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刁远明高幼衡  彭新生 《中草药》2004,35(10):1098-1099
三叉苦Evodia lepta(Spreng.)Merr.是芸香科吴茱萸属植物,分布在我国南部各地,是岭南常用中草药,始载于《岭南采药录》。性味苦、寒,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的功效,主治咽喉肿痛、疟疾、黄疸型肝炎、风湿骨痛、湿疹、皮炎和疮疡等。国内外对该植物的化学成分已有部分研究,但对其生  相似文献   

2.
广东产三叉苦叶挥发性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广东从化地区三叉苦叶挥发油成分。方法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三叉苦叶的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仪检测,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三叉苦叶的挥发油中分离出46个成分,鉴定了其中16个成分,占总挥发油成分的88.37%。结论此方法稳定可靠,重现性好,可用于三叉苦叶挥发性成分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刁远明  高幼衡  彭新生 《中草药》2004,35(10):1098-1099
三叉苦Evodia lepta(Spreng.)Merr.是芸香科吴茱萸属植物,分布在我国南部各地,是岭南常用中草药,始载于《岭南采药录》。性味苦、寒,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的功效,主治咽喉肿痛、疟疾、黄疸型肝炎、风湿骨痛、湿疹、皮炎和疮疡等。国内外对该植物的化学成分已有部分研究,但对其生  相似文献   

4.
陈西平 《中医药学刊》2005,23(7):1316-1316
《方剂学》教材中的消风散,出自《外科正宗》,已被广泛用于.治疗急性荨麻疹、湿疹、神经性皮炎等属于风热或风湿所致的皮肤病。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和剂局方》消风散用于治疗过敏性疾病,疗效颇佳,例举两案说明,今后应从实验研究的角度出发,探讨《和剂局方》消风散治疗过敏性疾病的机理。  相似文献   

5.
摘要:通过对三叉苦的文献源流考订,认为《中药大辞典》、《中药辞海》、《中医大辞典》等记载有误,最早对三丫苦有明确文献记载的应是近代的岭南本草著作民国?胡真所著的《山草药指南》,品名“三椏苦”,而不是民国?萧步丹所著的《岭南采药录》。三叉苦的基源为芸香科植物三叉苦Evodia lepta(Spreng.) Merr.的干燥枝叶;为地方习用药材,异名繁多;药用部位以根、叶为主,茎、嫩枝亦入药;性味苦、寒;归肺、肝经;功用: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消肿止痛。主要生于低海拔至中海拔丘陵、平原、山地、溪边的疏林或灌木丛中;分布于我国南部各地,主产于广东、广西、海南、江西南部、福建、台湾、贵州及云南南部等地,广东主产于各山区县;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也有分布。认为三叉苦的临床主治病种多,但临床应用偏少,主要作为凉茶原料使用,故需加强临床与实验研究,促进临床的应用推广;三叉苦宜重新被列入下一版的《中国药典》中。  相似文献   

6.
三叉苦化学成分研究(Ⅱ)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刁远明  高幼衡  彭新生  张瑞芳 《中草药》2006,37(9):1309-1311
中药三叉苦Evodia lepta(Spreng.)Merr.是芸香科吴茱萸属植物,又名三桠苦、小黄散、鸡骨树、三丫苦、三枝枪、三叉虎,是三九胃泰的君药。三叉苦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的功效,主治咽喉肿痛、疟疾、黄疸型肝炎、风湿骨痛、湿疹、皮炎和疮疡等[1]。为阐明其有效成分,对三叉苦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曾报道了从该植物乙醇提取物的酸溶部分分得3个呋喃喹啉类生物碱[2]。本研究继续报道从该植物乙醇提取部分分离得到的7个化合物,经现代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补骨脂素(Ⅰ)、2′,3′-de-hydromarmesin(Ⅱ)、茵芋碱(Ⅲ)、帕奇泼酚(Ⅳ)、β-谷甾…  相似文献   

7.
山豆根与北豆根的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山豆根为常用中药材,始载于宋《开宝本草》,味极苦性寒,主清热解毒、利咽、杀虫。用于火毒蕴结,咽喉肿痛,齿龈肿痛。《本草求真》载:"解咽喉肿痛第一要药。"然而各地以"山豆根"为名的药用植物有20余种,其中就有北豆根药材。北豆根始载于《中国药植志》,原名蝙蝠葛根,其性味苦寒,有小毒,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痛、理气化湿之功效。传统用于治疗咽喉肿痛、肠炎痢疾、风湿痹痛等症[1]。故为了保证临床  相似文献   

