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了解重庆地区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儿病原分布及特点。方法 选取2014年1~12月住院治疗的1 613例CAP患儿为研究对象,采集患儿的鼻咽抽吸物进行细菌培养、呼吸道7种病毒及肺炎支原体检测,并对其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1 613例患儿中,有810例细菌检出阳性,阳性率为50.22%,其中检出副流感嗜血杆菌346株(40.8%),肺炎链球菌252株(29.7%),卡他莫拉菌62株(7.3%);病毒阳性者559例,阳性率为34.66%,其中检出呼吸道合胞病毒342株(58.3%),副流感病毒3 102株(17.4%),腺病毒84株(14.3%);MP阳性者481例,阳性率为29.82%;病原体混合感染检出519例(32.18%),以细菌、病毒混合检出为主(47.4%)。结论 副流感嗜血杆菌为重庆地区CAP住院患儿感染的首位细菌病原,RSV为首位病毒病原,支原体感染亦较为普遍,混合感染以细菌、病毒混合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2.
健康儿童鼻咽部常见致病微生物携带状况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目的:了解健康儿童鼻咽部常见致病微生物携带状况,探讨小儿呼吸道感染病原诊断中鼻咽分泌物检测的临床价值及依据。方法:对2294名健康儿童及患儿取咽拭子或抽吸鼻咽分泌物进行检测。其中1906名儿童之咽拭子标本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肺炎支原体(MP);307名儿童取咽拭子行细菌培养,81名儿童取鼻咽分泌物(NPS)进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及腺病毒(ADV)分离。同期对患儿也进行了相应病原检测。结果:1906名健康儿童中肺炎支原体阳性者28名,占1.47%,而544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者中阳性者107例,占19.67%,P<0.001,健康儿童中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GAS)的平均带菌阳性率分别为18.6%,6.5%,2.3%,2.0%,2.0%,未发现脑膜炎双球菌;34例急性扁桃炎患儿GAS阳性者26例,占76.5%,P<0.001。81名健康婴幼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携带者3例,占3.7%,呼吸道3,7型腺病毒携带者1例占1.2%,而136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RSV中阳性者51例,占37.5%,P<0.001。结论:健康儿童鼻咽部肺炎支原体,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及脑膜炎双球菌的携带者均很少,检测阳性者,有重要诊断意义,肺炎链球菌及流感嗜血杆菌等在健康人中的检出率较高,不能代表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但应密切结合临床分析,给予必要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该地区新生儿肺炎病毒及支原体感染的病原学分布。方法:采用免疫酶法(ELISA)检测肺炎患儿血中8型常见病毒及支原体特异性IgM。结果:肺炎组111份血清中,特异性IgM检测阳性40份(36.0%);对照组30份血清检测均阴性。40份阳性血清中,8型病毒及支原体IgM检测阳性50例次,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1例(0.9%),腺病毒3型17例(15.3%),腺病毒7型1例(0.9%),副流感病毒4例(3.6%),柯萨奇B病毒5例(4.5%),埃可病毒10例(9.0%),巨细胞病毒7例(6.3%),肺炎支原体5例(4.5%),单纯疱诊病毒Ⅰ型未检出;33份(29.7%)检测出1种特异性IgM,7份(6.3%)检测出2种或2种以上特异性IgM。结论:病毒及支原体为该地区新生儿肺炎的重要病原,多种病原可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肺炎病原学及临床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目的研究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病原和临床表现。方法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部分患儿进行了巨细胞病毒、柯萨奇病毒、解脲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血清学检查。结果165例新生儿肺炎中呼吸道病毒阳性44例(26.7%),疑似病毒肺炎27例(16.4%),疑似支原体肺炎4例(2.4%),临床诊断细菌肺炎11例(6.7%),不明原因肺炎79例(47.9%)。