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Wu CY  Lan Q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9):606-610
目的在神经导航辅助下,设计幕上、下乙状窦前经部分迷路锁孔入路,探讨精确磨除入路相关骨质结构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8具经40%甲醛固定、颅内动静脉乳胶灌注的成入尸头,实验前建立术中导航资料。在导航系统中用不同颜色标出重要结构的范围。采用迷路后锁孔手术入路的耳后7cm“C”型切口,分层翻开皮瓣和肌筋膜瓣,做耳后约3.5cm×3cm骨窗,在神经导航辅助下轮廓化乙状窦、骨半规管、面神经管,磨除部分迷路及岩尖,观察部分迷路及岩尖磨除前后显露结构的差异,测量术野范围和乙状窦前间隙最大术野角度。结果(1)迷路后锁孔入路的切口完全满足经部分迷路锁孔入路的要求。(2)神经导航可辅助精确磨除入路相关骨质,减少盲目磨除造成的重要结构的误伤。(3)该入路可广泛显露岩斜区、桥脑小脑角、桥脑前区和海绵窦后部的重要结构。(4)部分迷路及岩尖磨除后的水平视野为:左侧(18.8±1.6)mm),右侧(17.7±1.2)mm;最大术野角度为:左侧(59.3±9.2)°,右侧(57.0±11.0)°。垂直术野的增加值为:左侧(10.0±1.0)mm,右侧(10.0±0.8)mm。双侧术野范围和最大术野角度的增加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幕上、下乙状窦前经部分迷路锁孔入路具有可行性;磨除部分迷路及岩尖可显著增加术野范围和术野角度。  相似文献   

2.
背景:影像引导神经外科、内镜辅助神经外科和锁孔入路是微侵袭神经外科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颅底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通过尸头解剖研究发现导航引导下内镜辅助远外侧锁孔入路能够良好的显露腹侧颅颈交界区的结构。 方法:对5例(10侧)尸头标本模拟远外侧锁孔入路,术中用神经导航实时定位,并做定量研究,分别用显微镜和内镜观察颅底结构。随后磨除后内侧1/3枕髁和颈静脉结节,再次用显微镜观察,最后测量和比较内镜和显微镜下各标本岩斜区的显露面积。实验数据采用Student-Newman-Keuls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研究。 结果:借助神经导航和角度内镜,通过面听神经、后组颅神经间的三个间隙能够近距离观察颅底结构,还能观察被颈静脉结节和枕髁遮挡的结构。0度内镜辅助远外侧髁后锁孔入路时岩斜区的显露面积为756.28 ± 50.73 mm2,明显大于单纯手术显微镜下的显露面积756.28 mm2,0度和30度内镜辅助下的显露面积分别为1147.80±159.57 mm2 and 1409.94±155.18 mm2,优于远外侧经髁经结节锁孔入路(1066.26±165.06 mm2) (p < 0.05)。 结论:借助内镜和神经导航,远外侧髁后锁孔入路能够良好的显露腹侧颅颈交界区,角度内镜能够明显扩大岩斜区的显露范围,避免磨除颈静脉结节和部分枕髁。  相似文献   

