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CDT联合经外周静脉系统溶栓治疗骨科术后急性混合型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和解放军东部战区海军医院2006年1月至2016年2月骨科术后急性混合型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11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CDT联合经外周静脉系统溶栓患者48例(A组),单纯CDT 31例(B组),单纯经外周静脉系统溶栓治疗33例(C组)。分析患者不同溶栓时间的下肢周径变化、血栓清除率和总有效率以比较三组治疗效果。结果 A组、B组大腿消肿时间较C组均短,A组小腿消肿时间较B、C组均短(P<0.05),B组小腿消肿时间较C组长(P<0.05),提示A组下肢消肿效果最好。A组在溶栓3、5 d后血栓清除率高于B组(P<0.05),溶栓不同时间点A组、B组血栓清除率均高于C组(P<0.05),提示A组血栓清除最快。溶栓总有效率A组、B组均高于C组(P<0.05)。结论 CDT联合经外周静脉系统溶栓治疗骨科术后急性混合型深静脉血栓形成,较单纯应用CDT术经外周静脉系统溶栓方法,具有起效快、临床效果佳、血栓清除率及溶栓总有效率高的优点,可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溶栓抗凝联合治疗对急性大鼠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后血管内膜的影响。方法:SD大鼠105只建立急性下腔静脉血栓模型后随机分为肝素治疗组(A组),尿激酶治疗组(B组),肝素加尿激酶联合治疗组(C组),各组35只;另30只为假手术组。各组给药后分别于血栓形成后第1,4,7,14,28天获取病变段血管,观察血栓的结构演变与机化、内膜增生程度,检测静脉壁平滑肌胶原沉积量,扫描电镜评估内皮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A组内膜增生最严重。C组胶原染色面积百分比A,B组少(P<0.01)。7d时B,C组内皮损伤较A组轻(P<0. 05)。28 d时C组内皮损伤较A,B组轻(P<0. 05)。结论:肝素加尿激酶治疗大鼠急性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良好的近、中期效果,能有效地保护内皮层完整,减轻血管壁肌纤维增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和探讨反映骨形成的生化指标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N-MID)和反映骨吸收的生化指标B-胶原降解产物(B-CTX)以及25羟维生素D(25OHD)与骨密度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关系.方法 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美国Lunar DPXIQ No.5689骨密度仪测定腰椎(L1-4)骨密度(BMD),采用电化学发光法(ECLIA)测定N-MID和β-CTX,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25OHD,对87例患者进行上述指标测定并按骨密度正常、骨质疏松和骨质疏松伴有骨折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应用SPSS13.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B组和C组骨密度较A组骨密度下降,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C组骨密度较B组骨密度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BMI C组较A组降低,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25OHD和反映骨形成的生化指标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N-MID)B组和C组低于A组,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5),C组较B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映骨吸收的生化指标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B组和C组高于A组,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和P<0.01),C组高于B组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骨密度与B-CTX呈负相关,与BMI、250HD、N-MID呈正相关.结论 骨代谢的生化指标更能早期反映骨代谢的变化,与骨密度联合判断骨骼的状态更加全面.对于判断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骨代谢状态,预测骨折危险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骨髓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移植对慢性血栓微环境的影响,即能否上调促血栓机化和再通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ANG-1)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的表达.方法 将幼年Wister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扩增到第10天,通过股静脉将其移植到成年大鼠下腔静脉慢性血栓中.实验分为A组:空白对照组(仅做血栓手术);B组:对照组(血栓中注入培养基);C组:实验组(血栓中注入EPCs),每组15只.第28天,取出肾下段下腔静脉及血栓,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VEGF、ANG-1和MCP-1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 EPCs经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和功能鉴定成功后,移植到下腔静脉慢性血栓中,实验组(C组)下腔静脉及血栓标本在第28天与空白对照组(A组)和对照组(B组)相比,VEGF、ANG-1、MCP-1mRNA表达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和B组之间(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标本中VEGF、ANG-1和MCP-1蛋白表达和mRNA表达相似,移植组与A组和B组比较表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和B组之间(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骨髓EPCs移植,能够上调促血栓机化和再通的细胞因子VEGF、ANG-1和MCP-1,影响血栓微环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BD)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中远期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83例急性下肢DVT患者行导管接触溶栓治疗(CDT)的临床资料,分为CDT组(A组)、CDT+低压力BD组(B组)、CDT+足压力BD组(C组),通过随访症状及生活质量回顾性分析三组治疗效果。