对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腺病毒肺炎和细菌肺炎的临床表现进行了分析。结论本次调查新生儿肺炎病原以病毒多见,新生儿肺炎临床症状不典型,难以依靠临床表现作出病原学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病原学特点。方法对2005年10月至2009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8172例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采用无菌负压吸引法采集其新鲜痰液,分别用直接免疫荧光法、RT-PCR检测7种常见病毒抗原和人类偏肺病毒基因(6599例),细菌培养检测细菌(6404例),ELISA法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7842例),检出的阳性病例入选,分析其病例资料。结果 8172例标本中检出1种或1种以上病原4756例(58.2%),6404例细菌检测标本中阳性1883例(29.4%),6599例病毒检测标本中阳性1886例(28.2%),7842例肺炎支原体检测标本中阳性2630例(33.5%)。细菌病原中肺炎链球菌(10.8%)最多见。病毒中以呼吸道合胞病毒(15.8%)最常见。病原混合感染率为16.9%,以细菌及病毒混合感染为最常见。呼吸道合胞病毒冬季检出率最高,人类偏肺病毒冬春季、副流感病毒3夏季检出率较高,流感病毒A夏季检出率较低,肺炎支原体检出率夏秋季较高,冬春季较低;副流感病毒1,2季节差异不明显。结论肺炎支原体是本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病毒次之,细菌是混合感染的常见病原。细菌和病毒感染多见于1岁以下婴儿,而支原体感染多见于3岁以上儿童。各病原的流行季节各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非细菌性病原体分布特点。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11月于沈阳市儿童医院住院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1788例,运用多重RT-PCR与毛细电泳联用技术对10种病毒病原体及2种非典型病原体进行检测,同时抽取静脉血行肺炎衣原体、肺炎支原体血清学抗体检测,分析不同病原体的分布特征。结果(1)1788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病原体阳性率为72.43%(1295/1788),其中病毒病原体阳性率为59.68%(1067/1788),非典型病原体阳性率为22.04%(394/1788)。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B、偏肺病毒、鼻病毒、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A、博卡病毒、腺病毒、肺炎衣原体、冠状病毒。(2)季节分布:春季以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体为主要病原体;夏季以肺炎支原体阳性率最高,其次为流感病毒A;秋季偏肺病毒阳性率最高;冬季主要为流感病毒B、呼吸道合胞病毒。(3)性别、年龄分布:肺炎支原体阳性率女孩高于男孩(P<0.05),其他病原体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病原体在不同年龄组间的阳性率不同(P<0.05):肺炎支原体阳性率在>6岁组最高;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肺炎衣原体阳性率在<1岁组最高;偏肺病毒、流感病毒B阳性率在1~<3岁组最高。(4)疾病分布:重症肺炎患儿以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体、鼻病毒、偏肺病毒为主;大叶性肺炎患儿的病原体主要为肺炎支原体;急性支气管肺炎前5位病原体为肺炎支原体、流感病毒B、偏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结论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B、偏肺病毒、鼻病毒为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主要病原体,呼吸道病原体阳性率在不同年龄阶段、季节和性别间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7.
