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学中的气,可分为二类:存在于正常机体内的称为内气,存在于自然界的称为外气。内气和外气是相互沟通的。内气是一个概括名詞,实质上是指真气而言。因为真气是体内諸气的根本。所謂脏腑之气、营卫之气、宗气、阳气、經絡之气、胃气等,无非是依真气的不同分布、不同性状,从而发揮不同生理功能而有不同名称而巳。一、真气的概念 (一)眞气的来源:《内經》說:“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又說:“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說明人体后天的真气,虽有秉賦于先  相似文献   

2.
人气感应运气治病,后文多处称运气治病,简称运气.是按摩师用自己的内气引调(di伽o)患者的内气,两气合力作用于病变处,病气被二人的内气迅速压服,使病痛暂时减轻的治病法.  相似文献   

3.
“内气”能在人体内沿一定的路径(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等)出现感传,它是修炼气功能起到防治疾病作用的基础。可是,有些练功者在练功的理论和方法上,不去深刻探求内气产生的源头在哪里,而是用后天的识神妄念去强化“劳宫”等气门,以求早日获得内气外发的功能,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其实,不要看到银白色的月光洒满大地,就主观臆想地认为,月亮自己能发光。不能只看事物的表面现象,要抓住事物的内在本质。例如两手劳宫穴,是人体内气外发的常用部位,但是,内气并不产生于此处,它只是内气出入的大门而已。那么人体内气到底产生于何处?我根据中医气…  相似文献   

4.
“气功外气是否存在”这一问一飞题的提法令人生疑。问题的提出者是否认为内气的存在已经不容置疑,而外气的存在却很成问题,所以要把外气的存在与内气的存在分割开来讨论。综观否定外气存在的理由,主要是外气不能用现代科学仪器直接检测与定量(事实并非如此);外气的现代物理学微观机理未能阐明。这两个否定外气存在的理由同样可以加到内气上。内气又何曾被现代科学仪器直接检测与定量;其现代物理学微观机理又何曾被阐明。内气比外气还多出一个疑点,即内气在人体中的运行通道(经络)在解剖学方面尚未被证实。因此,承认内气存在而否…  相似文献   

5.
吴有性的“杂气论”和中医的“天人合一”哲学观点是提出内疫病机概念的文献依据;现代医学中与肿瘤发病相关基因的发现、与自身免疫病相关的自身抗体的发现,以及这两类疾病的发病机制是提出内疫病机概念的临床依据。内疫病机认为,人体自身有杂气,健康人体杂气受正气制约,正气一旦亏虚,则可能对杂气失于控制,杂气变逆,甚而作疫,导致疾病。针对内疫病机提出促邪归正治疗原则,即扶正与攻毒并施,促使内生的疫气重新归顺正气,为正气制约,与诱导疗法暗合。  相似文献   

6.
气功是锻炼内气的功夫。也可以说是锻炼自我控制能力的功夫。内气——真气与外气——宇宙之气是统一的整体,因此有人主张以古代的“(无灬)”字代替“气”,这是物质、能量、信息三位一体的微观世界,是宇宙的本源。可见气功的概念就包函了传统中医学的基本观点——“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现代系统科学已经从根本上阐明了这一先进的正确的观念。内气离不开呼吸之气、饮食之气,以及阳光等其他外气,但是它主要是指人体内部能激发、推动和维持机能活动的微观物质。它与另外两个概念——精、神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精这种微观物质构成形态结构,也可以转化为气;气则主要表现为机能活动,也可以  相似文献   

7.
从"气"的源流、<内经>论气、气实质的探索、气功之气、气与神经精神概念的汇通、气的临床运用、气与人类生命科学相辅相成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以及中医气学的五项研究方法和措施等方面论述了中医气学说具有系统的理论性、相对的独立性和临床实践的有效性等特点,从而具备了中医气学构建的基础和新学科的雏型,并为近现代人类生命科学所印证.  相似文献   

8.
纵观《内经》论刺法 ,无不包含辨气施针的思想。针刺乃“以微针通其经脉 ,调其血气”之法。故辨气对于针灸师来说十分重要。现结合临床运用谈几点体会。1 针前辨气决定选穴与针法《灵枢·九针十二原》说 :“凡将用针 ,必先诊脉 ,视气之剧易 ,乃可以治也”。气分外气与内气 ,外气如四时之气、运气等 ,它们在正常时属气候变化 ,一旦失调就变成了邪气 ,如六淫、疫疠等 ;内气指人体之营气、卫气、宗气、原气等。针刺前必须辨清外气、内气的状况方能决定针法穴位。四时气候的变化 ,对人体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灵枢·四时气》提出春季宜取络脉 ,…  相似文献   

9.
实验研究也证明了气和脑之间确实存在某种特殊联系。例如气功的“内气与外气”现已证实是客观存在的 ,但无论是内气还是外气 ,在活动时均和脑息息相关。有些实验证实 ,气功锻炼者能使大脑皮层各区域的脑电波趋于同步 ,即脑细胞活动有序化。功夫越深 ,有序程度越高 ,并能使人体生命中枢消耗减低 ,效能提高。  相似文献   

10.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的基本运动形式可概括为升、降、出、入。升,气自下而上的运行:降,气自上而下的运行;出,气由内向外运行;入,气由外向内的运行。  相似文献   

