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细胞间黏附分子1作为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之一,在炎症早期介导白细胞与受损内皮细胞的紧密黏附.分析细胞间黏附分子1基因K469E多态性分布情况及吸烟与中国汉族人群心肌梗死患病率的关系.方法选择2002-10/2004-05济南中心医院心内科选择住院心肌梗死患者69例为患者组,男40例,女29例.选择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自愿者77人为对照组,男46人,女31人.两组对象均为汉族且无血缘关系.利用巢式聚合酶链技术对两组对象进行细胞间黏附分子1基因K469E多态性检测和对比分析.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进入结果分析心肌梗死患者69例,健康人77人.①基因型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患者组与对照组的KK+KE和EE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812,0.188;0.649,0.351,差异明显(x2=4.816,P=0.028,OR=2.326,95%CI1.084~4.992).②调整其他因素后,Logistic回归示K等位基因和吸烟均不同程度的增加了心肌梗死的患病危险性,同时吸烟与K等位基因之间对于心肌梗死的患病存在着一定的协同作用,而且高于吸烟和K等位基因单一作用(K等位基因P-0.041,OR=2.408,95%CI1.035~5.602;吸烟P=0.012,OR=3.028,95%CI1.270~7.732;K等位基因和吸烟协同作用P=0.002,OR=3.339,95%CI1.536~7.258).结论中国汉族人群中存在细胞间黏附分子1基因K469E多态性,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心肌梗死患者及正常人中的分布不同,K等位基因可能为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而且它与吸烟在影响心肌梗死发生危险性方面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G241R、K469E基因多态性分布,探讨基因多态性与其他多种暴露因素对汉族人群冠心病(CHD)的交互影响。方法应用序列特异性引物扩增(PCR-SSP)技术和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湖北地区汉族211例CHD患者和206名对照者的ICAM-1基因第241和469号编码氨基酸的多态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CAM-1基因多态性与CHD的相关性及多种因素间的交互作用。结果CHD组中K469E位点KK基因型和K等位基因显著高于对照组(55.5%vs44.7%,P〈0,05;74.9%vs67.7%,P〈0.05);基因型频率的相对风险分析发现,KK型患CHD的风险是EE型及KE型的1.542倍(OR=1.542.95%CI:1.048~2.26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本研究中高血压、糖尿病、吸烟、K469E多态性、甘油三酯及白细胞计数为CHD的危险因素。调整后,K469E多态性与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对冠心病发生的交互作用有显著意义,OR值分别为:KK-高血压21.02(95%CI:4.72~93.59,P〈0.01),KK-糖尿病26.89(95%CI:1.93~373.83,P〈0.01),KK-吸烟5.45(95%CI:1.74~17.03,P〈0.01)。本次研究未检出G241R多态性。结论ICAM-1 K469E多态性与CHD的易感性有关,469K等位基因可能是冠心病发病的重要易感基因,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或嗜烟者同时携带KK基因型会显著增加患冠心病的危险性。中国人群不存在G241R多态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ⅠCAM-1)基因第6外显子K469E多态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120例脑梗死患者和102例健康对照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其多态性并确定基因型.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ⅠCAM-1基因K469E携带的EE基因型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χ2=8.03,P<0.01),等位基因E/K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研究显示ⅠCAM-1基因K469E携带的E等位基因的频率在脑梗死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而K等位基因的频率则低于对照组,提示E等位基因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K等位基因则有保护作用;脑梗死组EE基因型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EE基因可能为脑梗死的一个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细胞间黏附分子-1 469K>E及241G>R多态性位点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及其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197例湖北地区健康汉族人及1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巢式PCR),对每个个体的基因型进行鉴定。同时采用酶法、免疫比浊法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研究对象血脂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进行检测。结果:两组间除性别、年龄及体重指数无明显差异外,其他各项指标(吸烟、血脂、细胞间黏附分子-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41 R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分别为0.04及0.03,因其频率太低,无法建立其与血脂及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联系;469K>E位点,急性心肌梗死组稀有等位基因E的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549,P=0.033),KK、KE、EE三种基因型在两组中的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χ=6.313,P=0.043),且两组中KK、KE、EE三种基因型三酰甘油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细胞间黏附分子-1 469E等位基因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三酰甘油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升高有关,可能是该地区人群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5.
