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盆软骨肉瘤的影像学特点,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骨盆软骨肉瘤的影像学资料,其中15例行DR(digital radiography)拍片,14例行CT检查,12例患者行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检查.[结果]15例DR检查中13例DR片清晰显示不规则骨质破坏,11例DR片清晰显示病灶内有大小不一钙化.14例CT表现骨质呈溶骨性或膨胀性破坏,周围不均匀密度软组织肿块,可见不规则钙化或骨化.12例MRI表现为骨质破坏,周围软组织肿块,边界不清;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脂肪抑制序列T2WI呈混杂高信号,增强扫描呈周边强化或分隔样强化.[结论]软骨肉瘤影像学特征表现为骨质不规则破坏,伴软组织肿块内钙化.DR、CT、MRI三者相结合有助于骨盆软骨肉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早期子宫切口瘢痕妊娠(CSP)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早期CSP患者的MRI特征,比较影像特征与病理结果,分析其MRI特点。结果 13例早期CSP于MRI均清楚显示妊娠囊位于子宫下段前壁切口瘢痕处,瘢痕于MR平扫T1WI和T2WI呈低信号。9例妊娠囊呈类圆形囊性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4例呈不规则团块状病灶,其中3例T1WI呈混杂高、稍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1例T1WI呈等信号、T2WI呈混杂低信号。7例DWI中,5例妊娠囊DWI呈均匀或不均匀高信号,ADC呈稍低信号;2例妊娠囊DWI呈不均匀低信号,ADC呈高信号。2例增强扫描均可见妊娠囊囊壁呈环形强化。13例病理检查镜下均可见滋养叶细胞、绒毛及蜕膜组织。结论 CSP的MRI具有一定的特征,对临床明确诊断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臂丛神经鞘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臂丛神经鞘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3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臂丛神经鞘瘤术前MRI表现。观察内容包括病变部位、肿块大小、边界、信号、强化特征及范围。结果 MRI能清晰显示臂丛神经的根、干及分支,表现为线状低信号影。36例臂丛神经鞘瘤平均直径为4.9cm,均表现为沿臂丛神经根生长的肿块,其中30例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纺锤形或长圆形肿块。MRI显示.16例表现为均匀的T1WI低或等信号(与肌肉相比),T2WI高信号,增强后中等度强化;20例T1WI呈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内见低信号区,所谓的“靶征”,增强后明显强化。结论 臂丛神经鞘瘤具有特征性的发生部位、形态学表现及MRI信号特点,对本病能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腺肿块型浸润性导管癌的MRI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征象与其WHO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期间92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为肿块型浸润性导管癌的DCEMRI征象,并分析其与WHO病理分级的关系。结果92例乳腺肿块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中肿瘤长径≤2cm者29例(31.52%),2~5cm者53例(57.61%),≥5cm者10例(10.87%);病灶形态为圆形者3例(3.26%),卵圆形者7例(7.61%),分叶形者33例(35.87%),不规则形者49例(53.26%)。病灶边缘光整者11例(11.96%),不规则者47例(51.09%),毛刺状者34例(36.96%)。病灶早期均匀强化者15例(16.30%),不均匀强化者40例(43.48%),环形强化者37例(40.22%)。WHO病理分级:1级者5例(5.43%),2级者30例(32.61%),3级者57例(61.96%)。经统计分析,肿瘤大小、病灶形态及病灶早期强化特点与WHO病理分级有关(P=0.012,P=0.004,P=0.000),即病灶长径越大,WHO病理分级越高;圆形和卵圆形肿块的WHO病理分级相对较低,分叶状和不规则形肿块的WHO病理分级高;不均匀强化及环状强化的WHO病理分级高,均匀强化的WHO病理分级较低。病灶边缘形态与WHO病理分级无关(P〉0.05)。结论乳腺肿块型浸润性导管癌DCEMRI特征与WHO分级有一定关系,可根据MRI征象对病灶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数字化x线乳腺钼靶、MRI检查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经手术证实的乳腺癌患者的全数字化x线乳腺钼靶及MRI检查资料,分析其影像学特征,并统计对比钼靶、MRI联合和单独应用的诊断准确率。结果全数字化x线乳腺钼靶表现:单发肿块22例,其中分叶20例,毛刺12例,钙化6例,不规则浸润13例,皮肤增厚、皮下水肿4例,肿大淋巴结10例。MRI表现:形状不规则或分叶,边缘不规则毛刺,T1WI相平扫呈低信号,与周围正常腺体无法区分;T2WI呈不均匀等高信号,边缘欠清,周围见长短毛刺征,增强后明显强化,表现为均匀、不均匀及边缘强化。MRI检查诊断准确率(30/35,85.71%)高于全数字化x线乳腺钼靶检查(22/35,62.85%),X2=4.786,P=0.029。