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目的:介绍保留骨骺的保肢手术方法治疗青少年骨肉瘤,探讨该方法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选择2012年12月~2014年2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小儿股骨远端骨肉瘤患者13例,保留组6例实施保留骨骺联合定制性膝关节假体保肢术,非保留组7例实施单纯人工铰链膝置换术,比较两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并对所有患者均随访18个月,观察各组病例复发情况和生存情况及双下肢长度差距。结果:保留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少于非保留组(P<0.05),术后18月双下肢长度差距小于非保留组(P<0.05),两组在肿瘤复发率/死亡率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保留骨骺的保肢手术与单纯铰链膝置换相比未增加手术复发风险,同时一定程度改善患儿术后肢体不等长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3.
肖睿  唐强  蔡程  王义礼 《华西医学》2005,20(1):114-115
目的 :探讨儿童骺板损伤诊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方法 :对 1984年 1月~ 2 0 0 3年 6月收治的 35例儿童骺板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 2 7例采用切开复位 ,克氏针、可吸收螺钉内固定 ,外用石膏托固定。总结儿童骺板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2 7例儿童骺板损伤手术后 6~ 8个月内均成功 ,术后无感染发生 ,手术后随访 2 5例 ,随访时间 6~ 83个月 ,平均随访 5 2 3个月 ,随访时关节无疼痛 ,对手术结果满意。结论 :儿童骺板损伤对关节功能影响较大 ,早期诊断、早期正确治疗对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作用。手术治疗是儿童骺板损伤的重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保留骨骺的保肢手术方法治疗儿童及青少年骨肉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4年2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儿童及青少年膝关节骨肉瘤患者13例,保留组6例实施保留骨骺联合定制性膝关节假体保肢术,非保留组7例实施单纯人工铰链膝置换术,比较两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并对所有患者均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病例复发情况和生存情况及双下肢长度差距。结果:保留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少于非保留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双下肢长度差距小于非保留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复发率、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骨骺的保肢手术与单纯铰链膝置换相比未增加手术复发风险,同时能改善患者术后肢体不等长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5.
1998年 7月~ 2 0 0 2年 8月我院脊骨科采用新治疗方法即保肢术、皮下埋泵动脉插管灌注化疗后行特制人工关节置换术 6 3例 ,术后 3~ 5天查伤口及恢复情况 ,无一例伤口感染。现将手术配合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6 3例 ,男 34例 ,女 2 9例 ,年龄 10~ 71岁 ,平均年龄 2 8.2 5岁。肿瘤部位 :股骨下端 36例 ,胫骨上端 17例 ,肱骨上端 10例。手术时间 3~ 4h ,术中出血 80 0~ 12 0 0ml,1例达 35 0 0ml.术中输血量80 0~ 10 0 0ml。2 术前护理2 .1 术前讨论 巡回护士参加术前讨论 ,了解病情、手术方法 ,充分估计意外情况和处理措施 ,对手…  相似文献   

6.
脊柱骨骺发育不良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脊柱骨骺发育不良的影像学特征。方法:12例脊柱骨骺发育不良患儿,其主要临床症状为躯干与四肢不成比例的矮小身材、背部和肢体疼痛、脊柱侧弯及畸形足等。所有患儿进行一系列的X线检查。结果:检查发现头颅直径增大3例,齿状突发育不良2例,扁平椎12例,椎间隙狭窄12例,髋内翻11例,股骨近端骨骺骨化延迟12例.青少年髋关节退行性改变6例。结论:脊柱骨骺发育不良的影像学表现有其特征性,结合其临床表现能够做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骺板软骨细胞冻存的方法。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的骺板软骨细胞 ,加入配制好的冻存液 (冻存液A :培养液与DMSO ;冻存液B :含 5 %小牛血清的培养液与DMSO ;冻存液C :含 2 0 %小牛血清的培养液与DMSO ;冻存液D :小牛血清与DMSO混合 ;其中DMSO终浓度均为 10 %。) ,冻存。细胞复苏后用台盼蓝拒染试验检测细胞存活率。然后接种于培养皿中 ,采用苏木 伊红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 ,观察细胞形态及合成糖胺多糖的能力。结果 细胞活率为 :A冻存液 70 % ,B冻存液 75 % ,C、D两种冻存液无明显差别 ,分别为 89%和 92 %。复苏的细胞贴壁时间延迟 ,但培养 72小时以后 ,细胞活力明显增强。甲苯胺蓝异染提示 ,经冷冻保存后软骨细胞仍能保持合成异染基质 (糖胺多糖 )的能力。结论 本实验冻存、复苏的方法结果稳定 ,可用于保存骺板软骨细胞。  相似文献   

8.
