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世校  张静 《解剖学杂志》1993,16(3):265-267
本文用血管注射天然橡胶法,追踪观察了沙土鼠,大白鼠和家兔的脑动脉环.观察发现:沙土鼠、大白鼠和家兔的脑动脉环由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构成.沙土鼠的前交通动脉发育良好者占86%;后交通动脉发育不良或变异者占26%.首次发现沙土鼠的后交通动脉与基底动脉的中央支吻合.沙土鼠、大白鼠和家兔的脑动脉环的构成类同.  相似文献   

2.
对60个儿童脑动脉进行了研究,外侧丘纹动脉和返动脉起始角度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变锐,外侧豆纹动脉始径较粗,多有外径大于0.8mm的干.各丘纹动脉穿前穿质的位置相对恒定.本文讨论了丘纹动脉在大脑中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和介入神经放射术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获取高纯度的原代SD大鼠脑动脉内皮细胞(cerebral artery endothelial cell,CAEC)的培养方法。方法:选取5~6周SD雄性大鼠6只,体重110~140 g,取大脑,取脑动脉,剪碎,接种于明胶包被的直径35 mm培养皿中,内皮细胞培养基培养;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内皮细胞生长状况及其形态;免疫荧光法检测动脉内皮标志物Ⅷ因子相关抗原的表达。结果:培养60 h后可见细胞从贴壁的血管片段周围长出,细胞呈梭形;培养7 d后细胞可融合成片,融合后的脑动脉细胞呈典型的"鹅卵石"样外观;免疫荧光法检测显示动脉内皮标志物Ⅷ因子相关抗原表达阳性,内皮细胞纯度90%以上。结论:该方法能够成功获得纯度较高的原代SD大鼠脑动脉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鼠腹壁浅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特点,为该皮瓣切取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SD大鼠27只,7只行大体解剖,描述该皮瓣的解剖学特点;20只经颈总动脉行明胶-氧化铅灌注,并通过图片处理技术测量相关数据。结果腹壁浅动脉由股动脉发出后在穿浅筋膜处发出第1个分支,随即分为内外侧支,分别与胸外侧动脉和胸背动脉吻合。其外径在股动脉发出处为(0.46±0.02)mm,在穿经浅筋膜处为(0.46±0.02)mm,其营养面积为(18.37±3.67)cm2,其与胸背动脉的吻合区距离腋下水平线和腹中线分别为(5.34±0.86)cm和(4.38±0.38)cm;与胸外侧动脉的吻合区距离腋下水平线和腹中线分别为(6.28±0.69)cm和(2.04±0.33)cm。结论大鼠腹壁浅动脉解剖位置和外径恒定,是游离皮瓣移植、皮瓣动脉增压、血流动力学研究等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5.
第一气管环的应用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第一气管环的结构。方法:对40具正常成人尸体第一气管环的结构进行测量,结果:发现第一气管环的内横径的平均值为15.95mm,内矢状径平均值为13.47mm,第一气管环前正中线的高度平均为7.76mm。结论:对于全喉切除术后进行发音重建,防止气管瘘口狭窄等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45只大鼠脑标本上,观察了椎-基底动脉系。大鼠的基底动脉有两个无分支区,分别位于基底动脉起始部和前、中段移行部,第二无分支区无侧融支跨越,可作为制作“大鼠脑缺血模型”的血管阻断部位,经实验应用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7.
不同年龄的正常和高血压大鼠脑动脉内弹性膜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运用图像分析仪、光镜和电镜,对不同年龄组的40只自发性高血压和19只京都纯种大鼠的脑动脉内弹性膜(A1)、管壁(A2)和管腔(A3)进行了观察测定,发现高血压鼠和正常鼠比较,脑动脉最显著的变化表现为:内弹性膜变薄、折叠减少,部分断裂以及中膜平滑肌的退变,内弹性膜与管壁的比值(RATE,即A1/A2)显著减小(P<0.01),而壁与腔的比(RATE2,A2/A3)无显著变化。前者可能与高血压脑血管脆  相似文献   

8.
枕动脉的临床解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解剖学通报》1995,17(1):22-24
  相似文献   

9.
肝总动脉分支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笔者在解剖一具成年男尸时发现肝总动脉分支变异较大,为积累资料,现报道如下。肝总动脉在尾状叶下方分为肝左动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起点外径分别为4.1mm、4.5mm。在距胃  相似文献   

10.
在44例成人头颅材料上对枕动脉走行分三段调查.第一段位于颈动脉三角内.长2.9±0.4cm,分出脑膜支、肌支;第二段位于胸锁乳突肌和头夹肌深面,长5.8±0.5cm,分出乳突支、耳支、降支、颅后支,第三段是枕动脉浅出点至上横线的头皮支.长11.7±1.3cm,一般分为Ⅱ主支型(占75%).枕动脉起始部外径3.1±0.2mm;浅出点(A点)外径2.8±0.4mm;头皮支的B点外径2.1±0.2mm、C点1.7±0.4mm、D点2.0±0.3mm 、E点1.6±0.4mm.对头皮支的分型分布提出了体表定位方法.结合临床颅内、外动脉吻合术和动脉逆行插管术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大鼠大脑中动脉的解剖及其在脑缺血模型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张成英  苗华 《解剖学杂志》1998,21(3):211-213
用45只大鼠脑标本观测大脑中动脉的起始,行程,分支及分布情况,确定制仡中灶性脑缺血模型血管阻断部位。大鼠的大脑中动脉可分三段,中段相对较长,位置恒定,分支较少,表面骨质较薄,易于凿骨开窗,是制作脑缺血模型阻断血管的最佳部位。  相似文献   

