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文综述国外利什曼原虫低温保存研究概况,包括低温保存的技术和冻存效果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3.
以往对白蛉人工感染利什曼原虫均采用白蛉叮咬感染动物或病人皮肤损害处的方法,这种方法既不简便又昂贵,为此作者建立了一种快速而简便的新技术:将在37℃下连续培养的小鼠巨噬细胞接种不同种的利什曼原虫前鞭毛期。实验用的虫种为热带利什曼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巴西利什曼原虫巴拿马亚种、墨西哥利什曼原虫亚马逊亚种、墨西哥利什曼原虫墨西哥亚种以及恰加斯利什曼原虫等。媒介昆虫白蛉为静食白蛉与长须白蛉。  相似文献   

4.
利什曼原虫的培养,对于利什曼病的诊断、虫种鉴定以及抗原制备和开展免疫学等方面的研究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技术.国内的实验室常用的培养基有NNN培养基(NOVY-MC Neal-Nicollemedium三恩氏培养基)和199培养基(medium199)两种.经多年的实践证明,将国内的几种利什曼原虫的前鞭毛体转种入NNN培养基内并放置22℃~24℃内培养,需要放置10~12d左右才有显著的增长,故难以在短期内收集大量的前鞭毛体.199培养基虽有成品购买,随时可供配置使用,但当前鞭毛体直接转种入该培养基内后,原虫繁殖不佳,1w后虫体变圆,呈衰残型,因此,仅可供短期保存虫种之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感染杜氏利什曼原虫的病鼠肝、脾组织,保存在液氮内,分别在第3、30和240d以及120和370d复苏后把肝、脾组织块,接种NNN基内,前鞭毛体生长良好,在保存至第105和370d复苏的肝、脾组织块,接种背纹仓鼠腹腔后均获内脏感染。表明液氮保存感染利什曼原虫的动物肝、脾是一种良好的保种方法。  相似文献   

6.
7.
利什曼原虫的前鞭毛体寄生在媒介昆虫的内脏,它的无鞭毛体寄生在哺乳动物巨噬细胞的吞噬小体内。起初的治疗药物为五价锑或次黄嘌呤类似物。蛋白激酶对蛋白的磷酸化在细胞调节反应中起主要作用。最近报  相似文献   

8.
在厄瓜多尔,利什曼病临床症状除皮肤型和粘膜皮肤型外,还有许多临床表现,这种临床症状的多样性被认为是由于利什曼原虫虫种的多样性造成的。现已知厄瓜多尔有7种利什曼原虫,其中最常见的种是巴拿马利什曼原虫[L.(v.)panamensis]和圭亚那利什曼原虫[L.(v.)guyanensis],按世界卫生组织分类法将其归类为圭亚那复合体(guya-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了用杜氏利什曼、热带利什曼、墨西哥利什曼、砂鼠利什曼及蜥蝎的利什曼的前鞭毛体分别免疫家兔获得的抗血清,加入NNN培养基内,对上述5种利什曼前鞭毛体进行培养,观察前鞭毛体发生的形态变化。发现抗血清在培养基内能使同种利什曼的前鞭毛体形态发生明显的改变,原虫胞浆中出现颗粒,  相似文献   

10.
利什曼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为了寻找有效的疫苗成分,人们对利什曼原虫的抗原成分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研究表明,利什曼原虫抗原成分复杂,各种利什曼原虫间存在广泛交叉抗原,但仍存在种、期特异性抗原成分,为利什曼原虫的分类及利什曼病的特异诊断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找到一些具有诱导保护性功能的抗原。前鞭毛体表面多糖抗原及膜上具有蛋白酶活性的 gp68抗原对于原虫在宿主细胞内的寄生起重要作用,与原虫的毒力有关。但单纯多糖抗原没有诱导保护性的功能,相反却能加剧疾病的进程,而当其与膜上脂类结合成大分子糖脂时则具有良好的诱导抗感染保护的功能,为很有前途的一种可望成为疫苗的抗原成分。而原虫的分泌性抗原则可用于利什曼原虫的血清分型并具有一定的诱导保护性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报道肯尼亚首例热带利什曼原虫引起的皮肤利什曼病。从3例患者皮肤病变吸出物中分离出9株利什曼原虫。该3例中2例为美国儿童,9岁男孩和12岁女孩各1例,均出生并成长于肯尼亚,男孩未离开过肯尼亚,女孩7年来未  相似文献   

