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初步探讨鼠类动物与人类旋毛虫感染的关系。方法在室内和野外生境捕获鼠类动物,鉴定种类,肌肉压片检查旋毛虫幼虫,ELISA测定血清旋毛虫特异性抗体。结果1.02%的鼠类动物查到旋毛虫幼虫,旋毛虫血清抗体阳性率为20.30%。其中家栖和野栖鼠类旋毛虫病原检查感染率与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是1.85%和24.49%,0和8.57%,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1〉。结论旋毛虫病流行区鼠类动物旋毛虫感染率较高,家栖鼠类旋毛虫感染率高于野栖鼠,与人类及家养动物感染相关。  相似文献   

2.
以旋毛虫成虫感染小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旋毛虫成虫为感染期感染小鼠获得成功。用200条旋毛虫成虫经口感染小鼠,在鼠的肠内发现成虫,肌肉内发现幼虫。因此,可以认为在旋毛虫生活史过程中,旋毛虫成虫亦能起感染期作用感染宿主。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许多城郊的村舍被扩张的城市包含其中,形成“城中村”.“城中村”的存在给城市的卫生管理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佛山市弼塘村为一典型“城中村”,村内拥有大量的出租屋(楼),村旁有半自然状态的五峰山公园,适宜鼠类动物生存繁殖.鼠是多种寄生虫的宿主.为了解城中村鼠类动物寄生虫感染情况,开展了该项调查.  相似文献   

4.
大理地区鼠类动物肝毛细线虫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调查大理地区鼠类动物肝毛细线虫感染的情况。方法在室内和室外采用捕鼠笼、鼠夹和电子捕鼠器捕捉鼠类动物,并确定其种类,解剖检查和镜检肝毛细线虫感染情况。结果共捕获鼠类动物1132只,分属3目6科13属23种,齐氏姬鼠为野外常见种,褐家鼠为室内优势种。感染肝毛细线虫的鼠共238只,分属2日8种,感染率为21.02%。家栖鼠类感染普遍,感染率为76.83%,以褐家鼠和黄胸鼠感染率较高,分别是77.01%和77.46%。野栖鼠类感染率低,为4.47%,但斯氏家鼠感染率可达38.81%。结论大理地区鼠类肝毛细线虫感染相当普遍,家栖鼠类感染率较高,预防人群肝毛细线虫的感染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旋毛虫成虫为感染期感染小鼠获得成功。用200条旋毛虫成虫经口感染小鼠,在鼠的肠内发现成虫,肌肉内发现幼虫。实验结果显示,2日龄成虫感染的10只鼠肠内幼虫数6~57条,平均30.8条,肌肉内幼虫数17~73条,平均38.1条。7日龄成虫感染的10只鼠肠内检获成虫数2~34条,平均18.4条,肌肉内幼虫数0~55条,平均25.4条。15日龄成虫感染的10只鼠肠内成虫数0~8条,平均2;2条2只鼠的肌肉内有幼虫,分别是2和3条。30日龄成虫感染的小鼠肠内和肌肉内未见成虫和幼虫。因此,可以认为在旋毛虫生活史过程中,旋毛虫成虫亦能起感染期作用感染宿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大理地区鼠类动物肝毛细线虫感染的情况。 方法 在室内和室外采用捕鼠笼、鼠夹和电子捕鼠器捕捉鼠类动物 ,并确定其种类 ,解剖检查和镜检肝毛细线虫感染情况。 结果 共捕获鼠类动物 113 2只 ,分属 3目 6科 13属 2 3种 ,齐氏姬鼠为野外常见种 ,褐家鼠为室内优势种。感染肝毛细线虫的鼠共 2 3 8只 ,分属 2目 8种 ,感染率为2 1.0 2 %。家栖鼠类感染普遍 ,感染率为 76.83 % ,以褐家鼠和黄胸鼠感染率较高 ,分别是 77.0 1%和 77.46%。野栖鼠类感染率低 ,为 4.47% ,但斯氏家鼠感染率可达 3 8.81%。 结论 大理地区鼠类肝毛细线虫感染相当普遍 ,家栖鼠类感染率较高 ,预防人群肝毛细线虫的感染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广州市鼠类动物中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情况和遗传特征。方法 笼捕法捕捉鼠类动物,采集脾组织提取总DNA,通过PCR技术检测钩端螺旋体16S rRNA和LipL32基因,测序后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采集褐家鼠170只、板齿鼠4只、黄胸鼠3只、黄毛鼠1只和臭鼩鼱22只,共200只鼠类动物,在褐家鼠中检测到钩端螺旋体阳性样本3个,总阳性率1.5%,系统发育分析显示,3份阳性样本序列与致病性问号钩端螺旋体位于进化树上的同一个分支。结论 广州地区鼠类动物中存在致病性问号钩端螺旋体,本地人群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8.
9.
为了解我省人体旋毛虫病流行特征、危害情况,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全省5个片区的21个县、市4719人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抗体阳性率为12.2%,主要流行区为鄂西北、鄂东北地区。提示目前我省人体旋毛虫病流行仍然十分严重,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应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观察感染旋毛虫大鼠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分别检测感染旋毛虫后 7、14、21、28、35、60 d大鼠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并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IgE水平。 结果 实验组较对照组CD4+T细胞减少, CD8+T细胞增多,CD4+/CD8+比值下降(P<0.01),以感染后第14 d最明显,直到感染后60 d仍未见恢复;大鼠外周血中IgE水平在感染旋毛虫后7 d增加,21 d达到高峰。 结论 感染旋毛虫的大鼠出现免疫抑制现象,感染急性期的免疫抑制程度最高,感染大鼠的免疫抑制主要发生在成虫产新生蚴及新生蚴移行期。IgE是大鼠旋毛虫感染急性期重要的抗体。  相似文献   