联合应用诊断准确率(34/35,97.14%)高于两者单独应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全数字化x线乳腺钼靶、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两者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乳腺癌具有特征性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肿块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和胰腺导管腺癌(PC)的影像学表现,探讨MRI-DWI在鉴别诊断二者方面的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9年6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经病理诊断的胰腺导管腺癌30例,达到临床诊断标准的肿块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15例,回顾性分析上述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在DWI上的表现及ADC值的区别。结果肿块型胰腺炎患者中,大部分病灶T2WI呈不均匀的高信号,T1WI表现为等信号和低信号,DWI为等或高信号,不均匀较明显强化。胰腺导管腺癌患者中,大多数病灶T2WI病灶呈稍高信号,T1WI呈低信号,少部分的病灶呈现混杂信号或者等信号,DWI为低信号为主,不均匀低强化为主。二者均可伴有主胰管的扩张,胰腺导管腺癌同时可伴有主胰管的中断。当b值=800 s/mm~2时,肿块型AIP的ADC平均值为(1.38±0.11)×10-3mm~2/s(平均值±标准差),胰腺导管腺癌的ADC平均值为(1.03±0.15)×10-3mm~2/s(平均值±标准差),P0.05,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肿块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和胰腺导管腺癌(PC)的影像学表现有差异,DWI序列及ADC值有助于鉴别诊断二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分析进展期胃癌MRI影像特点,以进一步提高其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志愿者和30例经手术切除病理检查证实的进展期胃癌患者的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图像。结果进展期胃癌胃壁呈不均匀增厚,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多呈等或稍高信号,累及浆膜者浆膜面模糊、毛糙,部分于T1WI反相位可见病灶处胃壁与胃周脂肪间低信号带中断,侵及邻近器官者胃周脂肪间隙模糊、消失;动态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强化,表现为不规则强化和分层强化两种类型。结论当胃壁不均匀增厚并信号异常,胃周脂肪间隙模糊、消失,增强扫描出现不规则强化或分层强化时对进展期胃癌临床诊断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RI在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8例原发性胆囊癌的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完整影像资料。结果根据胆囊癌的临床分型,将本组胆囊癌分为3型:腔内结节型5例,厚壁型9例,肿块型14例。MRI表现:1腔内结节型,MRI显示胆囊形态正常或增大,肿瘤位于颈部者胆囊增大明显,结节性肿块由胆囊壁向腔内突出,基底可宽窄不一,边界清晰,增强扫描可见结节状软组织早期明显强化,MRCP可见胆囊形态不规则,有充盈缺损,或部分囊腔消失;2厚壁型,MRI上可见胆囊形态增大或正常,胆囊壁局限性或弥漫性不规则增厚,增强扫描显示增厚的胆囊壁明显不均匀强化,2例病灶可见肝门区淋巴结肿大。MRCP显示胆囊不规则,或部分显示;3肿块型,MRI可见胆囊区不规则肿块,胆囊腔被大部分或完全充填,原发病灶在T1WI上呈低信号,T2WI、STIR序列上病灶呈高信号,或混杂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同程度强化,信号不均匀,MRCP显示多数胆囊不显影。其中有2例可见肝脏直接受侵润,胆囊附近肝脏内可见大片状不规则异常信号,强化与胆囊强化程度相仿。胆囊癌MRCP显示胆囊充盈缺损,肝内外胆管扩张,胆囊腔消失。结论 MRI平扫结合动态增强扫描对诊断原发性胆囊癌可显著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实性原位乳头状癌(SPC)的MR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原位SPC患者的资料,观察其术前常规MR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及DWI表现。结果原位SPC病灶T1WI脂肪抑制梯度回波(FSPGR)序列平扫表现为等和/或稍低信号,FSE T2WI、短时反转恢复(STIR)序列平扫表现为等和/或稍高信号;动态增强MRI表现为边界清楚的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强化,病灶内部强化均匀或不均匀。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早期快速上升,晚期呈平台型或流出型。DWI病灶均表现为高信号,ADC值1.34×10~(-3)~1.96×10~(-3) mm~2/s。