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内皮细胞微粒(EMP)是内皮细胞在活化或凋亡时释放的脂质膜小囊泡, 其在内皮细胞损伤、促炎症反应及细胞与细胞之间信号传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一系列疾病中,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脓毒血症和恶性高血压等都有EMP的增高。动脉粥样硬化是很多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具有很高的主要死亡率和发病率。本文就EMP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作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2.
乳糜微粒作为肠源性富含甘油三酯脂蛋白及其残余物的主要来源,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发展。因此,减少乳糜微粒及其残余物有望成为降低心血管疾病残余风险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系统阐述乳糜微粒产生过程中的关键蛋白及其分子机制、中西医药物治疗进展,以期为动脉粥样硬化防治提供可靠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树突状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通过内皮细胞触发和持久炎症的慢性疾病。最近研究显示树突状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树突状细胞是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有关的有效抗原递呈细胞和免疫调节细胞。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缺氧、尼古丁和热休克蛋白等可导致内皮功能失调,从而影响树突状细胞的黏附和成熟。大量证据证明炎性/免疫活性斑块是导致急性冠状综合征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含有大量的树突状细胞和T淋巴细胞。他汀类药物和地尔硫卓能抑制树突状细胞刺激T细胞反应,从而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细胞粘附分子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单核细胞粘附子血管内皮细胞,并迁入内皮摄取脂质转化为泡沫细胞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早期事件,细胞粘附分子在介导单核细胞-内皮细胞粘附方面起着作用作用。  相似文献   

5.
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u PA)-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 PAR)系统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u PA)及u PA介导的S100A12/RAGE分别通过介导单核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及平滑肌源性泡沫细胞的形成,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其中S100A12/RAGE有望成为新型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作用靶点。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 PAR)裂解生成的su PAR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并可以预测冠心病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本文主要从以上两个方面分别介绍u PA-u PAR系统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是世界范围内的流行病,与动脉粥样硬化(As)等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长期高糖环境导致糖尿病患者体内蛋白质、脂肪酸等大分子物质经一系列复杂的非酶糖基化反应形成糖基化终末产物(AGE)。而糖化白蛋白(GA)是AGE的最主要形式,通过与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结合引起氧化应激、炎症、内质网应激等反应,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因此,深入探究GA致As机制对降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延缓疾病进程有重大意义。目前,现有相关研究已部分揭示其具体机制,本文就GA在A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巨噬细胞作为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中最主要的炎性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及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微粒作为细胞间信息传递的载体,不仅参与诱导巨噬细胞的极化,还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各个病理环节。现就动脉粥样硬化中巨噬细胞亚型及其衍生微粒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干预靶点。  相似文献   

8.
低密度脂蛋白自身免疫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同时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修饰低密度脂蛋白、自身抗体及其循环免疫复合物在体内均可检测出,且同疾病的程度相关。低密度脂蛋白及自身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可高效地引起细胞内胆固醇酯的堆积,并促进天然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表达和细胞因子合成增加,具一系列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9.
纤维蛋白原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作用王雪青,刘乃奎,董林旺,常英姿,唐朝枢,苏静怡(北京医科大学心血管基础研究所,北京100083)近年研究发现,纤维蛋白原(Fg)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种独立的危险因素,但是,有关Fg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作用的研究甚少。...  相似文献   

10.
甘油三酯代谢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高甘油三酯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关系过去的认识曾有争论,现已公认高甘油三酯(TG)血症是引起冠心病(CHD)的独立危险因素,高TG的结果是:在胆固醇酯转移蛋白(CETP)、肝脂酶(HL)作用下,引起小而密的低密度脂蛋白(sLDL)增加、高密...  相似文献   

11.
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发展中的表现及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动脉粥样硬化为一多因素性疾病,慢性炎症介导其发生、发展的全程.炎性反应可由血管内皮对慢性感染、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或其他因素的反应引起.机体炎症反应时释放的生物活性因子,不但可预示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性,而且还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的发病过程.炎症过程中具有标志性的因子已成为评价动脉粥样硬化稳定程度的具有预后意义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6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及高糖高脂组,每组再分3、6、9个月和12个月4个时段进行观察,每时段8只。对照组喂饲基础饲料,高糖高脂组喂饲高糖高脂饲料。放射免疫法及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外周血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游离脂肪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糖、空腹胰岛素及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C反应蛋白、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一氧化氮、内皮素1的水平;摘取主动脉及肝脏组织观察病理形态学变化;CD6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单核巨噬细胞观察其在动脉壁的浸润情况;苏丹Ⅳ特殊染色观察脂质在动脉壁的异位沉积情况;Tunnel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高糖高脂组大鼠甘油三酯、外周血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均升高,且内毒素、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内皮素1水平也明显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和一氧化氮水平明显降低;高糖高脂组大鼠3个月时即发生了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此时动脉内皮表面出现单核细胞黏附,且内皮细胞出现散在凋亡现象;6个月时肝脏出现纤维化,动脉内皮下脂质明显沉积,单核细胞在斑块内浸润,粥样斑块形成;同时动脉内皮及平滑肌细胞的凋亡明显加重;9个月时肝脏纤维化进一步加重,动脉壁粥样斑块内大量单核细胞浸润,部分斑块出现钙盐沉积,大部分内皮及平滑肌细胞发生凋亡;12个月时肝脏发展为早期肝硬化,动脉壁粥样斑块大片钙盐沉积,内皮及平滑肌细胞发生广泛且弥漫凋亡。结论高糖高脂膳食可诱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并伴有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及脂代谢紊乱和慢性炎症的发生。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直接或间接引起内皮细胞受损及功能紊乱,启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并随着脂质异位沉积及单核细胞浸润,加剧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G蛋白偶联受体5(TGR5)是近来发现的一种新的能调节炎症和代谢的膜受体。其激活后可以通过减轻炎症反应,抑制泡沫细胞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还可以促进NO、H2S等内源性气体信号分子产生,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此外,还可以减少肥胖、糖尿病等多种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发生。因此,TGR5有可能成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靶点。  相似文献   

