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1 毫秒
1.
总结万强教授治疗胃下垂临证经验;万教授认为胃下垂为气机升降紊乱,治疗不惟补中益气升提法。提出可分期治疗:治疗初期,通补兼施,以通为主;后期以补为主,临床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李雪梅  林华胜  荣震 《河南中医》2012,32(1):115-116
胆汁反流性胃炎以胆邪逆胃为基本病理变化,以胆邪犯胃为主要证候,治疗宜降,宜升,宜通,久病宜调阴阳,降为降胆,降胃;升为脾升、肝升;通为疏通肝气、通其经络,使气机升降有序,阴阳平衡.  相似文献   

3.
王长洪教授认为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是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生的病机关键,治疗以"通降"立论,通补结合。临证以疏肝、健脾、降胃为基本法则,灵活变通,以调畅气机,恢复脾胃纳运与升降之功。  相似文献   

4.
对邓中甲教授临床中脾胃系病证的常用药组进行总结,并结合验案探讨其规律、特点和机制。邓中甲教授在脾胃系病证中所创制药组充分考虑到脾脏以健运升通,胃腑以通降为顺的生理特点,临证注重病证结合、脏腑关系和调气理血的运用,时刻不忘气机的升降和气血津液的盈亏流通。  相似文献   

5.
总结刘沈林辨治胃癌前病变的临床经验;刘沈林认为脾胃虚弱,气机瘀阻是胃癌前病变的主要病机,临证尤重正气,强调正气的重要作用;治以益气健脾为主要治疗原则,佐以养阴和胃;强调治脾多治以温、补、升、燥,治胃多治以清、润、通、降。  相似文献   

6.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是消化系统中的常见病与难治性疾病,症状繁杂,迁延难愈。笔者从“诸气膹郁,皆属于肺”(《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的角度出发,探讨全国名中医刘启泉教授从肺辨治GERD的证治思路与用药特色。刘启泉教授认为GERD总以气机失调为基本病机,临证将此病病机特点总结为气(肺胃气逆)、湿(湿滞肺脾)、热(肺胃郁热)、虚(肺胃阴虚),提出了降、宣、清、养四大治法,即:降肺以调胃腑通降,佐斡旋气机;宣肺以辅脾气升清,助运化水湿;清肺以散肺胃郁热,平升降之路;养肺以滋肺胃阴液,厘津亏虚热。刘启泉教授主张以顺气为先、调中为要、兼顾滋阴,旨在燮理气机、开通郁结、调肺安胃、升降有常;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其用药特色包括慎用开破、妙用轻灵、酌加苦寒、巧佐理气之品等;总以化裁复衡、以调求平为调摄目标,并嘱患者调畅情志、药食并重。刘启泉教授临证中圆机活法,常得佳效,其辨治经验可为临床相关诊疗拓宽思路。  相似文献   

7.
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张声生教授认为,该病的发生以气机失调为先、为主,胃失和降是关键病机所在。临证中常从调气入手治疗本病。以和降胃气为中心,辅以宣降肺气、升补脾气、疏泄肝气、通泻腑气等法,标本同治,疾病后期对症予辛润通降之法,最终恢复胃“以降为顺”的生理特点,以达气顺胃和、邪去病安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从"脾升胃降"论治皮肤病是陈彤云教授学术思想之一.陈彤云认为脾胃失健是皮肤病发生的重要因素,脾胃气机升降失司更是"湿邪"致病的核心病因病机.通过总结陈彤云教授对"脾升胃降"理论的认识和运用,分析其应用升清降浊、斡旋气机来调畅脾胃升降之枢治疗皮肤病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9.
慢性胃炎属中医脾胃病范畴。吾师董建华老师耕耘杏坛六十余载,临证博采众家之长,融会贯通而有创新,组方法度严谨,用药有常有变,治疗上逐渐形成了以通降和胃、调理气血为中心的学术思想。侍诊之余,对董老师辨证用药特点细心揣摩,略有所得,兹总结整理于下。 察病机,重胃气塞滞,通降为治法纲要 古人对脾胃病证,虽有从外感立论者,但多从内伤立论。如东垣谓清阳不升,法以升补;叶天士有胃中津液枯涩之论,治以柔润。董老认为,这些都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经验,但更应从胃气壅滞人手把握病机,而从通降胃气立论。主要因为:①通降概括了胃腑的主要  相似文献   

10.
徐景藩教授熟读经典,擅于总结前人理论、经验,从李东垣诊"升降浮沉"理论演绎出"升、降、润、燥、消、补、清、化"八法,灵活运用治疗脾胃病,做到"法"上以应证,下以统方。诊疗中秉持辨证论治原则,谨守病机,法随证变。  相似文献   

11.
姜程帆  彭君伟  陈江 《河南中医》2020,40(8):1159-1162
胃食管反流病病位在食管,属胃所主。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导致肝(胆)胃不和或肝脾不和;气郁日久,化火生热,胃热上泛食管,发展为肝胃郁热证、胆热犯胃证。治当平肝扶胃,采用抑木扶土法,以"苦辛泄降,少佐酸味"为遣药原则,采用《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化裁治疗。脾不升清,胃(浊)气挟热上逆,发为胃食管反流病。故调和阴阳,祛其寒热偏盛,使脾升胃降,气机调畅,应为胃食管反流病治疗思路之一。吴门医家对脾胃升降失常的治疗各具特色,薛己治脾,以升为主,遵循李东垣"大升阳气"之法,以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补脾之虚,升下陷之清阳;叶天士调胃,以降为先,遵循张仲景"急下存阴"法,创立"胃阴学说"。胃食管反流病与肺脏有一定关联,肺主肃降,助胃使浊阴下降,肺胃不和,胃气上逆也是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之一。当降肺降胃,用药以"轻剂清降,以及苦辛寒开肺"为原则。吴门医家着眼于全身气机升降平衡,论证了脾升胃降和肝升肺降对维持脾胃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在胃食管反流病的升降治法中既疏肝肃肺,又善补胃阴,调和脾阳胃阴。  相似文献   