结果共28例放置腔静脉滤器;55例患者放置60枚支架。三组患者血栓溶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8);大腿、小腿周径下降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489、P=0.452)。术后6个月三组患者Villalta评分、CIVID-2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Villalta评分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3)、A组低于C组(P=0.008),CIVID-2评分A组高于B组(P=0.01)、A、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2);术后18个月Villalta评分A、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1),CIVID-2评分A组低于C组(P=0.036);余结果符合C组大于B组,A组大于B组,C组大于A组。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支架通畅率为80%,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9)。结论低压力球囊扩张治疗下肢DVT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临床成功率高,远期疗效好;足压力球囊扩张增加PTS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广州地区不同年龄成年女性性行为方式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不同年龄成年女性的性行为方式,为开展性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用统一编制的调查表,以匿名问卷形式横断面调查380名成年女性,共回收问卷324份,回收率81.0%.324名女性年龄分布在20~50岁之间,分为A、B、C 3组,其中A组20岁~133人(41.0%),B组30岁~131人(40.4%),C组40岁~60人(1 8.5%).结果 手淫:A、B、C 3组手淫的人数比较(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爱抚:A组与B组,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交: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B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变换体位:A、B、C三组性交时变化体位的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交频率: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广州地区成年女性受到传统性观念的影响,以性交为主要的性生活方式.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性交的次数减少,而以性爱抚以及变换性交体位等方式来提高性生活的乐趣和获得性满足.虽然成年女性对于手淫和口交等受到传统观念排斥的性行为方式仍保持负面的态度,年轻的女性受到开放性观念的影响,对口交的接受程度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尿激酶的不同给药方式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自2015年4月至2015年12月收治40例急性DVT患者,采用导管溶栓治疗,按照病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0~7天组,B组8~14天组,尿激酶总量为80万U/日。按照给药方式每组分成两个亚组:A1、B1组采用快速注入,A2、B2组采用24小时持续泵入的方法,期间使用肝素抗凝治疗。术后比较各组的溶栓率、主干血栓清除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患肢消肿率情况。结果 A1、A2、B1、B2每组各10例患者,患肢的溶栓率及消肿率比较,A、B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A2/B1、B2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肢的主干血栓溶解时间无论A、B组间还是A1、A2/B1、B2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4例发生出血并发症(穿刺点及切口处),加压包扎后痊愈。结论患肢血栓溶解的效率、消肿率与病程有密切的关系,病程越短,效果越好。但两种不同的给药方式在血栓溶解效率及主干血栓清除率及患肢的消肿率方面并无明显地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8.
量明显多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C、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NGF的检测结果有优于CNTF、GDNF的趋势(P<0.01),CNTF和GDNF的促分泌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基泼尼松龙能促进体外培养许旺细胞的增殖和神经营养因子的分泌.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中门静脉血栓切除技术的改进.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移植外科收治的合并门静脉血栓(PVT)的198例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PVT的处理方法不同分为两组:A组为常规外翻式门静脉血栓切除术组(n=43),B组为不切断PVT的外翻式门静脉血栓切除术组(n=155).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术中一般情况、失血量、血栓切除成功率、PVT复发率及患者生存情况等指标.