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报道了运动诱发性反射性癫痫21例。分皮质型强直性发作和皮质下型舞蹈指痉样发作两型。皮质型者其病灶可能在皮质运动区及其附近,皮质下型者可能在丘脑、底节区。  相似文献   

2.
大脑语言运动区手术中的神经电生理监测(附5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大脑语言运动区病变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方法。方法对52例病变位于语言运动区的病人采用术中唤醒全麻,联合监测皮质体感诱发电位、直接皮质电刺激、肌电图及脑电图,同时行显微手术切除病变。结果全切除42例,次全切除10例。术中记录到典型的皮质体感诱发电位38例,其中波形倒置23例,最大波幅者20例。皮质电刺激与体感诱发电位所判定的中央前回位置完全相符者33例.皮质体感诱发电位不典型者电刺激阳性5例。肌电图变化与肌肉运动相符者20例,肌电图出现反应波而未见肌肉运动者10例。脑电图示癫痫波20例,广泛性慢波40例。术后症状改善或消失47例。结论语言运动区病变采用术中唤醒全麻,联合监测皮质体感诱发电位、直接皮质电刺激、肌电图与脑电图等神经电生理指标,有助于在最大限度保留脑功能的前提下全切除病变.保证手术安全.明显减少术后功能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大脑功能区皮质下占位性病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脑功能区皮质下占俯性痫变的于术治疗:方法 对28例脑功能区及其附近皮质下占位性痫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了回颐性分析、总结:结果病变大小为3~5cm左右,其中8例位于中央前同下肢运动区,15例位于中央后叫下肢感觉区,4例位于上肢运动和感觉区及其附近,1例位于broea氏区或其附近.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为胶质瘤12例,病理分级均为Ⅰ~Ⅱ级。转移瘤5例,炎性肉芽肿7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1例化于broca氏区的儿童患者表现为发作性失语,病理证实为神经鞘瘤。在神经导航辅助,显微镜下切除病变。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所有肿瘤患者未见肿瘤复发。21例患者的癫痫症状消失,7例患者在口服小剂量抗癫痫药物的情况下完全控制发作,28例中3例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较术前加重,其余病例神经功能与术前相叫或好于术前。结论 在神经导航的帮助下准确定位,显微镜下为避免过度牵拉脑组织任脑皮质上斤窗切除皮质下肿瘤,不但有效的缓解癫痫的发作,而且对多数患者并不造成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皮质运动区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操作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海绵状血管瘤主体部分位于皮质运动区患者的术前主要临床资料,包括肢体肌力、癫痫发作、影像学检查结果、术中操作要点、术后肢体瘫痪及癫痫发作情况等。结果全切除23例(92.0%),次全切除2例(8.0%)。无手术死亡病例。与术前相比术后出现肢体瘫痪或瘫痪加重11例(44.0%),肢体肌力减退无变化4例(16.0%),肌力正常10例(40.0%)。经保守治疗并随访5月~4年,其中肢体肌力减退得到随访者14例,恢复正常12例,轻瘫2例;术前癫痫发作者得到随访18例,完全消失16例,发作明显减少2例。其它临床症状均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采取合理的脑沟入路、精细的显微外科操作技巧及皮层低功率电凝热灼术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皮质脑电图(ECoG)μ节律分析定位运动区皮质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大脑功能区病变病例资料,均在全麻术中唤醒状态下手术,术中皮质直接电刺激(DES)定位运动区皮质。采集静息、手运动任务下ECoG信号,提取ECoG 4个主要节律:δ、θ、μ、β,分析每个节律的事件相关去同步化现象(ERD),评价ECoG定位运动区皮质的灵敏性与特异性。结果术中DES均成功定位病人运动区皮质。在运动状态下,ECoG信号μ节律ERD变化最明显,其是运动区皮质的特征节律。以40%阈值为特征值,μ节律定位有较高灵敏性(81.0%)和特异性(91.7%)。结论 ECoGμ节律分析可用于术中定位运动区皮质,有望成为术中定位运动区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术中皮质体感诱发电位与电刺激术定位脑功能区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探讨脑功能区手术中利用脑皮质体感诱发电位(SEP)及直接皮质电刺激定位脑功能区的方法及意义。方法对10例脑功能区病变病人在唤醒麻醉下进行手术,利用皮质SEP及皮质直接电刺激定位感觉区、运动区及语占区,住保护脑功能区的前提下,手术切除病变。结果7例病人利用SEP及皮质电刺激确定出运动感觉区,其中4例利用SEP位相倒置确定出中央沟,3例病变位于左侧额颞叶的病人通过皮质直接电刺激确定出语言区?术后功能均较术前明显好转。结论术中SEP及直接皮质电刺激可准确、实时确定脑功能区,最大程度地保护功能,切除病变。  相似文献   

7.