结论原位SPC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可为其诊断及与其他浸润性乳腺癌的鉴别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剖析乳腺癌亚型的影像特征,以提高其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5种亚型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结果乳腺导管原位癌6例,其中行钼靶2例,MRI检查4例。线状段样钙化、段性强化是其特征性影像表现;导管内乳头状癌2例,行钼靶1例,MRI检查2例。可见细小模糊钙化,扩张导管内见结节,增强后明显强化,是主要影像表现;浸润性乳腺癌9例,其中行钼靶5例,MRI检查8例。细小、多形性、密集钙化及不规则肿块、分叶、蟹爪样生长,增强不均匀明显强化等为特征性影像表现;非特征性浸润导管内癌13例,其中行钼靶6例,MRI检查10例。细小多形性或细线分支钙化,密集分布,不规则、分叶状及非肿块性明显强化是其主要影像表现;乳腺粘液癌5例,行钼靶4例,MRI检查5例。类圆形、浅分叶,少有钙化,增强后肿块渐进性强化,ADC值增高为此亚型独特影像表现。结论放射影像学诊断对乳腺癌亚型分型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尤其MRI对乳腺癌亚型的准确诊断和临床治疗方案制订提供更加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胰腺神经内分泌癌(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pNEC)的 MRI表现及临床 特点,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学证实pNEC的MRI及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 7例均为单发,其中位于胰尾5例,胰体1例,胰头1例。6例类圆形,1例不规则分叶状。病灶直径约 2.2~11.6 cm,平均5.9 cm。MRI平扫7例T1WI上呈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DWI明显高信号。增强动脉 期6例呈轻-中度强化,1例轻度强化,静脉期均持续强化。7例强化不均匀,内部均见无强化坏死区,5例 见不完整的假包膜; 4例累犯胰周结构,3例见肝脏转移。7例均经手术治疗,其中5例行根治性切除术,2 例行姑息手术,术后均辅助全身化疗。术后分别随访至14~65个月,5例存活,2例死亡。结论 pNEC的 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MRI对其诊断及鉴别具有较大价值,手术切除辅以化疗是其主要治疗方法,预后 一般好于胰腺导管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MRI表现特征。方法对临床证实的8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的MRI影像上表现为胰腺弥漫性肿大,T1WI均匀或不均匀降低,T2WI均匀或不均匀增高;动态增强扫描见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静脉期及延时期进行性的轻度强化,胰腺周围可见包膜样环状强化影,强化程度略低于胰腺实质;胰管不均匀狭窄。结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胰腺炎,其MRI表现具有特征性,对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侵袭性纤维瘤病(AF)的临床、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其病理,评价MRI在AF诊断及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的AF的临床及MRI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25例AF呈类圆形、梭形改变,其中21例瘤体边界不清,无包膜,向周围浸润生长;4例见不完整假包膜.肿块在T1WI上以等及稍高信号为主,在T2WI上以高信号为主,信号低于脂肪组织,夹杂斑片状及条状低信号区;少数病例信号均匀(4/25).增强扫描病变呈不均匀强化21例,均匀强化4例,侵犯肌肉、邻近脂肪组织、血管神经束和邻近骨分别为20例、13例、12例和5例.肿瘤由不同比例增生活跃的成纤维细胞、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束组成,细胞无异型性.结论 AF有特征性的临床、MRI表现,MRI对提高AF的正确诊断率及术前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MRI常规T1WI、T2WI、弥散加权成像(DWI)结合增强扫描对腹膜后良性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34例腹膜后良性神经源性肿瘤的MRI常规T1WI、T2WI、DWI及增强表现,所有病变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包括神经鞘瘤15例,副神经节瘤11例,节细胞瘤8例。结果 神经鞘瘤、副神经节瘤、节细胞瘤患者发病年龄、肿瘤大小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易产生囊变,神经鞘瘤囊变多位于病灶中心,副神经节瘤囊变多位于病灶周边,神经鞘瘤出血明显多于其他两者(P<0.05),神经鞘瘤及副神经节瘤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节细胞瘤在形态上呈不规则形;三种病例在DWI上均呈稍高信号,部分囊变出血呈混杂信号,DWI信号强度及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副神经节瘤强化最明显,神经鞘瘤其次,节细胞瘤轻度强化。结论 MRI增强扫描对腹膜后良性神经源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常规T2WI及T1WI对病灶形态、大小显示较好,T2WI对显示囊变、T1WI对显示出血具有优势,DWI鉴别价值不高。  相似文献   

15.
