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分析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华法令抗凝治疗的影响因素、给药方法和国际标准比值(INR)的关系。方法我院2008年6月—2011年6月323例行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进行随访研究。术后使用华法令抗凝,出院后定期复查随访。记录年龄、性别、华法令剂量和INR值等,观察出血、栓塞、死亡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在患者术后抗凝达到稳定状态后,总体INR值为1.5~2.5,术后413例无不良事件的发生,10例出现抗凝相关并发症,其中血栓栓塞3例,抗凝有关出血7例。出院随访因抗凝出现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与国外文献报道相近。结论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根据INR给予个体化剂量华法令,控制INR值在1.5~2.5可以达到相对安全的抗凝效果。  相似文献   

3.
1.一般监护:病人在监护室的基本监测包括心电图、血压(最好是连续监测有创血压)、中心静脉压(CVP)、神志、瞳孔、呼吸音、心音及人工瓣膜音、末梢循环状况、胸管引流情况、尿量及尿pH,有条件时还可监测肺嵌压或左房压(LAP)及心排量。根据病情定时测定血常规,红细胞压积(HCT),电解质和血气分析。有指征的摄X线胸片。  相似文献   

4.
我院自1980~1981年共做心脏瓣膜置换术8例(男6例,女2例),年龄18~44岁,体重50~67公斤。瓣膜病理改变均属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7例,二尖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塞后的心脏性猝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美国,每年约有50万病人因急性心肌梗塞而住院。80%以上病人可存活下来并出院,其中10%~20%的病人在出院后第一年中死亡,梗塞后最初6个月死亡危险性最大,在死亡病员中,大约50%属猝死。本文将概括介绍急性心肌梗塞后心脏性猝死的病理生理学,并对可用以识别住院后可能发生心脏猝死的某些预测因素作一讨论。心脏性猝死的定义  相似文献   

6.
<正> 心脏瓣膜置换术是采用由合成材料制成的人工机械瓣膜或用生物组织制成的人工生物瓣膜替换的手术,简称换瓣。生物瓣中血栓发生率低,不必终身抗凝,但其寿命问题至今仍未获得满意解决,多数患者面临二次手术。机械  相似文献   

7.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妊娠与分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报告5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6次妊娠的经过与结局,早期妊娠流产2次,中期妊娠流产1次,3次足月妊娠分娩。并对换瓣术后妇女妊娠的条件、妊娠后母儿监护及孕妇的抗凝治疗等阐述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8.
165例行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使凝血酶原时间(PT)维持在正常值的1~1.5倍,并定期复查PT.结果术后4个月~9年8个月内死亡6例(3例颅内出血,2例心脏骤停,1例肺癌),出现月经增多、经期延长20例,牙龈出血11例,皮下出血点6例,皮下淤斑4例,咳血1例,其余均正常.提示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定期检测PT指导华法林应用可减少并发症,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9.
北京心肺血管中心—安贞医院强化监护病房(ICU)迄今6年余接受心脏瓣膜直视手术病人935例,其中记录完整者888例,共安装人工瓣膜1114个(机械瓣1037个,生物瓣11个)。术后早期发生并发症125例(占全组14.1%)以术后出血(包括心脏压塞)、心律失常、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呼吸衰竭以及瓣膜功能障碍为校多见,其发生率分别为0.1~5.5%。本文对其发生与防治措施作为一扼要讨论。  相似文献   

10.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期间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敏 《临床肺科杂志》2008,13(1):119-119
心脏瓣膜置换无论是应用机械瓣还是生物瓣,术后均须抗凝治疗。机械瓣应终身抗凝治疗,生物瓣一般应短期抗凝治疗,但一部分病人也需长期抗凝治疗。掌握适当的抗凝治疗,是巩固瓣膜置换术的疗效与病人安全的保证。因此,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期间的护理工作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1.
12.
<正>抗凝治疗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最关键的后续治疗,口服香豆素类药物是最常用的抗凝方法,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需长期抗凝治疗的"金标准",其主要代表药物是华法林。然而口服华法林抗凝  相似文献   

13.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妊娠28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丽武  梁旭霞 《山东医药》2006,46(11):10-10
近期,我们对1994年12月~2005年6月我科收治的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临床资料;28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妊娠患者,年龄21~31岁;行二尖瓣置换术25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三尖瓣置换术2例,置换瓣均为机械瓣;术后心功能Ⅰ~Ⅱ级。  相似文献   

