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计算机操作者的视疲劳调查和眼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计算机视屏显示终端(VDT)操作者的视疲劳的情况和他们所用眼镜的问题。方法:对VDT操作者109例的视疲劳情况进行调查。并对已配35副眼镜测定镜片的屈光度、眼镜的瞳距,对使用眼镜者进行验光。结果:VDT操作者109例中有视疲劳共65例(59.63%)。所检测的35副眼镜均为远用眼镜,不适合VDT操作距离使用。结论:VDT操作者视疲劳发生率较高。如改用双焦点或渐进多焦点镜片可能有助于减轻视疲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医学验光配戴眼镜的患者与不配戴眼镜的患者的舒适度。方法:将2009-01/05来我院实施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白内障患者62例124眼,手术后5mo进行医学验光检查,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34例68眼配戴矫正眼镜,第二组28例56眼没有配戴矫正眼镜。结果:配戴矫正眼镜组在配戴眼镜后舒适程度明显提高。不配戴矫正眼镜组,均有不同程度的疲劳、畏光、干涩等症状。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医学验光并配戴矫正眼镜的患者有效缓解了手术后因轻度的屈光不正引起的眼部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渐进多焦点镜在矫治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合并弱视中的疗效及其对眼球正视化的影响。方法两组屈光性内斜视合并弱视的患儿。第1组:全矫和配戴渐进多焦点镜,视近区远视全部矫正,共41例;第2组:欠矫和配戴单焦点镜,弱视眼的远视欠矫度数为减去检影度数的1/3或1~2DS。戴镜后采用传统遮盖联合其他弱视综合治疗方法。观察治疗前后视力、眼位和屈光状态等的变化情况。结果全矫组患儿34例眼位良好,7例眼位回退,无1例合并间歇性外斜视。全矫组患儿的弱视眼视力恢复至1.0,健眼遮盖的时间平均是(7.3±3.12)个月,而欠矫组需要(10.3±3.21)个月,全矫组遮盖时间平均缩短3个月,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治疗前全矫组平均屈光度为( 5.13±1.99)D,治疗后为( 4.20±1.86)D。结论与普通眼镜相比,渐进多焦点眼镜矫治屈光性内斜视合并弱视效果明显。在治疗期间,远视性屈光不正得到全部矫正,有利于视力和眼位的恢复,并可缩短疗程,且不影响眼球的正视化。  相似文献   

4.
渐进多焦镜对青少年近视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渐进多焦镜控制或减缓青少年近视发展的效果。方法-1.00D~-5.00D的青少年近视患者192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96例;其中一组配戴近用附加度数为+1.5D的渐进多焦点眼镜,另一组配戴普通单焦点眼镜;定期进行验光、测量眼轴和角膜曲率检查共2年。结果2年后,渐进多焦镜组平均近视屈光度增加(0.67±0.30)D,普通眼镜组平均近视屈光度增加(1.36±0.60)D,两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P<0.0001)。而角膜中央水平曲率,垂直曲率,眼轴长度经两组比较后无统计意义。结论渐进多焦镜能有效减缓青少年近视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计算机操作者的视疲劳调查和病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计算机视频显示终端(VDT)青少年操作者的视疲劳病因。方法对青少年VDT操作者96例视疲劳情况进行调查,并了解其操作时间、环境及对视疲劳者进行验光检查,对已配的28副眼镜进行检测。结果青少年VDT操作者96例中有54例有视疲劳(占56.25%),均与操作时间过长、环境不良、眼镜配置不合适有关。结论青少年VDT操作者视疲劳发生率高,应限制其操作时间,改善环境,矫正其屈变不正,以保证其视觉健康。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视疲劳的病因,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 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103例视疲劳患者,检查其眼前后节、远近隐斜、水平聚散力、集合近点、调节性辐辏/调节值、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相对调节、调节反应,对视疲劳症状进行评分,分析视疲劳的原因.针对病因给予矫正屈光不正、调节辐辏训练、配戴三棱镜、药物治疗.评价这些治疗对视疲劳的治疗效果.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103例视疲劳患者性别比为男∶女=1∶1.5.其病因分别是:屈光不正38例(36.9%),干眼症26例(25.2%),肌性视疲劳29例(28.2%),调节性视疲劳10例(9.7%).治疗前视疲劳评分为(4.8±0.7)分,治疗后症状缓解,评分为(2.0±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0.P<0.01).结论 视疲劳常见病因是屈光不正、辐辏异常、干眼症、调节异常,治疗方法主要有矫正屈光不正、视觉训练、配戴三棱镜、药物对症治疗等.  相似文献   

7.