皮质运动区脑膜瘤的显微手术经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皮质运动区脑膜瘤患者常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及癫痫发作,对该部位脑膜瘤的手术是临床工作者一直致力探索的课题[1-4] .2004年5月至2007年8月我院共收治脑膜瘤主体位于皮质运动区的患者50例,均行显微外科治疗,取得比较满意的结果.本文就术中的一些操作技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术前埋植硬膜下电极定位功能区和近功能区致癎灶的准确性和手术效果.方法术前根据EEG、MRI、PET表现,对24例癫癎病人埋植硬膜下电极,记录皮质脑电信号,定位致癎灶,并采用点对点刺激定位功能区.在术中皮质脑电监测下行致癎灶切除和(或)热凝癎灶皮质.结果4例致癎灶位于左侧语言功能区,3例位于语言功能区和周边,3例临近语言功能区;左侧3例、右侧5例位于中央前回运动区,左侧2例、右侧1例位于运动区和周边;左侧1例、右侧2例临近运动区.行单纯病灶切除4例,单纯皮质热凝10例,病灶切除加热凝10例.术后13例癫癎表现完全消失,9例发作减少75%以上,2例发作减少50%以上.无神经功能缺失.结论术前埋植硬膜下皮质电极可对功能区和致癎灶精确定位,提高了手术切除致癎灶的可能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脑运动区皮质慢性电刺激治疗顽固性中枢性疼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运动区皮质电刺激(motor cortex stimulation,MCS)治疗顽固性中枢性疼痛的手术细节及关键。方法 用条形电极对1例右侧丘脑出血后左侧肢体顽固性疼痛患者行运动区皮质慢性硬膜下刺激并分期植入电子脉冲发生器。结果 患者取得满意疗效,无癫痫、偏瘫等并发症。结论 运动区皮质慢性电刺激是目前治疗顽固性中枢性疼痛的有效方法,中央沟的精确定位和选择合适的刺激参数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针对重要功能区皮质致痫灶设计了一种新术式——致痫灶周围皮质软膜下环切术。手术切断致痫灶周围皮质表层的水平纤维连结,而保留皮质的垂直柱状纤维。其目的在于阻断痫性放电,从而控制发作,减轻脑功能损害。本组用家兔25只,分三组进行,用青霉素G钠10.00U在运动区皮质产生局灶性癫痫模型。通过对照组,致痫灶切除组,软膜下环切组,说明软膜下环切术在阻断痫性放电的产生和传播方面能达到致痫灶切除术的同样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伴癫癎发作患者的临床特点与MRI所示病灶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1例确诊为MS住院患者中10例(8.29%)伴癫癎发作的临床特点及MRI表现。结果:癫癎在MS其他症状或体征之前出现2例;癫癎发作为MS复发时唯一症状的1例;癫癎发作时已伴MS其他症状或体征者7例。10例患者头颅MRI均示双侧半球的深部白质、侧脑室旁数个斑块病灶,其中5例伴皮质-皮质下斑块病灶,2例伴局灶性皮质萎缩。5例癫发作与皮质-皮质下斑块病灶有相关性。结论:癫癎可以是MS的首发症状或复发时唯一临床表现,MS患者癫癎发作与皮质-皮质下斑块病灶相关。  相似文献   

12.