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Yerdel Ⅰ级及Ⅱ级患者血栓切除成功率均为100%;B组中Yerdel Ⅲ级患者血栓切除成功率较A组高(100%比45.4%;X~2=12.38,P<0.01).B组失血量较A组明显减少[(4315.4±630.5)ml比(3509.2±862.7)ml,P<0.05].B组Yerdel Ⅰ~Ⅱ级PVT患者术后血栓复发率与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Yerdel Ⅲ级患者术后血栓复发率低于A组(5.6%比2/5;X~2=4.09,P<0.05);两组Yerdel Ⅰ~Ⅲ级PVT患者围手术期病死率均为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YerdelⅠ~Ⅲ级PVT患者1年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6.5%比89.O%,P>0.05).结论 不切断PVT的外翻式门静脉血栓切除术可以简化手术操作,减少术中出血量,扩大应用范围,提高血栓切除的成功率,降低术后血栓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置管溶栓联合球囊扩张导管碎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82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成两组:A组行单纯经导管直接溶栓(CDT)治疗,共32例,其中男10例、女22例,平均年龄(56±15)岁;B组行CDT联合机械碎栓(球囊扩张导管碎栓)治疗,共50例,其中男18例、女32例,平均年龄(57±17)岁。比较2组治疗前后静脉通畅率、静脉通畅度评分、健侧和患侧下肢周径差,比较2组尿激酶用量及溶栓导管留置时间,以出血并发症、肺栓塞的发生率评价治疗的安全性。结果 2组共82例患者完成溶栓及碎栓疗程,B组较A组溶栓时间更短,A组平均9(7,12)d;B组平均5(4,7)d,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较A组尿激酶用量更少,A组平均7.250(6.355,8.255)×106 U,B组平均4.925(3.715,5.810)×106 U,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治疗后的静脉通畅度评分显著优于A组,A组65.0%(40.5%,86.5%),B组为100%(90%,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7 6)。2组患者随访时间3~18个月,A组随访率50.0%,B组随访率58.0%,均未发生肺动脉栓塞。结论在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CDT联合球囊扩张导管碎栓治疗急性下肢DVT较单纯CDT治疗,溶栓效果好、尿激酶用量少、不增加肺栓塞及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移植对慢性深静脉血栓的治疗作用. 方法 Ficoll法分离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ononuclear cells,BMMNCs),采用内皮祖细胞培养基(EGM-2MV)诱导分化为骨髓源性EPCs.建立大鼠慢性深静脉血栓模型,饲养至10 d,并分三组:A组(25只):单纯EPCs组,移植1 ml含有10~6 个EPCs细胞悬液;B组(25只):EGM-2MV培养基对照组,移植1 ml EGM-2MV培养基;C组(25只):空白对照组.移植后第14天取出血栓段下腔静脉及血栓,应用HE染色及vWF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血栓机化再通情况,高倍镜下计数血栓内毛细血管数目;Western blot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凶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蛋白表达变化;实验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体外成功培养了骨髓源性EPCs和构建了大鼠慢性深静脉血栓模型,EPCs移植后A组VEGF、bFGF的表达有明显的上调(P<0.05).B组和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A组血栓再通毛细血管数目明显高于B、C组.免疫组化染色vWF确定再通管道为新牛血管,管道为内皮细胞组成.结论 EPCs为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移植到深静脉血栓中能够促进血管新生,加快血栓的机化和再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豚鼠至大鼠异种原位肝移植中应用改进的肝下下腔静脉套管方法的手术效果。方法豚鼠和SD大鼠各30只分别作为供、受体,并随机配对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改进的肝下下腔静脉套管进行肝下下腔静脉袖套管法吻合。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肝下下腔静脉袖套法吻合。比较两组的供肝切取时间(切、修肝时间)、受体手术时间、无肝期时间、手术成功率、肝下下腔静脉袖套吻合口附近出血发生率以及术后生存时间。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供肝切取时间分别为(32.2±3.5)min、(45.4±5.7)min,修肝时间分别为(14.5±2.1)min、(9.2±1.8)min,切、修肝总时间分别为(46.7±4.8)min、(54.6±6.9)mi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受体的手术时间分别为(52.7±6.1)min、(53.2±6.5)min,无肝期分别为(16.8±2.1)min、(17.2±2.5)min,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3%、5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肝下下腔静脉袖套吻合口附近出血发生率分别为0、3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成功的动物的术后生存时间分别为(115±24)min、(95±29)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改进的肝下下腔静脉套管方法进行豚鼠至大鼠原位肝移植,手术成功率高,可用于豚鼠至大鼠原位肝移植实验研究模型的制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采用大鼠肝脏隔离灌注模型探讨逆行隔离灌注(RIHP)较顺行隔离灌注(IHP)能否减少正常肝组织损伤及化疗药物外周泄漏率.