背景目前尚不清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流行暴发以来急性呼吸道感染(ARTI)的病原谱是否发生了重要变化。目的基于深圳地区COVID-19疫情前后ARTI住院患儿的病原学特征和病原谱的变化,为本地区ARTI的临床诊治及防控提供依据。设计横断面调查。方法纳入深圳市儿童医院2019年9月2日至2021年2月28日非新生儿临床诊断ARTI住院后首次送检的咽拭子标本。采用多重PCR与毛细电泳联用技术检测13种常见病原体。以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的数据进行不同季节的ARTI病原谱比较,春季为3~5月,夏季为~8月,秋季为~11月,冬季为12月至次年2月。以2019年9月2日至2020年1月24日的数据作为COVID-19疫情前、2020年9月2日至2021年1月24日的数据作为COVID-19疫情后进行比较。主要结局指标支原体、衣原体和常见病毒谱。结果 12 022例ARTI住院患儿的咽拭子标本进入分析,病原体阳性(至少检出1种)7 589例(63.13%),其中鼻病毒检出率最高(24.83%),其次是呼吸道合胞病毒(14.12%)、副流感病毒(8.33%)、偏肺病毒(7.01%)、肺炎支原体(5.37%)。混合感染(检出≥2种病原体)1 329例(11.05%),以鼻病毒+肺炎支原体最常见。(1)秋季病原体检出率最高(66.99%,1 924/2 874),以呼吸道合胞病毒(25.89%)和鼻病毒(24.01%)最高;春季病原体检出率最低(16.20%,132/815),以鼻病毒(5.03%)和肺炎支原体(3.80%)最高。(2)6月龄至6岁患儿病原体检出率高于总体检出率,随年龄增长,呼吸道合胞病毒和副流感病毒检出率呈下降趋势,肺炎支原体检出率呈上升趋势。不同性别患儿病原体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 COVID-19疫情前病原体检出率为78.57%(2 592/3 299),以鼻病毒(36.37%)、肺炎支原体(15.40%)、呼吸道合胞病毒(10.03%)、腺病毒(9.03%)为主,混合感染764例(23.16%);疫情后同期病原体检出率为65.89%(3 500/5 312),以鼻病毒(23.78%)、呼吸道合胞病毒(14.74%)、偏肺病毒(12.65%)、副流感病毒(12.12%)为主,混合感染459例(8.64%)。结论 COVID-19疫情后ARTI病原谱发生了明显变化。偏肺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博卡病毒检出率明显升高;混合感染、支原体、衣原体、甲型流感H1N1病毒、季节性H3N2病毒、乙型流感病毒、鼻病毒、腺病毒检出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儿童百日咳综合征的病原种类,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6年9月1日至2017年8月31日住院的491例诊断百日咳综合征患儿的病原学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91例中,病原检测阳性患儿共369例,阳性率75.15%。(1)病毒检出阳性239例(48.7%),常见病毒分别为呼吸道合胞病毒163例(68.2%)、副流感病毒-Ⅲ66例(27.62%)。(2)细菌检出阳性169例(34.4%),最常见细菌为流感嗜血杆菌(71例,42.01%)。(3)检出沙眼衣原体36例(7.3%),肺炎支原体25例(5.1%)。(4)混合感染共104例(21.18%),病毒合并细菌感染最常见,为62例(59.62%),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合并细菌感染率最高(42例,39.62%)。结论百日咳综合征由多种病原感染所致,以病毒感染为主,病毒中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居首位,其次是副流感病毒-Ⅲ;细菌感染以流感嗜血杆菌为主;沙眼衣原体主要集中在3月龄患儿;混合感染以病毒并细菌感染检出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2000年上海地区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 (ALRTIs)是儿科最常见疾病 ,为了降低其发病率和病死率 ,为了倡导抗生素合理使用 ,须首先探讨儿童ALRTIs的病原学分布。方法  2 0 0 0年 1~ 1 2月对确诊的该地区ALRTIs的1 2 1 6例患儿取下呼吸道分泌物标本 ,用桥联酶标法检测病毒抗原 ,送细菌培养和肺炎支原体培养 ,用SERODIA MYCO2 凝集法作肺炎支原体抗体测定。结果 病原检测阳性者 1 0 1 9例 (83.8% ) ,其中单纯病毒感染 4 4 4例(36 .5 % ) ,单纯细菌感染 1 97例 (1 6 .2 % ) ,单纯支原体感染 4 6例 (3.8% ) ;混合感染 332例 (2 7.3% )。病毒病原依次为 :呼吸道合胞病毒 1 8.6 % ,副流感 1、3型病毒 1 2 .3% ,副流感 2型病毒 1 0 .4 % ,腺病毒 8.6 % ,甲型流感病毒7.6 % ,乙型流感病毒 6 .3%。细菌感染中流感嗜血杆菌 9.0 % ,肺炎链球菌 7.9% ,大肠杆菌 6 .3% ,金黄色葡萄球菌 4 .9% ,肺炎克雷伯菌 3.9% ,表皮葡萄球菌 1 .4 % ,卡他莫拉菌 0 .0 8% ,以及其它菌 5 .1 %。结论 病毒感染是上海地区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最常见病原 ,细菌感染次之 ,细菌和病毒混和感染在 3岁以下尤其 1岁以下小儿明显 ,而支原体感染多见于 5岁以下儿童  相似文献   

10.