背景:原发性高血压是脑出血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提示可能拥有共同的遗传易感基因。与血压水平或高血压相关的基因可能通过血压或其他途径在脑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探讨α-adducin基因G460W多态性与脑出血的相关性。设计: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454例初发脑出血患者,脑出血均由CT和MRI诊断,按年龄、性别匹配454例对照。脑出血病例与对照组均进行基因分型,并通过心脑血管病标准问卷调查、血生化指标测定收集脑出血传统危险因素的信息。主要观察指标:α-adducin基因G460W多态性由PCR判定。结果:脑出血病例组α-adducin基因G460W频率高于对照组(82.2%比76.0%,P=0.02)。多元Logistic回归调整了高血压后,α-adducin基因G460W等位基因携带者与非G460W携带者相比OR为1.41(95% CI,1.04~1.91);调整高血压、过量饮酒和低血清胆固醇等多项脑出血传统危险后,α-adducin基因G460W多态性和脑出血的关联关系依然存在(OR,1.38;95% CI 1.01~1.88)。结论:α-adducin基因G460W多态与脑出血存在关联关系,G460W等位基因与脑出血患病危险的增高有关。这种关联关系独立于高血压和脑出血传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 1A1(CP1A1)和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及其交互作用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 方法:实验于2004—11/2005—05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了135例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和138例正常老年人细胞色素P450 1A1基因和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分布特征。 结果:阿尔茨海默病组135例,健康对照组138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细胞色素P450 1A1等位基因m1,m2频率: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组分别为63%,37%,对照组分别为65.1%,31.9%,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显著性(r=1.605,P〉0.05)。②些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组载脂蛋白Eε4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10.74%,5.80%,χ^2=4.41,P〈0.05,OR=1.95),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组和对照组各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研究对象按携带载脂蛋白E84状况分层后,在带有ε4等位基因的人群中,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组细胞色素P450 1A1m2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7.4%,2.2%,r=6.825,P=0.009),患病风险增加3.417倍(OR=3.417)。 结论:细胞色素P450 1A1基因MSP1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无明显关联。但在携带有载脂蛋白讲基因型的个体,细胞色素P450 1A1m2等位基因可能是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基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陕西省汉族人群miR-149基因多态性的分布情况及其与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stroke,IS)的关系。方法缺血性脑卒中组357例,对照组373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进行基因分型。比较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及其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结果受试者携带CC基因型比携带TT基因型[(0R(95%CI):1.739(1.088-2.781),P=0.020]患IS的风险要高。或至少携带一个C等位基因的受试者比携带T等位基因的受试者更易患IS[OR(95%CI):1.243(1.003-1.539),P=0.046]。CC基因型患者血浆叶酸水平低于TT基因型患者。结论在汉族人群中,microRNA-149C〉T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深圳市汉族人群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基因469E/K多态性及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启动子-174G/C多态性在脑梗死中的基因分布及其相互作用。方法:收集92例脑梗死患者和110例健康对照,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的方法确定其基因型。结果:脑梗死组KK基因型和CC基因型较对照组明显增高。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KK和CC基因型双纯合子人更易发生脑梗死。结论:ICAM-1基因469E/K多态性与IL-6基因启动子-174G/C多态性在脑梗死中有协同作用。基因型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决定了脑梗死的遗传易感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基因469K/E多态性与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的相关性.方法 对231例冠心病患者采用多聚酶链反应分析ICAM-1基因469K/E多态性.并根据基因型分两组,即ICAM-1基因KK KE型组(n=86)和EE型组(n=145),比较两组MI发病率、心血管病传统危险因素等指标的差异,以评价MI的危险因素.结果 KK KE型组MI、糖尿病发病率明显高于EE型组(P<0.01).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调整年龄、性别、吸烟、心血管病家族史、总胆固醇、糖尿病后,KK KE型组患MI的风险性是EE型组的3.42倍(P<0.01).而在回归中引入高血压病自变量后,KK KE型患MI的风险性下降(OR=3.03,P=0.03),进一步引入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自变量后,ICAM-1基因型与MI间不再存在相关性(P=0.23).结论 ICAM-1基因KK KE型是MI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可能通过改变血压和HDL-C水平影响MI发病.  相似文献   

10.