8.
独一味滴丸的成型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景明  樊秦 《中草药》2007,38(4):548-550
独一味滴丸是由《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所载独一味胶囊经改变剂型而来,由独一味单味药材组成,具有活血止痛,化瘀止血之功效,临床应用于刀口疼痛、出血,外伤骨折,筋骨扭伤,风湿痹痛和崩漏、痛经、牙龈肿痛等。滴丸具有生物利用度高、起效快、制备简便等特点,因而制成滴丸以满足临床急症的需要。本实验针对影响独一味滴丸成型的因素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关节疼痛是痹证的主要症状之一,痹证与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等病的临床表现颇为相似,是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在《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中对关节疼痛的论述主要在湿病、历节病等篇章。研究了《金匮》中对关节疼痛的有关论述,以指导临床实践。综观《金匮》全书,书中论述了关节疼痛的病因病机、伴随症状、治法及饮食宜忌等。感受风寒湿邪是关节疼痛的主要病因病机,饮食失调、正气亏虚亦可导致关节疼痛。其伴随症状有关节肿痛、关节功能障碍及一些全身症状,如头眩、短气、汗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等。就其治法而言,祛除风寒湿邪是主要治法,祛风湿兼清热是常用治法,扶正祛邪是重要治法。在饮食方面指出不宜过于偏嗜五味。  相似文献   

10.
三色敷药是《中医伤科学》上的经典方,我院自70年代初就开始应用于临床各种创伤的治疗,经过多年的应用得到了推广。该敷药具有消肿止痛、祛风湿、利关节作用,用于治疗损伤初期瘀血、中期局部肿痛。特别在治疗四肢各部软组织损伤或骨折(无移位或已用传统手法固定)初期、中期及关节肿痛、活动不利等方面应用最广,  相似文献   

11.
马钱子炮制与毒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钱子,又名苦实、番木鳖、马前子,为马钱科植物马钱的种子。性寒,味苦,有剧毒。归肝、脾经。功效散结消肿、通络止痛,传统用于风湿顽痹、麻木瘫痪、疽痈肿痛、跌打损伤等。《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说马钱子“开通经络,透达关节之功远胜于它药”。马钱子临床应用近千年不衰,说明它具有显著的疗效,可谓是“毒药猛剂善起沉疴”。  相似文献   

12.
RP-HPLC法测定桑叶中N-甲基-1-脱氧野尻霉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红  车庆明  孟繁敏 《中草药》2007,38(6):858-860
桑叶是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干燥叶,性寒,味甘、苦,归肺、肝经。桑叶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记载:“桑叶乃手足阳明之药,汁煎代茗,能止消渴,明目长发”。桑叶中的多糖、生物碱、黄酮、氨基酸等有不同程度的降糖作用,其中生物碱为主要降糖活性成分。Asano等从桑叶中分离出6种氮杂糖类生物碱,并确定其结构;Kimura等观察了以上6种生物碱对链脲佐菌素引起的糖尿病小鼠的降糖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现有三叉苦种植模式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三叉苦生态种植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文献调研与实地考察、资源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三叉苦药材的种植现状进行分析。结果:总结了适宜三叉苦生长的土壤、气候因子;提炼了三叉苦-千里香套作模式的种植方法;分析了三叉苦套作模式的生态优势;阐述了三叉苦-千里香套作生态种植模式的关键点与生态学原理。结论:三叉苦单一种植模式是目前的主要种植模式,但其生物多样性低,易发生大规模病害,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均低于三叉苦-千里香套作模式。因此,在三叉苦种植区,建议实施三叉苦与千里香套作模式或野生抚育模式,以获得较高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HPLC法测定桑叶中1-脱氧野尻霉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中国药典》记载,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叶、白皮、树枝均可入药,其中桑叶性甘、苦、寒,归肺、肝经,具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的功效。但是,自从20世纪70年代Yoshiaki等首次从桑白皮和桑枝中分离出1-脱氧野尻霉素(1-deoxynojirimycin,DNJ)后,桑叶的药效被进一步发掘,  相似文献   

15.
杨树娟  余玲  康国娇 《中成药》2014,(3):580-585
目的比较6种成分在中国南方不同产地、不同季节、不同部位三叉苦样品中的分布情况。方法样品用甲醇回流提取,采用HPLC法测定,以乙腈-0.1%磷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46、330、285 nm。结果 6种成分分离度良好,检测限低,在线性范围内各成分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7,平均回收率为97.84%100.61%,RSD为1.12%100.61%,RSD为1.12%3.89%。结论来自9个产地的32个不同季节、不同部位样品中,6种成分的含有量差异很大,相对而言吴茱萸春的分布最广,在云南景谷和金平产三叉苦中含有量较高,特别是叶,其他依次为7-去甲基软木花椒素和3-异戊烯基伞形花内酯,3,7-二甲氧基山柰酚和3,7,3'-三甲氧基槲皮素,芝麻素仅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产三叉苦叶中。  相似文献   