11.
采用气功大师姜立中“内功气针”的内功运气倒指,由指发气贯入金属针体。皮内针长0.5~0.8毫米。直径0.17~0.30毫米,在针尖端发出内气点刺穴进入人体。内功气针内气外放集中在针尖的尖端放电(气)对准病人。选好穴位然后埋针1~2天或一周即可。  相似文献   

12.
调息是调控呼吸的操作活动,也称炼气。调息的意义在于通过调控呼吸而孕育和引导内气,这是进入气功境界的重要操作环节。呼吸与内气直接相关,通常练功过程中随着日常呼吸的逐渐减弱,内气的活动逐渐加强。一吸一呼为一息,其中尤以呼气与内气密切相关,内气多随呼气而生发运行,故许多功法注重于调控呼气,例如内丹术。此外,现代研究已证明调息可调节植物神经系统中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张力,从而调整相应的内脏组织器官的功能。调息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呼吸形式的操作,即按入静的需要将自然呼吸逐渐过渡到胎息。二是出入气息的操作,即将呼吸之气息“调柔入细,引短令长”,使之绵绵不已,若存若亡。本文在此仅介绍第一个方面———呼吸形式操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内疫探讨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AASV)的发病与治疗。方法:从人体杂气与内疫、人体杂气与AASV发病以及人体杂气与AASV治疗的相关性出发,对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发病与治疗进行阐述。结果:正气亏虚是导致内疫病机的直接病因,可将AASV的发生归咎于人体自身杂气的失制。治疗采用扶正与攻毒联合用药,攻补并施,形成促使变逆之气向正气转化的合力,实现扶正与攻毒两种治法在针对病机上的矛盾统一。结论:通过对AASV的内疫病机讨论,为继承及使用杂气病因学说治疗AASV提供了可能,以期为AASV的中医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养生警语     
少言语,养内气;戒色欲,养精气;薄滋味,养血气;咽津液,养脏气;莫慎怒,养肝气;美饮食,养胃气;少思虑,养心气。  相似文献   

15.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中医学中关于“气”的理论、是从古代哲学——“气学”中引入的。“气”是一种肉眼不可见的、又是确实存在的微小物质。“其细无内,其大无外。”此是说整个天地、宇宙,不问是有形的或无形的事物,均是由“气”所构成的,故“其大无外。”各种物质均可进行分割,分割到最小不可分割的即为“气”。而“气”则不能再行分割,故“其细无内”,  相似文献   

16.
主要讨论了<内经>中的阴虚、气虚的概念及相关的几个问题.指出<内经>中阴虚的涵义有三:一是与阳气虚相对,是指阴气虚亏及其凉润、宁静等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二是与在外或在上之气的不足相对,是指在内或在下之气的不足;三是与气属阳相对而指精虚.<内经>中的气虚概念,主要有二:一是指人体之气虚亏及其各种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属阴阳二气对等的皆不足;二是指以针刺泻法使气得散的一种状态.目前临床应用的阴虚概念,是指阴气虚而非精虚、血虚或津液亏虚.阴虚与阳虚都是人体之气某一部分的虚亏,阴阳两虚是阴气与阳气不对等的皆虚,它们都属于气虚的范畴.气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气虚包括阴虚、阳虚、阴阳两虚等,狭义的气虚是阴阳二气对等的皆不足.气阴两虚与气阳两虚在理论上是悖论,不可再用于临床疾病的病机和证候的表述.  相似文献   

17.
“百病生于气”,一切疾病都与气相关。“六淫天之常气,冒之……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疲极筋力,……,为不内外因”;“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正气的强弱,取决于先天禀赋以及后天饮食居处、七情劳逸等。邪气与人体正气相互斗争是各种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病由气生,治当从气,治百病当治气,祛邪气、助正气、补虚气、调气机。掌握疾病与气的关系,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取效良好。  相似文献   

18.
"百病生于气",一切疾病都与气相关。"六淫天之常气,冒之……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疲极筋力,……,为不内外因";"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正气的强弱,取决于先天禀赋以及后天饮食居处、七情劳逸等。邪气与人体正气相互斗争是各种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病由气生,治当从气,治百病当治气,祛邪气、助正气、补虚气、调气机。掌握疾病与气的关系,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取效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气推拿网球肘的疗效。方法:36例网球肘患者应用内气推拿法,2个疗程后观察效果。结果:治愈31例,占86%;有效5例,占14%: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结论:内气推拿网球肘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在中医教材中 ,继发致病因素只有瘀血和痰饮 ,其实 ,滞气也是常见的继发致病因素。滞气 ,又名结气、郁气。由于兼邪不同或发病部位、表现形式不同 ,又有寒气、冷气、热气、瘿气、痃气、痞气、梅核气、奔豚气、逆气、岔气、息结等不同的称谓。《三因方》中提出了外因、内因、不内外因的“三因说”。不内外因中列举了“饮食饥饱”、“尽神度量”“虎狼毒虫”、“金疮足委折”、“忤附着”、“压溺”等病因 ,并未提及继发致病因素。后人根据前人的理论 ,结合临床实践 ,把不内外因归纳为饮食、劳逸、外伤 ,并增补了继发致病因素瘀血和痰饮 ,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