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性科学》2019,(12):154-157
随着移动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大学生获取性信息的渠道发生了变化,并对自身性行为产生了影响。本文通过对北京4所高校在校生以无记名方式在线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研究网络对在校大学生性行为的影响,共回收有效问卷4801份。结果显示,网络对大学生性行为的发生有重要影响:当代本科生和研究生上网时间长,上网频率高,网络是获取性信息首要来源,网上性动机行为多样化;看过成人电影(Adult Video)的人寻求性行为更主动,观看成人电影的频率与自慰频率呈正相关关系;不良网络信息更易对青少年造成负面影响,使性行为年龄提前。因此,在互联网上建立专业的性知识科普平台很有必要。本研究结果为互联网性教育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魏寒冰 《中国性科学》2016,(12):138-141
网络以其覆盖面广、方便快捷和隐蔽性强等特点,催生了"网络一夜情"、"色情信息"泛滥和以"性"博取眼球等"性乱象",这些现象对作为网民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生的性价值观和性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座谈的方式,与大学生针对以上3个主题进行了讨论,并对讨论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议。希望通过规范网络媒体、加强大学生性教育和营造健康社会氛围等途径,为网络信息时代规范大学生性道德和性行为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和性态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当代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现状,分析他们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和认知,为开展性健康教育和研究提供基础材料.方法:通过网络采用无记名方式问卷调查了512大学生.结果:调查发现,14.5%的被调查者发生过婚前性行为,与过去调查结果相比明显增加.66.2%的学生认为婚前性行为应慎重为好,但男女态度有所差异,男生较为主动,在性行为上处于主导地位.结论:应当加强性健康教育,同时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管理,净化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4.
徐敏 《中国性科学》2011,20(2):31-33
当代大学生性行为引起的一系列性健康问题在不断增加,给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带来巨大压力。性行为是性心理学重要的部分,然而多数研究集中在大学生性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性教育方面。本文对当前大学生性行为问题的现状、产生的原因进行简单阐述,根据大学生不同的性行为问题提出相对应的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现阶段济南市女大学生所持有性态度、发生的性行为及所具备的性知识,为高校性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自制调查表,采用匿名自填的方式对济南市三所高校大一、大二年级女大学生进行调查,并分析不同年级、生源地及院校间的差异。结果:有97人(23.5%)赞成婚前性行为,有246人(59.6%)反对。发生婚前性行为及与异性同居的比例分别为6.8%、5.8%。在有自慰行为的学生中69.6%有负罪感。城市生源女大学生比农村对性相关知识掌握要好。有关性的问题给40.7%的学生带来困扰。学生获取性知识的主要渠道是网络和中学课程。女大学生认为最适合的性教育方式是性教育课和讲座。结论:济南市女大学生性观念与四川、北京等地比相对保守,性行为发生率也低于四川、广州等地大学生。女大学生对性知识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也存在性困惑,应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培养其正确的性观念,减少危害身心健康的性行为发生。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我国西北地区1000余名大学生的性道德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内容涉及当代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和婚外性行为的看法、大学生的性道德现状、影响当代大学生性行为观的诸种因素等,以求为西部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进行正确性道德观教育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中国性科学》2015,(7):102-107
目的:了解网络上的不良性信息对大学生性观念的影响,引起社会大众对净化网络环境急迫性的思考,为在大学生中开展有关性教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本课题通过无记名方式、采用网络问卷和纸质问卷的形式,调查福州地区不同性别、专业、年级的350名大学生,统计分析网络上的不良性信息对其性观念的影响。结果:调查发现,大学生对性的态度是自己不放纵,并对他人性行为给予一定的理解和宽容。55.8%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上不良性信息使其性观念较以往开放、宽容和理解,但不接受一夜情等不负责任的性行为。绝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净化网络环境刻不容缓。结论:高校应从教育内容、教育模式上着手,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性道德观",相关部门应采取措施净化网络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高校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认知与行为现状,探究医学教育与大学生性认知和性行为的相关性,为制定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分阶段整群抽取北京8所高校2026名大学生进行匿名自填问卷调查。