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RPH)的病因、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26例RPH患者临床资料.分析26例患者的临床首发症状、血常规、肝功能、乙型和丙型肝炎标志物、肿瘤标志物、腹部超声、腹部增强CT、胃镜检查结果,以及16例行腹部CT血管造影(CTA)者的检查结果.结果 胰源性疾病(18例)是RPH主要病因.临床表现为脾肿大26例,无规律性上腹痛14例,上消化道出血10例.内镜检查示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25例,同时合并食管下段静脉曲张1例.4例行内镜下胃底曲张静脉组织胶注射止血,4例行脾脏切除术,2例行脾脏切除+贲门血管离断术,2例行脾脏切除+胰尾切除+脾肾静脉分流术,3例行脾脏栓塞治疗.结论 RPH常伴胰腺疾病,表现为脾肿大、脾功能亢进,但肝功能正常、无肝硬化,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是其特征性表现.良性病因所致的RPH可治愈.伴消化道出血者脾脏切除的疗效优于单纯内镜下止血治疗.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tiology, clinical feature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regional portal hypertension (RPH).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26 patients with RPH treated in Beijing Chaoya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tween January 2005 and June 2010 were analyzed with retrospective analysis.The first symptom, routine analysis of blood, liver function test, hepatitis B and C markers, tumor markers, abdominal ultrasound, abdominal enhanced CT, endoscopy findings of 26 patients and the results of abdominal CT angiography (CTA) of 16cases were analyzed.Results Pancreatic disease (18 cases) was the leading cause of RPH.The ma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splenomegaly in 26 cases, irregularly abdominal pain in 14 cases, and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in 10 cases.Isolated gastric varices were revealed by endoscopy in 25 cases,complicated with lower esophageal varices in 1 case.4 cases with endoscopic tissue glue injection in gastric variceal bleeding, splenectomy in 4 cases, 2 cases with splenectomy and pericardialdevascularization, 2 cases with splenectomy, pancreatic tail resection and spleno-renal shunt, 3 cases with splenic embolization treatment.Conclusions RPH often accompanied by pancreatic disease,manifested as splenomegaly, hypersplenism, but normal liver function, absence of liver cirrhosis.Isolated gastric varices is the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RPH.RPH caused by benign diseases is curable.Splenectomy is more effective than simple endoscopic hemostasis in RPH associated with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急诊抢救治疗的临床经验并评估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1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患者上消化道出血24 h内止血比例为9/11,全部11例患者上消化道出血72 h内出血停止。但其中1例患者于治疗后第7天再出血,因拒绝再次三腔二囊管止血而死亡;1例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后13 d死于肝功能衰竭。治疗总有效率为82%(9/11),死亡率为18%(2/11)。结论采取内科措施控制出血,将紧急手术转为择期手术,可提高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急诊抢救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内镜治疗与断流术对门静脉高压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2年1月沈阳军区总医院101例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内镜下联合治疗53例(内镜组),断流术治疗48例(断流术组),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脾亢变化以及术后再出血率和并发症情况。