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伤寒论》三阴三阳各篇并没有明确提出“六经“或“经络”的概念,每篇之首只标明“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宋朱肱首以足六经论三阴三阳,后世便习惯地称伤寒三阴三阳病为“六经病”、“六经病机”、“六经辨证”。至于经府并提,则首见于《伤寒例》;而以膀胱为太阳之府,则始于宋成无己。这种经府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概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世医家将仲景《伤寒论》的辨证体系概括为“六经辨证”。但《伤寒论》篇中,每病之首并无“经”字,亦不依经脉统摄全篇,而以“三阴三阳”冠之。从字面而言,“六经”很给人一个只是经脉之病的印象,不能全面反映仲景《伤寒论》的学术思想,只是沿用已久,人皆称之。究其实质,还是称为“三阴三阳”辨证较能贴切仲景本意。 三阴三阳辨证应包括如下三个内容:1 三阴三阳的概念 三阴三阳不单指某一经脉,它包括:  相似文献   

3.
中医对不寐的认识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后经历代医家不断完善和发展,对不寐的病因病机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阐述,认为其主要由各种病理因素引起脏腑机能紊乱,气血失和、营卫不和、阴阳失调,阳不入阴,而发病。该文根据中医基本的理论知识,对不寐的病因病机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阐发《伤寒论》两套三阴三阳体系的由来、内涵和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发生认识论的方法,追溯《内经》关于三阴三阳的认识以及脏气法时的思想,并借此论述《伤寒论》的两套三阴三阳体系的由来、内涵和临床意义。[结果]包括《伤寒例》在内的《伤寒论》全文,拥有两套三阴三阳系统——辨六病三阴三阳体系和六经病欲解时三阴三阳体系。《伤寒论》的两套三阴三阳系统,分别源自《内经》中的《素问·热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和《素问·脏气法时论》、《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辨六病三阴三阳体系属于"天之阴阳",必须"先立其年,以明其气",而知其年运气之变化;六经病欲解时三阴三阳体系,属于"人中之阴阳",用于阐述人体发病及发病部位、疾病发展趋势,其中有阳仪系统、阴仪系统、病发于阳、病发于阴之别。辨六病三阴三阳体系,主四时"客气"而外感六淫;六经病欲解时三阴三阳体系,主四时"主气"而脏气法四时。[结论]《伤寒论》的两套三阴三阳系统,源自《内经》相关理论。明晰《伤寒论》的两套三阴三阳系统,对于正确理解包括《伤寒例》在内的《伤寒论》全文,具有很好的学术、临床与传承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浅析张志聪基于六经气化学说的《伤寒论》三阳阳明病相关论述,为更好地理解及临证运用伤寒阳明病相关理论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研读张志聪《伤寒论集注》《伤寒论宗印》《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等著作,旁参其他医家关于《伤寒论》及六经气化学说的相关研究文献,简要解析张志聪六经气化学说,并从症候表现、病机本质、方药选用等方面阐释其对三阳阳明病的分析论述。[结果]六经气化学说为张志聪依照运气学知识,将六气气化和伤寒三阴三阳病脉证并治体系具体结合的学说思想。三阳阳明病症候表现,在不更衣、内实、大便难等“胃家实”症状的基础上各有不同侧重,太阳阳明病兼有小便数,正阳阳明病强调腑实,少阳阳明病兼有心烦。太阳阳明病病机为太阳阳热之气入于太阴脾土,脾阴受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正阳阳明病病机为阳明燥金之气及悍热之气侵袭阳明本腑经所致液少津亏;少阳阳明病病机为三焦受邪,少阳枢转不利,误治失津而阳明液损。太阳阳明病方选助脾输津、通腑行便的麻子仁丸;正阳阳明病方选推陈置新、荡涤攻邪的大承气汤,少阳阳明病方选承热畅中的调胃承气汤或疏导气机、交通阴阳的小柴胡汤。[结论]基于六经气化学说对三阳阳明病机的分析探究,揭示了人体无...  相似文献   

6.
党参治疗冠心病心气虚证的研究体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党参治疗冠心病心气虚证的研究体会林谦(附属东直门医院内科100700)关键词党参,冠心病,心气虚关于冠心病的基本病机,历代医家有较多论述,多数认为属本虚标实证。《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篇在论述胸痹的病机时指出:“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  相似文献   

7.
于佳琦 《中外医疗》2010,29(1):116-116
《黄帝内经·咳论》对咳之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疾病转变规律、治疗法则等作了精辟的论述,是后世医家临床诊疗咳病的重要理论依据。深入理解、分析《内经》理论,对准确了解、掌握疾病发展规律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外台秘要》关于腰痛病的记载十分丰富,其中辑录直接用于治疗各种类型腰痛的方剂共37首。《外台秘要》从腰痛的病因病机、遣方用药及饮食禁忌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对腰痛的认识全面而深刻。《外台秘要》中腰痛用药以补虚药、祛风湿药、温里药为主,同时兼顾健脾利水渗湿药、解表药等。用药方精量足,用法以内服为主,外用为辅。书中因、机、证、治阐述较为完备,博采众医家之长,因此对当代的骨伤科临床及研究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
“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由历代医家不断总结完善而形成的活血化瘀治疗法则。股肿病病因繁杂,但都要归总于“血瘀”这个病机上来。本文根据《黄帝内经》所提“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探讨活血化瘀法在股肿病中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中医辨证研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因病机传统中医理论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可在心气、心血、心阴、心阳不足或肝、肾、脾失调的基础上,兼有痰浊、血瘀、气滞、寒凝等病变,最终导致本病的发生。多数医家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是本虚标实,气虚血瘀,气虚不足,帅血无力,从而引起血行不畅而致血瘀为患。如张机在《金匮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肺痹病因病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肺痹病因病机理论以《内经》为源,为五脏痹之一,后世阐发多宗于此;两晋隋唐时期,医家多从气极论述肺痹,并强调脏腑内虚在肺痹发生发展的作用;宋金元时期,发挥了《内经》多种肺痹病因病机的理论,强调其虚劳性特点;明清两代,除了继承前代理论外,温病医家对肺痹病因病机的理论有了新的发展,或以肺痹为肺气痹阻,或以其为病机一环,扩大了肺痹的外延。   相似文献   

