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反义寡核苷酸对胰腺癌裸鼠原位种植瘤模型淋巴管及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建立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裸鼠原位种植瘤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A组)、错义对照组(B组)和反义VEGF-C干预组(C组),每组10只,寡核苷酸用量为每次10 mg/kg体重,隔日1次,每周3次,共3周。建模4周后,处死动物,留取血清和瘤体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反义VEGF-C干预对VEGF-C分泌水平及种植瘤淋巴管和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A、B和C组血清VEGF-C的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237.5±41.5)、(221.5±52.3)、(108.6±14.9)ng/L,C组较A、B组明显为低(P<0.01);3组种植瘤内淋巴管密度分别为13.8±2.1、12.4±1.9和4.2±1.6,C组较A、B组显著减少(P<0.01);3组种植瘤内微血管密度分别为27.5±8.7、25.9±4.2和19.4±5.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反义寡核苷酸干预可以显著降低胰腺癌裸鼠原位种植瘤模型VEGF-C的表达水平,并对其淋巴管生成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肿瘤的淋巴管生成及其调节因子的表达是近年的研究热点。文中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表达促进乳腺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道转移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C( VEGF- C)、淋巴管密度( LMVD)与结肠癌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44例原发结肠癌 VEGF- C和 VEGF受体- 3( VEGF R- 3)表达,计数 LMVD,分析上述指标与临床病理指标和预后的关系.结果本组结肠癌 VEGF- C阳性表达率为 43.2%( 19/44), LMVD为 10.14± 4.19. VEGF- C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 P=0.003)、淋巴结转移( P=0.002)和 Dukes分期( P=0.001)相关. LMVD与淋巴结转移( P=0.001)和 Dukes分期( P=0.001)相关. VEGF- C表达阳性组 LMVD为 11.34± 4.83,高于 VEGF- C表达阴性组的 9.24± 3.48,但 VEGF- C与 LMVD无相关性( P=0.105). VEGF- C阳性组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组( P=0.0225), LMVD阳性组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组( P=0.0036).远处转移( P=0.0004)、淋巴结转移( P=0.021)和 LMVD( P=0.0469)可以作为结肠癌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 VEGF- C和 LMVD对于判断结肠癌侵袭性和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 LMVD可以作为判断结肠癌预后的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检测微淋巴管、微淋巴管密度(L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对结直肠癌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5′-核苷酸酶(5′-Nase)组织化学、SABC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和RT-PCR检测80例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及30例结直肠正常组织的微淋巴管、LMVD和VEGF-C的表达,并随访、记录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和生存资料,分析其相关性。结果(1)结直肠癌、癌旁、正常结直肠组织的微淋巴管均被染成棕黄褐色。结直肠癌组织微淋巴管管腔封闭或无腔,为无功能淋巴管;癌旁组织微淋巴管丰富,管腔大,为功能性淋巴管。(2)癌旁组织LMVD为9.76±2.85,明显高于结直肠正常组织的5.49±.43(t=8.220,P<0.01);也高于癌组织的2.13±0.96(t= 15.118,P<0.001)。(3)结直肠癌VEGF-C蛋白表达阳性率(48.8%)和相对表达量(1.09±1.20)明显高于正常结直肠组织(0和0),与VEGF-C mRNA表达一致;且VEGF-C表达与LMVD相关。(4) LMVD、VEGF-C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大小、大体组织学类型无关(均P>0.05);与Dukes分期(P<0.0001、P=0.0234)、淋巴结转移(P<0.0001、P=0.0059)和生存期(P<0.0001、P<0.0001)密切相关。LMVD还与分化程度(P=0.0168)和肝肺血行转移(P=0.0088)相关。结论结直肠癌癌旁微淋巴管为功能性淋巴管;癌旁的功能性微淋巴管和增高的LMVD及肿瘤VEGF-C表达,可作为结直肠癌淋巴管生成的形态学特征、分子表型和判断结直肠癌患者淋巴转移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胆管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及微淋巴管密度(MLVD)与胆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47例胆管癌、40例近癌的非癌胆管及15例正常肝外胆管组织中VEGF-C的表达和D2-40标记的MLVD。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胆管癌组织中VEGF-C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近癌的非癌胆管和正常胆管组织(均P<0.05),胆管癌和近癌的非癌胆管组织中MLVD明显高于正常胆管组织(均P<0.05);VEGF-C的表达以及MLVD与胆管癌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且MLVD还与胆管癌分化程度有关(P<0.05);VEGF-C阳性胆管癌组织MLVD明显大于其阴性胆管癌组织(P<0.05),且VEFG-C表达与MLVD呈正相关(r=0.615,P<0.05);VEFG-C阴性表达患者预后明显优于其阳性表达患者,复发者胆管癌组织中的MLVD明显高于无复发者(P<0.05),且MLVD与患者生存期呈负相关(r=-0.542,P<0.05)。结论:VEGF-C的表达和MLVD与管癌淋巴结转移、预后密切相关,VEGF-C可能是预测胆管癌淋巴结转移的有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胰腺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志功  朱化刚 《消化外科》2005,4(2):149-152