急性呼吸道感染227例的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目的 观察成都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ARI)的常见病原体,指导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 采用痰液细菌培养,反向间接血凝试验检测肺炎支原体(MP)和肺炎衣原体(CP),ELISA间接法测定常见呼吸道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IgM抗体。结果 1.227例ARI儿童病原学检查中,有明确病原者158例(69.6%);2、痰细菌培养40例,阳性26例(65%),其中肺炎链球菌,卡他莫拉菌均3例(7.5%),流感嗜血杆菌4例(10%),肺炎克雷伯菌2例(5.0%);MP、CP抗体检测187,MP阳性25例(13.4%),CP33例(17.6%);呼吸道病毒抗体检测166例,抗体阳性72例(43.4%),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VS)25例(15.1%),其次副流感病毒(PIV)24例(14.4%),所有受检儿童中混合感染17例。结论 成都地区儿童ARI以细菌感染为主,病毒感染中的首位病毒是RSV,PIV,MP、CP感染占一定比例。研究本地区不同时期ARI的病原谱对指导临床治疗,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入托儿童第1次上呼吸道感染(AURTIs)咽拭子标本病原学演变。方法 以幼儿园为队列研究现场,以首次入托的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以入幼儿园生活作为暴露因素,于入托前体检时、入托48 h后第1次发生AURTIs时、1个学期结束时(未发生AURTIs的学龄前儿童),用咽拭子采集鼻咽部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流感病毒A型(Iva)、B型(Ivb)、副流感病毒Ⅰ型(PIV Ⅰ)、Ⅱ型(PIV Ⅱ)、Ⅲ型(PIV Ⅲ)病毒、肺炎支原体和衣原体检测。结果 115例学龄前入托儿童进入本文分析,平均 3.4岁。入托前体检时培养出细菌114例,共培养出9种细菌,平均每例(3.3±0.8)种,检出支原体阳性1例(1.1%)。91例(79.1%)在学期期间第1次AURTIs,共培养出12种细菌。第1次AURTIs较入托时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和化脓性链球菌细菌数量鉴定≥3+的例数有所增加。检出支原体和病毒25例(27.5%),其中支原体14例,Iva 5例,PIV Ⅰ、Ivb、ADV各2例。学期结束时24例学龄前儿童未发生AURTIs,共培养出9种细菌,平均每例(3.6±0.5)种;学期结束时较入托时仅化脓性链球菌细菌数量鉴定≥3+增加了1例,均未检出支原体、衣原体和病毒。115例学龄前健康儿童入托时和24例在学期期间未发生AURTIs的定植菌包括奈瑟菌属、草绿色链球菌、微球菌、革兰阳性杆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沟肠杆菌和化脓性链球菌。结论 79.1%健康学龄前儿童入托后发生AURTIs,以细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和化脓性链球菌)、支原体和病毒(Iva、PIV Ⅰ、Ivb、ADV)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入托儿童第1次上呼吸道感染(AURTIs)咽拭子标本病原学演变。方法 以幼儿园为队列研究现场,以首次入托的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以入幼儿园生活作为暴露因素,于入托前体检时、入托48 h后第1次发生AURTIs时、1个学期结束时(未发生AURTIs的学龄前儿童),用咽拭子采集鼻咽部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流感病毒A型(Iva)、B型(Ivb)、副流感病毒Ⅰ型(PIV Ⅰ)、Ⅱ型(PIV Ⅱ)、Ⅲ型(PIV Ⅲ)病毒、肺炎支原体和衣原体检测。结果 115例学龄前入托儿童进入本文分析,平均 3.4岁。入托前体检时培养出细菌114例,共培养出9种细菌,平均每例(3.3±0.8)种,检出支原体阳性1例(1.1%)。91例(79.1%)在学期期间第1次AURTIs,共培养出12种细菌。第1次AURTIs较入托时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和化脓性链球菌细菌数量鉴定≥3+的例数有所增加。检出支原体和病毒25例(27.5%),其中支原体14例,Iva 5例,PIV Ⅰ、Ivb、ADV各2例。学期结束时24例学龄前儿童未发生AURTIs,共培养出9种细菌,平均每例(3.6±0.5)种;学期结束时较入托时仅化脓性链球菌细菌数量鉴定≥3+增加了1例,均未检出支原体、衣原体和病毒。115例学龄前健康儿童入托时和24例在学期期间未发生AURTIs的定植菌包括奈瑟菌属、草绿色链球菌、微球菌、革兰阳性杆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沟肠杆菌和化脓性链球菌。结论 79.1%健康学龄前儿童入托后发生AURTIs,以细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和化脓性链球菌)、支原体和病毒(Iva、PIV Ⅰ、Ivb、ADV)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儿童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发生率,比较不同年龄段儿童呼吸道感染的病毒检出情况,并分析儿童喘息症状与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 以618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取其鼻咽分泌物进行七项呼吸道病毒抗原检测并分析其结果,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甲型流感病毒(IFA)、乙型流感病毒(IFB)、副流感病毒Ⅰ、Ⅱ、Ⅲ(PIVⅠ、Ⅱ、Ⅲ).结果 (1)618例送检标本中,166例阳性,总阳性率为26.86%,其中RSV最高,阳性率为17.96%,其余依次为PIVⅢ(5.99%),IFA(1.62%),ADV(0.81%),PIVⅠ (0.49%);混合感染1例,阳性率为0.16%,为RSV与PIVⅠ混合感染.(2)14d~ <1岁、1岁~<3岁、3岁~<6岁及≥6岁不同年龄组病毒检出阳性率依次为35.04%、18.25%、17.11%、9.26%.(3)不同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病毒检出率不同,以毛细支气管炎检出率最高,为47.37%.