病合并脑血管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中医证型诊断分为风痰火亢、风火上扰、痰热腑实、风痰瘀阻、痰湿蒙神、气虚血瘀和阴虚风动等7个证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记录,进行两组比较。结果:两组气虚血瘀、阴虚风动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组气虚血瘀、阴虚风动证型较非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组多见,病情较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对11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中经络组各证型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从低到高依次为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风痰瘀血证、肝阳暴亢证、痰热腑实证;中脏腑组各证型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从低到高依次为风火上扰清窍证<痰湿蒙塞心神证<痰热内闭清窍证.[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医证型与C反应蛋白水平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基于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OCSP)分型研究中风(中经络)急性期中医证型与检验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25例中风(中经络)急性期患者,根据英国OCSP分型,中医辨证分型分为风痰阻络证、气虚血瘀证、风火上扰证、阴虚风动证。收集患者的既往史、生活习惯、检验指标资料,探讨中风(中经络)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OCSP分型与中医证型的关系、不同中医证型患者检测指标的变化。结果 中风(中经络)患者中医证型以风痰阻络证为主。不同性别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OCSP分型患者4种中医证型分布存在差异(P<0.05)。不同证型患者血清肌酐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证型患者尿酸、同型半胱氨酸、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OCSP分型,中风(中经络)急性期中医证型与血清肌酐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广东省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及其与血常规检验指标之间的关系,从而为ACI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更加客观的辨证依据.[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385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不同证型患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中性粒细胞总数(NEU)、淋巴细胞总数(LYM)、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广西地区脑梗塞患者早期中医证候学特点。方法:收集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CT/MRI检查证实,且符合中医中风病诊断标准的脑梗塞住院患者,在发病的1-3d,通过中医四诊获得临床资料,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辨证分型;分析其症状、证型分布的特点。结果:半身不遂在脑梗塞患者早期出现概率较大,占所有症状的29.3%,其次是头晕、口眼歪斜、肢体麻木,分别占20.6%、16.3%、13.3%;中医证型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风痰瘀阻型〉痰热腑实型〉气虚血瘀型〉风痰火亢型〉阴虚风动型〉风火上扰型〉痰湿蒙神型。结论:广西地区脑梗塞患者早期最常见的症状有半身不遂、头晕、口眼歪斜;证型以风痰瘀阻为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构建结合眼底血管特征的不同中医证型的缺血性中风复发风险评估模型。方法  采用前瞻性观察研究, 共纳入42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缺血性中风患者并随访2 a, 采集与中风相关的临床风险因素、中医证型及眼底血管特征参数信息, 采用生存分析法比较气虚血瘀证和风痰阻络证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复发风险, 运用单因素分析辨识中风复发的核心危险因素和眼底血管特征, 分别建立2个证型的多因素Logistic复发风险评估模型。结果  2个证型的复发风险比较, 风痰阻络证较气虚血瘀证高(P<0.05)。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复发风险评估模型受试者ROC曲线下面积值为0.799 6, 风痰阻络证缺血性中风复发风险评估模型值为0.719 3。结论  风痰阻络证缺血性中风患者复发风险较气虚血瘀证高, 建立识别不同证型缺血性中风复发的风险因素模型可以为临床提供有针对性的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中风病急性期中经络痰热腑实证与中脏腑痰热腑实证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同时点中医证候分布、腑实持续时间等方面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病历回顾研究的分析方法,对204例中经络痰热腑实证(以下简称中经络组)与217例中脏腑痰热腑实证(以下简称中脏腑组)的基本信息、发病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腑气通畅与否及腑实持续时间、不同时段(发病1~3 d、发病4~7 d、发病8~14 d)中医证候分布进行数据结构化录入,对数据所得临床特点对比分析研究。结果中脏腑组患者NIHSS评分中除意识状态以外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高于中经络组(P0.01);中脏腑组患者平均腑气通畅时间明显长于中经络组(P0.01),且急性期内中脏腑组腑气始终未通的比例明显高于中经络组;中经络组中痰热腑实证在发病1~14 d呈现逐渐递减趋势,中脏腑组痰热腑实证在发病1~7 d呈现递增趋势,发病8~14 d呈现递减趋势;中经络组气虚血瘀、风痰瘀血闭阻脉络证在4~14 d的出现例数明显高于1~3 d,中脏腑组阴虚风动、痰热瘀血、风痰瘀血在8~14 d出现例数明显高于1~3 d。