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引起临床抗感染治疗的失败已成为全球性的医疗保健问题,AmpCβ-内酰胺酶(简称AmpC酶)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有关其诱导表达的分子机制的研究日渐更新,现就AmpC酶染色体介导的调控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赵付菊 《检验医学》2014,(10):1064-1068
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引起临床抗感染治疗的失败已成为全球性的医疗保健问题,AmpC β-内酰胺酶(简称AmpC酶)是其中重要的-种,有关其诱导表达的分子机制的研究日渐更新,现就AmpC酶染色体介导的调控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染色体介导的AmpC酶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AmpCβ-内酰胺酶(AmpC)存在于大多数革兰阴性杆菌中,主要由染色体介导,在缺乏β-内酰胺类抗生素时,只产生少量的β-内酰胺酶,但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诱导剂存在时,AmpC酶的产量明显增加,导致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目前认为AmpC酶的诱导调节机理与ampR、ampG、ampD有关;而大肠埃希菌缺乏调节基因ampR,AmpC酶不被诱导,但可以通过ampC启动子和衰减子突变导致高产AmpC酶。此外,质粒介导AmpC酶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的耐药机制,同样可导致细菌广泛性耐药。  相似文献   

4.
刘东梅  杜士卜  郄会卿 《临床荟萃》2007,22(22):1657-1658
作为医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菌,革兰阴性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细菌产生AmpC β-内酰胺酶(Ampicillin beta-lactamases,简称“AmpC酶”)和质粒介导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beta-lactamases,ESBLs)。革兰阴性杆菌不仅产生染色体介导的AmpC酶,而且还产生质粒介导的AmpC酶,国外已发现数十种质粒介导的AmpC酶的耐药基因型,国内对质粒介导AmpC酶的报道尚少见。本实验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对耐药基因扩增并测序,同时用转化试验确证耐药基因是否通过质粒传播,  相似文献   

5.
王志芳  张旭刚 《临床荟萃》2007,22(24):1778-1780
铜绿假单胞菌是最严重的医院内感染的条件致病菌之一,在呼吸道感染的标本中分离率居首位。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有增多趋势[1],耐药菌的出现相当严重。对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有两种β-内酰胺酶,一种是质粒介导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另一种是由染色体或质粒介导的AmpCβ-内酰胺酶。由于AmpCβ-内酰胺酶(AmpCs)对青霉素类,一、二、三代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单环类等多种抗生素耐药,且不受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的抑制,给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质粒介导的AmpC酶呈持续高水平表达,其基因…  相似文献   

6.
三维法测定革兰阴性杆菌AmpC酶的表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是产生β-内酰胺酶,已发现的β-内酰胺酶种类逐渐增多,其中染色体介导的高产I型β-内酰胺酶(AmpC酶)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对AmpC酶的检测仍无标准方法。我们对Coudron法加以改良,用酶粗提液进行三维法测定380株革兰阴性杆菌的AmpC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7.
AmpC酶是由革兰阴性杆菌产生的不被克拉维酸抑制,属β-内酰胺酶BushI型酶或Amblerc类酶,能水解青霉素类,1、2、3代头孢菌素类和单环类的β-内酰胺酶。AmpC不但由染色体编码,而且也可由质粒介导,质粒介导的AmpC酶的出现增强了耐药菌株的横向传播。高产AmpC酶菌株引起的感染使抗感染治疗面临严峻挑战。AmpC酶检测有头孢西汀三维试验、等电聚焦电泳和PCR等方法,但难以在临床细菌室开展,近年报道的几种AmpC酶表型筛选法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可供各级临床实验室选用。  相似文献   

8.
AmpCβ内酰胺酶(简称AmpC酶)是由肠杆菌科细菌或(和)绿脓假单胞菌的染色体或质粒介导产生的一类β内酰胺酶,属β内酰胺酶Ambler分子结构分类法中的C类和Bush—Jacoby—Medeiros功能分类法中第一群,即作用于头孢菌素且不被克拉维酸所抑制的β内酰胺酶。故AmpC酶又称作为头孢菌素酶。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机制,检测肺炎克雷伯菌中AmpC酶的基因.方法用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和三相水解试验,从23株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临床菌株中初筛产AmpC酶的菌株;用PCR扩增耐药基因,将试验产物测序,并在Genbank中进行比对;用转化试验确证耐药基因是否通过质粒传播.结果发现3株肺炎克雷伯菌产诱导型质粒介导的DHA-1型AmpC β-内酰胺酶.结论国内首次发现肺炎克雷伯菌出现质粒介导的DHA-1型AmpC β-内酰胺酶.  相似文献   