(4)所检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婴幼儿更易出现喘鸣体征,喘息患儿中以RSV检出阳性率最高,为42.17%.结论 RSV和PIVⅢ是儿童呼吸道感染的最常见病毒;呼吸道感染的儿童年龄越小,越容易发生病毒感染;喘息患儿中RSV感染率最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近3年上海一家医院下呼吸道感染(LRTI)住院患儿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副流感病毒(PIV)、流感病毒(FLU)、人偏肺病毒(MV)、沙眼衣原体(CT)和肺炎支原体(MP)7种常见病原体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上海地区儿童LRTI的预防与诊治提供数据支持。 方法 收集2011年10月至2014年9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就诊的LRTI住院患儿,取其鼻咽部抽吸物,使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或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上述7种呼吸道病原体,并对其流行病学特征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3年的呼吸道病原体总检出率为44.0%(6 301/14 334),MP的检出率最高(17.5%),其次为RSV(13.9%)和PIV(5.6%)。男、女呼吸道病原体的总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8,P=0.408)。0~6月龄患儿以RSV检出率最高,>2岁患儿以MP检出率最高。RSV和CT随着年龄的增长检出率显著降低,MP的检出率随着年龄增长而显著升高。RSV的检出率高峰出现在冬季,夏季少见。ADV在春夏季检出率较高,而在秋季少见。PIV和MP检出率的高峰主要出现在夏季,FLU在1月份有暴发性的流行,MV的检出高峰主要出现在每年3月份;CT全年散发,无明显季节特征。病原体混合感染的总检出率为2.9%,在7~12月龄患儿中检出率最高,其中以MP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为主,最常见为MP+RSV的混合感染。 结论 多种病原体导致上海地区儿童的LRTI,不同病原体显示出不同的流行季节、年龄分布等流行特征。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病原微生物分布规律,为临床诊断和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1560例年龄在1个月至9岁间的CAP患儿于入院2 h内、抗感染药物治疗前分别采集呼吸道分泌物和静脉血进行多病原联合检测。免疫荧光法检测鼻咽拭子标本中呼吸道病毒抗原,痰液用于行细菌培养,ELISA法检测静脉血中肺炎支原体及肺炎衣原体IgM。结果:在1560例CAP患儿中,痰培养细菌579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13株(36.8%),革兰阴性菌366株(63.2%);检出前5位的细菌包括流感嗜血杆菌(7.50%)、肺炎链球菌(6.73%)、金黄色葡萄球菌(6.35%)、卡他莫拉菌(5.19%)和大肠埃希氏菌(3.46%),前5位细菌中产酶菌占检出全部细菌的3.3%。其他病原体感染中,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率最高,为12.88%,其次为肺炎支原体(7.88%)和肺炎衣原体(8.91%)。混合感染严重,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与流感嗜血杆菌混合感染最为常见。多数病原微生物在1岁以下患儿中的感染率高于1岁以上患儿。结论:流感嗜血杆菌、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为儿童CAP的主要病原体,多数病原微生物在1岁以下患儿中感染率高于1岁以上患儿,多种病原菌混合感染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的呼吸道病原体检出情况及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门诊及住院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225例 < 14岁患儿的鼻咽拭子,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12种病原体,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人鼻病毒(HRV)、流感病毒A(IFVA)、流感病毒B(IFVB)、副流感病毒1~3型(PIV1~3)、人偏肺病毒(HMPV)、腺病毒(ADV)9种病毒,以及百日咳杆菌(BP)、肺炎衣原体(CP)、肺炎支原体(MP)。结果 病毒总检出阳性率为46.2%(104/225),共检出7种病毒,依次为HRV(19.6%,44/225)、ADV(16.0%,36/225)、IFVB(5.8%,13/225)、RSV(4.9%,11/225)、IFVA(3.6%,8/225)、PIV3(1.8%,4/225)、HMPV(0.4%,1/225)。所有病原体中BP检出率最高,为28.4%(64/225),MP检出率为16.4%(37/225),CP检出率为0.4%(1/225)。哮喘轻度发作组BP检出率高于重度发作组(P < 0.05);重度发作组RSV和MP检出率高于轻度发作组(P < 0.05)。单纯BP感染、单纯病毒感染、单纯MP感染3组间阵发性咳嗽、痉挛样咳嗽、发热、肺部啰音的患儿比例及肺部影像阳性检出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常见的呼吸道病原体为BP、HRV、MP;呼吸道病毒感染是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重要病原体。不同病原体引起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特征及严重程度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的呼吸道病原体检出情况及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门诊及住院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225例 < 14岁患儿的鼻咽拭子,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12种病原体,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人鼻病毒(HRV)、流感病毒A(IFVA)、流感病毒B(IFVB)、副流感病毒1~3型(PIV1~3)、人偏肺病毒(HMPV)、腺病毒(ADV)9种病毒,以及百日咳杆菌(BP)、肺炎衣原体(CP)、肺炎支原体(MP)。