实体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有赖于血管生成(angiogenesis)。在众多促血管生成因子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目前已知最重要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外分泌胰腺癌侵袭性强,很早即有局部淋巴结转移,确诊时仅有10%~15%的病人可行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促进胃癌淋巴管生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与胃癌淋巴管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从人胃癌旁正常组织中扩增人VEGF-D全长cDNA,经T-A克隆酶切鉴定及测序得到完整的序列后,亚克隆并构建pEGFP/VEGF-D真核表达载体,转染低表达VEGF-D的胃癌细胞株SGC7901,通过体外G418抗生素筛选得到高表达VEGF-D的肿瘤细胞克隆,用这种高表达VEGF-D的胃癌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用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盐受体(LYVE-1)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肿瘤淋巴管密度和形态。结果对照组和转染pEGFP/VEGF-D组肿瘤的重量分别为(1.13±0.40)g和(2.24±0.82)g,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组织内的淋巴管密度分别为2.89±1.32和5.74±1.3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周边肿瘤组织存在扩张的功能性淋巴管。结论VEGF-D在胃癌中可能通过主动促进淋巴管生长来促进肿瘤生长和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肿瘤血管生成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12  
目的 评价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通过对近年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肿瘤血管生成方面的相关文献回顾,总结VEGF研究的进展,介绍抗血管生成治疗在肿瘤生物治疗中的作用。结果 血管生成在肿瘤生长中的重要地位已经被证实。在众多的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因素中,VEGF起到最基础和最关键的作用。针对VEGF的抗肿瘤血管生成的治疗已取得了很大进展,包括应用VEGF抑制剂、腺病毒介导的基因治疗等。结论 VEGF是主要的促进肿瘤血管生成的物质,针对VEGF的抗血管生成治疗可能给恶性肿瘤的治疗带来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AA、PDGF-BB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直肠癌组织(直肠癌组)和30例正常组织(对照组)中VEGF-C、PDGF-AA和PDGF-BB的表达。应用D2-40检测直肠癌中微淋巴管密度(LMVD),并做相关统计分析。 结果VEGF-C、PDGF-AA和PDGF-BB在直肠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VEGF-C:63.3% vs 3.3%,P<0.05;PDGF-AA:40.0% vs 13.3%,P<0.05;PDGF-BB:55.0% vs 6.7%,P<0.05)。VEGF-C和PDGF-BB在淋巴结阳性组的阳性表达率较淋巴结阴性组均显著升高(VEGF-C:86.4% vs 50.0%,P<0.01;PDGF-BB:77.3% vs 42.1%,P<0.05),但PDGF-AA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无关(54.5% vs 31.6%,P>0.05)。直肠癌中淋巴结阳性组的LMVD高于淋巴结阴性组[(13.11±2.01)/mm2 vs (8.13±2.99)/mm2,P<0.05],VEGF-C、PDGF-AA和PDGF-BB阳性表达组的LMVD高于阴性表达组[VEGF-C:(12.06±2.20) /mm2 vs(6.32 ±2.41) /mm2,P<0.05;PDGF-AA:(11.89± 2.46)/mm2 vs (8.67±3.67)/mm2,P<0.05;PDGF-BB:(12.19±2.22) /mm2 vs(7.33 ±3.02)/mm2,P<0.05]。直肠癌中VEGF-C、PDGF-AA、PDGF-BB三者的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VEGF-C vs PDGF-AA:rs=0.366,P<0.05;VEGF-C vs PDGF-BB:rs=0.650,P<0.05;PDGF-AA vs PDGF-BB:rs=0.320,P<0.05)。 结论淋巴管生成是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原因之一,VEGF-C、PDGF-AA和PDGF-BB均参与直肠癌淋巴管生成,进而促进淋巴结转移,且三者可能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针对VEGF-C、PDGF-AA、PDGF-BB的联合用药可能更利于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防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胰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u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计数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光镜下对VEGF阳性细胞评分及TAMs计数进行分析。结果胰腺癌组织中VEGF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1);淋巴结转移组VEGF的表达和TAMs计数较未转移组明显增高(P〈0.05);VEGF的表达与胰腺癌临床病理分期无明显关系(P〉0.05);TAMs计数与胰腺癌临床病理分期有明显关系(P〈0.01);VEGF的表达与TAMs计数呈正相关(r=0.663,P〈0.01)。