3.
远外侧经髁手术入路的显微外科解剖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Jiang T  Wang Z  Yu C 《中华医学杂志》1998,78(6):448-451
目的为远外侧经髁手术入路提供较详细的基本显微解剖标志和重要的解剖学参数,以利术中保护重要结构。方法应用10例成人尸体头湿标本,10例干标本进行显微解剖测量。结果乳突、乳孔、颈静脉窝、枕髁都是重要的术中解剖学标志。枕下三角是暴露椎动脉入颅前一个重要解剖学标志,枕下三角由头后大直肌、头上斜肌、头下斜肌三块肌肉组成。在寰椎水平有连接颈深静脉和硬膜外静脉丰富的静脉丛伴椎动脉周围,是术中显露椎动脉时重要的出血来源。并应用此入路及解剖学研究结果切除8例斜坡和颈静脉孔区肿瘤,证明手术顺利。结论这些测量提供了重要的解剖学参考,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不造成重要结构损伤。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关于颅后窝远外侧经髁手术的献时有报导,对于延髓腹侧部硬膜内生长的肿瘤、颅颈交界处、下斜坡、枕髁与颈静脉孔区硬膜外肿瘤及其周边结构的一些疾病,由于其解剖关系复杂、结构重要、位置深在、手术困难而一度无法施行有效的手术治疗,由于传统的口咽人路术野狭小、深在且路径长,术后易出现脑脊液漏和感染等情况,现已很少采用。后颅窝中线人路需牵动延髓,且易损伤椎动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三维CT重建在眶上“锁孔”入路设计中的作用和内窥镜经此入路到达Willis环及鞍区、岩斜区的可行性,方法:测定100例成人颅骨标本额骨颧突距同侧和对侧前后床突的距离和角度;对20例脑动脉瘤病人行颅底三维CT重建;用手术显微镜和硬质内窥镜交替使用通过4例成入尸头探讨该手术入路。结果:三维CT重建清晰显示动脉瘤及前后床突及周围结构解剖关系;通过使用不同角度内窥镜和在不同解剖间隙操作可达Willis环双侧及鞍区、岩斜区,结论:锁孔技术是一种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骨性解剖数据结果对选择手术器械长度有参考价值;三维CT重建可为手术入路提供重要解剖参考信息,窥镜辅助手术入路可达Willis不双侧及鞍区、岩斜区、配合特殊手术器械可完成上述区域病变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修俊刚  付万新  江耿思  陈桂增 《广东医学》2012,33(14):2085-2088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枕下远外侧髁上-髁旁入路进行颈静脉孔区手术的可能性及入路的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 25例干性成人颅底标本,33例成人干性寰枢椎标本进行枕下远外侧髁上-髁旁入路相关骨性结构的解剖学测量;10具灌注后成人尸体头标本模拟进行髁上-髁旁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至颈静脉区,内镜辅助下对解剖结构进行精确测量和图片采集。结果骨性颈静脉孔形态多变,右侧略大于左侧。通过切除颈静脉结节和磨除部分枕髁可以充分暴露颈静脉孔内外口。结论内镜辅助下枕下远外侧髁上-髁旁入路能够对颈静脉孔内外口进行充分暴露,并对寰枢关节、面听神经等重要结构损伤小,是一种理想的安全微创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7.
小脑延髓裂入路手术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 探讨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到达第四脑室和脑干侧方的组织结构间关系,以指导手术入路。方法 应用显微外科解剖学技术,对经甲醛固定、血管内灌注彩色乳胶的10具成人尸头标本,按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察脉络膜、第四脑室顶、菱形窝、小脑后下动脉等组织血管形态结构。结果 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可通过脉络膜、下髓帆及蚓小结到达菱形窝的任何部位,通过外侧隐窝到达脑桥和延髓背外侧。小脑后下动脉的扁桃体延髓段和膜髓帆扁桃体段是该入路涉及的重要血管。结论 经小脑延髓裂入路通过正常的解剖间隙到达第四脑室和脑干的侧方,可减少对组织的损伤,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8.
侧脑室经脉络裂手术入路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神经外科医师如何利用脑室的自然裂隙到达第三脑室、基底池等脑组织深部结构又几乎不损伤正常脑组织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0例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在放大10倍的显微镜下对侧脑室脉络裂体部、三角部、颞部依照手术入路逐层进行解剖,观察。结果:脉络裂介于丘脑与穹隆之间呈倒“C”形。经脉络裂体部可到达第三脑室顶部;经脉络裂三角部可到达四叠体池;经脉络裂颞部可到达环池。本研究对经脉络裂到达上述部位的手术入路进行了显微解剖和观察。结论:经脉络裂入路处理第三脑室、颞叶内侧、环池的病变具有手术损伤小、术野暴露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眶上外侧锁孔入路的可行性,并与常规眶上外侧入路对比。方法:10例20侧湿头标本,分别模拟眶上外侧锁孔及常规入路,借助显微镜观察鞍区解剖结构,在神经导航下量化显露面积及操作角度,并利用Ammirati手术显露评分表对两种入路进行分级评分。结果:眶上外侧锁孔入路与常规入路对鞍区各解剖结构均可良好显露;锁孔入路显露面积(435.43±22.80)mm2,与常规入路(481.56±33.53)mm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入路对所选4个靶点的水平及垂直操作角度均高于锁孔入路,但仅后交通动脉起点及颈内动脉分叉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锁孔入路显露分级总评分为29(51.79%),常规入路为33(58.92%)。结论:眶上外侧锁孔入路可提供与常规入路相似的显露和控制范围,但操作简便,创伤更小。  相似文献   

10.
下斜坡及枕骨大孔前方病变由于其位置深在 ,解剖结构复杂 ,一直被认为是神经外科的一个难题。 1986年 ,Heros[1]采用外侧枕下入路 ,包括咬除枕骨至髁窝并咬除颈 1后弓至椎动脉沟 ,显露颈 1与基底动脉之间的椎动脉 ,治疗椎动脉动脉瘤和小脑动静脉畸形。 1990年 ,Sen和Sekher[2 ]提出“极外侧入路”这个名称 ,并用该入路成功地处理了下斜坡和颈髓腹侧的硬膜内病变。 1993年 ,Anson和Spetzler[3 ]采用该入路进行椎动脉内膜剥除术。 1999年 ,Salas[4]对极外侧颅颈入路进行解剖学和临床研究 ,认为有 6种不同的亚型 ,并对 69例颅颈交界处肿瘤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远外侧经髁入路显微切除延颈髓交界区腹侧肿瘤的手术方法。方法:自2003年3月至2006年4月应用远外侧经髁入路显微切除延颈髓腹侧及腹外侧肿瘤3例,其中脊膜瘤1例,神经纤维瘤1例,神经鞘瘤恶性变1例。结果:2例肿瘤全切除,1例硬膜下肿瘤全切除,硬膜外肿瘤部分切除。无手术死亡,但有1例存在后组颅神经损伤症状。结论:该手术入路可增加术野空间,从而更大程度上显露肿瘤组织,有利于减少对脑干和重要血管神经的牵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下斜坡和枕骨大孔腹侧肿瘤的手术入路和手术效果.方法:对12例尸体(24侧)远外侧经髁入路进行解剖,并对21例下斜坡和枕骨大孔腹侧肿瘤进行切除.脑膜瘤10例,神经鞘瘤8例,脊索瘤3例.肿瘤大小:2.0~3.0 cm 6例,3.1~4.0 cm 10例,4.1~5.0 cm 4例,>5.0 cm 1例.手术入路包括:远外侧经髁后入路16例,部分经髁入路5例.结果:21例肿瘤全切除14例,近全切除6例,部分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结论:远外侧经髁入路包括3种情况:经髁后入路,部分经髁入路和完全经髁入路.经髁后和部分经髁入路足够暴露和切除下斜坡和枕骨大孔区肿瘤.  相似文献   

