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飞行员飞行状态生理参数记录仪已由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研制成功,并于2003年12月6日通过总后勤部组织的后勤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的定型审查,即将装备飞行部队。该仪器是一种新型动态生理参数监测装置,能提取和记录心电图、呼吸、体温、加速度等信号,可连续工作24h以上,特别适合对飞行员空中身体状况进行监测。这种装置对飞行员驾驶操作无影响,可客观地评价飞行员飞行中的健康状况,将飞行员医学监督从地面扩展到空中,对提高航卫保障的质量、保障飞行员的健康和飞行安全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歼击机飞行员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治疗、航空医学随访方案及医学鉴定原则. 方法 分析我院2例确诊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歼击机飞行员临床诊治过程及最终医学鉴定结果,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结果 2例歼击机飞行员均无临床症状、体征,体检时心脏超声检查意外发现,缺损直径小于≤10 mm,无明显心脏扩大,治疗前头颅影像学检查未见栓塞引起的脑梗塞.2例均经导管介入成功封堵治疗.术后9~13个月地面观察随访,心脏功能正常,封堵完全,局部无残余分流,无新发心律失常.经离心机、加压呼吸等模拟航空环境下检查,封堵器稳定,心脏功能正常,给予特许飞行合格.其中1例经限制双座机实际飞行检验,空中适应性良好,监测心律正常,目前已取消限制,正常参加单座机飞行约120 h,定期检查未发现异常.另1例目前正限制双座机飞行. 结论 歼击机飞行员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封堵治疗后,心脏结构恢复正常,血液动力学稳定者可考虑放飞.飞行适应性评价除常规定期进行心脏超声、动态心电图、心肌酶学等检查外,应进行次极量运动试验、离心机、加压呼吸等与飞行耐力相关的检查,并逐步放飞,适当进行空中生理参数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盘旋飞行时由飞机姿态突然改变所诱发的超G错觉,为我军飞行员进行该错觉的训练提供依据。 方法 根据超G错觉理论和地面试验结果设计飞机以一定坡度盘旋过程中突然改变倾斜角度的飞行方案,在歼教7 飞机上,由1 名飞行教员在前舱按此方案带飞11 名受试飞行员,受试飞行员在后舱闭眼体会飞机姿态,在规定的时间点报告感觉到的飞机姿态,对此知觉与飞行参数记录系统记录的飞机实际姿态进行同步比较,判断飞行员是否出现错觉及错觉程度。每名受试飞行员体验1次。 结果 记录有效架次9架次(9人次),8人次出现对飞机坡度改变夸大的错觉,飞机以60°坡度飞行时实际改变坡度9 8°±0 7°,飞行员感觉到的坡度变化平均为20 4°±8 5°。 结论 超重飞行中,飞行员会对飞机姿态的改变产生夸大的错觉,飞行员可通过体验这种错觉以预防由此引发的事故。本飞行方案可以供该错觉的空中模拟体验训练之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立位耐力不良飞行员模拟空中环境下心脏自主神经功能调节状态和心理生理反应特点,为空中晕厥的诊断提供客观的评价方法。方法 对22名立位耐力不良(不良组)飞行员进行了连续动态心电记录和模拟飞行条件下的心理生理参数测定与心率变异性(HRV)分析,并与15名立位耐力正常的健康飞行员(健康组)做了对比。结果 不良组飞行员在模拟仪表飞行中心理生理储备能力明显降低,表现为完成两项任务的质量和处理信息速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立位耐力不良飞行员模拟空中环境下心脏自主神经功能调节状态和心理生理反应特点,为空中晕厥的诊断提供客观的评价方法。方法对22名立位耐力不良(不良组)飞行员进行了连续动态心电记录和模拟飞行条件下的心理生理参数测定与心率变异性(HRV)分析,并与15名立位耐力正常的健康飞行员(健康组)做了对比。结果不良组飞行员在模拟仪表飞行中心理生理储备能力明显降低,表现为完成两项任务的质量和处理信息速度的能力较健康组低(P<0.01);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严重失调;心理生理储备值与HRV多数指标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结论结合模拟仪表飞行条件下的心理生理负荷评定和HRV分析能较客观地反映立位耐力不良飞行员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和调节规律,为空中晕厥的诊断提供量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歼击机飞行员心血管异常40例动态心电图飞行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动态心电图对心血管异常的飞行员进行空中监测,期望对冠心病早期诊断及心律失常的医学鉴定提供佐证。选择具有下列一项在队飞行的歼-6、歼-7飞机飞行员:①有非绞痛性胸痛;②心电图ST-T异常;③影响飞行安全的心律失常。共40名,平均年龄33岁。在昼间特技、拦截、编队等课目飞行训练中用动态心电图记录CM_3、CM_5心电图,每人1—3架次,共76架次。结果,27例非绞痛胸痛有26例症状消失。ST水  相似文献   

