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童颖  张洪沛 《眼科新进展》2003,23(3):205-205
近年来 ,眼科门诊中儿童患者的比例在逐年增加。就诊的患者中有些是原因不明的视力低下、视盘水肿、视网膜出血等 ,究其原因可能有外伤性、感染性、全身性疾病等因素 ,但中毒性因素也不能除外 ,如铅性视网膜病变并不罕见 ,且呈逐年增加趋势 ,这样的患儿如不注意 ,很容易漏诊和误诊 ,现将 1典型病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儿 ,男 ,9岁 ,因双眼视力下降 3个月 ,右眼突然视物不清 6 h于 2 0 0 2年 9月 3日来我院急诊 ,否认外伤史。眼部检查 :右眼视力 0 .0 8,左眼视力 0 .7,均不能矫正。双眼前节未见异常。眼底 :右眼视盘略水肿 ,边界不清 ,颞…  相似文献   

2.
3.
铅中毒在眼部可引起视神经炎、视野缩小、傍中心暗点或引起眼外肌麻痹、上脸下垂、调节麻痹、视网膜动脉痉挛和视网膜出血渗出等病变。1963年Sonkin发现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924名二硫化碳作业工人在健康监护中发现视网膜微动脉瘤26例(2.81%),其中18例伴有血脂增高(69.23%)。在年龄轻、工龄短两组中视网膜微动脉瘤病例都伴有血脂增高。本文认为高血脂症可能是视网膜微动脉瘤形成的重要前提,对接触cs_2年青的作业工人发现视网膜微动脉瘤伴有血脂增高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铅接触工人视野及视网膜光敏感度改变特点,探讨慢性铅接触对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动静态视野计对铅接触工人38例76眼进行中心300和周边300~600视网膜光敏感度阈值定量检测其视野指数、损害类型、形态、程度及平均敏感度。结果 铅接触工人视网膜光敏感度阈值明显高于正常眼,弥漫损害19.14%,局部损害14.47%,混合损害31.58%。主要为环状暗点和弥漫性损害,属轻、中度改变。多因素相关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平均敏感度与年龄、尿铅量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铅接触工人可致视网膜光敏感度的改变;程度与铅吸收量有关。  相似文献   

6.
自从Soukin于1963年提出把视网膜点彩(Stippling of the retina)作为铅中毒早期诊断的一个新体征以来,国内外有关这方面的报导还不多,对它的评价亦尚有争议,为此我们对本地区一个炼铅厂的铅吸收、铅中毒患者作了视网膜点  相似文献   

7.
45名直接接触铅烟浓度在0.03~0.05mg/m~3的作业工人,其周边视野在双眼24条子午线处的平均值都小于正常人,尤以双眼颞侧缩小最为明显。铅作业工人向心性视野缩小和眼底改变检出率分别为86.87%和17.78%,非常显著地高于对照组。中心性视野改变检出率为11.11%,显著地高于对照组。铅作业工人这些视觉系统的改变,可能是中央和周围的视神经纤维受铅危害所致,是一种视神经亚临床铅中毒。  相似文献   

8.
铅作业工人的眼部检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职业性铅中毒是常见的职业中毒之一。铅中毒对眼部的影响,国内外文献有所报告,但对它的症状出现的看法有不少分歧。我们为了了解铅作业工人的眼部情况于1981~82年连续2年对某蓄电池厂71名接触铅的作业工人进行眼部检查,现将检查结果分析报告如下,请指正。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视诱发电位检查对慢性铅中毒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 观察33例(66眼)铅接触工人图形视诱发电位改变特征,与30例(60眼)非铅接触工人的图形视诱发电位检测结果对比,并进行心理物理学检查分析。结果 铅接触工人与非铅接触工人之间图形视诱发电位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表现为N_(75),P_(100),N_(145)潜伏期延长。多因素相关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P_(100)潜伏期延长与铅接触工人尿中δ-氨基-γ酮戊酸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铅接触可致祝诱发电位的改变,图形视诱发电位可作为铅对视神经功能损害程度的非损伤筛选方法,也可作为铅中毒早期诊断的参考工具。  相似文献   