正常人手运动功能脑皮质定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正常人手复杂运动时脑皮质的功能定位。方法 采用SIEMENS成像系统的EPI-Bolding程序,采集7例受试运动和静止状态的T1W图像共6个时相,应用相应软件分析得到差异信号图像,在T1W结构图像融合,并进行三维重建。结果 7例受试在执行握拳运动时,对侧皮质中央前回的第一运动区(Broadman 4区)均可见明显激活信号,对侧或双侧的补充运动区均有激活信号,2例运动前区激活,3例可见同侧中央前回运动皮质的激活信号。三维重建显示第一运动区的激活信号主要位于对侧中央沟的中外侧,补充运动区的激活信号位于运动前区(Broadman 6区)近正中的内侧面。结论 正常人手复杂运动时脑皮质运动网络被广泛激活,功能核磁共振的激活信号反映了脑的高级功能活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迷走神经、躯体神经(坐骨神经、三叉神经)与运动皮质电刺激对戊四氮点燃大鼠惊厥行为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分别剥离大鼠迷走神经、坐骨神经(三叉神经不予以剥离)和建立运动皮质电刺激模型,给予上述4种电刺激后腹腔注射戊四氮50 mg/kg,观察大鼠行为学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在注射戊四氮后9只大鼠(9/10)出现Racine分级Ⅳ~Ⅴ级惊厥发作,迷走神经、坐骨神经、三叉神经刺激后大鼠惊厥发作均不同程度减轻(Ⅰ~Ⅲ级发作大鼠分别为5、6、5只),但给运动皮质电刺激后大鼠无惊厥行为.当实验鼠的皮质、海马出现病理改变(实验鼠已成为癫(癎)模型)时,再给同剂量戊四氮点燃时,相同参数的运动皮质电刺激则不能抑制大鼠的惊厥行为,反而出现Ⅳ~Ⅴ级发作(10/10).结论 在生理性状态下4种电刺激方法在行为学上均可不同程度抑制戊四氮诱发的惊厥发作,以皮质电刺激效果最好,然而当鼠脑内的癫(癎)灶形成且处于病理状态下时此种效果消失.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内电极埋藏与脑功能区定位技术在功能区起始的难治性癫疒间手术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难治性癫疒间的临床资料,头皮视频脑电图长程监测均考虑致疒间灶可能累及功能区,故行颅内电极置入术,再行皮质电极视频脑电图长程监测,记录发作间期和发作期脑电图,以判断致疒间皮质,并采用皮质电刺激行脑功能区定位,在指导术中尽可能切除致疒间皮质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护脑功能。结果癫疒间发作起始区切除2例,癫疒间起始区部分切除加周围皮质热灼5例。随访6个月~1年,术后运动及语言功能均保护良好6例,对侧肢体出现短暂运动障碍后恢复1例。结论颅内电极埋藏与脑功能区定位技术是功能区难治性癫疒间手术必要评估手段,有助于术前明确脑功能区和皮质放电区域,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指导设计手术方式,最大限度提高病人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外科切除致(癎)皮质治疗脑穿通畸形相关性顽固性癫(癎)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脑穿通畸形病人的临床特征、电生理数据、术中所见及致(癎)皮质切除后的癫(癎)发作情况.本组均为部分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9例,复杂部分性发作3例.长程视频脑电图(VEEG)显示:发作间期VEEG异常与囊肿位置吻合7例,分布弥散5例;发作期VEEG异常6例,其中5例与囊肿位置吻合.对术前VEEG和术中皮质脑电图(ECoG)显示的间期异常区、可能的症状区、硬化皮质和磁共振流体抑制翻转复原序列(MRI-flair像)上的高信号区等予以切除.结果 随访6个月~7年,本组均获Engel Ⅰ级控制,其中2例仍有先兆发作.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在脑穿通畸形病人中,致(癎)灶不仅涉及电生理异常区(包括术前VEEG及术中ECoG异常区),也可能涉及解剖异常区(包括术前MRI-flair像上的高信号区及术中所见硬化皮质).这些异常区的充分切除和功能区的确切保护为脑穿通畸形性顽固性癫(癎)的外科治疗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16.
