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周静萍  陶德韬 《中国肿瘤》2006,15(2):124-126
[目的]研究TGFβ1,TGFβRⅡ在涎腺黏液表皮样癌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0例正常涎腺组织,45例黏液表皮样癌中TGFβ1和TGFβRⅡ的表达。[结果]正常涎腺组织,黏液表皮样癌中均表达TGFβ1阳性,但正常组的染色强度明显低于肿瘤组(P〈0.05);TGFβRⅡ在正常涎腺组的阳性表达率为100%,在肿瘤组的阳性表达率为42.22%,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高分化组TGFβRⅡ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中,低分化组。[结论]TGFβ1的高表达和TGFβRⅡ的缺失在黏液表皮样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涎腺黏液表皮样癌多药耐药基因P-gp、GST-π和TopoⅡ的表达情况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37例涎腺黏液表皮样癌及12例正常涎腺组织中P-gp、GST-π和TopoⅡ的表达。结果:P-gp、GST-π和TopoⅡ在涎腺黏液表皮样癌及正常涎腺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表达。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组织中P-gp、GST-π和TopoⅡ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1.9%(34/37)、86.5%(32/37)和21.6%(8/37)。TopoⅡ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呈负相关。结论:P-gp、GST-π和TopoII在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的多药耐药机制具有重要作用。检测P-gp、GST-π和TopoⅡ可为临床拟定化疗方案提供依据,也可作为判断涎腺黏液表皮样癌预后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p27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中p27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和原位杂交法对20例正常涎腺组织和46例SACC组织中p27蛋白和p27 mRNA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正常组织中p27蛋白表达阳性率为100.0%,SACC组织中p27蛋白表达阳性率为65.2%,两者之间表达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组织中p27 mRNA表达阳性率为100.0%,SACC组织中p27 mRNA表达阳性率为87.0%,两者之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27蛋白表达与腺样囊性癌组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p27基因与肿瘤的关系则主要体现于p27蛋白水平而非基因水平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53与多药耐药基因P-gp、GST-π、TopoⅡ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p53、P-gp、GST-π和TopoⅡ在34例涎腺腺样囊性癌及12例正常涎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p53、P-gp、GST-π和TopoⅡ在涎腺腺样囊性癌及正常涎腺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表达。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p53、P-gp、GST-π和TopoⅡ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8.8%(20/34)、85.3%(29/34)、88.2%(30/34)和17.6%(6/34)。复发组涎腺腺样囊性癌p53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初发组(P<0.05)。p53的阳性表达与肿瘤的临床分期有关(P<0.05),并且与P-gp的阳性表达呈明显正相关(P<0.01)。GST-π的阳性表达与肿瘤的病理类型有关(P<0.05)。结论:p53、P-gp、GST-π和TopoⅡ可能参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耐药过程。检测p53、P-gp、GST-π和TopoⅡ可为临床拟定化疗方案提供依据,也可作为判断涎腺腺样囊性癌预后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p16与survivin蛋白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食管癌中p16与survivin蛋白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EnVision免疫组化法检测62例食管癌及其相应癌旁正常黏膜组织的p16与survivin蛋白的表达.[结果]癌旁正常黏膜中的p16与surviv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1.9%和6.45%,而相应癌组织分别为32.3%和72.6%.两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食管癌中p16表达的缺失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和淋巴转移有关(P<0.05).而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则与淋巴转移有关(P<0.05),而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无关(P>0.05).p16与survivin蛋白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495,P<0.01).[结论]p16表达的缺失与survivin蛋白的过度表达与食管癌的发生、进展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两者联合检测有助于食管癌病情的评估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6.