骨肉瘤为最常见的原发恶性骨肿瘤,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其发病率为原发骨肿瘤的12.21%,占原发恶性骨肿瘤的第1位,为22.30%。既往常采用截肢手术,术后给病人造成严重的伤残,但并朱提高生存率。随着化疗、外科及其他治疗的发展,骨肉瘤的保肢治疗已成为可能。不但延长了生存期,而且保留了肢体的大部分功能。我科自2003年3月-2005年9月共行骨肉瘸瘤段骨截除加煮沸灭活再植保肢术6例。效果良好。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不同术式联合化疗治疗骨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03年手术治疗的43例骨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4例(截肢组)患者行截肢术,19例(保肢组)行保肢手术(18例灭活再植,1例人工假体置换)。术前介入化疗 放疗、化疗26例,术后单纯化疗17例,37例患者获术后随访时间3~6年。结果:保肢组发生术后并发症7例(37%),其中骨折4例,感染2例,延迟愈合1例;按Enneking评定标准,优良率为74%(14/19);3年无瘤生存率、局部复发率、肺部转移率:保肢组分别为42.1、21.1%、42.1%,截肢组分别为38.9%、11.1%、50.0%,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手术联合化疗的模式下,保肢术和截肢术可获得类似的疗效,且保肢术可以保留病变部位原有形态及部分功能,但要注意预防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杨健  刘少峰  刘敏 《华西医学》2012,(3):159-162
儿童骨折中可能涉及骨骺及骺板损伤,骺板损伤可导致骨骺与干骺端之间形成骨桥,骺板提前闭合,造成肢体短缩和(或)成角畸形,影响儿童生长发育。骨骺及骺板损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仍是小儿矫形外科的难题。现有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众多,但都不甚满意,现就儿童骨骺及骺板损伤的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侵袭骺板肿瘤和肿瘤样变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侵袭骺板的肿瘤及肿瘤样变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40例侵袭骺板中,局灶型34例,其中干骺端24例,跨越骺板7例,骨骺端3例;广泛型6例,其中淋巴瘤2例,尤文氏肉瘤2例,骨母细胞瘤2例.侵袭骺板肿瘤及肿瘤样变影像学表现各有其特点,骨破坏、密度改变、边缘硬化和钙化多见.结论 侵袭骺板的肿瘤及肿瘤样变影像表现各有特点,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毛细血管扩张性骨肉瘤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研究毛细血管扩张性骨肉瘤的影像学特点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分析16例毛细血管扩张性骨肉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其中16例中均摄X线片,13例做CT扫描检查,8例做MR检查.结果 16例肿瘤均发生长管状骨.其中位于胫骨近端的6例,肱骨近端6例,3例位于股骨远端,胫骨远端的1例.X线及CT、MR均可见溶骨性破坏及囊状膨胀性改变.肿瘤破坏区可见软组织肿块影及囊状液平.骨皮质变薄及筛孔样破坏.结论毛细血管扩张性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病理上有一定的特点.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肉瘤经新辅助化疗联合外科保肢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前瞻性研究方法,将骨肉瘤患者68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保肢手术+新辅助化疗)38例,对照组(保肢手术+术后常规化疗)30例。采取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估计各组生存时间的生存率以及中位生存时间,比较两组生存时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的中位生存期为71个月,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73.7%(28/38)、65.8%(25/38);对照组中位生存期为59个月,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53.3%(16/30)、46.7%(14/30),观察组的生存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403,P=0.000)。结论新辅助化疗联合外科保肢手术是治疗骨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术前积极有效化疗是改善预后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灶性骨肉瘤保肢手术的护理。方法对15例接受微波诱导高温原位灭活的多灶性骨肉瘤患者术前术后给予心理护理,术后指导功能锻炼。结果15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无压疮、肺部感染、静脉栓塞和关节僵直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微波诱导高温原位灭活手术后,正确的护理和功能锻炼,减少了并发症,最大限度地保留肢体的功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强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寻找一种评估骨肉瘤侵袭范围的骨显像半定量方法,探讨骨显像如何更准确测量肢体骨肉瘤骨侵袭范围。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的23例骨肉瘤患者,均于术前行全身骨扫描。设计骨显像放射性计数变化率阈值法,放射性计数变化率R=(T-NT)/NT×100%,公式转化为T=R×0.01×NT+NT,假设多个R值,获得多个肿瘤边界T值,手工移动T值感兴趣区,即可获得肿瘤范围测量值,同时采用骨显像目测法测量肿瘤范围,以病理范围为标准进行对比研究,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各方法准确性。结果骨显像目测法与病理范围有显著性差异(t=-3.041,P=0.0060.01)。骨显像阈值法R取80%(t=-1.519,P=0.1430.05)、100%(t=-0.642,P=0.5270.05)、120%(t=0.192,P=0.8500.05)、140%(t=1.178,P=0.2520.05)时与病理范围无显著性差异,R取100%及120%时平均差值最小。骨显像目视法测量结果与病理测量结果误差在10 mm内、20 mm内及30 mm内的病例数比率分别为39.1%(9/23)、56.5%(13/23)及73.9%(17/23),骨显像半定量分析法,R=100%时相应比率为65.2%(15/23)、87.0%(20/23)及95.7%(22/23),R=120%时相应比率为69.6%(16/23)、91.3%(21/23)及95.7%(22/23)。结论在评估骨肉瘤远关节面骨侵袭范围方面,骨显像放射性计数变化率阈值法提供了较目视法客观准确的测量值,建议R阈值取100%或120%。  相似文献   

16.