结果 病毒总检出阳性率为46.2%(104/225),共检出7种病毒,依次为HRV(19.6%,44/225)、ADV(16.0%,36/225)、IFVB(5.8%,13/225)、RSV(4.9%,11/225)、IFVA(3.6%,8/225)、PIV3(1.8%,4/225)、HMPV(0.4%,1/225)。所有病原体中BP检出率最高,为28.4%(64/225),MP检出率为16.4%(37/225),CP检出率为0.4%(1/225)。哮喘轻度发作组BP检出率高于重度发作组(P < 0.05);重度发作组RSV和MP检出率高于轻度发作组(P < 0.05)。单纯BP感染、单纯病毒感染、单纯MP感染3组间阵发性咳嗽、痉挛样咳嗽、发热、肺部啰音的患儿比例及肺部影像阳性检出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常见的呼吸道病原体为BP、HRV、MP;呼吸道病毒感染是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重要病原体。不同病原体引起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特征及严重程度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8.
婴幼儿病毒性肺炎104例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本地区引起婴幼儿病毒性肺炎的病原学概况与临床表现特点。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婴幼儿肺炎患儿急性期血清5种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IFV)、腺病毒(ADV)、副流感病毒(PIV)、巨细胞病毒(CMV)]特异性抗体IgM。按血清病毒特异IgM阳性、C-反应蛋白(CRP)〈8mg/L且无其他病原学感染的临床及实验室证据为条件检测221例肺炎患儿。结果1.检出总抗体阳性104例.阳性检测率为47.1%.其中单一病毒感染75例,占72.1%,混合感染29例.占27.9%。2.RSV感染居首位,其余依次为IFV、ADV、PIV、CMV。3.婴幼儿不同年龄段、不同季节易感病毒的种类不同。结论引起小儿肺炎的病原除细菌性感染外,病毒性感染的种类繁多,其流行季节高峰与临床表现各异。对感染者及早进行病原学检测,明确病原学种类,以利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9.
北京地区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84,自引:3,他引:81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I)的病原学。方法 采用血培养及常用的抗原、抗体检测方法检测102例ALRI患儿常见的致病原。结果 ⑴102例儿童ALRI中,明确病原诊断的有60例(58.8%)。⑵在检出病原的60例中,单纯细胞菌感染15例(25%),单纯病毒感染19例(32%),单纯支原体感染8例(13%),单纯衣原体感染1例(2%),混合感染17例(28%)。⑶检出的主要病原:102例A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risk of concurrent bacterial infection in preterm infants hospitalized due to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 disease. PATIENTS AND METHODS: Retrospective cohort analysis of all infants hospitalized due to RSV infection between January 1, 2001 and July 31, 2005. Patients were identified by ICD-10 diagnosis of RSV infection including codes J21.0, J21.9, J12.1, J20.5 and B97.4. Medical charts were reviewed and RSV infection had to be confirmed by positive antigen detection test on nasopharyngeal aspirates. RESULTS: A total of 464 infants had been hospitalized due to RSV infection and 42 (9.1%) were born<37 weeks of gestational age. Concurrent bacterial infections were diagnosed by either positive blood or urine cultures, stool culture, tracheal aspirates or smears in 4 of 42 preterm (9.5%) compared to 13 of 422 term (3.1%) infants (p=0.017, RR 3.092, CI 95% 1.251-7.641). Excluding the infants admitted to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the total rate of bacterial co-infection was 1.9%. Ten of 42 preterm (23.8%) compared to 25 of 422 term (5.2%) infants were referred to ICU (p<0.001, RR 3.349, CI 95% 1.882-5.959). All preterm infants had pneumonia, and isolates were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Chlamydia pneumoniae and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with Haemophilus influenzae. Mean length of stay in preterm infants with bacterial co-infection was 22.3 days compared to 10.3 days without bacterial co-infection (p<0.006). CONCLUSION: The overall low risk of concurrent bacterial infection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preterm infants associated with prolonged hospitalization and ICU admis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