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耐量降低(GIGT)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对GIGT孕妇52例(GIGT组)、正常孕妇40例(对照组)的新生儿进行比较。结果:GIGT组巨大儿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1.2%vs 5.0%),(P<0.05),生后2 h血糖均值低于对照组[(1.52±0.66) mmol/Lvs(2.58±0.57) mmol/L](P<0.01),低血糖、高胆红素血症、红细胞增多症等并发症发病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GIGT对新生儿的预后有一定影响,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糖尿病母亲婴儿早期并发症发病及对婴儿造成危害情况,为有针对性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33例糖尿病母亲婴儿(IDMs)的早期并发症进行了分析.结果 33例糖尿病母亲婴儿合并低血糖17例(51.5%)、吸入性肺炎13例(39.4%)、巨大儿12例(36.4%)、低血钙11例(33.3%)、红细胞增多症9例(27.3%)、高胆红素血症8例(24.2%)、新生儿窒息5例(15.2%)、臂丛神经损伤3例(9.1%)、低血镁2例(6.1%),呼吸窘迫综合征2例(6.1%),其他有合并心肌损害、先天畸形等.结论 对糖尿病母亲做好孕期、产前、产时、产后监护,可以减轻一些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母亲婴儿早期并发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戈平  冯琪 《新生儿科杂志》1995,10(4):164-166
对34例糖尿病母亲婴儿(IDMs)早期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合并窒息14.7%,巨大儿26.5%,低血糖症32.3%,低血钙症29.4%,高胆红素血症35.3%,红细胞增多症29.4%,先天畸形11.8%,其中巨大儿、低血糖症、低血钙症的发生与母亲糖尿病分级有关。本文同时对各并发症的发生机理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对孕妇糖尿病及时治疗和对胎儿生后进行各项监测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母亲婴儿的常见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糖尿病母亲婴儿(infant of a diabetic mother,IDM)面临巨大儿、低血糖、呼吸窘迫综合征、红细胞增多症、高胆红素血症、死胎、心肌病和先天异常的危险。孕前及孕期严格控制血糖可以使IDM相关合并症发生率降至最低,但控制血糖和降低新生儿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脑电图变化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脑电图变化 ,自 1996年以来 ,我们对 46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进行了脑电图监测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1996年 7月至 1997年11月我院新生儿室及NICU收治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共 46例 (称高胆组 ) ,其中男 2 7例 ,女 19例 ,日龄≤ 3天 2 2例 ,4~ 7天 2 4例 ,胎龄 38~ 42周 ,体重 2 5 0 0~ 40 0 0g。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在 2 16~388μmol/L ,其中≤ 342 μmol/L33例 ,>342 μmol/L13例。所有病例均无胆红素脑病症状 ,除外窒息、颅脑疾病、低血糖、红细胞增多症、代谢性疾病及先天畸形。黄疸原…  相似文献   

6.
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的红细胞免疫功能状态,观察各种因素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酵母多糖花环试验法对52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测定红细胞C3b补体受体花环(RBC-C3bRR)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受体花环(RBC-ICR),并与104例正常新生儿进行对比。结果1.高胆红素血症患儿RBC-C3bR低于正常新生儿,而RBC-ICR则高于正常新生儿,差异有显著性(Pa〈0.01);2.不同总胆红素水平的新生儿间比较,RBC-C3bRR无统计学差异(Pa〉0.05),RBC-ICR有显著性差异(Pa〈0.05);3.不同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水平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间进行比较,RBC-ICR有显著性差异(Pa〈0.05),RBC-C3bRR无明显差异(Pa〉0.05);4.相关分析表明,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RBC-ICR与总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水平间呈显著正相关(Pa〈0.05);RBC-C3bRR与光疗时间呈正相关(P〈0.05);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红细胞免疫功能与胎龄、日龄、喂养方式等因素无明显相关性(Pa〉0.05)。结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于正常新生儿,并与血清胆红素水平及光疗时间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抗体释放试验不同的检验结果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的关系.方法 按检验操作规程,对1 013例母/子血型O/A(B)组合的新生儿脐血进行溶血性疾病血型血清学检验.按检验结果分组调查其出生7 d内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结果 (1)抗体释放试验阳性患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新生儿(P<0.01).