方法 将90只体重300~350 g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30只:A组为空白对照组,经肝动脉及门静脉灌注乳酸林格液,以下腔静脉为灌注液流出道;B组行IHP,经肝动脉灌注含有350 mg/kg的氟尿嘧啶(5-Fu),门静脉灌注乳酸林格液,以下腔静脉为灌注液流出道;C组行RIHP,经肝动脉灌注含有350 mg/kg的氟尿嘧啶(5-Fu),经下腔静脉灌注乳酸林格液,以门静脉为灌注液流出道.术后1、3、5、7 d分别行血清ALT测定及肝组织病理学检查;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仪检测B、C组术中外周血药浓度.结果 三组术后3 d存活率分别为90.0%、86.7%和90.0%,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血清ALT均在术后第一天达到峰值,A组为(481.6±207.6)μmol/L;B组为(1641.6±658.0)μmol/L;C组为(913.0±353.5)μmol/L.B、C组均显著高于A组(P<0.05);B组显著高于C组(P<0.05).B组与C组术中外周血药浓度峰值分别为(131.2±29.4)μg/ml和(65.3±28.4)μg/ml.两组外周浓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术后肝脏病理改变较轻,术后7 d基本恢复正常;B组术后肝脏病理学改变相对严重,术后7 d局部仍可见坏死灶;C组术后肝脏病理改变后较A组严重,但较B组轻,术后7 d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RIHP较之IHP能够显著减轻化疗药物对正常肝组织的毒副作用和药物的外周泄漏,有望成为一种对肝癌更加有效安全的区域化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磁标记后从尾静脉移植人静脉血栓模型中进行干细胞活体示踪,为EPCs促进深静脉血栓机化再通提供一种有效的监测方法。方法首先分离、培养并鉴定大鼠EPCs,配制新型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并体外标记EPCs。制作大鼠下腔静脉血栓模型并将其分为4组:移植SPIO标记的EPCs(SPIO组)、移植Dil标记的EPCs(Dil组)、移植单纯EPCs(对照组)、移植1mL培养基(空白对照组)。术后各组分别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HE染色,并计数新生毛细血管数目。结果MRI观察到SPIO组的EPCs定向迁移至下腔静脉血栓内,呈团块状信号影,信号密度随时间延长而增强,第14~21d磁信号达到最强并由此开始转弱。移植术后取血栓标本行常规病理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结果显示,SPIO组、Dil组及对照组均可观察到血栓中出现大量新生毛细血管管腔,3组间新生毛细血管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这3组新生毛细血管数目明显多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较Dil标记的示踪方法,SPIO标记的EPCs移植入深静脉血栓中进行活体MRI示踪安全、无创、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5.
肝缺血再灌注对肝硬化大鼠的损伤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肝硬化大鼠肝缺血再灌注(hepatic ischemia reperfusion,HIR)损伤的机制和程度。方法 用60%四经碳(CCl4)溶液皮下注射方法制作肝硬化大鼠模型,肝硬化大鼠随机分为六组:A组:假手术组(6只);B、C、D组:分别为肝门完全阻断20min、30min、40min(每组各16只);E组“单纯肠系膜上静脉阻断(16只);F组:肝门阻断+门腔转流(16只);另外,随机取10只正常肝脏大鼠组成G组,行肝门完全阻断30min。观察7天存活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透明质酸(HA)、肿瘤坏死因子(TNF),以及肝、肺病理的变化。结果 B、C、D、E、F、G组的7天存活率分别为10/10只、6/10只、4/10只、5/10只、8/10只、6/10只;再灌注后4h血清TNF变化:后六组均明显高于术前,C、D组高于B、A组,E、F组也明显高于A组(P<0.01)再灌注4h后HA变化:D组明显高于B、E组,F、C组明显高于A组(P<0.05);再灌注4h后D、C组的AST、ALT均明显高于B组、A组、D组的AST明显高于F组,F组的AST、ALT显著高于E组(P<0.05);C、G两组比较,上述指标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肝、肺组织学检查可见肝、肺的病理损害,程度随缺血时间的延长而加重,E组损伤重于F组。结论 硬化肝脏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涉及全身多个器官,门脉静淤血可能是损伤乃至死亡的主要原因;肝硬化大鼠耐受肝缺血的最大的时限在30min以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电穿孔介导的基因治疗对下颌骨DO过程中牵引间隙新生骨密度与强度的影响,从而为促进下颌骨DO新骨生成,缩短牵引周期,减少并发症提供新思路.方法 以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动物模型,于术后3 d开始下颌骨牵引,每天0.8 mm,连续牵引7 d后,将实验动物分为5组.A组:在牵引区注射2 μg(O.1μg/μl)重组质粒pIRES-hVEGF165-hBMP2;B组:在牵引区注射2 μg(0.1μg/μl)重组质粒pIRES-hBMP2;C组:在牵引区注射2 μg(0.1μg/μl)重组质粒pIRES-hVEGF165;D组:在牵引区注射2 μg(0.1μg/μl)空质粒pIRES;E组:在牵引区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5组实验动物均施加电穿孔刺激.各组分别于固定期第1、2、4、8周行X线及QCT检查.选整个牵张间隙新生骨痂部分为兴趣区,测定骨密度.然后处死动物.取材测量牵引区新生骨的三点抗压强度.结果 A、B、C组新生骨痂密度各时相点新生骨痂密度明显高于D、E组(P<0.01).固定2周,A组明显高于各组,但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固定4周,A、B组明显高于C、D、E组(P<0.01).固定8周A组明显高于B、c、D、E组(P<0.01).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高于D、E组(P<0.01).固定4周,A组新生骨的三点抗压强度明显高于B、C、D、E组(P<0.01).固定8周,A组仍明显高于各组(P<0.01),且B组也明显高于c、D、E组(P<0.05).结论 电脉冲介导的pIRES-hVEGF165-hBMP2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可使牵引区获得较满意的骨再生和骨化成熟进程,其新骨骨化、改建过程均超过对照组.提示联合应用BMP与VEGF,可能会实现成骨与血供的联合重建,并且使单一生长因子的效应放大,使骨愈合的速度加快.  相似文献   

