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连续环形撕囊术在小切口非超乳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中的应用。方法:70例80眼老年性白内障行小切口非超乳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术中采用连续环形撕囊术,对术中、术后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术后1周时矫正视力≥0.5为77眼(96.25%),3眼因眼底病变视力恢复较差。结论:连续环形撕囊术应为小切口非超乳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中的必备技术,其可有效提高白内障的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先天性白内障摘除术中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PCCC)防治后发性白内障的疗效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方法:全部病例均采用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加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同时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切口采用角巩膜缘隧道切口,对45例78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进行手术使晶体后囊中央形成约5 mm 的囊膜缺损区,行前部玻璃体切除术(AV),以避免后发障的发生.结果:Ⅰ期植入人工晶体40眼,术后1周矫正视力≥0.5者16眼,0.5以下34眼,无1眼发生后发障.术后1个月矫正视力≥0.5者18眼,0.5以下45眼,术后3个月到半年矫正视力≥0.5者20眼,0.5以下46眼,其余因年龄小无法检查视力表.术后一周第1次复查,无1眼发生后发障,但每只眼周边前后囊膜均出现轻度混浊,撕囊区清亮,继发性青光眼8例.3~6个月18眼发生纤维机化膜,10眼少量玻璃体脱出于前房,玻璃体轻度浑浊,虹膜后粘连7眼,瞳孔不圆12眼,IOL 偏中心8眼,无1眼发生视网膜脱离及出血.结论: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治疗的目的是防治弱视,改善视力,术后并发症对手术效果产生重要影响.而 PCCC+AV 是一种经济、安全、高效的防止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后发障的手术方式,适用于不能配合激光治疗的儿童,但存在一定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患者常规白内障手术加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与联合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加前段玻璃体切除术的疗效与并发症.方法分析我院先天性白内障患儿126例(232眼),年龄1~8岁,采用白内障针吸术联合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126眼,白内障针吸术联合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加前段玻璃体切除术126眼,观察术后1a视力、并发症及眼部变化情况.结果行白内障针吸术联合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126眼中38只眼发生后发障(32.5%),行白内障针吸术联合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加前段玻璃体切除术126只眼中3只眼发生后发障(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对1~8岁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针吸术联合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加前段玻璃体切除术较单纯行白内障针吸术联合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能更有效地防止后发障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台盼蓝辅助的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过熟期白内障的手术要点及临床效果。方法:对56例(58只眼)过熟期白内障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中使用台盼蓝辅助染色,观察撕囊过程及术后疗效。结果:58只眼中54只眼完成连续环形撕囊,3只眼行截囊术,57只眼植入人工晶体;1只眼行白内障囊内摘除术,未植入人工晶体。术后视力(矫正)均有提高,术后3 d视力>0.3者48只眼(85.1%),术后7 d视力>0.5者53只眼(91.4%)。结论:台盼蓝辅助的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于过熟期白内障安全有效,完成连续环形撕囊是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儿童外伤性白内障后囊连续环形撕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提高视力 ,预防弱视及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的意义。方法 :观察 4 2例 (42眼 )儿童外伤性白内障施行现代囊外摘除、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和并发症 ,随访 1~ 2 4月 ,平均 12月。结果 :术后葡萄膜炎反应较成人严重 ,矫正视力较满意 ,>0 .3共 2 7眼。术后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 :儿童外伤性白内障后囊连续环形撕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目前恢复视力、预防弱视及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和评价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术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儿童先天性白内障,预防后囊膜混浊的临床疗效.方法:30例(56眼)先天性白内障的患儿中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及行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术的14例26眼(PCCC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的16 例30眼(玻切组).≥2岁的患儿施行一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随访12~36个月,观察术后视力、并发症及眼部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视力有改善征象,视力提高.PCCC组与玻切组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分别为46.15%(12/26)和 16.67%(5/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术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较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术能更有效减少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手术疗效。方法: 对行白内障超声吸除术(超声吸除组)的婴幼儿11例(20眼)及行现代囊外白内障摘除术(囊外组)的婴幼儿14例(23眼)术后随访12~18个月,比较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术中、术后超声吸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囊外组(P<0.05~P<0.005)。12个月内超声吸除组后发障的发生率低于囊外组(P<0.05),且发生时间延迟。结论: 白内障超声吸除术的负压吸引可最大限度地清除残存的晶体上皮细胞,器械不需反复进出前房,眼内组织损伤小,术中、术后并发症少,后发障发生率低且发生时间延迟。完整的环形撕囊为二期囊袋重建及人工晶体的囊袋内固定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8.