(2)在抗体释放试验阳性结果中,红细胞凝集程度不同的三组患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3)抗体释放试验阳性患儿是否存在IgG抗-A+B的两组患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是否存在游离抗体的两组患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抗体释放试验不同的检验结果对判断新生儿能否发生高胆红素血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高胆红素血症足月新生儿的高危围生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高胆红素血症(NHB)新生儿的高危围生因素.方法 应用经皮胆红素测定仪监测5 616例足月新生儿出生7 d内血清胆红素水平,记录围生期可能与新生儿黄疸有关的17种围生因素(性别、胎次、胎龄、母亲年龄、宫窘迫史、产式、出生体质量、催产素应用情况,Apgar评分、生后开奶时间、首次胎粪排出时间、喂养方式、出血、抗生素的应用、血糖、红细胞比容、1周内体质量下降情况),将各围生因素对黄疸的影响,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测定48例足月黄疸新生儿经皮胆红素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采用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1.黄疸新生儿48例经皮和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为(227.89±41.53) μmol/L和(212.77±36.17) μmol/L,经直线相关分析,二者呈正相关(r=0.924 P<0.001).2.引起NHB的围生因素包括胎龄、产式、胎儿宫内窘迫、应用催产素、开奶时间延迟、胎粪排出时间延迟、喂养方式、出血、低血糖、红细胞比容和体质量下降.其中引起NHB独立的高危围生因素为胎龄、产式、开奶时间延迟、喂养方式、低血糖、红细胞增多症和体质量下降.结论 加强围生期保健、提倡经阴道分娩和及早开奶是预防围生期NHB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脐血做免疫血清学检验,探讨新生儿溶血病的早期诊断方法.方法 按检验操作规程,对916例母/子血型O/A(B)组合的新生儿脐血进行免疫血清学检验,对红细胞被IgG抗-A(B)致敏的患儿,在出生7 d内分组调查其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及发病时间.结果 (1)脐血抗体释放试验阳性患儿与对照组比较,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不同分娩胎次患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2)抗体释放试验阳性者血液中存在与不存在游离抗体的两组患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3)抗体释放试验阳性患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峰时间在出生后的1~3 d.结论 对脐血进行免疫血清学检验,可早期诊断新生儿溶血病,血液中存在的游离抗体有助于判断疾病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Zhang HX  Zhao X  Yang Z  Peng CY  Long R  Li GN  Li J  He ZK 《中华儿科杂志》2010,48(9):650-655
目的 有机阴离子转运体1B1(OATP 1B1)跨膜转运体内非结合胆红素(UCB),其基因变异能显著影响体内胆红素水平.此课题即为研究OATP 1B1基因多态性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性.方法 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析220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及200名对照者OATP 1B1 T521/A388G基因型,观察基因突变频率及基因型分布、基因多态性与疾病的相关性及对患儿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水平的影响.结果 在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中,OATP 1B1 T521C等位基因突变频率显著下降,仅为8.2%.野生型的患者比例要显著高于对照组中野生型个体比例,达到84.1%.携带C等位基因的个体患病风险下降(OR=0.530,95%CI=0.328~0.857).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水平在OATP 1B1A388G野生型患者中最高,杂合子次之,突变纯合子最低.结论 OATP 1B1 T521C多态性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中存在明显差异,OATP 1B1 A388G多态性显著影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OATP 1B1 T521C/A388G是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相关的重要基因多态位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晚期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至2012年收治的211例高胆红素血症晚期早产儿和246例非高胆红素血症晚期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可能造成晚期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211例高胆红素晚期早产儿中27例为重症,晚期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与新生儿相关的因素包括:入院时日龄3 d、出生窒息、小于胎龄儿、头颅血肿或明显产伤淤血、低白蛋白血症、红细胞增多症、感染、溶血病、喂养不耐受、胎粪排泄延迟10个变量;与母亲相关的因素包括:来自农村、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症)及胎膜早破3个变量。