10.
于珍  翟刚  解聪 《临床眼科杂志》2002,10(5):457-457
目的 分析视网膜脱离的视网膜电图的改变。方法 对 5 0例视网膜脱离患者的视网膜电图检查分析其变化。结果 与正常人相比 ,视网膜脱离的 a,b振幅降低 ,潜时延长。结论 视网膜电图对视网膜脱离患者的视网膜功能提供了一个无损伤的途径 ,对判定病情及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视网膜电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豫川  曾丽芳 《眼底病》1991,7(4):241-244
  相似文献   

12.
13.
对234例新生儿生后24小时内无选择地进行双眼散瞳检查眼底。观察统计出视网膜出血发生率、出血形态及其与分娩方式的关系。分析了新生儿视网膜出血的原因和转归。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视网膜振荡电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勇  吴星伟 《眼科新进展》2001,21(2):136-137
视网膜振荡电位 (OPs)是视网膜电流图的亚成分 ,在脊椎动物和人中 ,它通常由叠加在 b波上升相的 4~ 6个小波组成 ,它能敏感地反映视网膜的循环状态 ,是客观检测视网膜神经网络功能的记录方法。 OPs对许多视网膜疾病 ,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视网膜静脉阻塞等的发病机制研究、诊断、随访、预后估计及疗效判断方面有重要作用 [1 ] 。1 视网膜振荡电位的起源195 3年 Cobb和 Morton首先在人眼记录到 b波上升相的一系列小波 ,后来被 Yunem ura于 196 2年命名为振荡电位 ,认为其有独特性 ,是视网膜电流图的独立成分。尽管至今已从海龟、…  相似文献   

15.
李蕴季  于纯智 《眼科研究》1994,12(3):161-163
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正常兔眼,置入铅块及置入玻璃块兔视网膜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置入铅块眼2周后不饱和脂肪酸C18:1开始升高,8周时不饱和脂肪酸C18:1,C18:2,C20:4显著升高,而饱和脂肪酸C16:0,C18:1明显降低。置入玻璃块眼与正常眼基本一致。上述结果提示铅干扰了视网膜脂肪酸代谢。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视网膜电图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力  王红 《眼底病》1990,6(3):154-157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新生儿视网膜出血发生的原因及其对视功能的远期影响,对311例新生儿无选择地进行眼底检查。发现视网膜出血102例,其中自然分娩98例,剖腹产4例。对出血的部位,形态,特点作了描述。观察了21例出例吸收时间。重点对出血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新生儿视网膜出血除与胎头坟有关外,胎儿缺氧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家系成员的临床特征和遗传方式。方法收集RRD家系,全身检查和眼科检查,绘制系谱图。结果共获取4个有≥4人患RRD的家系所有家系成员均无早期颜面部、关节、听力改变,以及特征性的玻璃体病变。所有患病成员视网膜均复化一家系中的RRD呈显性遗传方式传代。结论 此4个家系为诊断明确的RRD家系,可用于RRD基因的定化和筛选研究。  相似文献   

19.
多焦视网膜电图评价视网膜脱离的视网膜功能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探讨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phy, MERG)对视网膜脱离(retina detachment, RD)的视功能客观评价意义。 方法 应用VERIS 4.0视诱发反应图像系统检测21例RD患者的22只患眼和36例正常人的42只眼的MERG。测试野的水平视角为±26.6°,垂直视角为±22.1°,采用Burian-Allen接触镜电极,在8 min(分16段)记录103个视网膜部位的反应。 结果RD眼于4个象限、黄斑区和黄斑外区MERG a波、b波潜伏期及b波振幅密度、振幅之和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脱离区、非脱离区和正常眼的 MERG b波振幅密度分别为(3.44±2.85)、(6.34±3.31)、(21.32±6.48)nV/deg2,三者之间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 多焦ERG能客观定量评价RD的黄斑部、后极部的脱离区和非脱离区的视功能。(中华眼底病杂志,2000,16:244-247)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闪光视网膜电图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学军  邓亚平 《眼底病》1991,7(2):87-8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