乳腺导管原位癌的MRI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乳腺导管原位癌的影像学表现及MRI的诊断价值,以进一步提高对乳腺导管原位癌的影像学认识。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为乳腺导管原位癌病人的临床资料,研究其乳腺磁共振图像的形态学特点、动态增强方式及扩散加权成像特点。结果:18例导管原位癌的形态学表现及增强方式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非肿块型13例(72.2%),包括不规则片状6例和段状改变7例,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Ⅱ型者12例,Ⅲ型者1例;另一类表现为肿块型,5例(27.8%),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Ⅰ型者1例,Ⅱ型者2例,Ⅲ型者2例。弥散加权成像发现病灶15例,检出率达83.3%,表面扩散系数(ADC)1.30×10-3mm2/s有10例。结论:乳腺导管原位癌MR图像上多表现为非肿块的段状分布及片状分布的异常强化,少数也可表现为肿块型改变,弥散加权成像在定性诊断上能起重要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胆囊癌的MRI表现,提高胆囊癌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47例临床诊断为胆囊癌的MRI影像学资料,其中43例经病理证实。分析胆囊癌的形态、信号、强化特点、周围结构侵犯及转移情况,并与手术及病理对照。结果 厚壁型12例,腔内型19例,肿块型16例。MRI信号T1WI为等、稍低信号,T2WI稍高、高信号,增强模式为持续或渐进性强化。20例肝内外胆管扩张,梗阻点多位于肝总管占80%。25例肝脏受侵,6例十二指肠受侵,4例网膜侵犯,3例胰腺侵犯。24例淋巴结转移,N1:9例,N2:15例,与病理符合率达83.3%。肝脏转移10例,与病理符合率为100%。根据MR的临床分期与手术分期符合率90.7%。结论 MRI能够清楚显示胆囊癌病灶,并能够准确地评价胆囊癌的周围结构侵犯及转移情况,能够准确进行临床分期,有助于制定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7.
膝关节髌下脂肪垫区肿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守国  赵晓梅  柯祺 《中国骨伤》2006,19(9):553-555
目的:研究发生于膝关节髌下脂肪垫区肿瘤或肿瘤样病变及其MRI表现。方法:回顾性研究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膝关节髌下脂肪垫区的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的MRI表现。分析病变的MRI形态、平扫与增强的信号特点。结果:14例15个病灶,滑膜腱鞘巨细胞瘤7例,肿块T1WI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T2WI呈等信号5例,高信号肿块内有含铁血黄素低信号灶2例,轻度或不强化。髌下脂肪垫内海绵状血管瘤2例,T1WI呈等信号,T2WI呈显著高信号,明显强化。囊肿4例,T1WI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无强化。滑膜纤维脂肪瘤2例,T1WI呈等或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结论:膝关节髌下脂肪垫区可发生多种肿瘤或肿瘤样病变,以滑膜腱鞘巨细胞瘤、海绵状血管瘤及滑膜囊肿多见。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不失为术前定性诊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MRI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描述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MRI表现与病理所见,探讨MRI诊断该肿瘤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SPTP的MRI表现,并与病理所见对照.结果 8例均为单发的类圆形囊实性肿物,其中6例以实性为主,2例以囊性为主;4例位于胰头,1例位于胰颈,3例位于胰尾;8例中6例最大径为5~8.5 cm,2例分别为1.6 cm和2.2 cm.MR上囊性部分呈液性长T1长T2信号,其中6例合并肿瘤内出血,为短T1高信号,2例可见液-液平面,实性部分表现为稍长T1稍长T2信号,增强扫描囊性部分无强化,实性部分呈渐进性强化和延迟强化;MR所见8例中5例包膜不完整,2例伴有胆总管及胰管扩张;术中见3例肿瘤侵犯结肠系膜,2例侵犯十二指肠肠壁,2例肠系膜上动静脉受侵,2例伴有胆总管扩张.MRI表现与病理所见对应良好,7例术前诊断正确,1例误诊为胃肠道间质瘤.结论 MRI能显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特征性表现,有助于正确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