12.
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和,脾胃升降失常,则诸病丛生。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认为,升清、降浊为脾胃病治疗学中的重要理论与大法,并归纳为降气、通腑、补气升阳、升阳举陷等,临床可合理运用。  相似文献   

13.
钦丹萍教授认为痞证以中焦气滞、脾胃失运为主要病机,临证治疗以“通滞”为核心,以健脾运胃、恢复升降为关键,临床多采用以下4种治法:升清降浊、以升促通,调和寒热、辛开在通,善辨神志、畅情通滞,宣肺降浊、消痞通滞。“通滞”法贯穿病程始终。临床用药擅长升降合用、通补并举、寒热同调、收散兼行,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附验案2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4.
香苏饮具有疏肝健脾,行气宽中的作用,临床多用于治疗具有气滞病机特点的病证。唐旭东教授认为胃生理上以"降"为顺,病理上因"滞"而病,临床所见胃病多具有气滞病机特点,治疗当以"通降"为着眼点。唐旭东教授临床治疗胃病擅长以香苏饮为基础方辨证加减用药,肝气犯胃证常合用四逆散、饮食停滞证合用保和丸、脾虚湿滞证合用半夏泻心汤、久病气滞血瘀证常合用丹参饮、金铃子散,加减用药灵活巧妙,基于"通降论"和香苏饮应用经验开发的通降颗粒临床应用效验。  相似文献   

15.
总结程丑夫教授基于气机升降理论辨治高血压病的临证经验。认为高血压病属于中医学“眩晕”范畴,其病机或为脾胃虚弱,致脾胃升降失常,清阳不升而致眩;或为肝升太过,肺降不及,肝阳上亢而致眩;或为肾水不足,心肾不交,心火独亢上攻脑窍而致眩。治疗强调一身之气需升中有降、降中有升,具体组方从调畅脾胃或平肝降肺或交通心肾入手,基于调整脾胃、肝肺、心肾的整体气机达到周身气机升降平衡以治疗眩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五脏气机升降理论在肾结石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肾阳不足、脾失升清、肺失宣发肃降、肝失疏泻、心火炽盛,均可导致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行,湿浊下聚,与热搏结,煎液成石,发而为病。通过分析五脏气机升降对肾结石形成的影响,提出五脏气机升降相佐是治疗肾结石的关键。从五脏气机升降理论方面,肾结石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病因病机有:心肾失交,湿聚膀胱、脾失升清,浊阴不降、肝失疏泻,条达不畅、肺失宣降,阻塞水道。针对不同病机分别治以心火下济达肾水、脾气升清降胃浊、升发清阳畅肝气、金水相生宣降肺,分别选用加味肾气丸、补中益气汤、四逆散、黄芪四君子汤加减治疗。临证结合症状,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配伍相应的利湿通淋药物,以提高肾结石中医药治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中医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经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中医的"痞满症"、"胃脘痛"、"嘈杂"等范畴.其病机特点为:外邪所伤、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劳倦过度等因素导致中焦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常,湿、食、痰、血随之而停,日久损伤气血阴阳而成本虚标实之证.治疗以调理顺达气机,恢复胃之通降为大法.临证再分别施以益气健脾、疏肝理气、消食导滞、豁痰祛湿等法,使气机条达,脾胃升降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李婷爱 《光明中医》2012,27(4):790-791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心窝部以下,脐以上的胃脘疼痛为主症,或伴有脘胀、纳呆、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症状的一种病症.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胃癌以及慢性胰腺炎和胆囊炎等以胃痛为主症时,均可参照本节辨证治疗. 胃痛之病,体察其发病规律,其中主要病机特点是"不通则痛".但与肝脾两脏关系密切,正如《素问·经脉别论》内更详述其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对于水谷入胃,赖脾之运化使精气四布,上下通达,详述无遗.脾主升,胃主降,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正如叶天士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至于通降之法,各有不同,正如《医学薪传》所说:"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笔者治疗胃痛多年,临症应用施今墨先生的治胃痛十法即温、清、补、消、通、泻、涩、降、和、生之法,颇感得心应手,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单兆伟教授认为胃痛的基本病机为脾升胃降失和、胃中气血阻滞,而脾胃之健运依赖于肝木之条达,土得木而达。临证主张胃痛从肝论治,肝胃同治,灵活运用疏肝理气和胃、清肝泄热和胃、滋阴养肝和胃、降胆通逆和胃、温阳养肝和胃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正>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从医60余年,临床运用升降理论辨治脾胃病建树卓越,享有盛誉。笔者曾有幸聆听徐老教诲,获益匪浅,现就徐老相关经验加以阐述,以飨同道。1以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1.1脾升胃降脾主运化,脾宜升则健;胃主受纳,以降为和,以通为顺。脾的升清与胃的降浊相因相成,构成中焦气机升降之枢纽,共同维护脏腑气机的协调平衡。升法的内涵,主要指改善小肠的吸收功能,使肠管蠕动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