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不同溶媒、不同溶药方法及不同放置时间对粉剂抗生素类药物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安灭菌)溶解配伍后不溶性微粒的污染情况。方法将安灭菌(规格1.2g,30支)随机分为3组,每组10支。1组用0.9%氯化钠注射液(NS)10mL溶安灭菌1支,加入规格为100mL的NS中;2组用自带溶媒10mL溶安灭菌1支,加入规格为100mL的NS中;3组用自带溶媒10mL溶安灭菌1支后,用WzR-D951A型药用电子振荡器摇匀,充分溶解后加入规格为100mL的NS中。配伍后于5、30、60、120min时测定液体中不同直径的不溶性微粒数。结果安灭菌配伍后不溶性微粒变化与溶剂选择、溶药方法和放置时间有关。结论配伍安灭菌最好选择自带溶媒并应用药物振荡器使之充分溶解,配伍后的溶液在5~60min为给药最佳时间。针对此问题提出护理对策,可提高输液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和对传统医药的研发,静脉用中药注射剂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而静脉用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对人体的危害已引起医药界的高度重视.由于在临床治疗中,药物要加入各自的溶媒溶解或稀释后才能静脉注射,药液通过一次性输液器后的微粒数才是进入人体内的不溶性微粒数,因此药物与溶媒的合理配伍,是减少不溶性微粒数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英姿 《河北医学》2013,19(2):313-315
目的:对三种不同批号痰热清注射液输配伍液时不溶性微粒的变化情况进行考察。方法:模拟临床输液配伍操作,按照显微计数法(《中国药典(2010版)》附录》)对不溶性微粒进行测定分析。结果:通过配伍实验,得出痰热清与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注射液(GS)配伍后,会析出大量不溶性微粒,而且配伍液的浓度越高、放置的时间越长、析出的微粒就越多;但是与0.9%氯化钠(NS)注射液配伍产生的不溶性微粒数相对较少。结论:在与痰热清注射液配伍时,加入0.9%NC注射液可以稀释静脉滴注,减少不溶性微粒的析出。  相似文献   

4.
[目的] 考察注射用血栓通与5种常用溶媒配伍后的稳定性,优选出最佳溶媒配伍方案,为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用量,将注射用血栓通与5种常用溶媒配伍,定时考察配伍溶液的外观、pH值和不溶性微粒。[结果] 注射用血栓通与5种临床常用的不同溶媒配伍混合配制后,外观和pH值均无明显变化,但不溶性微粒均随着配伍时间的增加而增多,6 h后≥ 10 μm不溶性微粒数均超出201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的限度,且与0.9%的氯化钠注射液配合4 h后≥ 10 μm和≥ 25 μm不溶性微粒数均已超出201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的限度。[结论] 静脉滴注给药时,注射用血栓通最佳配伍溶媒是10%葡萄糖注射液,其次为5%葡萄糖注射液和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且配伍后的溶液应在6 h内使用完毕,若用于糖尿病患者,需用0.9%的氯化钠注射液溶媒配制,配伍后的溶液应在4 h内使用完毕。  相似文献   

5.
静脉输液中微粒过多会造成局部血管堵塞 ,供血不足 ,产生静脉炎和水肿、肉牙肿、过敏反应、热源样反应等[1] 。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对人体的危害已引起国内外的高度重视。中药注射剂静脉给药起效快、作用持久、副作用小 ,临床上常与输液配伍静滴 ,而其与输液配伍后 ,配伍液的澄明度合格但不溶微粒超标 ,潜在危害较大。本研究对几种中药注射剂与输液配伍后的配伍液进行了不溶性微粒检测 ,证实了输液配伍后澄明度合格而不溶性微粒超标的可能性 ,并观察到不同粒径的不溶性微粒倍增程度不同。1 材料与仪器1 .1 实验材料 :葡萄糖注射液 ( GS,…  相似文献   

6.
将在有效期内的头孢他定粉针分别用100 ml 0.9%的NS、5%的GS、5%的GNS溶解,用GWJ-3微粒检测仪测定每1 ml复配液所含不溶性微粒数。结果:复配后,在0.9%的NS中不含25/am以上的粒子,10 μm以上的粒子<20粒/ml;在另两种输液中,10 μm以上及25 μm以上粒子数均达到中国药典(2000版)的要求,分别小于20粒/ml及2粒/ml,但存在较大差异。结果表明:临床上使用头孢他定粉针时,以NS或GS作为溶媒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奥维加与临床常用输液的配伍稳定性。方法选择国产注射用兰索拉唑(奥维加)与进口注射用兰索拉唑(进口品),按照说明书中配制方法溶解2种药品,并分别加人到100mL生理盐水注射液中,观察不同供试品在室温条件下放置0、2、4、6、8h的含量、pH、颜色、澄清度及不溶性微粒的变化。结果配伍后,在观察时间内奥维加与进口品溶液的含量均有普遍下降的趋势,溶液pH值均随时间的变化而普遍呈线性下降趋势,奥维加和进口品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伍后,进口品溶液中10μm不溶性微粒数为755.60~9911.10粒,奥维加溶液中10μm不溶性微粒数为520.00~1988.90粒;进口品溶液中25μm不溶性微粒数为33.30~555.60粒,奥维加溶液中25μm不溶性微粒数为0~111.10粒,奥维加和进口品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奥维加与进口品溶液中的兰索拉唑在配伍后一段时间内,颜色均未发生变化,均保持澄清。结论在室温条件下将兰索拉唑溶于100mI。生理盐水注射液中,在含量、pH值、溶液颜色、溶液澄清度等方面奥维加与进口品等同,在不溶性微粒(10μm和25μm)方面优于进口品。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在不同温度(10度,25度,37度)条件下,胞二磷胆碱注射液与维脑路通注射液在0.9%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3种输液中的配伍稳定性,方法:将胞二磷胆碱注射液和维脑路通注射液加入3种不同的输液中配成浓度均为1mg/ml的混合液,放置于不同温度下,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配伍后不同时间混合液中两药的浓度,同时检查混合液的pH值,外观及不溶性微粒变化,结果:上述混合液放置在4小时内,其溶液均澄明,pH值,含量没有明显变化,所含微粒数符合标准要求,结论:胞二磷胆碱注射液和维脑路通注射液在3种输液中配伍4小时内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静脉药物配置的最佳方法,减少不溶性微粒进入体内。方法以≥10μm和≥25μm不溶性微粒数为指标,采用光阻法对注射用氨苄西林钠在不同配液器具下的复配液进行微粒测定。结果≥10μm不溶性微粒测试中,加入相同数量的药物后两组微粒数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5μm微粒的数据分析中,加入1支药物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入6支药物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组合式配液装置能明显减少不溶性微粒的产生,且随着加药数目的增多减少较大微粒数量的优越性愈发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4种静脉用中草药注射液加入输液后所含不同粒径的微粒数量进行检测,探讨中草药注射液对输液微粒的影响.方法 模拟治疗常规的加药方法 ,制备几种常用中草药注射液与输液配伍的溶液,采用微粒检测仪检测其中的不溶性微粒.结果 输液中加入中草药注射液后,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加.结论 中草药注射液中的不溶性微粒严重影响输液的质量,必须严格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