石玉枝  刘豹  霍建民  张薇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6):67-69,i0003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细胞因子家族白细胞介素1α,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基因多态性,探讨其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因易感性的关系。 方法:选择2004—03/2005-06哈尔滨医科大学收治的吸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资料88例为观察组,男52例,女36例;同期选择与观察组性别、年龄匹配的无血缘关系的汉族健康吸烟者96名为对照组,男61名,女35名.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及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细胞因子家族不同基因型和基因频率两组观察对象中的分布。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88例,健康吸烟者96名,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白细胞介素1ra RN2等位基因和RN2/2基因型的分布频率较健康吸烟组明显增加(0.307,0.151;0.125,0.042,P〈0.05):白细胞介素1ra RN2纯合子和白细胞介素1ra RN2等位基因携带者发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3.286(95%可信区间:1.006-10.733)和2.555(95%可信区间:1.538~4.224)。②等位基因白细胞介素1βB2和白细胞介素1βB2纯合子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中明显增加,与健康吸烟组差异有显著性(0.568,0.396;0.295,0.167,P〈0.05)。白细胞介素1βB2纯合子和白细胞介素1βB2等位基因携带者发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对危险度(OR值)分别为2.097(95%可信区间:1.035~4.246)和2.088(95%可信区间:1.326-3.043)。③白细胞介素1α串联重复顺序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分布在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结论:与白细胞介素1α基因多态性不同,等位基因白细胞介素IRN2和白细胞介素1βB2的基因多态性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易感性。等位基因白细胞介素1βB2、白细胞介素1RN2可能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E一选择素基因rs5361A/C、rs5355C/T两个等位基因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原发性高血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09例和368例,同时选取维吾尔族、汉族正常对照组300例和349例,采用TaqMan探针法对E选择素基因的2个等位基因多态性rs5361A/C、rs5355c/T进行检测。【结果】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原发性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中rs5361A/C基因多态性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而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原发性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中rs5355C/T基因多态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E一选择素基因rs5355C/T等位基因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原发性高血压均无显著相关性,E一选择素基因rs5361C/T等位基因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原发性高血压均显著相关,E一选择素基因rs5361等位基因CC型可能是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独立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2.