结论痰热腑实证的持续时间与中风病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即中脏腑痰热腑实证神经功能缺损重、持续时间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在"微型积证"理论基础上,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医证候的分布特点,提高动脉粥样硬化辨证论治水平。方法:19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通过四诊辨证为气滞痰瘀互结证、气虚痰瘀互结证、血虚痰瘀互结证、阴虚痰瘀互结证、阳虚痰瘀互结证证型,同时采集患者年龄、血脂水平、内膜-中膜厚度(IMT)以及斑块积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各证型分布有差异,其中气虚痰瘀互结证比例最高,血虚痰瘀互结证比例最低。平均年龄存在差异,其中气虚痰瘀互结证平均年龄最大,阴虚痰瘀互结证次之,气滞痰瘀互结证平均年龄最小。各证型之间的血脂水平具有差距,其中气虚痰瘀互结型总胆固醇(CHO)水平最高,与气滞痰瘀互结、血虚痰瘀互结及阳虚痰瘀互结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痰瘀互结证以及阴虚痰瘀互结证IMT均高于其他三种证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痰瘀互结证斑块积分较其他四个证型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痰瘀互结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病理基础,各证型在平均年龄、血脂水平、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积分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308例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证型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当前糖尿病患者中医临床证及证型的构成情况.方法 对308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中医证候的横断面调查;应用计算机根据辨证分型标准对患者进行辨证分型.结果 8个基本证中湿热证179例次、血瘀证155例次、阴虚证122例次、火旺证89例次、气虚证16例次、血热证2例次、阳虚证和血虚证0例;证型分布:单证型107例、两证相兼型115例、三证相兼型53例、四证相兼型2例、无证型31例.结论 湿热证、血瘀证、阴虚证是构成糖尿病临床复杂证型的基础,湿热证已成为当今糖尿病最常见的临床基本证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分析缺血性、出血性中风起病时的证候特点。[方法]采用量表法,按标准操作规程搜集资料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缺血、出血性中风起病时各证型的构成比例分别是风痰瘀阻证58.8%、41.2%,气虚血瘀证26.0%、29.0%,痰热腑实证21.1%、26.0%,阴虚风动证11.8%、16.9%,痰热内闭证6.2%、16.8%,痰湿蒙神证1.7%、9.9%。[结论]缺血性中风以风痰瘀阻证起病为多,出血性中风以痰热内闭证、痰湿蒙神证起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缺血性中风,符合出血性中风较缺血性中风病情凶险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晚期肺癌恶病质中医辨证分型及细胞因子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晚期肺癌恶病质血清细胞因子变化与不同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8例晚期肺癌恶病质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n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结果 38例肺癌恶病质患者中,10例(占26.3%)为气虚痰湿型,5例(占13.2%)为阴虚内热型,3例(占7.9%)为气滞血瘀型,20例(占52.6%)为气阴两虚型。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气阴两虚型和阴虚内热型TNF-α显著增高(P〈0.05),气虚痰湿型和气滞血瘀型TNF-α显著减低;气阴两虚型、阴虚内热型、气虚痰湿型IL-1I、L-6水平均显著增高。结论肺癌恶病质中医辨证分型以气阴两虚型为主,TNF-αI、L-1I、L-6是肺癌恶病质相关因子,TNF-αI、L-1与恶病质的阴虚证有关,IL-6水平可能是反映气虚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针刺干预缺血性中风病证候动态变化规律,并分析依据缺血性中风病辨证“决策树”所建立的中风证类判别函数式的辨证效果。 方法:针刺干预264例发病30d内的缺血性中风病患者。通过文献检索和专家咨询,制定统一的证候调查表,患者发病的0~3d、4~10d和11~30d各时间段任一天调查1次,共调查3次,研究中风病基本证型的动态多时点评价结果及相关因素。建立缺血性中风病辨证“决策树”4个证型的贝叶斯判别函数式,并采用自身检验法和交叉核实法分别计算4个证型判别函数式的误判概率,检验其判别效果。结果:急性缺血性中风病6个基本证型30d内的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风证80.7%、痰证68.9%、火热证52.7%、气虚证50.8%、血瘀证29.2%和阴虚阳亢证25.0%。3个时点内各证型得分均值和发生概率均表现出逐渐下降的动态变化趋势,其中血瘀证发生概率的下降速度最快。急性缺血性中风病证型表现以二证、三证、四证的组合形式为主,其中三证组合最多。发病3d内没有单证形式的病例。两两复合证主要表现为风痰证54.5%、风火证42.8%、气虚中风证40.9%、气虚痰阻证39.4%和痰热证35.6%,血瘀合并阴虚阳亢证的发生率最低,仅为3.8%。缺血性中风病发病30d内,高年龄组痰证和气虚证得分均值高于低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气虚证得分均值和发生概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痰证得分均值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缺血性中风病辨证“决策树”的21项中风病证候要素的基础上,采用逐步判别法建立面红、便难、苔黄、短气、面色白光白或晦暗、耳鸣、手足心热、苔少等8个条目的判别函数式,精简后的判别函数式判别效能基本与精简前相同,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缺血性中风病发病30d内以风证、痰证贯穿始终,证的组合形式复杂,以三证组合为多。随着针刺治疗时间的积累,风、痰、火热、气虚、血瘀、阴虚阳亢等基本证候要素均逐渐减少,证的组合形式由复杂趋向简单。面红、便难、苔黄、短气、面色自光白或晦暗、耳鸣、手足心热、苔少等8个证候要素条目,在辨证过程中对于区分阴证或阳证、实证或虚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