王军  曾琼英 《广东医学》2005,26(11):1541-1542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对预防后发障的作用。方法选择行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或术中行1期后囊环形切除、前段玻璃体切除术资料完整的110例(127只眼)病例进行分析。结果3种手术方法术后1年的视力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1年后发障47.5%,术中行1期后囊环形切除术术后后发障6.1%,合并前段玻璃体切除术术后后发障0.0%。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行1期后囊环形切除、或前段玻璃体切除术对预防后发障的发生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囊连续环形撕囊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对儿童后发性白内障的预防作用。方法对32例32眼儿童白内障患者利用超声乳化技术摘除白内障时Ⅰ期进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结果全部术眼视轴区均透明,3眼后囊膜不规则撕裂,32眼均不影响IOL植入,无术中术后并发症。结论在利用超声乳化技术摘除白内障时I期进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能使视轴区保持清亮,有效防止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将连续环形撕囊术应用于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局麻下对242例白内障患者(264眼)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术中应用连续环形撕囊术,术后随访1个月,观察疗效.结果 264眼中231眼(87.5%)顺利完成连续环形撕囊,均成功地将晶状体核自囊袋旋至前房,并顺利植入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未见严重并发症.术后1个月随访时,187眼矫正视力≥0.5,占随访眼的80.9%(187/231).结论 连续环形撕囊术的应用可提高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获得与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相近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小儿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治疗效果。 方法 小儿白内障患者 87例 ( 10 3眼 ) ,年龄 2~ 14岁。手术行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 ,术中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 (PCCC)、前段玻璃体切除及人工晶体后囊夹持 ,术后随访 1~ 36 (平均 7.8)个月。结果 术后视力 >0 .0 5者 83眼 ,0 .1~ 0 .3者 6 6眼 ,最佳校正视力 >0 .5者 2 6眼 ,其中脱盲率 80 .6 %。术后并发症主要为葡萄膜炎 ( 31.1% )、后发障 ( 30 .1% )和角膜水肿 ( 9.7% )等。结论 及时摘除小儿白内障 ,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 ,术中联合PCCC、前段玻璃体切除和人工晶体后囊夹持的方法可有效提高患眼视功能 ,减少小儿后发障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廖源 《华夏医学》2007,20(4):792-793
目的:观察连续环形撕囊技术在小切口白内障术中应用,探讨其手术技巧与方法,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方法:对112例(126眼)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行连续环形撕囊.结果:126眼中115眼(91.27%)顺利完成连续环形撕囊,89眼(70.64%)将晶状体核自囊袋旋拨至前房,其中Ⅱ级核51眼(40.48%)全部旋拨核成功,Ⅲ级核38眼旋拨核成功(占30.16%),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0.5以上者103眼,占随访眼的81.75%.结论:连续环形撕囊用于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时,在Ⅱ、Ⅲ级核是安全有效的,对减少术中并发症及保证人工晶体正位有效.  相似文献   

13.