17.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isovolemic hemodilution with dextran-70 on thrombus formation and blood flow in synthetic venous vessel grafts.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grafts (length, 11 mm; inner diameter, 3 mm) were inserted into the vena cava of rabbits. Six groups were studied: (1) the control group; (2) animals that underwent isovolemic hemodilution with dextran-70 to a hematocrit of about 30%; (3) animals that underwent isovolemic dextran hemodilution combined with a bolus injection of heparin; (4) animals that underwent heparin treatment only; (5) animals that underwent isovolemic dextran hemodilution combined with infusion of desmopressin; and (6) animals that underwent an identical treatment to group 3 but with a 2-week, instead of a 2-day, follow-up. Vena cava blood flow was measured before and after hemodilution and graft insertion and at the termination of the experiments at 2 days (groups 1 to 5) and 2 weeks (group 6) after surgery. Graft patency and thrombus mass weight were evaluated. In the control group, most of the vessels occluded within 2 days. Hemodilution with dextran improved blood flow and reduced thrombus mass weight significantly. Desmopressin, which increases factor VIII, did not influence the effects of hemodilution with dextran, which suggests that the effects of dextran are not mediated by a reduction in the level of this coagulation factor. A single bolus dose of heparin did not reduce thrombus formation in the grafts but did potentiate the effects of isovolemic hemodilution on thrombus mass and graft blood flow. We conclude that isovolemic dextran hemodilution combined with a single bolus of heparin had beneficial long-lasting effects. The grafts in groups 3 and 6 were all patent. (J Vasc Surg 1998;28:506-13.)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腹内压(IAP)对大鼠呼吸、循环、肾功能的影响,以及间接测压法是否具有与直接测压法同样的意义.方法 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健康对照组、IAP 1~5组(IAP值分别为5、10、15、20、25 mm Hg,1 mm Hg=0.133 kPa),每组10只大鼠.记录各组大鼠呼吸、循环、肾功能的生理指标以及IAP检测值,并将经下腔静脉及膀胱测得的间接测压值与直接测压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IAP 1组大鼠与健康对照组各指标接近;IAP 2组PaO2显著降低(P<0.05),血清肌酐、尿素氮含量显著升高(P<0.05);IAP 3组、IAP 4组除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外,其余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IAP 5组PaO2、平均动脉压显著降低(P<0.01),其余指标升高(P<0.05或P<0.01).2种间接测压值与直接测压值均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937、0.955,P<0.01).结论 IAP对大鼠呼吸、循环、肾功能均有影响,但程度不同;经下腔静脉、膀胱间接测压法可替代损伤较大的直接测压法.  相似文献   

19.
髂股静脉狭窄伴血栓形成介入治疗5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髂股静脉狭窄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eepvenousthrombosis,DVT)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 5 3例髂股静脉狭窄伴DVT随机分为 5组。A组 :11例 ,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后采用血栓消融器 (AmplatzThrombectomyDevice,ATD)浸软溶栓或流变溶栓导管 (OASIS)溶栓加静脉药物溶栓 ;B组 :9例 ,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后用导引导管抽吸血栓加静脉药物溶栓 ;C组 :13例 ,单纯经股动脉药物溶栓 ;D组 :8例 ,单纯经静脉药物溶栓 ;E组 :12例 ,单纯经足背静脉药物溶栓。其中 17例髂股静脉狭窄采用球囊扩张或置入支架治疗。结果 5 3例中治愈 2 6例 (49 0 % ) ,显效 2 1例 (39 6 % ) ,改善 3例 (5 7% ) ,无效 3例 (5 7% )。 17例髂股静脉狭窄术后造影示复通率80 %以上。溶栓过程中出现并发症 3例 (5 7% ) ,经处理后均恢复正常。结论髂股静脉狭窄伴DVT采用机械除栓及导管药物溶栓结合腔内血管成形治疗疗效直接肯定 ,安全性高 ,下腔静脉滤器可有效地预防致死性肺动脉栓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