结论VEGF和TAMs的表达均与胰腺癌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C(VEGF C)在胃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VEGF CmRNA在 5株胃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 ,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 ,检测 63例接受根治性切除手术病例的胃癌组织标本VEGF C蛋白的表达。结果 VEGF CmRNA表达于胃癌细胞株MKN 45、SGC 790 1及AGS。VEGF C蛋白则在 5 2 .4%(3 3 /63 )的病例中呈阳性表达。在伴淋巴结转移的胃癌中 ,VEGF C表达较无淋巴结转移者更显著 (P <0 .0 1)。同时 ,VEGF C表达与淋巴管浸润和TNM分期密切相关 (P <0 .0 1) ,但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位置、Lauren分型、浸润深度和血管浸润均无明显相关。结论 VEGF C的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94例大肠癌组织标本中VEGF-C的表达,同时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其mRNA在4株大肠癌细胞株中的表达。结果VEGF-C在53.2%的大肠癌患者中呈阳性表达;VEGF-C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中的表达,与阴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EGF-C的表达与淋巴管浸润和Dukes分期密切相关(P<0.01),但与年龄、性别、肿瘤的位置、浸润深度和血管浸润均无明显相关。VEGF-CmRNA表达于大肠癌LoVo及LoVo-5-Fu耐药细胞株。结论VEGF-C的表达可能参与肿瘤淋巴管生成,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肾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肾细胞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转移、分期、病理类型及预后的关系。采用抗VEGF的多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染色(LsAB法)研究61例肾癌组织切片。结果显示:459%(28/61)的肾癌VEGF表达阳性,淋巴结和(或)血行转移的VEGF表达率(778%)明显高于非转移者(326%,P<001);阳性表达者五年生存率(291%)明显低于阴性表达者(846%,P<001);Ⅰ、Ⅱ期阳性表达低于Ⅲ、Ⅳ期(P<005);但与性别、年龄及肿瘤的病理类型无关。VEGF除在癌细胞胞浆和胞膜表达外,尚表达于肿瘤基质血管和邻近肿瘤的正常肾小管胞浆、肾小球和血管内皮及血管平滑肌胞膜。认为VEGF除由肿瘤细胞合成外,可能尚表达于邻近肿瘤的正常肾小管胞浆,VEGF表达有助于肾癌预后判断及指导治疗,VEGF可能是肿瘤血管的良好标记物,设法抑制VEGF可望成为肾癌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胰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与微血管生成和血管侵犯之间的联系,以及其临床意义和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36例胰腺癌切除标本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VEGF-C)的表达;通过CD34染色测定其微血管密度(MVD)。结合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分析MVD、VEGF、VEGF-C表达与病人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胰腺癌组织中的MVD为44.04±12.80,VEGF阳性组MVD(49.95±9.57)显著高于阴性组(30.6±18.24)。VEGF的阳性率为69.4%(25/36),发生胰外侵犯组的阳性率为83.3%(20/24),UICC临床分期Ⅲ~Ⅳ期组的阳性率为92.9%(13/14)。VEGF-C的阳性率为55.6%(20/36),淋巴转移组的VEGF-C阳性率为83.3%(10/12),UICC临床分期Ⅲ~Ⅳ组阳性率为85.7%(12/14)。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VEGF、VEGF-C阳性组的预后较差(P<0.05)。结论:胰腺癌的MVD显著升高,VEGF在胰腺癌中的高表达可反映肿瘤微血管生成状况,与胰腺癌的胰外侵犯及UICC临床分期之间有显著意义,故可作为判断预后的依据;VEGF-C与淋巴转移和UICC临床分期相关,也是判断预后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肝细胞癌中内皮抑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中内皮抑素和VEGF的表达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000年1月至2005年4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集的46例HCC切除标本中内皮抑素和VEGF的表达,分析它们与HCC发生、发展的关系.采用随机资料t检验、配对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LSD-t检验或Tamhane's-t检验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内皮抑素主要见于HCC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的细胞质.肿瘤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的平均光密度(MOD)分别为0.11±0.02、0.14-4±0.01、0.09±0.01,积分光密度(IOD)分别为(1.8±1.2)×10~4、(3.8±2.2)×10~4、(0.9±0.4)×10~4.肿瘤组织表达较癌旁组织弱,两者的MOD和IO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2,7.927,P<0.05).VEGF主要见于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的细胞质,肿瘤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的MOD分别为0.13±0.02、0.12±0.02、0.11±0.02,IOD分别为(5.4±3.1)×10~4、(3.9±2.5)×10~4、(3.0±3.0)×10~4,肿瘤组织表达较癌旁组织强,两者的MOD和IO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71,8.723,P<0.05).内皮抑素与术后复发时间呈正相关(r=0.669,P<0.05).VEGF不影响术后复发时间(t=0.892,P>0.05).结论 内皮抑素在肿瘤组织中表达增强,肿瘤组织表达较癌旁组织弱,与HCC预后有关,可作为HCC的预后判断指标.VEGF在肿瘤组织中表达增强,但无法作为HCC独立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6.