背景: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是核受体超家族的成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密切相关。目的: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C161→T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相关关系。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内科,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心内科,华中科技大学人类基因研究中心,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老年病研究所。对象:所选对象均来自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2002-06/2005-12住院患者及至门诊体检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组共203例,汉族,男129例,女74例,平均年龄(65&;#177;11)岁,有15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无病变和冠状动脉狭窄〈50%的患者43例,冠状动脉狭窄〉50%的患者113例,对照组:共89例,男56例。女33例,汉族,平均年龄(59&;#177;9)岁,为本院例行体检的健康人群。确认各组人群之间无血缘关系。方法:本实验于2002-06/2005-12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完成。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及限制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分析无血缘关系汉族人群(包括89例正常健康人,203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C161→T基因多态性;结合放射免疫技术、冠状动脉造影,以及临床常规生化检测指标,综合分析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及不同基因型与临床资料、生化指标的关系,并对不同基因型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危险性进行评价。主要观察指标:参与者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及不同基因型与临床资料、生化指标的关系及血脂、血糖、空腹胰岛素、体质量指数等。结果:203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和89例对照组均参与基因多态性分析,得出了不同的基因分布频率。①正常组T等位基因频率为0.213,C等位基因频率为0.787;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组T等位基因频率为0.192,C等位基因频率为0.808;两组间基因型频率及C、T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存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组以CC基因型为主,与T等位基因携带者(CT+TT)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T等位基因携带者(OR:0.56,95%CI:0.24~0.6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危险性低于CC基因型(OR=1.92,95%C/:1.09~2.54)。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中CC基因型载脂蛋白B明显高于T等位基因携带者(CT+TT)(P〈0.05),胰岛素抵抗指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C161→T的置换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之间有重要的相关性,T等位基因携带者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危险性较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多态性性与吉林汉族人群脑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收集120例患有脑血栓形成的吉林汉族患者和102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其基因型,用以研究一氧化氮合酶G894T基因变异在两组中的差异。结果eNOS的基因多态性在脑血栓形成组和对照组中的差异有显著性,经调整后的OR值为2.16(95%CI:1.12—4.16,P〈0.05)。T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中也存在着显著性差异,经调整后的OR值为2.08,(95%CI:1.17—3.71,P〈0.05)。结论eNOS基因G894T多态性与吉林汉族人群脑血栓形成的发病具有相关性,T等位基因可能是脑血栓形成发病的遗传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检测中国裕固族、藏族和汉族3个民族人群血液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基因K469E(A/G,rs5498)和K56M(A/T,rs5491)的基因多态性及血浆中可溶性ICAM-1(sICAM-1)水平,分析其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不同民族人群中的分布,探讨ICAM-1基因2个多态性位点对血浆中sICAM-1水平的影响。采集327例裕固族、400例藏族及126例汉族人群EDTA抗凝静脉血,采用大量全血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DNA,以PCR-RFLP进行DNA多态性分析,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在凝胶扫描成像系统下判断基因型,DNA测序确定基因序列,比较ICAM-1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不同群体中的分布,通过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检验群体代表性。采用人ICAM-1 ELISA试剂盒检测各民族人群血浆中sICAM-1水平。结果表明,DNA测序与PCR-RFLP分析结果一致。