14.
各种类型的人造心脏瓣膜已在成千上万的患者身上置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但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血栓栓塞及出血也是其严重的并发症,故需长期抗凝。该文综述了近期国内外对于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治疗的发展及现状,以及抗凝相关问题的处理。对于心脏机械瓣膜术后患者的抗凝强度以及方法,国内外也仍有争议,今后机械瓣膜抗凝强度的研究仍将是重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电复律的成功率和安全性。方法对瓣膜置换术后病程长、左房增大(≥50mm)的持续性房颤患者135例行同步直流电复律治疗。电复律之前常规抗凝,加用厄贝沙坦和胺碘酮,积极处理原发心脏疾病。复律成功后继续服用厄贝沙坦和胺碘酮,3个月后停止。随访至电复律后12个月。结果135例,6例(4.4%)加用药物后自行转复。126例电击成功(97.7%)。3例(2.3%)未能转复。132例复律成功苦12个月后123例维持窦性心律(93.2%),9例复发;复律后3,12个月左房内径较复律前缩小(P〈0.05),左室射血分数增加(P〈0.05)。结论对于瓣膜置换术后病程长、左房增大(≥50mm)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应尝试给予转复的机会,在经过充分准备和抗心律失常药物协同应用下,其电复律成功率高,窦性心律维持时间长,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的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种类型的人造心脏瓣膜已在成千上万的患者身上置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但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血栓栓塞及出血也是其严重的并发症,故需长期抗凝.该文综述了近期国内外对于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治疗的发展及现状,以及抗凝相关问题的处理.对于心脏机械瓣膜术后患者的抗凝强度以及方法,国内外也仍有争议,今后机械瓣膜抗凝强度的研究仍将是重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电复律的成功率和安全性。方法对瓣膜置换术后病程长、左房增大(≥50mm)的持续性房颤患者135例行同步直流电复律治疗。电复律之前常规抗凝,加用厄贝沙坦和胺碘酮,积极处理原发心脏疾病。复律成功后继续服用厄贝沙坦和胺碘酮,3个月后停止。随访至电复律后12个月。结果135例,6例(4.4%)加用药物后自行转复。126例电击成功(97.7%)。3例(2.3%)未能转复。132例复律成功者12个月后123例维持窦性心律(93.2%),9例复发;复律后3,12个月左房内径较复律前缩小(P<0.05),左室射血分数增加(P<0.05)。结论对于瓣膜置换术后病程长、左房增大(≥50mm)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应尝试给予转复的机会,在经过充分准备和抗心律失常药物协同应用下,其电复律成功率高,窦性心律维持时间长,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对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抗凝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体质量与心功能对华法林维持剂量有显著的影响,其中体质量的影响最为明显。认为可利用瓣膜置换患者的体重与心功能指导术后早期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13例瓣膜置换术后发生心包填塞的患者进行了观察与护理,结果表明:换瓣术后保持胸腔、心包和纵膈引流管的通畅对避免心包填塞的发生有重要意义。一旦出现心包引流液由多变少或停止,应警惕心包填塞的可能。为防止引流管堵塞,术后第一个24小时予常规低负压吸引,并定时向水封瓶方向挤压引流管。让病人取半坐位,做深呼吸运动,以促使积液的顺利排出。对于延期性心脏压塞的观察,应着重对生命体征的观察,如果出现低心排征象,并用强心、利尿、升压药症状不改善,甚至加重者,应考虑心包填塞的可能。应尽早做心脏“B”超以确诊,一旦发生心包填塞,应及时行心包切开引流术。另外,术后对凝血酸原时间(PT)及血红蛋白的动态监测,对心包填塞的早期发现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机体免疫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机体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28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分别于术前第3天、体外循环结束后10 min、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7天5个时点取外周静脉血。流式细胞术测定CD3+、CD4+、CD8+,计算CD4+/CD8+,采用免疫化学分析系统测定血清IgG、IgA、IgM浓度。结果体外循环后CD3+、CD4+、CD8+及CD4+/CD8+均较术前下降(P〈0.05),血清IgG、IgA、IgM浓度也明显低于术前水平(P均〈0.05),术后第7天均恢复正常。结论体外循环能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下降,至术后第7天基本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