10.
AmpC酶,是由革兰氏阴性菌产生的一种β-内酰胺酶[1]。近年来,由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使得β-内酰胺酶介导的耐药情况越来越严重,最终给临床抗菌药物的选择和治疗带来了困难[2]。AmpC酶能够水解三代头孢菌素酶,单环类和头霉素类抗生素,而且不受酶抑制剂所抑制[3,5]。AmpC酶的作用机制目前还没有完全确定,它的出现与细胞壁肽聚糖循环相关,至少有四个基因参与了AmpC酶的表达,分别为ampR,ampD,ampG和ampE,其中ampR和ampD的相关性研究较多,而ampG和ampE的研究甚少。现就其调控因子之一,AmpG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AmpCβ—内酰胺酶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AmpC酶是在革兰阴性杆菌中发现的一类由染色体介导的水解头孢菌素的Ⅰ型β-内酰胺酶。AmpC酶具有诱导性,以其诱导酶和非诱导酶的形式存在。在ESBLS不同的是AmpC酶对在一代头孢耐药且不被克拉维酸所抑制。高产AmpC酶的菌株引起的感染使现代抗感染治疗面临严峻挑战。AmpC酶的表达及调控与ampC、ampR、ampD、ampG有关。AmpC不但可由染色体编码,而且也可由质粒介导,质粒介导的AmpC酶的出现增强了耐药菌株的横向传播能力。AmpC酶的检测包括头孢西丁三相试验,等电聚集电泳以及PCR等方法。目前治疗由产AmpC菌株引起感染的药物十分有限。可供选择的药物主要有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头孢匹罗)等。迫切需要开发研制新药来解决这一严重的耐药问题。  相似文献   

12.
产质粒介导AmpC酶细菌的耐药性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了解产质粒介导AmpCβ内酰胺酶革兰阴性菌耐药性及分子流行病学情况。方法:收集40株产质粒介导AmpC酶革兰阴性菌,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检测耐药性;肠杆菌科基因组内重复-致序列-聚合酶链反应(ERIC-PCR)进行克隆株的DNA分型,确定同源性。结果:40株产质粒AmpC酶菌株对第一代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明显耐药,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单环菌素、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对第四代头孢菌素及碳青霉烯类均较敏感。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各17株,ERIC-PCR图谱可以分为28个不同克隆。结论:40株产质粒介导AmpC酶的革兰阴性菌呈多克隆模式,第四代头孢菌素和碳青霉烯类药物可作为治疗产质粒介导的AmpC酶细菌感染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3.
2002-2005年实验室检测AmpC β内酰胺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是产生β内酰胺酶。按照Bush等的分类方法,AmpCβ内酰胺酶(AmpC酶)属C类酶,头孢菌素酶。该酶几乎不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卡拉维酸、舒巴坦、三唑巴坦)抑制。大量产生时,对所有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除外头孢吡肟、头孢匹罗和卡巴配能)耐药。AmpC酶多数来源于含有染色体基因的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弗劳地柠檬酸杆菌、摩根摩根菌、黏质沙雷菌和大肠埃希菌。超广谱头孢菌素的广泛使用常常被选择出去阻遏突变株,引起菌血症的肠杆菌属细菌去阻遏突变率高达20%。在20世纪80年代末质粒介导的AmpC酶报告以来,受到极大关注。AmpC酶检测方法的研究更是活跃。赵虎等总结了2002年前发表的AmpC酶检测方法。现就检测AmpC酶的必要性和近3年来方法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机制 ,检测肺炎克雷伯菌中AmpC酶的基因。方法 用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和三相水解试验 ,从 2 3株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临床菌株中初筛产AmpC酶的菌株 ;用PCR扩增耐药基因 ,将试验产物测序 ,并在Genbank中进行比对 ;用转化试验确证耐药基因是否通过质粒传播。结果 发现 3株肺炎克雷伯菌产诱导型质粒介导的DHA 1型AmpCβ 内酰胺酶。 结论 国内首次发现肺炎克雷伯菌出现质粒介导的DHA 1型AmpCβ 内酰胺酶。  相似文献   