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例数或百分率表示,两组间比较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内镜组术后肝脏储备功能较术前变化不明显(P值均0.05);断流术组术后白蛋白水平与术前比较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12,P0.05);内镜组术后白细胞、血小板与术前相比变化不明显(P值均0.05),断流术组术后白细胞、血小板与术前相比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术后累计再出血率比较3个月7.5%和6.2%(χ2=0.066,P0.05),6个月7.5%和8.3%(χ2=0.021,P0.05)及1年9.4%和8.3%(χ2=0.038,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4.5%和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40,P0.05)。结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内镜联合治疗与断流术相比,内镜治疗对患者损伤小,术后肝功能变化不明显,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合并脾功能亢进明显的患者,可行断流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不同二级预防措施后再出血的临床表现、急诊内镜诊治情况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二级预防后(内镜、外科、介入预防)再出血行急诊内镜诊治的254例患者临床资料,对照同期单纯药物二级预防再出血的419例患者,观察临床特点,对比分析异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254例二级预防后再出血的患者中,有144例(56.69%)曾行内镜预防,40例(15.75%)行手术预防,33例(12.99%)行介入预防,37例(14.57%)联合预防以内镜联合其他预防措施为主。分析出血距最近一次预防时间,手术预防组有57.50%再出血患者距预防时间在5年以上,介入预防组有69.70%发生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后的1年内。内镜和联合预防组的患者再出血,分别有40.28%和35.14%发生在预防结束的1年内。再出血时,介入预防组和联合预防组的肝性脑病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值均0.001),介入预防组的腹水情况较其他组控制显著(P值均0.05)。各组再出血时多项临床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值均0.001),两两比较提示,内镜预防组的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显著高于手术组(P值分别为0.001、0.001)和药物预防组(P值分别为0.001、0.001)。手术组的血小板水平显著高于介入组(P=0.037)、联合预防组(P0.001)和药物预防组(P=0.012)。药物预防组的总胆红素水平显著高于内镜组(P=0.037)、介入组(P=0.025)和联合预防组(P0.001);手术预防组的肌酐水平显著低于其他组(P值均0.05);联合预防组的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显著优于药物组(P值均=0.002)。药物预防组的活动性出血比例(68.02%)显著高于内镜组(P0.001)、介入组(P=0.004)和联合预防组(P=0.008)。手术预防组和药物预防组的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比例显著高于其他组(P值均0.05)。介入预防组的消化性溃疡出血比例显著高于其他组(P值均0.05)。药物预防组的内镜治疗不满意率和失败率显著高于内镜组(P0.001)、介入组(P=0.007)和联合预防组(P0.001)。药物预防组的42 d内再出血率和病死率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值均0.05)。结论介入、内镜或联合二级预防,较单纯的药物预防能显著减轻食管胃静脉曲张再出血的程度,提高急诊内镜止血率,显著降低42 d内再出血率和死亡率。需考虑不同二级预防后再出血的临床特点,对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二级预防后再出血患者实施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短期口服普萘洛尔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是否产生血流动力学应答反应,并进一步探讨其应答状态对预防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自2015年3月-2016年10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消化科的42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口服普萘洛尔前和服药7 d后分别测定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并对完成2次HVPG测定的患者进行随访,随访终点为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事件。HVPG值下降20%以上或绝对值降至12 mm Hg以下被定义血流动力学应答反应。本研究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及χ~2检验方法比较服药前后HVPG值改变及应答者和无应答者EGVB的发生率,并通过回归分析探讨EGVB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最终纳入分析的患者共32例,其总体应答率为43. 75%(应答/无应答:14例/18例),总体HVPG值从(18. 3±5. 0) mm Hg下降至(15. 0±4. 9) mm Hg(t=4. 640,P 0. 001)。应答者和无应答者间的年龄、性别、病因、肝功能分级基础HVPG值均无明显差异(P值均 0. 05),应答者的第2次HVPG值明显低于无应答者[(11. 5±3. 5) mm Hg vs (17. 7±5. 0) mm Hg,t=5. 470,P 0. 001]。基于3年随访后,共8例患者出现EGVB;应答者EGVB发生率明显低于无应答者(χ~2=8. 529,P=0. 