14.
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symmetric dimethylarginine,ADMA)是一种内源性一氧化氮合酶(NOS)竞争性抑制剂,通过抑制NOS减少一氧化氮(NO)合成,导致血管内皮功能紊乱。ADMA是一种血管内皮功能失调的危险因子,也可能是一种前致动脉粥样硬化分子,同时还可能成为心血管疾病新的标志物。ADMA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备受众多学者的关注,同时对ADMA的研究也成为现在的研究热点。本文根据最新的研究对ADMA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是哺乳类动物细胞表达的一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近年研究发现,mTOR通路激活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机制,与炎症反应、脂代谢紊乱在致AS中可能存在协同作用。该文主要从mTOR通路的组成及生理调控机制,炎症、脂代谢紊乱对mTOR通路激活的影响,以及mTOR激活在炎症、脂代谢紊乱促泡沫细胞形成中的作用等几个方面加以综述,旨在对mTOR在AS中作用机制的了解,为临床上防治AS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斑块内血管生成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方法用高胆固醇饲料复制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15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3组:A组,阴性对照组,仅给普通饲料喂养,B、C组给高胆固醇饲料喂养3周,A组及B组肌注白蛋白(2μg/kg)(0d),C组肌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1652μg/kg),继续以前饲养方式3周处死动物,截取胸主动脉进行计量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测定不同组别不同时间点兔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浓度和血脂浓度。结果(1)斑块面积(A组0,B组1.81%±0.61%,C组24.12%±3.58%)、斑块周径(A组0,B组6.05%±1.62%,C组25.71%±1.97%)及斑块的最大厚度(A组0,B组0.06mm±0.002,C组0.16mm±0.007mm),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2)新生血管的密度(CD34阳性细胞数细胞数/mm2(cells/mm2)A组0,B组12.35±2.02,C组61.15±7.55)各组之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3)电镜显示:新生血管与动脉粥样斑块相邻,新生血管腔内可见淋巴细胞。(4)血清IL8浓度(+21d时A组[0.05±0.006]pg/ml,B组[0.808±0.308]pg/ml,C组[15.72±4.31]pg/ml)各组间相比有显著差异。(5)此时血清胆固醇浓度B,C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斑块内血管生成是动脉粥样斑块的重要病理特征,这个过程可能与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肺炎支原体脂质相关膜蛋白对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和诱导巨噬细胞凋亡的影响,初步探讨肺炎支原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方法用ELISA检测肺炎支原体脂质相关膜蛋白诱导体外培养的巨噬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IL-1β和IL-6的含量;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脂质相关膜蛋白诱导巨噬细胞的凋亡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经脂质相关膜蛋白作用的巨噬细胞NF-κB的激活和NF-κB抑制剂吡咯啉烷二甲基硫脲对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和诱导巨噬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脂质相关膜蛋白能促进巨噬细胞分泌高水平的TNF-α、IL-1β和IL-6和发生凋亡;并能使NF-κB从细胞浆中转位到细胞核内;吡咯啉烷二甲基硫脲能显著抑制巨噬细胞NF-κB的激活,且能抑制脂质相关膜蛋白诱导的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和发生凋亡。结论肺炎支原体脂质相关膜蛋白可通过激活NF-κB诱导巨噬细胞分泌前炎症细胞因子和促进凋亡,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动脉粥样硬化是在遗传与环境等多种因素作用下经过长期演进发展而形成的一类复杂疾病。在整个疾病的发展演进过程中,遗传因素决定表型出现的临界点,而环境因素决定个体在这个临界点内的危险度。在一些罕见病例,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可以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然而,即使这样一个病因明确的单基因病,其外显率仍然存在很大的差异。对这一现象可解释为相同的基因突变对不同个体携带者影响的程?...  相似文献   

19.
趋化因子是新近发现的一类蛋白质,它对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具有正向趋化作用。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也日见报道。然而,二者间有否必然的联系,目前尚未知晓。本文就趋化因子的结构特点、生物学特性以及其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损伤处可见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表达增强,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能通过调节核-巨噬细胞的一系列功能,影响胆固醇代谢,抑制高胆固醇血症家兔泡沫细胞形成及减少主动脉斑块面积。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关系密切,二者可以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