13.
我国利什曼原虫RAPD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我国不同疫区利什曼原虫分离株的RAPD分析。 方法 用 7种随机引物 ,扩增来自我国 3个疫区 (得自利什曼病患者、病犬及白蛉 )的利什曼原虫分离株和国际标准株 ,并将扩增产物进行聚类分析。 结果 ①来自我国山丘疫区及平原疫区的L d .分离株分别聚为两类 ,两者遗传距离较远 ;②来自新疆荒漠疫区、近荒漠疫区及平原地区的L d .XJ771、L d .XJ90 1和L d .XJ80 1聚在一类 ,表明它们的遗传距离较近 ;③山丘疫区虫株中来自病人和病犬的分离株区别不明显 ,两者同源性高 ,表明犬在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 ;④印度平原型标准株L d .DD8与我国平原疫区虫株聚在一类 ;⑤L infantum与我国山丘疫区的L d .分离株分属于两类 ;⑥L dJed与平原疫区L d .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近 ;⑦L infantum与L tropica最早聚合 ,遗传距离最近。 结论 我国不同疫区利什曼原虫分离株在基因水平上存有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从事利什曼原虫相关操作的实验室人员做好风险评估及生物安全防护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从利什曼原虫生物学背景资料、 实验活动可能产生的危害、 实验人员的相关风险分析等方面对利什曼原虫实验室生物安全进行初步的风险评估。结果 利什曼原虫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有利于建立利什曼原虫实验室标准操作程序, 从而有助于保护利什曼原虫相关实验人员。结论 利什曼原虫的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是利什曼原虫实验室活动安全的重要保障, 对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利什曼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诸多国内外研究显示, 除了犬以外, 其他动物也能感染利什曼原虫并可在利什曼病传播中起一定的作用。本文对犬之外的动物感染利什曼原虫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对于感染人类寄生虫的基因组研究计划主要针对七种主要人体寄生虫病:疟疾、利什曼病、非洲锥虫病、美洲锥虫病、弓形虫病、血吸虫病和丝虫病。本文介绍了利什曼原虫基因组研究计划的最新进展,包括简要论述脉冲电泳核型图谱的绘制及基因序列分析工作。该计划的顺利开展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利什曼原虫的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17.
在动基体目中已发现布氏锥虫有遗传交换形成的稳定杂交种,但在利什曼属一直未发现遗传交换的证据。作者从沙特阿拉伯东部省的巨尾沙漠鼠和野犬中分离到两个新虫株,其染色体核型表明它们具备该地区的大型利什曼和阿拉伯利什曼原虫的特征。为证明此两个新株是大型利什曼和阿拉伯利什曼两种原虫的杂交种,进行了实验。用悬滴和毛细管培养法将各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进行克隆。常规同工酶分析发现,假定的杂交种不同于其它利什曼原虫株。“杂交种”呈典型的杂合同工酶带型,而大型利什  相似文献   

18.
作者用10株东非利什曼原虫株(其中2株为皮肤型,8株为内脏型),于不同的培养基中培养,对其生长情况进行了比较。选用的培养基包括市售的施奈德化果蝇Schneider’s Drosophila培养基、格雷斯氏昆虫组织培养基、Singh’s蚊虫培养基和RPMI 1640培养基。利什曼鞭毛体均于7.5%二甲基亚枫-RPMI 1640中冰冻保存,介冻后立即接种于培养基中。实验用液体培养基加入25ml组织培养瓶中,每瓶加5ml,血液基础培养基1ml放于16×110mm塑料组织培养管中成斜面,接种前加2ml培养液或盐水。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同工酶电泳、免疫学方法、DNA-DNA杂交、酶切片段分析及序列测定等技术运用于利什曼原虫分子分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作者在这个问题上连续发表了两篇文章。第一篇论述了T细胞竭尽对小白鼠抗杜氏利什曼原虫免疫力的影响。内脏利什曼病的病人,出现非特异性的血液球蛋白增多和肝脾肿大,但不出现迟发型超敏反应。患者虽产生特异性的抗体,却没有证据说明存在体液免疫作用。如不予治疗,病人往往死亡,但一旦病人痊愈,通常产生迟发型超敏反应及长期持续的免疫力。至于免疫的性质,仍不甚明瞭。为了确定实验所致的T淋巴组织竭尽是否抑制小白鼠对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