连续环形撕后囊联合玻璃体前界膜刺开防止后发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连续环形撕后囊(posterior continuous circular capsulourhexis,PCCC)联合玻璃体前界膜刺开防止后发障的疗效和手术要点。方法 对41例白内障患者行PHACO手术,术中连续环形撕后囊,撕囊直径控制在3-4mm,并在撕囊孔内“+”形刺开玻璃前界膜,然后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结果 41例白内障患者随访10-12个月以,除1例黄斑囊样水肿,2例撕囊孔偏离视中心外,未发现有后发障,视网膜脱离。结论 PCCC联合玻璃体前界膜刺开能有产防止后发障产生,并能避免因玻璃体切割而产生的并发症,适合于PHACO术中发现有后囊混浊的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眼白内障小切口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的效果.方法 观察高度近视眼89例(94眼)白内障小切口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安全性、并发症和视力结果.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0.05~0.5,77眼(81.91%),>0.5者17眼(18.09%),并发症:包括后囊破裂3眼,角膜水肿9眼,黄斑囊性水肿3眼.结论 高度近视眼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徐国英 《中原医刊》2006,33(14):35-35
目的探讨Ⅰ期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术的临床应用。方法256例(281眼)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或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且在术中同时进行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术,术后随访5~48个月。结果视力在1.0以上者74眼,占26%;0.5~0.9者135眼,占48%;0.1~0.4者39眼,占14%;0.1以下者8眼,占3%。新生膜6眼,发生率2%,手术主要并发症有玻璃体内脱出。结论Ⅰ期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术是降低后囊膜混浊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低视力原因。方法:研究167例(197只眼)高度近视白内障。按眼轴长度分A组26-30 mm 124眼,B组≥30 mm 73眼,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光感-0.15,屈光度-8.00--24D。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植入折叠型IOL于囊袋内。术后随访1周-12月,观察与术后低视力有关的因素。结果:术后裸眼或矫正视力≥0.5者A组124眼(94.4%),B组12只眼(16.4%),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术中1眼后囊破裂(0.5%),术后24 h一过性高眼压6眼,45眼(22.84%)后发性白内障,7眼行Nd∶YAG激光后囊切开术,2眼视网膜脱离,25例行预防性视网膜光凝术。结论:高度近视白内障超乳+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视力主要与眼底病变有关。术前精确计算人工晶体度数;术中保持后囊完整,降低后性白内发障等并发症;术后早期预防性视网膜光凝有助于提高患者术后视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伴有白内障的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患者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玻璃体切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伴有白内障的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患者49例51眼的临床资料,21眼同时行Ⅰ期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术后视力改善程度、术中、术后并发症及处理的情况.结果:术后51眼中视力提高30眼(58.82%),术中Ⅰ期植入人工晶体的21眼中,视力提高14眼(66.67%).术中主要并发症包括角膜上皮水肿1眼(1.96%);医源性裂孔2眼(3.92%);眼底出血 1眼(1.96%);后囊膜破裂1眼(1.96%).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角膜水肿24眼(47.06%),前房闪辉18眼(35.29%),瞳孔区渗出膜4眼(7.84%),瞳孔区虹膜后粘连4眼(7.84%),一过性眼压升高7眼(13.73%),前房积血5眼(9.80%),继发性青光眼3眼(5.88%)等.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伴有白内障的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是安全有效的,影响术后视力改善的主要因素为眼底视网膜病变和眼外伤的严重程度,手术成功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病例和手术医生娴熟的技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及后囊连续环行撕除的远期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将各种类型的白内障患者45例(48只眼)分成两组,年龄16~75岁,分别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联合后囊连续环行撕除术,术后观察比较人工晶体的位置,晶状体囊膜的混浊,患者的视力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随访6~36个月.结果:术后2年2组患者人工晶体位置均稳定,无视网膜脱离、继发性青光眼和顽固性葡萄膜炎发生;术后2年2组患者视力、后囊膜混浊(PCO)程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IOL)联合后囊连续环行撕除,操作简便,疗效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改良法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96名年龄相关性白内障(Ⅴ级核)分为3组,一组采用传统白内障囊外摘除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一组采用改良法白内障囊外摘除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即术中应用隧道切口、连续环形撕囊及水分离;另一组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的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结果 传统囊外摘除术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的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分别为(15.0±6.32)min、(14.18±5.43)%、5.0%(2/40)、7.14%(2/28);改良囊外摘除术组则分别为(8.0±4.71)min、(9.58±6.34)%、2.38%(1/42)、3.7%(1/27);超声乳化组分另为(6.0±3.46)min、8.35±5.83%、4.35%(2/46)、5.56%(2/36).手术时间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传统囊外摘除术组的手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与其他二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法囊外摘除术能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探讨连续环形撕囊小手术对小切口型白内障手术的临床应用并观察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7月-2014年1月收治的白内障患者62例(78眼),对其进行连续环形撕囊小切口白内障手术。结果:78眼中顺利完成连续环形撕囊68眼,占87.2%,术后连续观察3个月以上者,且视力恢复并矫正达到0.5以上者64眼,占总数的82.05%。结论:连续环形撕囊小手术对小切口型白内障手术中具有多方面优点,能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但技术要求相对较高,还需要经过长期大量的实践及临床应用总结来不断提高其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