00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既往出血史(风险比=12. 917,95%可信区间:1. 861~89. 648,P=0. 010)和第2次HVPG值(风险比=1. 481,95%可信区间:1. 102~1. 990,P=0. 009)均是EGVB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短期口服普萘洛尔后的血流动力学应答率是43. 75%。应答者发生EGVB的风险明显低于无应答者。既往发生过出血或第2次HVPG较高者发生出血的风险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6.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导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是晚期肝硬化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仍缺乏简便易行的检测门静脉压力的方法和手段.本研究拟通过对89例肝病患者进行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门静脉系统血管直径和血流速度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相关性,为临床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门静脉高压所致的胃-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及脾功能亢进等严重威胁到肝硬化患者的生命。目前外科断流术仍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的重要术式之一,但药物、内镜及介入等治疗方式的兴起,使得断流术在门静脉高压治疗中的作用、手术指征、手术时机以及脾切除与否等受到争议。对断流术的作用及争议进行阐述分析,指出目前断流术仍是不可替代的,而门静脉高压的治疗应以个体化、综合性、微创为原则,尽可能带给患者最小的创伤、最大的受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食管静脉曲张多层螺旋cT与内镜分级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1至5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镜诊断为食管静脉曲张的30例门静脉高压患者。对患者进行内镜分级和多层螺旋cT分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检验食管静脉曲张多层螺旋CT分级结果与内镜分级结果的相关性。结果30例患者食管静脉曲张内镜分级结果:4例(13%)为轻度曲张,7例(23%)为中度曲张,19例(63%)为重度曲张。多层螺旋CT分级结果:5例(17%)为1级曲张,8例(27%)为2级曲张,17例(57%)为3级曲张。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食管静脉曲张多层螺旋CT和内镜分级结果不具有很好的相关性(r=0.339,P〉0.05)。结论食管静脉曲张多层螺旋CT与内镜分级不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使用多层螺旋CT对食管静脉曲张进行分级的相关标准有待探索。  相似文献   

9.
用彩色多普勒检测肝硬化门静脉(PV)高压症患者Hassab术后不同时期PV主干和门静脉左支(LPV)、右支(RPV)内径及最大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评价术后不同时期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结果与术前比较,Hassab术后12个月时PV主干内径、RPV内径较术前14 d时缩小(P〈0.05),LPV变化不明显(P〉0.05),PV主干和LPV最大血流速度、LPV平均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量减少(P〈0.05)。RPV平均血流速度在术后6个月时较术前减慢(P〈0.05)。术后3~24个月Child-Pugh A级患者比例升高,与术前比较,P〈0.05。认为Hassab术后12个月,PV主干及RPV内径不同程度缩小,其血流速度、血流量均不同程度减慢、减少。术后24个月内肝功能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以及瞬时弹性成像(Fibro Scan)观察和分析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压力与Fibro Scan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4年3月中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235例,另选健康人100例作为对照,使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显像仪检测门静脉宽度(PVD)、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PVVmean)、门静脉血流量(PVQ),利用公式门静脉压力(Ppv)=1.895 1+0.001 1PVQ估算出Ppv。同时进行Fibro Scan检测。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各参数与Ppv关系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PVD、PVQ、Ppv和Fioro Scan值分别为(1.42±0.12)cm、(1238±145.23)ml/min、(3.28±0.17)k Pa和(27.81±7.52)k Pa,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0.05),Fibro Scan值和PVQ与肝硬化患者Ppv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52、0.61,P值均0.001。结论 Fibro Scan测值可作为无创性评估肝硬化Ppv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门静脉(门脉)高压患者脾切除门奇静脉离断术(脾切断流术)后再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平均时间、内镜下食管和胃静脉曲张的分类特点及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发病率。