多药耐药基因在涎腺粘液表皮样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涎腺粘液表皮样癌多药耐药基因MDR1/P-gp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EnVision法)检测36例涎腺粘液表皮样癌(其中高分化组21例、低分化组各15例)以及15例正常涎腺组织中MDR1/P-gp的表达。结果MDR1/P-gp在粘液表皮样癌及正常涎腺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表达,阳性部位主要见于细胞膜。高分化粘液表皮样癌、低分化粘液表皮样癌和正常涎腺组织MDR1/P-gp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1.0%(17/21)、73.3%(11/15)和26.7%(4/15),组间两两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MDR1/P-gp是涎腺粘液表皮样癌多药耐药产生的重要细胞机制,检测MDR1/P-gp可为临床拟定化疗方案提供依据,也可作为判断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组织分化程度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p21WAF1、p16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74例HCC中p21WAFI、p16蛋白表达.[结果]p16蛋白在HCC中表达的阳性率为51.35%,p21WAF1蛋白的表达率为43.24%,而正常肝组织中为100%,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16蛋白在有转移的HCC中阳性率为23.08%,明显低于无转移HCC的阳性率(71.43%,P<0.05).[结论]p16及p21WAF1蛋白的缺失与HCC的发生发展有关.p16蛋白的缺失与HCC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AQP1及AQP5在腮腺黏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MEC)中的表达及分布.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5例腮腺黏液表皮样癌(高分化18例,中分化10例,低分化7例)和20例正常腮腺组织AQP1和AQP5的表达及分布.结果:AQP1和AQP5在腮腺黏液表皮样癌中主要定位于组织的血管内皮细胞、腮腺腺泡上皮中,在腮腺正常组织中主要位于腮腺腺泡上皮.在癌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差异显著性分别为P<0.01和P<0.05.分化程度不同的黏液表皮样癌组之间AQP1和AQP5表达相比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AQP1和AQP5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QP1和AQP5在腮腺黏液表皮样癌中均有表达,并可能与促进肿瘤血管的生成有关,与腮腺黏液表皮样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胃癌相关差异表达蛋白p16在不同胃组织中的表达意义,为临床早期发现胃癌及评估胃癌患者预后提供有价值的资料.[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胃组织芯片(包括正常胃黏膜、癌旁、非典型增生、胃癌及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p16蛋白的表达,分析其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p16蛋白在正常胃黏膜、癌旁、非典型增生和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76.47% (26/34)、79.59%( 39/49)、34.62% (9/26)和8.64%(7/81);p16蛋白在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较正常胃黏膜、癌旁组织和非典型增生组织降低(P<0.01),而非典型增生组织中阳性表达率较正常胃黏膜和癌旁组织降低(P<0.05);p16蛋白表达与胃癌患者年龄、肿块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 p16蛋白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患者年龄、肿块大小及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0.
力超  郑天荣  张红  陆丽俐  蔡晓雯 《中国肿瘤》2005,14(11):760-762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中PTEN、p73蛋白的表达及相互关系,探讨它们在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意义.[方法]应用Elivision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3例肝细胞癌及癌旁肝组织中PTEN、p73蛋白表达.[结果]53例肝细胞癌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的阳性率(56.6%)明显低于癌旁肝组织(96.2%)(x2=20.94,P<0.01),p73蛋白表达的阳性率(54.7%)高于癌旁肝组织(5.7%)(x2=26.33,P<0.01).PTEN蛋白表达与肿瘤大小、TNM分期、伴肝硬化无相关性(P>0.05),与组织分化程度、有无侵袭性显著相关(P<0.01).p73蛋白表达与肿瘤大小、组织分化程度、TNM分期、伴肝硬化无相关性(P>0.05),与肝细胞癌有无侵袭性显著相关(P<0.05).PTEN蛋白表达与p73蛋白表达无相关性.[结论]PTEN、p73蛋白在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联合检测PTEN、p73蛋白对判断肝细胞癌预后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细胞周期抑制蛋白p16^INK4a在宫颈病变中的异常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宫颈癌(UCC)、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炎中p16^INK4a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26例宫颈病变(UCC50例、CIN57例和宫颈炎19例)组织中p16^INK4a蛋白的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及统计学检验。[结果]50例UCC中,p16^INK4a全部阳性表达;57例CIN中,p16^INK4a阳性表达41例,阳性表达率为71.93%,其中CIN Ⅰ,CINⅡ,CINⅢ p16^INK4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84%(7/19)、81.82%(18/22)、100.00%(16/16),且三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19例宫颈炎组织中,p16^INK4a阳性表达8例,阳性表达率为42.11%。p16^INK4a蛋白在宫颈炎、CIN和UCC组织中表达水平依次升高,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UCC及癌前病变中p16^INK4a阳性表达明显高于良性病变。p16^INK4a在UCC及癌前病变中过表达,提示其在UCC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STAT3和p38MAPK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0例胃癌组织及40例癌旁组织中STAT3和p38MAPK的表达.[结果]80例胃癌组织中STAT3的阳性表达率为72.5%,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17.5% (P<0.001); STAT3的表达与胃癌患者性别、年龄、浸润深度无关(P<0.05),而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远处转移有关(P<0.001).80例胃癌组织中p38MAPK的阳性表达率为71.3%,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12.5%(P<0.05);p38MAPK的表达与胃癌患者性别、年龄、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而与分化程度、浸润深度、TNM分期、远处转移有关(P<0.001).胃癌中STAT3和p38MAPK的表达呈正相关(r=0.6986,P<0.01).[结论]胃癌中STAT3和p38MAPK均过表达,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3.