12.
应用旋毛虫肌肉内成囊期幼虫的盐水浸出液为抗原,用ELISA间接法检测了旋毛虫感染家兔治疗前后血清IgG水平的消长情况。血清IgG于感染后7周达高峰,10周下降,治疗后抗体水平明显升高。认为血清学检测在旋毛虫病的疗效考核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以旋毛虫成囊期幼虫的盐水浸出液为抗原,用ELISA方法检测人工感染旋毛虫病兔IgG抗体的反应动态。结果表明:1,特异性抗体水平与感染度呈正相关且重感染组的特异性抗体比轻感染组早3d检出。2.抗体水平随感染时间的延长而增高,从感染后77d起明显下降但可持续4个月之久。  相似文献   

14.
旋毛虫感染鼠血清筛选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文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旋毛虫与血吸虫之间交叉免疫的分子机制,并寻找有效的日本血吸虫疫苗侯选分子。方法 以旋毛虫感染鼠血清为探针,筛选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文库,对获得的阳性克隆插入片段进行PCR扩增。结果 共筛选出11个阳性克隆,其插入的cDNA片段大小在1.4-5.0kb之间,其中1.4kb片段2个,5.0kb片段9个。结论 获得的阳性在隆插入基因片段可能为编码旋毛虫与日本血吸虫共同的抗原基因,其表达产物可能有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旋毛虫感染母鼠产小鼠抗血吸虫感染保护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旋毛虫感染母鼠产小鼠抗血吸虫感染的保护性效果。方法 用旋毛虫感染母鼠产子代小鼠及该小鼠血清经尾静脉和肌肉注射被动转移小白鼠,在感染血吸虫尾蚴42d后解剖检虫,检测小鼠对血吸虫感染的保护效果。结果 旋毛虫感染母鼠产小鼠减虫率为24.31%,其小鼠血清静脉和肌肉注射被动转移小白鼠减虫率分别为18.65%和20.77%。结论 旋毛虫感染母鼠产小鼠及小鼠血清静脉和肌肉注射被动转移小白鼠均可产生抗血吸虫感染的保护力。  相似文献   

16.
日本血吸虫虫卵与旋毛虫肌蚴间相似抗原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日本血吸虫虫卵与旋毛虫肌蚴间共同抗原的相似程度。方法 :应用 EITB和 ELISA技术对此 2种寄生虫可溶性抗原进行了血清学交叉反应分析。结果 :EITB显示 :在Ts ML A中 ,4 4、 53、 60、 64、 66/ 70 k Da和约 10 0 k Da的抗原为 Sj IRS识别 ,而 31、 4 2、 4 6、 51/53和 58/ 60 k Da成分为 α- Sj EARS识别 ;在 Sj EA中 ,4 6、58和 64k Da抗原为 Ts IRS识别 ,58、60、64和 70 k Da成分为α- Ts MLARS识别。EL ISA显示 :在 Sj IRS中抗 Ts抗体滴度显著高于在Ts IRS中所含抗血吸虫卵的抗体滴度。结论 :日本血吸虫卵与旋毛虫肌蚴间存有较多的共同抗原决定簇 ,但两者间的相似程度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为了克隆和研究旋毛虫保护性抗原及特异性诊断抗原基因,我们用异硫氰酸胍从旋毛虫肌肉或幼虫中分离总RNA,用PolyATtractmRNA分离系统统化mRNA,以NotIprimeradapter为引物合成双链cDNA,加SalIadapter,与λgt22A在体外进行连接包装并转染大肠杆菌Y1090r-,构建cDNA文库。结果获得5×105个重组噬菌体,重组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18.
应用形态学、组织学及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比较阿苯达唑、氟苯达唑对旋毛虫幼虫的杀虫作用机制。实验结果表明两种药物作用机制相同,均使旋毛虫囊包破坏,虫体破损,囊包炎性细胞浸润,终至虫体被完全机化;对糖代谢有明显干扰作用,对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活性无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