随着电脑成为必不可少的办公工具,而操作过久极易出现视疲劳,称之为计算机视屏终端(Visual display terminal,VDT)视疲劳。致VDT视疲劳因素很多,而操作者视功能及其屈光状态和所用眼镜是不可忽略因素。  相似文献   

8.
渐进多焦点近视眼镜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渐进多焦点近视镜片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普通镜的作用。方法 本组共计7~ 2 0岁的青少年 73 8人 ,根据双眼屈光参差 <-2 5D分为两组 ,配戴普通框架眼镜组 3 70人 ;配戴渐进多焦点眼镜组 3 68人 ,两组病人戴镜后每 6个月复查屈光度 ,以 2 4个月后复查结果作为统计资料并分析。结果 多焦镜组共有 45眼近视度数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占总眼数的 6 2 % ,其中增加≤1 0D 3 7眼 ,>1 0D 8眼 ;普通镜对照组共有 3 3 8眼近视度数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占总眼数的 45 7% ,其中增加≤ 1 0D 2 5 1眼 ,>1 0D 87眼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 χ2 检验P <0 0 0 1)。结论 与普通眼镜相比 ,渐进多焦点眼镜控制中 低度近视发展有明显效果 ,本组初步的观察结果提示渐进多焦点镜片是目前控制近视发展的效果将是比较满意和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王艳霞  吕燕云  刘立洲  彭丽 《眼科》2011,20(5):329-331
目的通过与框架眼镜的矫正视力进行比较,评价透气半硬性角膜接触镜(RGPCL)对高度近视合并高度散光的矫治效果。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通过屈光检查确诊为高度近视合并高度散光患者271例(492眼)。方法在验光检查的屈光不正患者中连续选取高度近视(球镜>-8.00 D)合并高度散光(柱镜>-2.50 D)患者271例(492眼)。每一被检者分别采用框架眼镜和RGPCL两种矫正方法进行屈光矫治,要求被检者坚持框架眼镜和RGPCL每日交替配戴,逐步适应两种矫正方式。并在戴镜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定期复查矫正视力。戴镜6个月后,对被检者用两种不同的矫正方法所得的矫正视力进行对照比较,并观察配戴RGPCL后的角膜曲率半径、眼压及角膜内皮计数。主要指标框架眼镜矫正视力,RGPCL矫正视力,角膜曲率半径,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配戴并发症。结果戴镜6个月时,患者配戴框架眼镜和RGPCL的矫正视力≥1.0者分别为75眼(15%)和311眼(6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0.33,P=0.001);两种矫正方式平均矫正视力分别为(0.6±0.3)和(0.9±0.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51,P=0.002)。被检者在配戴RGPCL 6个月后角膜曲率半径平均变化(0.03±0.02)mm,眼压平均变化(2±1)mm Hg,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平均变化(164±60)个/mm2。配戴RGPCL期间有16例(27眼)发生角膜上皮浅层划伤,4例因镜片污染主诉异物感,治疗后痊愈,未影响RGPCL的矫正视力。结论对于高度近视合并高度散光的屈光不正,配戴RGPCL能够获得较框架眼镜更为清晰的矫正视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矫正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施图伦)对青少年低度数近视及视疲劳症状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于2015年6月至9月就诊于浙江省台州医院眼科门诊的青少年近视患者120例240眼,根据用药情况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托吡卡胺组,施图伦组,每组40例80眼,分别比较三组用药前与用药后一月的裸眼视力与屈光状态,根据视疲劳问卷调查表评估用药前后的视疲劳症状变化.结果 (1)裸眼视力:施图伦组及托吡卡胺组较治疗前裸眼视力均有一定程度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近视度数:施图伦组较治疗前矫正度数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托吡卡胺组矫正度数较治疗前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矫正度数较治疗前对比无差异.(3)视疲劳症状:施图伦组视疲劳症状改善37例,总改善率达92.5%.对照组及托吡卡胺组对比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施图伦滴眼液能显著改善近视患者的视疲劳症状,对于低度数近视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视屏终端综合征与干眼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视屏终端综合征(visual display terminal,VDT)与干眼症的关系,并分析视屏操作时间对它的影响。方法:对符合干眼诊断标准的60例VDT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眼科常规检查,作为可疑干眼的观察组,取年龄与之匹配的正常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做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merⅠtest,SⅠt)、泪膜破裂时间检查(break uptime,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uorescent,FL)、结膜细胞印迹学检查(impression cytology,IC),分析观察组的症状、病因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比对照组SⅠt试验,BUT,IC均显著降低,观察组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每日VDT操作时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VDT是干眼的相关危险因素,且VDT的症状严重程度与VDT使用电脑时间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调查视频终端用户视疲劳产生原因的特点,探讨如何注意劳动保护。方法收集我院门诊就诊、有眼疲劳主观感受的患者185例,其中视频终端用户109例,其他行业工作者76例,详细询问病史和眼部检查,进行病因分析。定量资料组问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结果年龄、性别、主观症状、眼位功能、配镜情况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日作业时间、屈光检查、泪液分泌功能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视频终端用户组日视作业时间高于其他行业组;屈光检查结果显示,视频终端用户组屈光不正高于其他行业组;视频终端用户组泪液分泌功能障碍更严重。  相似文献   

13.