姜影  佟丹丹  张颖 《中国肿瘤》2007,16(6):442-444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RUNX3、cyclinD1和p27^kip1基因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8例乳腺癌、40例乳腺纤维腺瘤、40例乳腺增生病中RUNX3、cyclinD1和p27^kip1的表达。[结果](1)RUNX3和p27^kip1在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5.23%和51.14%,明显低于在乳腺纤维腺瘤(85%和82.5%)及乳腺增生病(87.5%和85%)中的表达率(P〈0.05)。乳腺癌中cyclinD1的表达率(63.63%)明显高于良性病变中表达。(2)RUNX3和p27^kip1蛋白表达与乳腺癌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27^kip1蛋白表达与病理分级呈负相关。cyclinD1蛋白表达与病理分级呈正相关。(3)乳腺癌中RUNX3与p27^kip1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性(P〈0.05).与cyclinD1的表达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RUNX3、cyclinD1和p27^kip1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检测乳腺癌组织中RUNX3、cyclinD1和p27^kip1基因的表达对于评价患者的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Dong L  Wu Q  Guo Y  Yang F 《中华肿瘤杂志》2011,33(4):280-282
目的 探讨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38(p38MAPK)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组织微阵列平台,运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52例SACC和11例正常涎腺组织中p38MAPK蛋白和mRNA的表达,并分析其与SACC 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正常涎腺组织和SACC组织中,p38MAPK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4%和9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38MAPK蛋白表达与SACC的淋巴结转移、神经侵犯有关(均P<0.05).正常涎腺组织和SACC组织中,p38MAPK mRN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5%和9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38MAPK mRNA表达与SACC的淋巴结转移、神经侵犯有关(均P<0.05).SACC组织中,p38MAPK蛋白与mRNA的表达呈正相关(r=0.409,P<0.01).结论 在SACC组织中,p38MAPK表达上调,p38MAPK通路可能与SACC的发生、侵袭和转移有关.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p38MAPK) in 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SACC) tissues and their clinicopathologic significance.Methods The protein and mRNA expressions of p38MAPK were examin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in situ hybridization, respectively, in 52 cases of SACC and in 11 normal salivary gland tissues adjacent to the tumors on a tissue microarray platform.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 of p38MAPK protein expression in the paracancerous normal salivary gland tissues and that in SACC were 36.4% and 96.2%, respectively,showing a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 < 0.01 ).The protein expression of p38MAPK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lymph node metastasis and nerve involvement (P < 0.05 ).The positive rates of p38MAPK mRNA in the paracancerous tissues and in the SACC tissues were 45.5% and 94.2%,respectively, with a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 <0.01 ).The mRNA expression of p38MAPK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lymph node metastasis and nerve involvement (P < 0.05 ).In the SACC, there was a notable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38MAPK protein and mRNA expressions (r = 0.409, P <0.01).Conclusions The expression of p38MAPK is up-regulated in 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p38MARK may be involved in the tumorigenesis, development and metastasis of this cancer.  相似文献   

15.