12.
消渴病机目前多认为足“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而忽略了历代医家对其病机尚有不同论述,尤其是因阳虚所致之“阴消”向来不受重视,以致临证中多有误治。本文从古医籍中整理出有关阴消病机的阐释并结合临床病例,以期拓展中医治疗消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传统理论中并无老年性痴呆之名,但自《黄帝内经》起历代医家的著作中却有相当多的内容涉及到该病的症状,关于痴呆病病名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华佗所著的《华佗神医秘传》。历代医家主要从临床表现和病因病机方面对其加以论述,主要认为是由于肾精不足、痰浊、瘀血等所致,为今日系统研究老年性痴呆的病因病机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4.
在中医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医家对消渴病的主流认识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但随着对消渴病的研究逐渐深入,近现代医家提出了气阴不足、血瘀、肾虚、脾虚等病因病机的学说。其中脾虚致消越来越被医家推崇和认可。吾师石岩教授临证多年,认为脾虚是消渴病的根本原因,并用益气健脾之法治之效佳。故笔者上溯古代医家之旧论,试从脾的解剖、消渴的病因病机和治消渴的方药来论述脾虚是消渴病的始动因素。  相似文献   

15.
《内经》是中医较早对不寐的病因病机和治则做出论述的医籍,且提出了治疗的方剂以及针灸等方法,尤其通过脏腑辨证,深入的分析和阐述不寐的病因病机,是现代医家研究不寐的治疗方法不可或缺的瑰宝。文章通过对《内经》中关于不寐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通过脏腑辨证来浅谈不寐的病因病机,为临床治疗不寐提供理论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三阳三阴辨证是《伤寒论》辨证论治的方法与体系,是辨证的纲领与论治的准则。历代医家认为,三阳三阴辨证理论基础源于《周易》《内经》相关理论、中国传统文化,理论基础研究是正确认识事物规律的基石,避开理论基础研究就难以推动事物的发展。因此,正确认识和掌握三阳三阴辨证(后世俗称"六经辨证")的理论基础,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该文从哲学基础之阴阳五行及医学基础之《内经》《难经》两方面来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中华医典》中搜索历代医家(从《黄帝内经》至清代)有关噎膈的论述,进行分类整理探究噎膈的主要病机。总结噎膈病的主要病机为肝郁气滞、痰瘀内结、阴亏血枯、气虚阳微,以冀能为临床提供理论支撑与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五个大肠病证(大肠胀、大肠咳、大肠痹、肠痈、肠澼)进行理论挖掘和应用阐发。[方法]学习《内经》相关条文,并结合历代医家的相关论述,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临证治疗三个方面对五者理论进行挖掘与阐发。[结果]《内经》对五者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均有较为详细与明确的论述。大肠胀的病因为厥气在下、寒气逆上,症见腹痛肠鸣等;大肠咳由肺咳日久传化所致,症见咳而遗矢;大肠痹则因饮食伤及肠胃在先、风寒湿三气错杂相合内传肠腑在后而病,症见多饮而小便不出等;肠痈由饮食情志、寒温不时所产生的病理产物之积聚所致,症见腹痛、痈上皮热等;肠澼为飧泄日久所致,症见飧泄、甚者便血。《内经》虽对五者的治疗疏于记载,却提出了相应的治法与治则,后世医家宗之并进行补充,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治疗方案,主要分为针灸治疗与药物治疗两种治疗方法。[结论]挖掘整理《内经》大肠病证理论,可为中医教学与临床诊治大肠疾病提供坚实的理论指导。对于《内经》中所述较少的治疗部分,后世医家基于《内经》理论与临床实践,对五者治法进行了发挥与补充,迄今为止于临床仍具重要的参考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9.
通过阅读、学习李东垣和孙一奎的相关医著,并结合《内经》《伤寒论》的学术思想,从“外感内伤,分论臂痛”“三阴三阳,分论臂痛”两方面总结李东垣对孙一奎辨治臂痛思想的影响。李东垣治病尊仲景之旨,将“外感内伤”“三阴三阳辨证”理论应用于臂痛的治疗之中,为臂痛的临证分型论治开拓了思路,广泛影响了孙一奎等后世医家。孙一奎在辨病之时常引东垣之述,尤其在《赤水玄珠·臂痛》中主张从外感内伤、三阴三阳分论臂痛,确立了明确的理法方药,增加了臂痛论治方法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20.
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用药规律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历代医家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对《中风专辑》中以通腑法为主治疗中风病方剂的初步分析,并与现代医家的用药规律相比较,从而指出了两者的异同。结果:通腑泄热是二者的共同点,但历代医家多配合扶正解表法,而现代医家多配合化痰活血法。结论: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入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