胰腺癌中血管形成因子和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CD3 4 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细胞间粘附分子 (ICAM 1)在胰腺癌(pancreaticadenocarcinoma ,PAC)组织、慢性胰腺炎组织 (chronicpancreatitis ,CP)中的表达及病理意义 ,明确血管形成在胰腺癌演化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Envission方法对 2 4例胰腺癌组织、2 4例慢性胰腺炎组织、7例正常胰腺组织 ,进行了CD3 4 、VEGF、ICAM 1的表达情况的检测。对CD3 4 阳性血管进行MVD计数 ,并结合胰腺癌的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癌组织 (4 7 2±9 4 )和慢性胰腺炎组织 (4 0 8± 7 93)中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9 85± 2 86 ) (P <0 0 1)。VEGF在正常胰腺组织中不表达 ,在胰腺癌组织中VEGF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和导管细胞的胞质中 ,在慢性胰腺炎组织中VEGF在叶间及叶内导管细胞均高表达。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 1在正常对照胰腺组织中未见表达 ,仅见于某些内皮细胞着色 ,在胰腺癌组织及慢性胰腺炎组织中 ,除内皮细胞高表达外 ,肿瘤细胞阳性表达亦较高 ,慢性胰腺炎中ICAM 1亦在叶间及小叶内导管细胞中高表达。结论 我们发现微血管形成及其调控因子、细胞粘附分子与慢性胰腺炎、胰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 ,在胰腺癌的演变中亦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抗血管形成治疗无论是对胰腺癌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胰腺癌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生长相关因子: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以及胰腺癌中PEDF和VEGF平衡关系的变化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1例胰腺癌标本,观察PEDF和VEGF在胰腺癌中的表达以及相应的微血管密度(MVD),并和肿瘤血管密度、肿瘤浸润深度、肿瘤大小、血管侵犯、肿瘤病理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等临床病理指标作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 PEDF/VEGF与MVD之间明显关系(P<0.01),PEDF/VEGF值大小与肿瘤病理TNM分期(P<0.01)、淋巴结转移(P<0.01)、远处转移(P<0.05)有密切关系.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51例患者根据PEDF/VEGF值是否大于0.5分为两组,其中PEDF/VEGF≥0.5组生存曲线明显高于PEDF/VEGF<0.5组(log-rank test,P<0.01).PEDF/VEGF比值(风险系数0.390;P<0.05)、淋巴结转移(风险系数3.38;P<0.01)、远处转移(风险系数3.447;P<0.01)是胰腺癌独立的预后指标.结论 PEDF/VEGF比值可较好反映胰腺癌中的血管增生;它与胰腺癌患者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相关,是胰腺癌重要的预后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8.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mRNA在肾细胞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20例肾细胞癌组织和癌周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mRNA的表达,有18例癌组织表达VEGFmRNA,表达率为90%;2例无表达。癌周组织仅有3例表达VEGFmRNA,表达率为15%,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果表明,VEGF在肾细胞癌的生长和进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通过诱导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和内皮细胞的增生,促进肿瘤生长。以VEGF作为靶分子的基因治疗将提高防治肾癌进展和转移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及微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67例胃癌患者组织标本,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胃癌组织中VEGF-C蛋白的表达.常规HE染色检测所有的淋巴结:在HE染色检查未发现癌转移灶的淋巴结标本中,免疫组化检测微转移病灶的存在情况。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VEGF—C与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以及淋巴结微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67例胃癌组织VEGF-C蛋白表达阳性46例(68.7%)。所有病例的淋巴结总数为902枚:HE染色检查未发现癌转移灶的淋巴结总数为358枚,免疫组化检出存在微转移病灶者16枚(4.5%)。有淋巴结转移组和微转移组的VEGF—C阳性表达率为81.3%(26/32)和88.9%(8/9),分别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的57.1%(20/35)和无淋巴结微转移组的46.2%(1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胃癌组织中VEGF—C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位置、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无相关性。结论胃癌组织中VEGF—C的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微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