以上变量在高胆红素血症和非高胆红素血症晚期早产儿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生窒息、胎粪排泄延迟、低白蛋白血症和母亲妊高症为晚期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OR=2.35~4.05);母亲妊高症和新生儿溶血病是晚期早产儿发生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OR=5.74、73.64)。结论出生窒息、胎粪排泄延迟、低白蛋白血症、溶血病及母亲妊高症是晚期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的高危因素。加强妊高症和新生儿溶血病诊治,可减少晚期早产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由多种病因所致,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新生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探讨新生儿G6PD缺乏合并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特点及G6PD活性降低与性别的关系。资料与方法一、对象和诊断标准足月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血清总胆红素24h>102·6μmol/L,48h>154μmol/L,3d以上>220·6μmol/L,以间接胆红素为主;G6PD缺乏的诊断标准:G6PD活性<10U/gHb[1]。对伴有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风疹病毒、弓形虫感染、地中海贫血、ABO溶血、红细胞增多症的患儿予以剔除。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收入我院…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母亲婴儿(IDMS)出生后血糖的变化情况,分析IDMS发生低血糖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横断面调查,纳入201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我院)定期产检和分娩、单胎活产的全部妊娠期糖尿病(GDM)产妇,收集产妇和新生儿的一般临床资料、母亲孕产期血糖值和IDMS出生后48 h内各时点的血糖值。血糖值<2.2 、~2.6 mmol·L-1 为低血糖和临界低血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DMS低血糖、临界低血糖的影响因素。结果:共1 083份病志进入本文分析。①GDM产妇年龄(30.2±4.2)岁,(39.1±1.4)孕周,初产妇66.8%,阴道分娩82.4%,孕前BMI<18.5者4.5%、≥25者9.8%。1 083例IDMS中,早产儿3.8%,男52.5%,Apgar评分均≥8分,出生体重(3 303.7±428.2)g。②IDMS出生0.5 h时平均血糖明显下降,2~48 h呈上升趋势。母亲孕前BMI 18.5~24.9、阴道分娩、足月儿、总产程时间≥7 h、傍晚至夜间分娩、正常体重儿的IDMS出生时和生后某些时点的平均末梢血糖相对较高。③1 083例IDMS中,低血糖7例(0.65%),6例发生在出生时,1例发生在生后48 h;临界低血糖29例(2.68%),26例发生在出生时,生后12、24和48 h各1例。④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显示,孕末期静脉血糖水平高是新生儿低血糖、临界低血糖的保护因素。结论:IDMS生后48 h内发生低血糖的时间以出生时最多,但生后48 h都有发生低血糖的可能,应密切监测。GDM孕妇孕末期静脉血糖水平高可能是新生儿低血糖和临界低血糖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生儿母子血型不合溶血病血清学变化特征。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考虑母子血型不合溶血病所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回顾性分析患儿及母亲血型、新生儿溶血检测结果,并比较不同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发生率、胆红素水平、Coomb’s试验、抗体弥散试验等结果。结果共收治母子血型不合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258例,入院日龄均≤72 h,其中O-A血型不合122例,O-B血型不合118例,Rh血型不合18例;发生溶血患儿分别为94例(77.0%)、85例(72.0%)、18例(100%);入院后最高胆红素分别为(352.0±120.2)、(383.9±116.3)、(455.9±145.4)μmol/L。Rh组胆红素水平和溶血发生率均高于O-A组和O-B组(P<0.05),O-A组和O-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发生溶血患儿抗体弥散试验阳性率58.4%(115/197),Coomb’s试验阳性率19.3%(38/197)。O-A血型不合、O-B血型不合、Rh血型不合溶血病患儿Coomb’s试验阳性例数分别为18例(19.1%)、4例(4.7%),16例(88.9%),O-A血型不合、O-B血型不合溶血病患儿抗体弥散试验阳性例数分别为68例(72.3%)、47例(55.3%)。结论 Rh血型不合较ABO血型不合溶血患儿血清胆红素峰值、Coomb’s试验阳性率高,新生儿溶血病发生的严重程度与母亲血清Ig G亚型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患儿自身伴发疾病及外在高危因素。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胆红素脑病患儿,记录患儿一般情况、围产期高危因素、伴随疾病及外在高危因素。结果 9年间共收治胆红素脑病患儿52例,胎龄(38.3±2.3)周,出生体重(3 013±483)g,入院日龄(6.7±4.3)天,血清总胆红素(543.6±122.7)μmol/L,血清总胆红素/血浆白蛋白(B/A)比值为(0.96±0.15)。52例胆红素脑病患儿中有明确伴发疾病者44例(占84.6%),其中最常见的伴发疾病是新生儿感染,共30例(57.7%),其次为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22例(42.3%),有多重伴发疾病19例(36.5%)。有50例患儿存在外在诱因(96.2%),其中26例患儿家属未按要求进行出院3天后随访;12例患儿产科出院时存在高胆红素血症,但家人拒绝住院治疗;10例患儿出院时黄疸程度不重,在家喂服中药或外洗后导致黄疸加重。