本研究检测到裕固族、藏族及汉族3个民族ICAM-1基因K469E位点KK、KE、EE 3种基因型,但它们的分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K、E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裕固族和藏族分别与汉族群体之间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K56M位点在3个民族中只检测出KK、KM 2种基因型,尚未检测到MM基因型;2种基因型和K、M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裕固族与汉族群体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民族人群ICAM-1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无明显性别比例和年龄分布差异,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P>0.05)。ICAM-1 K469E位点含K等位基因个体的sICAM-1血浆水平〔(253±122),(185±97)μg/L)〕高于不含K等位基因的个体〔(145±110)μg/L,P<0.01〕。ICAM-1 K56M位点含KK基因型的个体的sICAM-1血浆水平〔(253±122)μg/L〕高于KM基因型的个体〔(168±103)μg/L,P<0.01〕。裕固族和藏族群体中sICAM-1血浆水平〔(224±800),(214±111)μg/L〕高于汉族群体〔(175±125)μg/L,P<0.05〕,两两比较显示,裕固族与汉族群体及藏族与汉族群体中sICAM-1血浆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裕固族、藏族和汉族人群的ICAM-1 K469E和K56M 2个氨基酸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均以KK/KE型、KK型和K等位基因为主,且裕固族和藏族的高于汉族,性别年龄间无明显差异,本研究对象中的ICAM-1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具有群体代表性。ICAM-1基因K469E和K56M多态性影响血液中sICAM-1的血浆水平。K469E基因的K等位基因可能是某些疾病遗传危险因素,而K56M基因的M等位基因可能是其遗传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综合评价中国人群β—Fg-455G/A基因多态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关系。 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k)、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Medline 1994--01/2005-12相关文献,纳入内容涉及β-Fg-455G/A基因多态的基因型频率和(或)等位基因频率的独立病例对照研究,去除重复报告、数据描述不清无法利用的文献。按上述要求初步筛查文献为12篇,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检验后纳入Meta分析文献为10篇。累积病例组1270例。对照组1302例。以病例组和对照组基因分布OR值为效应指标,应用RevMan4.2软件对各研究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和数据合并。 结果:数据合并结果显示。病例组GA+AA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A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总体效应检验:P=0.01,OR=1.44,95% CI=(1.09-1.91);P〈0.001,OR=1.47,95%CI=(1.19~1.82)。 结论:中国人群β-Fg-455G/A基因多态的GA+AA型与缺血性脑卒中呈正相关,即455G→A突变与缺血性脑卒中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DNA损伤修复基因RAD51和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ERCC2)/着色性干皮病基因(XPD )ERCC2/XPD以及Bcl-2结合抗凋亡基因1(BAG-1)基因多态性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取100例非小细胞肺癌病例和80例正常对照。选取ERCC2/XPD Lys751Gln和RAD51 codon 135以及BAG-1codon 324基因多态性为研究位点,以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进行多态性检测,应用Logistic回归计算OR值及95%CI,比较不同基因型与非小细胞肺癌发病风险的关系,并分析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结果与野生基因型C/C型相比,携带ERCC2/XPD C/A基因型和A/A基因型者患非小细胞肺癌的OR分别是1.53(95%CI:1.15~3.32)和0.58(95%CI:0.15~2.39);与野生基因型G/G型相比,RAD51 G/C基因型者患NSCLC的OR是1.03(95%CI:1.06~2.29)。与野生基因型C/C型相比,携带BAG-1C/T基因型者患NSCLC的OR是1.28(95% CI:1.08~2.74);ER-CC2/XPD C/A和A/A基因型多态性与淋巴结转移状态有相关性(P=0.038,OR=2.26,95%CI:1.69~3.59);与远处转移几率的相关性更好P=0.005,OR=2.47,95%CI:1.38~4.24)。BAG-1 codon 324 C/T型,RAD51 codon 135 G/C型基因多态性与淋巴结转移状态有相关性(P=0.042,OR=2.57,95%CI:1.62~4.44和P=0.049和OR=2.86,95%CI:1.39~3.62)。结论 DNA损伤修复基因ERCC2/XPD和RAD51以及BAG-1基因多态性增加了非小细胞肺癌发生的风险,ERCC2/XPD和RAD51以及BAG-1基因多态性改变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背景:诸多研究认为血管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基因多态性与心、脑、肾疾病存在相关性,但eNOS—Glu298Asp与中国老年人心肌梗死的关系是否相关尚不明确。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研究。目的:探讨老年人血管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Glu298Asp多态性的分布,及其与老年心肌梗死的关系。地点、对象和方法:37例老年心肌梗死患者为病例组,均为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20例既往无高血压史者为病例亚组;172例本院体检中心复检者(对照组),其中92例既往无高血压者为对照亚组,分别检测病例组和对照组的身高、体质量、空腹血脂等指标,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检测eNOS基因Glu298Asp多态性。主要观察指标:4组老年人eNOS基因Glu298Asp多态性及298Asp等位基因频率。结果:病例组Glu/Asp基因型高于对照组(32.43%和18.02%),两组eNOS基因Glu298Asp多态性构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3.87,P&;lt;0.05)。