13.
面神经颅内段的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贾旺  于春江  王凤梅  陈菲 《中华医学杂志》2001,81(19):1202-1205
目的探讨面神经颅内段的显微解剖,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应用10%甲醛充分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10例20侧;漂白干颅骨10例20侧.结合侧方手术入路对面神经及其毗邻结构进行测量和拍照.结果面神经颅内段分为五段,即脑桥小脑角段、内耳道段、迷路段、鼓室段和乳突段.脑桥小脑角段和内耳道段与位听神经伴行;迷路段最短最细,约3.8mm±0.7mm长;鼓室段与骨迷路和中耳关系密切;乳突段长约15.5mm±1.9mm,经茎乳孔出颅.结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中可利用第四脑室脉络丛定位面神经脑干端;经岩前人路中可利用弓状隆起和岩浅大神经定位面神经内耳道段和迷路段部分鼓室段骨壁缺如,面神经直接裸露在岩骨表面;外半规管至二腹肌嵴前端是面神经乳突段的标志线.  相似文献   

14.
经眉眶上锁孔手术入路的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神经外科眶上锁孔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为眶上锁孔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30例成人尸头标本的鞍区和颅前窝骨性结构进行观察和测量;对15例成人尸头使用手术显微镜进行经眉眶上锁孔手术入路下Willis环及其附近结构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额骨颧突内板到同侧前床突尖的距离最短,为(58.1±2.8)mm;到对侧后床突尖距离最长,为(75.8±2.6)mm.额骨颧突内板与同侧后床突尖的轴位水平夹角最小,为32.8°±2.1°;与对侧前床突尖的轴位水平夹角最大,为49.8°±4.4°.结论:眶上锁孔手术暴露同额下入路,可达鞍区,且是一种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鼻内窥镜下切除颅底外侧肿瘤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问题。方法总结分析32例颅底外侧肿瘤鼻内窥镜下肿瘤切除术,术前准备以及术中、术后的配合问题。结果32例脑颅底外侧肿瘤患者全部顺利完成手术,护士与术者之间配合协调,有效地促进了手术顺利进行。结论医生熟练的鼻内窥镜操作技术和默契的护理配合是经鼻内窥镜下切除颅底外侧肿瘤术取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采用翻揭或拆装扩大术野行颅底深部肿瘤切除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切除颅底深部肿瘤的手术途径。方法:根据肿瘤位置的不同,分别采用(1)上颌窦前壁拆装;(2)颧弓拆装;(3)鼻锥翻揭;(4)上颌骨翻揭;(5)下颌骨翻揭;(6)唇下面中部翻揭。结果:62例患者术视野充分,肿瘤能完整大块切除,术后头面部畸形不明显,器官功能维护良好。3年生存率为86.1%,5年生存率为66.7%。结论:对颅底深部肿瘤依据不同位置有用翻揭或拆装手术途径,既能使手术野最大暴露,又可将损伤降到最低程度,符合现代颅底外科手术原则。  相似文献   

17.
Guo J  Zhang L  Zhang SX  Yuan Y  Li R  Wang Y  Qi YF  Xu ZG  Liu SY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0):1379-1381
目的 探讨采用经上颌骨翻转人路手术切除Al-MeftyⅢ型斜坡脊索瘤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10例Al-MeftyⅢ型斜坡脊索瘤患者,采用经上颌骨翻转入路的手术方法切除肿瘤。术后随访10~56个月,平均34个月。结果 8例患者在显微镜下肿瘤被全部切除,2例次全切除(切除90%以上)。3例患者分别在术后26、36、40个月带瘤生存,其余7例恢复正常生活。手术并发症包括:创腔感染1例,脑脊液漏1例,咽喉部肿胀致阻塞性通气困难1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结论 经上颌骨翻转入路手术切除Al-MeftyⅢ型斜坡脊索瘤具有显露充分、肿瘤切除彻底、不损伤脑组织的优点,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