结果:85.4%的大学生认为婚前性行为应采取避孕措施;常规避孕方法中,避孕药和安全套的知晓率最高,分别达到90.1%和87.8%;性行为自我报告率为18.1%;有性行为的大学生中,自己或性伴侣意外妊娠发生率为18.3%。结论:大学生性观念开放,但安全性行为知识和能力不足;医学教育有利于学生掌握性知识,但未能影响性行为;大学性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仍需加强。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山东省有性行为大学生安全套使用现状,特别是安全套坚持使用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山东省济南市11所高校16 001名大学生采用问卷调查获取基本资料、性行为发生情况和安全套使用情况的数据,整理并分析有性行为大学生安全套使用的影响因素,采用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1 224名大学生有过性行为,688人(56.21%)始终使用安全套,72人(5.88%)没有使用安全套,924人(75.49%)在首次性行为时使用了安全套,873人(86.78%)在最近的一次性行为中使用了安全套;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首次性行为使用了安全套”(OR=5.180)是安全套坚持使用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影响大学生安全套使用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性别、艾滋病知晓情况、首次性行为对象、首次性行为安全套使用情况以及性行为对象性别。应实施更具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如根据性别实施差异化性安全教育、注重同伴教育、性教育关口前移、引导谨慎性行为等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大学生男男性行为人群首次同性性行为与相关行为状况。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通过同伴推动抽样方法(RDS)和咨询检测等方式招募方便样本,一对一自填式问卷调查,收集人口学特征、首次性行为状况及安全套使用信息。结果:成功招募了127名大学生男男性行为者(MSM),88.2%的调查对象首次性行为对象是男性,首次同性性行为发生的年龄中位数为19岁;当第一个男性性伴是校外人员时,首次同性性行为被引诱或被胁迫的比例占到28.8%;首次性行为的性伴是男性其自认为性取向是同性恋的比例更高(χ~2=13.49,P=0.00);首次同性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为70.1%,首次同性性行为使用安全套的调查对象最近一次肛交安全套使用比例更高(χ~2=7.72,P=0.05)。结论:首次同性性行为对青年学生的影响较大,应当关注学生首次性行为教育。  相似文献   

11.
面对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冲击,当今大学生的道德观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其中在性道德方面的问题最为突出。现今大学生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网络、影视媒体、性教育不完善性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性道德观念普遍缺失并体现出冷漠性、矛盾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只有全面把握才能做出正确判断从而为大学生的性道德教育提出科学的借鉴方法。  相似文献   

12.
徐哲  申丽红 《中国性科学》2013,22(7):77-78,105
目的:了解该校大学生对于艾滋病的知、信、行相关情况,对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模式进行探索。方法:对河北某高校的1744名大学生进行现场问卷调查,数据纳入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对部分关键问题了解不好,性观念和性态度不容乐观。结论:亟需在该校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的健康教育,网络教育、媒体宣传教育及学校宣传教育应为其开展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生殖健康状况,探索生殖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从而为提高大学生生殖健康水平服务。方法:采用文献阅读法,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生殖健康状况及教育需求,探索利用网络进行健康教育的可行性。结果:当代大学生生殖健康知识水平未达到与其身心发育相适应的阶段,并且态度开放,对婚前性行为容忍度高,发生婚前性行为的比例也在增高。结论:广大教育者针对这一现状开展了积极的研究和探索,可以进一步开发大学生喜爱的网络教育模式,对其展开生殖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山东省女大学生非意愿性行为的发生现状及造成的健康损害。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山东省5所高校的5608名女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对其非意愿性行为的发生情况和健康损害情况进行匿名调查。结果分别有782人(占14.83%)、274人(占5.20%)和56人(占1.06%)的女大学生在过去1年曾遭受言语性骚扰、身体性骚扰和强迫性行为,且存在易遭受非意愿性行为的脆弱人群。在遭受言语性骚扰、身体性骚扰和强迫性行为后,分别有51.92%、65.69%和75.00%的女大学生身心健康受到了影响。结论非意愿性行为对女大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应在非意愿性行为发生的不同阶段制定综合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5.