病例亚组Glu/Asp基因型(35.00%)高于对照亚组(10.8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7.43,P&;lt;0.01)。病例组298Asp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病例亚组298Asp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亚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6.82,P&;lt;0.01)。结论:eNOS基因Glu298Asp多态性在中国老年人群中存在,Glu/Asp基因型和298Asp等位基因可能是中国老年人心肌梗死的遗传易感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因多态性与广东地区汉族人群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SAD)发病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检测44例SAD病人及45例正常老年人(对照组)TNF-α基因的TNF—α1及TNF-α2等位基因频率。按比值比(odds ratio,OR)作疾病关联分析。结果:SAD病人TNF-α2基因频率为0.18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078(OR=2.635,P=0.039);而SAD病人TNF—α1基因频率为0.81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922(OR=2.635,P=0.039)。结论:广东地区汉族人群中。TNF-α基因多态性与SAD有关联,TNF-α2等位基因与SAD的易感性有关,TNF-α1等位基因对SAD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证型血瘀证、痰浊证、非痰浊血瘀证汉族男性冠状动脉粥性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发墒与ABCA1基因多态性相关性。方法:①选择2003-01/2005-07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血管内科和中医内科就诊的120例男性冠心病患者,选取典型血瘀证22例,痰浊证23例,非痰浊血瘀证22例。均经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证实。另选本院健康工作人员20名为健康对照组,排除血缘关系,且各组年龄,身高、血压差异不明显(P〉0.05)。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②用基因组试剂盒提取血液中DNA,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结合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ABCA1基因型。同时检测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同醇。③组间中医证型、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使用,检验;血脂指标与证型及基因型在的比较分析采用多因索方差分析方法。相关基因、危险因素与冠心病证型的相关性用多项Logistic模型分析.遗传平衡检验采用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结果:冠心病患者67例和健康者20名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中国汉族87例受试者中RR,RK,KK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2.18%,42.53%,25.28%,等位基因R,K的频率分别为0.53和0.47。经检验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达到了遗传平衡,具有群体代表性。②健康对照组与冠心病患者在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构成比两方而差异明显(P〈0.01)。血瘀证、痰浊证冠心病患者219KK基因型及K等位基因频率明显低于非痰浊血瘀证患者、健康对照组(P〈0.05,0.01)。血瘀证、痰浊证与基因型相关性分析显示KK基因型OR〈1。③对血瘀证及痰浊证冠心病患者各基因型间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分析结果表明,RR和RK基因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低于KK基因型(P〈0.05,0.01),各基因型高密度脂蛋白胆同醇水平呈现RR→RK→KK的递增趋势。进一步多项Logistic分析显示,在α=0.05水平,RR和RK基因型为血瘀证、痰浊证发病的危险因索(P〈0.05或P〈0.01,95%CI不包含1)。结论:①ABCA1基因K等位基因可能是中国汉族男性冠心病发病的保护基因。②携带K等位基因的患者岛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高。③ABCA1基因K等位基因可能是冠心病痰浊证、血瘀汪的保护网索。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中国江苏地区汉族人群载脂蛋白(apo)A5c.553G〉T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及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分别检测201例冠心病患者和222名健康对照者apoA5c.553G〉T多态性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并采用生化方法检测研究对象的血脂水平。结果健康对照组和冠心病组apoA5基因c.553G〉T位点GG、GT、TT基因型分别为91.89%、8.11%、0%和82.58%、16.92%、0.50%(Χ^2=9.257,P=0.010);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05%和8.96%(Χ^2=8.481,P=0.004)。冠心病组T等位基因携带者血清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水平分别为(2.17±1.05)mmol/L和(5.16±0.95)mmol/L,均明显高于GG基因型人群(t=3.194和3.022;P=0.002和0.003)。此外,T等位基因携带者患冠心病的风险较G等位基因携带者高出2.39倍(OR=2.39,95%CI 1.31~4.37,P=0.005),经Logistic多元回归校正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高血压、吸烟史、糖尿病史其他冠心病危险因素后,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OR=2.25,95%CI1.18~4.30,P=0.014)。结论江苏地区汉族人群apoA5C.553G〉T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并影响血清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