12.
大脑动脉环后交通动脉的形态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大脑动脉环后交通动脉的形态变异。 方法 取 5 0例经福尔马林处理的台湾地区成年男性大脑 ,用光学摄像系统摄取后交通动脉影像 ,冲映成照片后 ,再经扫描仪存入计算机并放大至 2 0倍 ,用打印机映出影像后测量并统计外径值。 结果 左侧后交通动脉近颈内动脉端外径为 1 72± 0 77(0 7~ 4 3)mm ,右侧则为 1 6 9± 0 78(0 8~ 3 3)mm。左侧后交通动脉近大脑后动脉端外径为 1 5 9± 0 5 8(0 8~ 3 0 )mm ,右侧则为 1 5 9±0 6 8(0 5~ 3 2 )mm。 结论 台湾地区测量值与大陆地区测量值有差异 ,是由于两地采用的测量方法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14.
自发性高血压鼠脑底动脉单胺能神经分布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10只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和10只正常大鼠脑底动脉单胺能神经纤维分布进行了观察、在自发性高血压鼠脑底血管的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壁上均可见棕褐色的免疫反应阳性纤维,纤维较粗,弯曲,环行走行,密度较高。与正常鼠同一部位脑底动脉壁的阳性纤维密度比较有明显增加。经统计学检验,P<0.05,表明高血压鼠和正常鼠脑底动脉之间的单胺能神经纤维的密度有明显差异。本文结果提示,高血压鼠脑底动脉各主要分支较正常鼠脑底动脉各主要分支有更高密度的单胺能神经纤维分布,这些纤维属于交感神经纤维,说明交感神经可能在高血压鼠的脑血管活动和对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观察了孕 14 d SD胚鼠大脑皮质中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形态和发育过程。将孕 14 d SD胚鼠大脑皮质细胞悬液接种于 2 4孔培养板 ,实验按培养龄分 4组 ,分别在接种后 5d、10 d、15d和 2 0 d终止培养 ,继而进行NA DPH - d组织化学染色 ,观察各组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和形态。结果显示 :培养后 5d即有一定数量的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出现 ,在 4个实验组中 ,以 15d组的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数量为最多、突起最长 ,深染细胞数量也最多 ,大部分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胞体与突起均局限分布在细胞团块内 ,胞体大小不一 ,只有少量的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细胞散在分布在细胞团块之间 ,其突起伸向或围绕团块。本研究结果表明 ,在胚鼠大脑皮质的神经元内即已有一氧化氮合酶存在 ,提示一氧化氮可能与胚脑的生长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16.
bFGF对成年大鼠损伤的大脑皮质神经元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实验用SD大鼠40只,其中30只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只,切片用甲基绿-派洛宁染色;另10只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只,切片用神经丝免疫组化染色.手术毁损大鼠大脑顶叶皮质,立即放入分别浸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实验组)或PBS(pH7.2,0.2moL/M)(对照组)的海绵胶粒(1mm3),于术后14d,24d,34d在损伤的皮质腔内重复注射相应的实验用液25μl.术后40d取材,在大脑皮质损伤腔颞侧边缘Ⅱ~Ⅲ层距边缘500μm范围内,对每只大鼠计数了1mm2面积中的存活神经元数目,并观察神经元的形态学变化.结果发现,实验组大脑皮质存活神经元数目较多,对照组存活神经元较少.经体视学定量方法分析,结果其均数±标准差为:实验组919.45±165.40,对照组628.39±57.50/mm2,经两样本均数t检验,P<0.05.提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大鼠大脑皮质损伤神经元有一定的维持存活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大鼠脑缺血后脑组织tPA和PAI-1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讨鼠脑缺血后脑内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 t PA)及其主要抑制物 - 1型 ( PAI- 1)蛋白的表达。制备了大鼠全脑和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t PA和 PAI- 1蛋白的表达。结果发现 ,在全脑、局灶性脑缺血不同时间和正常鼠脑膜、脉络膜、室管膜、血管内皮等部位均有 t PA、PAI- 1免疫阳性信号 ,但小脑、海马区未见该信号。局灶性脑缺血 6 h,缺血侧中心部位的胶质细胞和梗死灶周边的缺血半影区的神经元也显示 t PA强阳性信号 ,但该细胞不表达 PA I- 1蛋白 ;缺血 18h鼠缺血侧未见t PA、PAI- 1阳性信号。本研究提示 ,脑缺血后鼠脑组织和正常脑组织均有 t PA、PA I- 1蛋白表达 ,但全脑缺血后和正常对照鼠t PA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 ,而局灶性脑缺血 6 h鼠缺血侧比正常侧 t PA蛋白表达增高 ,脑缺血后鼠脑组织和正常鼠 PA I- 1蛋白表达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8.
脑缺血后大鼠海马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用四血管闭塞法造成大鼠一过性全脑缺血。按不同时程,以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氨酶组织化学方法对再灌流期间海马不同亚区内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细胞的数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海马本部的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细胞数量在再灌流2~6h即有增高,到12~24h进一步增加至对照水平的3倍左右;3d时已有所减少,7d时在CA1区恢复至对照组的水平。齿状回的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细胞数量在再灌流2~6h已有明显的增高,约为对照水平的2倍.并在再灌流12h、24h和3d时保持在同一水平。此外,缺血后各亚区内染出的血管数量于再灌流2~6h即有明显增多,并在再灌流7d后仍明显高于对照组。本文结合文献对缺血性神经元坏死和一氧化氮合酶表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大鼠心肌及动脉壁雄激素受体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免疫组化ABC对30例大鼠的心脏及动脉进行了雄激素受体的检测。结果表明在大鼠心肌和动脉壁存在着雄性激素受体,提示雄激素可能对心血管系统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