抑癌基因p16在胃癌及胃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建强  沈铭昌 《肿瘤》2003,23(1):53-54
目的探讨p16基因表达与胃癌发生及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抗p16蛋白单克隆抗体,采用免疫组化ABE方法对10例正常胃粘膜、16例胃粘膜轻度异型增生、12例中度异型增生、14例重度异型增生、16例早期胃癌及52例进展期胃癌进行了标记分析。结果正常胃粘膜全部表达p16蛋白,随着胃粘膜病变的进展,p16蛋白的阳性率逐渐下降。轻、中、重度异型增生阳性率分别为87.5%、75%、50%,早期胃癌及进展期胃癌的阳性率分别为43.8%和38.5%。p16蛋白在轻度异型增生中的阳性率分别与重度异型增生、早期胃癌及进展期胃癌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中度异型增生的阳性率显著高于进展期胃癌(P<0.05);而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率明显低于淋巴结未转移组(22.2%vs 51.2%,P<0.05)。结论胃粘膜的癌变过程与抑癌基因p16表达缺失密切相关,p16蛋白可作为判断胃癌生物学行为的一个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6.
舌鳞癌p15和p16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Liu XQ  Zeng RS  Huang HZ  Liao GQ 《癌症》2003,22(11):1214-1218
背景与目的:多种原发性肿瘤中都存在p15、p16表达异常,但它们与舌肿瘤的关系仍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二者在舌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超敏SP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45例舌鳞癌和10例正常舌组织中p15、p16蛋白表达水平,并将结果与临床病理指标及生存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正常舌组织鳞状上皮中均有p15和p16蛋白表达;舌鳞癌p15、p16的缺失率分别为46.7%(21/45)和66.7%(30/45);p16蛋白表达阳性的患者中,80%(12/15)伴有p15蛋白表达,而p15缺失标本中有85.7%(18/21)伴随p16蛋白表达缺失;二者共缺失的患者绝大多数处于临床Ⅲ、Ⅳ期(16/18)。临床Ⅰ、Ⅱ期病例p15和/或p16蛋白表达水平比Ⅲ、Ⅳ期者的表达高(P<0.05);无颈淋巴结转移组蛋白附性表达率高于有转移组(P<0.01)。p15单独或与p16共缺失者与p15和p16蛋白均表达正常者比较,其术后3年生存率降低(P<0.05)。结论:p15和p16蛋白的表达与舌鳞癌的临床分期及颈淋巴结转移有关;p15蛋白单独或与p16共缺失时,舌鳞癌的预后较差。p15和p16蛋白可作为临床评估舌鳞癌浸润、转移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16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0例腺样囊性癌中P16基因表达情况。结果:腺样囊性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76.6%,P16蛋白阳性率在腺样囊性癌的腺样型,管状型,混合型,实体型中分别为90%,100%,42.9%,显示P16蛋白表达阳性率随恶性程度的上升而,降低,P16阳性与阴性之间的5年生存率则无明显差异。结论:抑癌基因P16的表达与肿瘤的病理类型有关,而腺样囊性癌预后好于其它肿瘤可能与P16缺失少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p16、Rb蛋白在胸腺癌中表达及预后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对54例胸腺癌标本进行检测。[结果]p16、Rb蛋白在良、恶性胸腺癌及胸腺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67%(12/18)、70.00%(14/20)、31.25%(5/16,p<0.05);61.11%(11周/18)、75.00%(15/20)、43.70%(7/16,P<0.05)。p16、比蛋白阳性表达与胸腺癌的类型、临床分期、预后有关。〔结论〕p16、Rb蛋白参与胸腺癌细胞增殖并影响其分化,可作为监测预后有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p16、p53、C—erbB—2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p16、p53、C-erbB-2蛋白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100例胃癌组织中,p16、p53、C-erbB-2蛋白的表达,并进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检测。[结果]100例胃癌中p16、p53、C-erbB-2的阳性率分别为43%、56%和50%。P53、C-rbB-2阳性表达,p16阴性表达的患者预后差(P值分别<0.01和<0.05),p53表达与细胞增殖、病理分型、分化程度有密切关系,C-erbB-2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相关。[结论]多基因分析比单基因分析更有价值,p16、p53、C-erbB-2蛋白异常表达及其相互作用在胃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判断胃癌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