结论外在高危因素是新生儿发生胆红素脑病的主要原因,根据调查分析结果针对不同高危因素,对新生儿父母进行黄疸危害的宣传,黄疸治疗方法教育、建立规范的随访时间和及时发现感染是减少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主要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母亲对婴儿的影响已经得到产儿科医师共同关注,此类婴儿出生时可能出现巨大儿、低血糖、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先天性畸形、红细胞增多症、高胆红素血症等并发症而列为高危儿.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由于此类婴儿在宫内所处的代谢紊乱环境,母亲对其影响可能持续至儿童期,甚至成年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生儿胆红素脑损伤日龄特征。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11月至2009年10月诊断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将患儿按入院日龄、发病日龄及入院前黄疸持续时间分为≤1天、2~3天、4~7天、8~14天和>14天各5组,比较各组胆红素脑损伤的发生率。结果共2253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发生胆红素脑损伤88例。出生1天内发病组血清胆红素水平为(414.6±177.8)μmol/L,胆红素脑损伤发生率最高(6.7%,29/436),随着发病日龄增大胆红素脑损伤发生率呈下降趋势。入院日龄为4~7天、8~14天两组患儿胆红素脑损伤发生率最高(6.2%,50/805;6.1%,26/428)。明确黄疸持续时间的患儿共2221例,≤1天、2~3天、4~7天、8~14天和>14天组胆红素脑损伤发生率分别为0.9%(8/915)、5.7%(34/592)、9.7%(33/340)、4.5%(11/242)、0.8%(1/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78,P=0.000)。结论血清胆红素水平是胆红素脑损伤的主要因素,胆红素脑损伤发生率与入院日龄、发病日龄、黄疸持续时间有关,对于入院日龄为4~14天的患儿仍需积极干预,选择换血治疗时应同时考虑发病日龄和黄疸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影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双管同步换血疗法疗效及不良事件发生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诊治中心2006年6月-2009年6月收治的160例经外周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治疗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不良事件定义为发生如下情况之一:换血过程中发生血氧饱和度曾低于85%并持续5 min以上,发生低血压、呼吸暂停或抑制、心率低于100次·min-1并持续5 min以上.分析换血前患儿的疾病状态、内环境指标、换血量及换血速度对不良事件的影响.结果 本研究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0.63%(49/160例).换血过程中有不良事件组新生儿的肺动脉高压患病率高于无不良事件组(8.2% vs 0,P=0.008),有不良事件组患儿换血前血清钾、钠、氯、钙及镁离子水平、Hb水平与无不良事件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2组单位体质量换血量、单位时间单位体质量换血量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胆红素下降数值与单位体质量换血量呈正相关(r=0.330,P=0.000),与换血前胆红素数值呈正相关(r=0.829,P=0.000).结论 影响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胆红素下降幅度的因素为单位体质量换血量及换血前胆红素水平;影响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为肺动脉高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提高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I)治愈率及减少并发症的方法.方法 对2000年1月至2006年4月间收治入新生儿科救治的ELBWL 2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例患儿治愈7例、好转1例、死亡4例、放弃13例.近3年存活率80%,较前4年存活率57.1%有一定程度的上升.ELBWL最常见的合并症仍然是新生儿肺透明膜病(50%)、脑室内出血(50%)、新生儿感染(75%).死亡病例组中,发生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消化道出血、肺出血、新生儿休克、新生儿窒息、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均较存活组发生高.结论 ELBWI转归可能与发生并发症及严重程度相关,RDS、颅内出血及感染仍为当前关注的问题,整体医疗水平提高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新生儿急性胆红素脑病临床特点及随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生儿急性胆红素脑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将换血治疗的患儿根据入院时是否有胆红素脑病表现分为胆红素脑病组(33例)和非胆红素脑病组(33例),同时,根据急性胆红素脑病的分期,将33例胆红素脑病患儿又分为警告期(10例)和痉挛期(23例).对两组患儿的病因、临床特点进行比较.结果 急性胆红素脑病的病因以溶血性因素占首位,为48.5%(16/33),感染因素占24.2%( 8/33).非胆红素脑病患儿与胆红素脑病患儿在总胆红素浓度、胆红素/白蛋白比值、入院时龄和黄疽持续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痉挛期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浓度、胆红素/白蛋白比值高于警告期患儿,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溶血与感染是新生儿急性胆红素脑病的主要原因,总胆红素浓度过高和干预延迟是引起脑病的高危因素.加强围生期保健及宣传,提倡住院分娩,加强出院后的随访和及时就诊是减少新生儿急性胆红素脑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