方法:190例肝硬化门脉高压出血患者分为脾切断流术后再出血组(40例)和未行手术组(150例),统计手术患者术后至首次出血的平均时间间隔,每组患者分别行内镜检查,观察并对比其曲张静脉的分型特点及门脉高压性胃病发生率。结果:脾切断流术后再发出血时间平均为24个月,再出血患者内镜皆提示存有食管和(或)胃静脉曲张,2组患者内镜下的曲张静脉分型构成比有明显差异,脾切断流术者以单纯食管静脉曲张及食管胃静脉曲张(GOV)1型为主,未发现孤立性胃静脉曲张(IGV)1型及IGV2型,60.0%患者存在门脉高压性胃病,其发病率及严重程度均高于未行手术组患者。结论:脾切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近期止血疗效确切,但术后曲张静脉并未有效消退,须强调手术的规范性,并在再出血高发时段定期内镜随访.及时掌握食管胃曲张静脉及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发展情况,早期干预治疗,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内镜结扎-脾栓塞联合疗法治疗门静脉高压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99年10月至2003年7月对49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行食管曲张静脉内镜结扎术(EVL)联合部分脾栓塞术(PSE)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门静脉血栓(PVT)的预测措施。方法 2017年1月~2019年3月我院肝胆外科诊治的肝硬化并发门脉高压症患者60例,均接受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后将患者分成A组和B组。在B组,当出现抗凝指针时给予低分子肝素短期抗凝治疗。使用彩超检查门脉指标和诊断PVT形成。结果 术后,在B组30例患者中有20例(66.7%)接受了短期抗凝治疗;在术后3 w末,超声检查发现PVT患者15例(25.0%),其中A组11例(36.7%),显著高于B组的4例【(13.3%),P<0.05】;血栓形成组门静脉直径为(1.5±0.3)cm,与无血栓形成组比,无显著性差异【(1.4±0.2)cm,P>0.05】,门静脉血流流速为(12.3±1.4)cm/s,显著低于无血栓形成组【(14.5±1.7)cm/s,P<0.05】;血栓形成组血清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无血栓形成组(P<0.05);血栓形成组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为(142.6±58.9)×109/L,显著高于无血栓形成组【(91.4±52.4)×109/L,P<0.05】。结论 在采取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并发门脉高压症患者时,需警惕术后PVT的形成。对术后血小板计数急剧升高、血清D-二聚体显著升高和门脉血流减慢的患者应该及时给予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接受脾切除断流术后早期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83例脾切断流术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时间3个月,根据是否发生门静脉血栓分为血栓组与对照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44例脾切断流术后患者发生门静脉血栓,发生率53.01%;血栓组与对照组间比较,术前门静脉直径、术后门静脉直径、脾脏容积、脾切除前后门静脉流速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4、0.017、0.013、0.030),是术后早期门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前后门静脉流速差是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3);而手术前、后的门静脉血流流速,门静脉压力变化,手术时间,术中出血,血小板最高值与门静脉血栓形成均无关。结论血流动力学因素影响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抗凝治疗需个体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双剂量奥曲肽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断流术后患者门脉压力、肝脏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断流术患者26例,随机分两组,术后24h开始用奥曲肽。A组12例,奥曲肽50μg/h;B组14例,奥曲肽25μg/h;胃网膜右静脉插管至门静脉主干,动态测定门脉压力;彩色超声多普勒测定门脉直径(PV)、门脉最大血流速度(PFVmax)、门脉平均血流速度(PFVmean)、肝动脉最大血流速度(HAVmax)、肝动脉最小血流速度(HAVmin);计算门脉血流量参数(PFI)、肝动脉血流量参数(HAFI)。结果断流术后,两组患者门脉压力平均降幅15.4%,PFI降低(P〈0.05);HAVmax、HAVmin、HAFI增加(P〈0.05)。用奥曲肽72h后,两组PFI、PFVmax、PFVmean降低(P〈0.05);用药5min门脉压力降低,24h达高峰,门脉压力平均降幅20.6%。A组停药后48h内,门脉压力未见回升,平均降幅23.1%;B组停药后2h门脉压力有回升趋势,平均降幅11.6%;停药后24h、48h两组患者门脉压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分析发现,PV、PFVmax、PFVmean、HAVmax、HAVmin与门脉压力无独立相关性。结论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行断流术后,门脉压力降低。双剂量奥曲肽均能明显降低门脉压力;停药后48h内,奥曲肽50μg/h组门脉压力未见回升。提示,临床用奥曲肽50μg/h对防止静脉曲张再出血更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