视屏显示终端对操作人员眼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本文研究了视屏显示终端对操作人员眼的影响,结果发现观察组视疲劳症候群阳性率比对照组高(P〈0.01),视觉运动反应时,阅字错误率班后比班前明显增加。脑力工作能力和明视持久度班后比班前减少(P〈0.05),提示有明显的视疲劳与作业能力降低现象,未见晶体器质性改变。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视频终端性视疲劳的分析与健康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青少年视频终端(VDT)视疲劳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治疗原则及早期健康干预的措施。方法对137例青少年VDT视疲劳进行病史、眼科检查及治疗情况的分析。结果长时间操作VDT的青少年会出现视疲劳。屈光状态为近视89例(64.96%),远视17例(12.41%),正视31例(22.63%)。眼调节灵活性减弱11例(8.03%),平均泪液分泌量减少43例(31.39%),泪膜破裂时间缩短32例(23.36%)。结论青少年VDT视疲劳者逐渐增多,临床症状轻重不。屈光不正、眼干燥症、调节异常等临床症状更明显。其治疗原则为病因治疗,对症治疗和健康干预。制定健康干预的具体措施。从而有效的防治青少年VDT视疲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近视患者LASIK术后视疲劳的发生与融合范围的关系,及同视机融合功能训练改善LASIK术后视疲劳的疗效观察。方法:对60例120眼近视患者(-1.50~-8.00D)施行LASIK手术,于术前戴全矫眼镜用同视机法测定融合范围,并进行视疲劳的问卷调查。术后将其随机平分为两组:A组进行同视机融合功能训练30d,B组不进行同视机融合功能训练,分别对其术后1wk;1mo行同视机法测定融合范围,并进行视疲劳的问卷调查及统计学分析。结果:A、B组术后融合范围均较术前减小。术后1wk时融合范围两组分别为18.58±8.91和13.45±8.87,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时,两组融合范围分别为20.55±7.23和18.12±6.10,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wk时A组视疲劳评分3.92±1.65,B组评分5.16±2.34,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时两组评分分别是1.28±0.96和1.45±0.99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近视眼LASIK术后双眼的融合功能下降是出现视疲劳的一个重要因素。术后早期进行同视机融合功能训练可以有效的改善视疲劳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维生素 B12滴眼液缓解视频终端视疲劳的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患者50例100眼,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5例50眼。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点眼,治疗组给予维生素 B12滴眼液点眼。使用方法均为每日3次,每次1滴,点双眼,连续用药60d。测定各组患者用药前后眼调节参数及泪液分泌量。
  结果:用药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泪液分泌量增加,调节幅度加大,调节灵敏度增加,调节滞后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维生素 B12滴眼液可以改善干眼症状,提高眼调节能力,治疗视频终端视疲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近视儿童配戴多区正向光学离焦镜片后的主观视觉质量,并与角膜塑形镜、单焦点镜 片相比较。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20年7—10月在南宁爱尔眼科医院视光中心配戴多区 正向光学离焦镜片31例(31眼)(DIMS组)、OK镜32例(32眼)(OK镜组)、单焦点镜片30例(30眼) (SV组)共93例(93眼)近视患者。配戴矫正镜片1个月后,采用Oculus视功能检查仪对3组进行全 程视力、对比敏感度、中间视觉、眩光、立体视等主观视觉质量检查。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卡方检验、秩和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3组患儿戴镜后近、远视力相 对于基线期变化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近、远立体视锐度当中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 在600″~200″立体视视锐度的人数分别都是最少的。