美解眠诱发癫痫大鼠大脑皮质NO和SOD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癫痫大鼠脑中的一氧化氮(N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并探讨NO的氧化还原状态对癫痫的作用。方法:通过美解眠诱发致痫的大鼠模型,分别取癫痫发作时及癫痫发作刚停止时的大脑运动区皮质,匀浆后测定NO的含量和SOD活力。结果:癫痫发作组及癫痫发作刚停止组,大脑运动皮质的NO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癫痫发作组,脑内SOD活力反而下降,癫痫发作刚停止组,脑内SOD活性力明显升高,结论:癫痫发作组和短暂发作刚停止组,SOD活力/NO含量比值具有显著差异,这些结果支持NO的不同氧化还原状态在癫痫发作中起到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质子磁共振波谱(1 H-MRS)技术研究不同运动亚型原发性帕金森病(IPD)患者纹状体、额叶皮质运动区的变化,并比较其认知障碍的发生率,研究帕金森病认知障碍(PD-CIND)患者海马区的变化,探讨1 H-MRS在IPD诊断及分型诊断的价值。方法对70例IPD患者行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PDRS)运动障碍评分,并进行临床分型,依据主要运动症状分为震颤为主型IPD 38例、姿势异常、步态障碍(PIGD)型IPD 32例,同时对各运动亚型行蒙特利尔认知量表评分(MOCA),选出MOCA26分的PD-CIND患者共27例,无认知障碍IPD(MOCA≥26分)患者43例,健康对照组(HC)30例,对各组双侧纹状体,额叶皮质运动区、海马区行1 H-MRS检测,计算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NAA/CR)和胆碱复合物/肌酸(CHO/CR)的比值。结果震颤为主型IPD伴发认知障碍10例。PIGD型IPD伴发认知障碍17例,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IPD组纹状体、额叶皮质运动区NAA/CR比值较HC组明显下降(P0.05),震颤为主型IPD双侧纹状体、额叶皮质运动区NAA/CR比值高于PIGD型IPD(P0.05),PD-CIND组海马区NAA/CR比值低于IPD组及HC组(P0.05)。而各组CHO/CR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PD患者双侧纹状体、额叶皮质运动区NAA/CR比值降低,尤以PIGD型IPD下降明显,同时震颤为主型PD认知障碍伴发率低于PIGD型,而IPD患者海马区NAA/CR比值降低,尤以PD-CIND患者下降明显,1 H-MRS有助于IPD的诊断及分型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种技术联合评估在运动区致灶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疑为运动区致灶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f MRI-bold、Wada试验和SEEG功能区测定均显示运动区向对侧转移,SEEG脑电图显示病侧运动区起源的致灶,手术将病侧致区及运动区一并切除。结果术后运动功能无损害。随访15个月,癫无发作。结论对于运动功能已经转移的运动区起源的癫,可考虑手术将解剖上的运动皮质及致灶一并切除,以达到治愈癫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点。方法对794例脑卒中病例中90例继发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卒中后癫痫的发生率为11.3%,发作类型以单纯部分性发作最多(42.2%),急性期癫痫发作占78.9%,恢复期癫痫发作占21.1%,卒中后癫痫的发生率在病灶部位间(皮质/皮质下)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卒中后癫痫的原因与病程和病变部位有关,卒中急性期继发癫痫者预后较差,急性期和恢复期继发癫痫均应给予正规的抗癫痫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应用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观察书写痉挛患者痉挛性书写脑功能区激活特点,探讨书写痉挛可能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fMRI组块设计,分别获得10例书写痉挛患者和10名年龄、性别匹配健康对照组执行默写、手写、笔写任务时的平均脑功能激活图,同时通过一般线性分析法产生“笔写减手写”及“笔写减默写”的差异脑功能图.结果 书写痉挛患者进行书写任务时,受累手对侧基底节区,特别是壳核(激活体素个数864),较健康对照组(激活体素个数54)显著激活;运动皮质(第一运动区、辅助运动区、运动前区)及同侧小脑较健康对照亦有明显激活;而进行手指写和默写任务时两组间差异并不明显;"笔写减手写"及"笔写减默写"差异脑功能图发现书写痉挛患者在除去手指写运动及语言处理相关影响后上述脑区仍有明显激活,健康对照组则皮质下结构激活消失,运动相关皮质激活亦明显减少.结论 书写痉挛患者执行笔写任务时上述脑区尤其皮质下结构异常激活与书写痉挛发生存在一定关联,基底节区及相应皮质-皮质下环路功能紊乱,可能在书写痉挛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