15.
于海东  辛华  王英  张文陆  王勇  马雷  杨慧 《临床荟萃》2012,27(11):946-949
目的 了解佳木斯地区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和阴沟肠杆菌中质粒介导头孢菌素酶(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流行情况及主要的基因型别.方法 127株临床分离无重复大肠埃希菌81株与阴沟肠杆菌46株,采用酶提取物三维实验检测产AmpC酶和ESBLs菌株,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质粒型AmpC酶与ESBLs基因及其序列测定以确定其基因亚型.结果 46株阴沟肠杆菌中,单产AmpC酶者、单产ESBLs者、高产AmpC酶并产ESBLs者分别占21.7%、28.3%、6.5%;81株大肠埃希菌中,单产AmpC酶者、单产ESBLs者、高产AmpC酶并产ESBLs者分别占19.8%、38.3%、9.9%.大肠埃希菌ESBLs基因型为TEM、SHV、CTX-M,质粒AmpC酶基因型为DHA.阴沟肠杆菌ESBLs基因型为TEM、SHV、CTX-M,质粒AmpC酶基因型为DHA.结论 CTX-M型和DHA-1型分别是本地区大肠埃希菌和阴沟肠杆菌ESBLs和质粒介导AmpC酶的主要流行基因型.  相似文献   

16.
肺炎克雷伯菌质粒介导AmpC酶和ESBLs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肺炎克雷伯菌(PK)是医院获得性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之一。近年来,由于在PK中发现了质粒介导AmpC酶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产生了多重耐药现象,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了更多困难和挑战。现主要针对此两种酶的种类、耐药表型、分子生物学特性、存在现状以及实验室检测方法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海南地区产质粒介导AmpC酶和ESBLs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 收集海南地区2009年8所医院临床分离不重复大肠埃希菌540株,通过表型筛选试验、三维试验和PCR扩增试验检测质粒AmpC酶基因型;用确证试验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用K-B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540...  相似文献   

18.
AmpC β内酰胺酶的检测   总被引:43,自引:3,他引:43  
AmpCβ内酰胺酶 (简称AmpC酶 )是由肠杆菌科细菌或/和绿脓假单胞菌的染色体或质粒介导产生的一类 β内酰胺酶 ,属 β内酰胺酶Ambler分子结构分类法中的C类和Bush Jacoby Medeiros功能分类法中第一群 ,即作用于头孢菌素、且不被克拉维酸所抑制的 β内酰胺酶。故AmpC酶又称作为头孢菌素酶[1,2 ]。AmpC酶按其产生的方式分为 3类 :诱导高产酶、持续高产酶和持续低产酶[2 ,3 ]。 (1)诱导高产酶 :AmpC酶的合成往往与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存在有关。绝大部分肠杆菌科细菌和绿脓假单胞菌在正常条件下 (即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存在的条件下 )只…  相似文献   

19.
肺炎克雷伯菌是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其耐药的主要原因是细菌产生质粒介导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质粒介导的AmpC酶,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被认为是治疗这类感染的最有效抗生素之一,在临床上极少分离到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  相似文献   

20.
肺炎克雷伯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及AmpC酶分析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研究目前我国肺炎克雷伯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及质粒介导AmpC酶产生情况。方法:以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推荐纸片扩散法确证试验检测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情况。以三维试验检测其产质粒介导AmpC酶情况。等电聚焦电泳测定所产粗酶的等电点。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β内酰胺酶亚型。DNA序列测定判断质粒介导AmpC酶的种类。结果:检出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37株,检出率17.5%(37/212)。三维试验检测出产质粒介导AmpC酶肺炎克雷伯菌2株,检出率0.9%(2/212),此2株菌均同时产ESBLs。在所产ESBLs中,CTX—M型占83.8%(31/37),其中CTX-M-1组占54.1%(20/37),Toho-2组占29.7%(11/37),CTX-M-1组:Toho-2组为1.8:1;SHV型占24.3%(9/37)。DNA测序结果,1株肺炎克雷伯菌所产质粒介导AmpC酶为DHA-1。结论:①肺炎克雷伯菌中ESBLs以CTX-M型为主。②在肺炎克雷伯菌中发现1株质粒介导AmpC酶为DHA-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