3 组之间的对比敏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7.96, P<0.001),合格例数最多的DIMS组有20例(65%)被检者对比敏感度≤15%。DIMS组在 有无眩光情况下,对比度等级(1:2.7、1:2.0)的通过率均高于OK镜组、SV组,且1:2.0对比度等级更 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立体视锐度与年龄呈负相关(r=-0.30, P=0.008),与 屈光度数无相关性。眩光与对比敏感度间呈正相关(r=0.64, P<0.001),与性别、年龄、屈光度分析 均无相关性。结论:多区正向光学离焦镜片相对于角膜塑形镜及单焦点镜片而言,可提供更好的主 观视觉质量,有好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近视患者LASIK术后视疲劳的发生与融合范围的关系,为以后视疲劳的诊断提供又一证据,期待为视疲劳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对60例120眼近视患者(-1.50~-8.00D)施行LASIK手术,于术前,术后1wk,1mo分别行小瞳及散瞳(美多丽)后电脑验光,检影检查及同视机法测定融合范围,AC/A,及进行视疲劳的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0例患者中有54例患者术后出现视疲劳症状,LASIK术后散瞳检查与小瞳下等效球镜度的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1),度数均降低,术后1wk,1mo散瞳验光等效球镜度的差值均明显大于术前差值(P<0.05)。术后1wk,1mo较术前的融合范围的改变有显著的意义(P<0.05),均比术前减小。术后1wkAC/A值的改变有显著的意义(P<0.05)较术前增大,术后1moAC/A值的改变有显著的意义(P<0.05)较术前减小。结论:近视眼LASIK术后眼的调节增加,集合功能减小。集合和调节功能的失衡是LASIK术后患者出现视疲劳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就提醒我们在设计手术的时候要考虑到患者的调节和集合功能。  相似文献   

19.
陈吉  丁慧  白静  张爱君  刘虎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12):2246-2247
目的:了解南京市雨花台区3岁在园儿童的视觉状况,分别进行城区和郊区、性别、视觉检测方法比较。方法:统一筛查标准,对雨花台区22所幼儿园1519例3岁在园儿童进行裸眼远视力、SureSight屈光筛查仪检查,并进行比较。结果:儿童1406例接受远视力表检查视力,异常检出率为12.30%。其中男童视力低常检出率为6.97%,女童5.33%。1 501例儿童接受SureSight屈光筛查仪检查屈光状态,屈光异常检出率为12.92%。城区儿童屈光异常检出率6.86%,郊区6.06%。结论:屈光不正是造成3岁在园儿童视力异常最常见的眼病。早发现、早干预是我们进一步有待完善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非球面高透氧性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ig idgas-permeable contactlens,RGPCL)矫正特殊类型屈光不正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09-03/2009-12验配非球面高透氧性RGPCL的特殊屈光不正的患者53例99眼,分为:(1)高度近视组6眼;(2)高度散光8眼;(3)屈光参差组15眼;(4)高度近视+高度散光组(近视≥-6.00D或散光≥-2.00D)10眼;(5)高度近视+高度散光+屈光参差组8眼;(6)圆锥角膜组(确诊为圆锥角膜的患者)48眼;(7)混合散光2眼;(8)特殊类型屈光不正组(角膜屈光手术后)2眼。观察验配RGPCL后的矫正视力,并与框架镜的矫正视力比较。定期复诊,记录矫正视力、镜片配适及配戴情况。结果:本组病例戴框架镜(试镜架)的等效球镜度数为(-8.10±5.38)D,而RGP度数为(-6.50±4.13)D,两者差异有显著性(t=-7.499,P<0.01)。戴RGPCL后的视力矫正视力(LOGMAR)为(0.02±0.09),低于戴框架镜的最佳矫正视力(0.14±0.20)。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t=7.03,P<0.01);戴镜3~6mo后,出现10眼角膜上皮擦伤,3眼镜片丢失。结论:应用非球面RGP可矫正高度近视散光、圆锥角膜及各种原因引起的高度屈光不正,其矫正视力明显优于框架眼镜,并有较高的舒适度和安全性,无明显的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