小窝蛋白-1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检测小窝蛋白-1在人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小窝蛋白-1在骨肉瘤发生、发展及转移中的作用及其与临床病理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学方法检测48例骨肉瘤组织标本及24例正常骨组织中小窝蛋白-1的表达水平.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48例骨肉瘤组织中有38例小窝蛋白-1呈弱表达或未见表达,而在24例正常的骨组织标本中小窝蛋白-1均有表达且呈强表达,骨肉瘤组织、正常骨组织中小窝蛋白-1的平均吸光度值分别为(0.2292±0.0329)和(0.6428±0.0028),骨肉瘤组织小窝蛋白-1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骨组织(t=21.48,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小窝蛋白-1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病理分级等均无相关性(P均>0.05),而小窝蛋白-1的低表达或不表达与肺转移有关(x2 =11.84,P<0.05).结论 小窝蛋白-1异常低表达可能参与骨肉瘤侵袭、转移机制,小窝蛋白-1可能成为判断骨肉瘤患者预后新的分子标志物及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7.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型骨肉瘤9例电镜和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型骨肉瘤(MFH-trpeOS)的形态特征,发生机制和诊断标准。方法 应用光镜,电镜观察9例MFH-typeOS组织学结构和细胞形态;应用组化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MFH-typeOS中酸性磷酸酶(ACP)的活性和CD68、波型蛋白(vimentin)、骨钙素(osteocalcin,OC)、骨黏连蛋白(osteonectin,ON),嗜铬素A(CgA)和突触素(Syn)的表达水平。结果 MFH-typeOS由多种细胞组成,组织化学和免疫组化染色证实瘤细胞具有骨母细胞(OB)、纤维母细胞(FB)和组织细胞(HC)特性,并证实肿瘤中有发育欠佳呈梭形的OB和骨样组织,其中3例电镜观察到部分瘤细胞胞浆内有神经内分泌颗粒,对CgA和Sy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0%和18.0%。结论 MFH-typeOS是多细胞成分肿瘤,少数细胞可伴有神经内分泌分化,形成机制是骨母细胞去分化,丧失分泌骨样基质能力而出现纤维母细胞样增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分析髂骨原发骨肉瘤和尤文肉瘤的X线、CT和MRI特征,探讨其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髂骨骨肉瘤患者及10例尤文肉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 骨肉瘤患者发病年龄12~51岁,平均(26.6±13.5)岁,尤文肉瘤患者发病年龄4~22岁,平均(16.2±8.2)岁。骨肉瘤患者混合型骨质破坏7例、成骨型骨质破坏3例;瘤骨形态多为棉絮状、针状、不规则形,体积较大。2例骨肉瘤内见多囊性灶并液-液平面。尤文肉瘤患者混合性骨质破坏8例,溶骨性骨质破坏2例;层状骨膜反应7例;尤文肉瘤内可见反应性新生骨,多为淡片状。骨盆内尤文肉瘤最大层面面积为(38.55±28.74)cm2,盆外为(22.85±15.70)cm2结论 髂骨骨肉瘤的发病年龄较尤文肉瘤偏大;大面积瘤骨、单纯成骨性骨质破坏和软组织肿块内出现液-液平面提示骨肉瘤;层状骨膜反应和倾向于向骨盆内生长的软组织肿块多见于尤文肉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CTPI)在骨肉瘤抗血管生成治疗及化疗疗效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5例原发性骨肉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化疗+抗血管生成治疗组(n=14)和化疗组(n=11),对所有病例在治疗前后行64层螺旋CT扫描,分别比较治疗前后肿瘤体积及灌注参数的差别,并对灌注参数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化疗+抗血管生成治疗后,该组患者血流量(BF)、血容量(BV)、Patlak血容量(PBV)和对比剂起始时间(TTS)下降显著(P<0.05),毛细血管通透性(PS)和对比剂峰值时间(TTP)变化不明显(P>0.05)。化疗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参数变化均不显著(P>0.05)。治疗前后两组肿瘤体积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F、BV、PBV和PS值均与MVD呈正相关(P<0.05),TTS、TTP与MVD无相关关系(P>0.05)。化疗+抗血管生成治疗组和化疗组两年生存率分别为84.71%、55.25%,两组生存曲线整体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PI可为观察骨肉瘤治疗后改变及判断预后提供更多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