李晋  刘哲 《中国性科学》2014,(12):89-9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开放度越来越高。社会上具有同性倾向的群体也越来越大,特别是艾滋病在这一群体感染比例近年来不断上升,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对这样一群体进行及时的调查和研究尤为重要。同性性倾向现象并不罕见,且自古有之。以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即便具有同性性倾向者仅占很小比例,但其存在和行为也正在并将对社会有着巨大的冲击。大学生作为我国人口中思想、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具有同性性倾向者人数也在不断变化中,以往得到的调查结论与其目前现状不符。本文对400名(其中180名有同性倾向)大学生对同性倾向者的态度、同性倾向出现原因理解度及生理和社会角色的确定,以及社会对他们的认同度进行了深刻而大量调查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对同性恋者的认同度和同性恋者自身对性行为的观点都有所提高。2、通过对社会调查发现,无论是同性恋者自己或异性恋者对同性恋者接受度、对其婚姻的观点,以及社会的包容性,都与较前的调查有所上升。3、同性恋人群已经开始有意识地争取自身权利,社会的关注度也在提高,各级政府和社会要对此现象给予高度关注。4、同性恋群体中的HIV感染比例上升速度令人触目惊心。其中男性同性恋者感染的比例从2005年的0.4%上升至2011年的8.4%。因此,笔者认为需要对同性恋群体的问题进行更为深入详细的研究,同时采取措施来避免可能产生的社会问题。本项调查和分析为社会不断发展,对同性倾向者在生理、心理上以及社会关注度上得到了确切的数据,并对此群体人防止艾滋病传播、心理关爱、社会干预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婚恋观特点及影响因素,为高校婚恋价值观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婚恋观量表对422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女大学生在择偶条件、性爱道德、情感需求和夫妻地位四个因子上显著高于男大学生(P0.05);大学生婚恋观中排在前三位的是情感需求、婚恋价值和性爱道德;性别与择偶条件、性爱道德、情感需求和夫妻地位四个因子均呈正相关(P0.05),家庭气氛与婚恋价值、情感需求、性爱道德和婚姻本质四个因子呈显著负相关(P0.05);性别和家庭气氛能够显著预测大学生的婚恋观(P0.05)。结论:大学生婚恋观功利性和浪漫主义色彩并存,高校应该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婚恋观教育。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性行为与网络文化关系的随机应答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兆举  张桂芝  吕鹏 《中国性科学》2011,20(10):23-26,31
目的:为了解在校大学生群体中网络色情浏览对性行为及心理状态的影响,并了解大学生主动浏览色情网站与性行为发生的情况,进行本研究。方法:利用随机应答技术(RRT)与问卷调查相结合方法收集资料,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择研究对象,共抽取某地在校二、三年级医学专业类1236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调查结果显示男女学生性行为发生率分别为27.38%、24.64%,男性略高。且一年内浏览色情网站者比例男性远高于女生,前者是后者的近2倍;男生开始浏览色情网站的年龄远低于女生,更早开始浏览色情网站。研究结果同时还表明,排除性别因素影响后,学习成绩较差者人群中,性行为发生率和色情网站浏览率均高于成绩较好者,这说明了网络色情对青少年的危害。结论:网络色情明显影响着学生的性行为及性道德,并且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生活。研究结果提示国家应该采取更加有效的手段控制网络色情。  相似文献   

18.
徐江 《中国性科学》2011,20(2):24-27
大学生正处于性活跃期,是一个极易受损伤和危险的时期。大学生中不安全性行为、意外妊娠、生殖道感染、未婚先孕、人工流产、性病/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发生率不断增加。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多种,归根到底,无非是高校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信息的科学性和知识不够以及大学生的性观念逐步开放所致。无论是从大学生健康角度出发,还是大学生的需求出发,在高校开展性与生殖健康教育都是很有必要的。目前开设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高校有很多,笔者通过北京大学开设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教育方式、内容与效果出发,总结出一些在高校开展此类教育的经验与启示,以供其他高校开展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借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痤疮对男女大学生患者心理人格倾向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和相关因素。方法:采用专题讲座、现场医疗咨询,问卷式调查(UPI、APSEA量表)的形式对广州七所高校的男女大学生痤疮患者进行调研。结果:分别回收UPI有效问卷773份,其中男286份,女487份;APSEA有效问卷1356份,其中男577份,女779份。结果UPI总分≥25者,男生占24.1%,女生占25.5%;APSEA评分〉80者,男生占8.8%,女生占9.2%,经穿检验,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0.17、0.07,P值均〉0.05)。使用Spearman秩相关法检验APSEA总评分〉80与痤疮的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r男生〉r女生〉0,表明痤疮越严重,APSEA总评分〉80的发生率越高,而且男生组关联性比女生组强。男女生患者的心理问题均表现为焦虑、抑郁、社交障碍和缺乏自信,女生患病后比男生更容易情绪失控(男69.3%,女79.7%)、对自己的外貌不满意(男48.9%,女62.3%)和不愿与外界接触(男45.4%,女5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痤疮对男女大学生患者的心理健康、人格倾向都有较大程度的影响,痤疮越严重,受影响的程度越高。患有严重痤疮的男生发生心理异常的可能性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