16.
刘可越  高文远  张铁军  郑毅男  陈海霞 《中草药》2005,36(11):1724-1726
垂柳Salix babylonica L.为杨柳科柳属植物,《中药大辞典》将垂柳的叶、枝和柳絮收载为中药。《本草纲目》中有记载:柳为本经下品,其性寒、味微苦,具有祛风、利尿、止痛、消肿的功能,可用于治疗风湿痹痛、淋病、白浊、水肿等症。现代临床上用于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气管炎、烧烫伤。据报道,柳叶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其次是酚糖苷类化合物,还有多糖、有机酸等其他化合物,其中大多数柳树中均含有木犀草素及其糖苷,其中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抗生物氧化、抗炎、止痉、抗组胺的作用,以及抗癌、抗辐射等诸多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7.
《伤寒杂病论》是经典著作,其对风湿骨病的病因病机、转归、治疗皆有论述,但相对杂乱,易造成对风湿骨病相关治疗认识不足,不利于提高临床治疗风湿骨病的效果。基于此,先从《伤寒杂病论》的研究出发,对现代风湿骨病在《伤寒杂病论》中涉及的相关概念做了界定,进而指出了风湿骨病的病因病机。接着介绍了风湿骨病发展传变,为随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然后通过对风湿骨病发展传变的分析,引出了风湿骨病的治疗原则。最后,论述了风湿骨病的治法和方药,详细论述了《伤寒杂病论》中六经治疗风湿骨病各有专用药物,并对各专有药物的现代药理学做了相关描述,从而对后世诊疗风湿骨病提供了丰富的临床指导。通过对《伤寒杂病论》的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在风湿骨病的病因病机方面,正虚是发病的内在因素,外邪是发病的重要条件,血瘀是发病的病理基础。发病传变过程中,正邪不争,邪随虚传,临证时应先辨阴阳;邪正交争,虚因邪生,临证时要考虑虚实变化;外感邪气,表里传变,治疗要预防表里传变;伏气反复,随时换气,治疗时要考虑截断伏气传变,结合四季气候灵活用药。治疗采用扶正祛邪、表里缓急以防止邪气深入的原则,用药攻补兼施,重视扶正。  相似文献   

18.
蚕沙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崔锡强  王洪庆  刘超  陈若芸 《中草药》2007,38(4):501-502
蚕沙Faeces bombycis为昆虫家蚕蛾Bobyz mori L幼虫的干燥粪便。始载于《名医别录》,《本草纲目》列于虫部第39卷。蚕沙有祛风除湿、清热明目、活血定痛的功能。主治风热目痛、风湿性心脏病、关节炎、肢体麻木,风疹瘙痒、头痛头风等症,在一些治疗糖尿病的复方中常使用蚕沙。蚕沙提取物经本所药理室筛选,表明具有较强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其IC50为28μg/mL。用犬或大鼠十二指肠的α-葡萄糖苷酶,测定不同浓度的蚕沙提取物对蔗糖酶和麦芽糖酶活性的抑制作用,IC50分别为6.8、10.3μg/mL。  相似文献   

19.
风湿的盛行     
风湿一词起源于古希腊。公元前4世纪,《希波克拉底全集》有关人体解剖一文中认为:人体的体液由于湿冷而下注于四肢、内脏引起疾病,即为风湿。我国《黄帝内经》(公元前5世纪)也把风寒湿三气杂合为痹。因为风湿病大多累及关节而引起疼痛,所以风湿这一词一直沿用至今。随着医学的发展,人类对风湿的认知也越来越多,其实风湿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主要累及结缔组织,大多数病人有关节、肌肉的病变。与机体的免疫学异常有关,是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它包含了许多疾病,如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皮肌炎、干燥综合征、硬皮病等。  相似文献   

20.
刘同祥  王绍辉  王勇  谈英  陈士林 《中草药》2016,47(22):4103-4110
三叉苦Melicope pteleifolia为芸香科蜜茱萸属植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海南、福建、江西、浙江、贵州、云南南部、四川和重庆等地区,其根、茎、枝、叶均可入药,具有解热、镇痛、抗炎等作用。三叉苦主要化学成分为挥发油、生物碱、色烯、黄酮类和香豆精等。针对三叉苦本草考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以期为三叉苦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