7.
美国航线飞行员1993~1998年间,在47架飞机上有39名飞行员发生空中医学失能,11名飞行员受损伤。这些飞行员全部为男性。医学失能的平均年龄为47岁(年龄跨度为25岁至59岁),损伤的平均年龄为43.3岁(年龄跨度为27岁至57岁)。飞行中的医学事件发生率为10万飞行小时0.058,医学事件造成飞行事故率为0.04。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飞行机种更新较快,飞行员将受到新机种产生的较高G值及其它更复杂的飞行环境因素影响,航卫保障工作必须适应这一新特点,确保选拨出飞行员符合并保持适应新机种的身体条件。笔者通过对一例改装新机种的飞行员患不典型甲状腺机能亢进,导致加速度耐力不良,发生空中晕厥的病例,分析患者历年体检资料、病史材料并进行比较,又与飞行员、航医、部队领导进行交谈。认为在飞行员选拔、定期体检和在队医疗观察上仍有薄弱环节,需重视对飞行员隐性疾病的检查。应加强保障一线飞行的工作,严格执行《空军航空卫生工作条例》和《飞行员医学临时停飞标准》,认真落实飞行员体检制度,增强法规意识,依法实施保障。健全各级航卫部门职能,加强航医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与飞行员的交流,应将飞行员的详细健康资料,包括生理指标(体重、血压、脉搏、食量、精神与睡眠状况)进行微机管理,并定期进行动态分析。经常开展航卫保障工作方法研讨。  相似文献   

9.
一、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32岁,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总飞行时间1800 h,平素健康,能适应空中生活,抗荷耐力良好,新进连续综合特技课目飞行.第2架次着陆后向航医诉说双臂疼痛.检查见双臂内侧皮下散在瘀斑性小出血点,面积约10 cm×20 cm.询问该飞行员并查看飞行参数记录仪示:飞行员空中反复暴露于3~9 G的加速度下,持续时间5~7 s.  相似文献   

10.
航空安全要从飞行员心理选拔开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盛秋 《民航医学》2008,18(2):17-19
保障飞行安全是航空的命脉,航空医学对此做出了巨大贡献。100年前,当飞机发明之初,飞行是冒险事业,谁勇敢谁就飞。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国统计100名死难飞行员中,除机械因素外,只有2%是战死,而60%是身体原因。血的教训使当局认识到身体选拔的重要性,于是开始研究在空中缺氧、寒冷、低气压和飞机的噪音、振动、加速度等特殊环境下,具备什么身体条件的人才能担当飞行员,这才有了飞行员体检标准,也就诞生了航空医学这门特种职业医学。说到底,航空医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保障飞行安全,这也是航空医学和普通医学的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11.
本文概述飞行应激对飞行员心理与生理的影响。认为应激时的心理反应与飞行员自身素质和对训练的适应性相关,而生理反应则与飞行员体内神经一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相关,飞行员飞行训练后激素水平的变化与加速度等外因和机体自身的适应性密切相关。提出动态检测飞行员飞行训练前后激素水平,可因人而异拟定合理的飞行训练计划,对保障飞行员身心健康和飞行安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基础改装合格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飞行前的健康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适应空军武器装备建设跨越式发展的要求 ,一些低机种飞行员将改装为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1,2 ] 。这些飞行员经过改装体检、飞行理论学习和模拟飞行改装 ,已准备进入实际飞行训练。为了保障飞行安全 ,我们对某部基础改装完成的飞行员进行实际飞行前的健康调查 ,结果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 :某部驾驶高性能战斗机的飞行员 ,男性 ,平均年龄 31.9岁 ,原机种平均飞行时间 1180h。2 .方法 :空军体检队组织空军总医院有关专家对该部队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采取追踪病史、系统检查和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医学评价。(1)追踪病史 :通过对飞行员的询…  相似文献   

13.
第 72届航空航天医学年会于 2 0 0 1年 5月 6~ 10日在美国内华达州雷诺市召开。全球 2 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交流的 398篇学术论文涉及军事航空医学、民用航空医学、临床航空医学、航天医学及环境医学等领域 ,现就军事航空医学方面的论文综述如下。一、加速度生理1.加速度生理效应 :现代高性能战斗机可产生多方向加速度 ,导致超常规飞行。美国俄亥俄州空军研究所对动态环境模拟器的多轴向加速度环境进行了研究 ,发现多个轴向的持续加速度 ,根据暴露的方向和时间不同可增加或减低飞行员的 G耐力 ,Gy 协同 +Gz 可增加…  相似文献   

14.
抗荷生理训练对提高歼(强)击机飞行员的加速度耐力,预防空中黑视和晕厥,保障飞行安全有重要意义。为了提高抗荷生理训练效果,我们对参训人员的心态进行分析,因人施护,对保证训练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具体方法是:  相似文献   

15.
我们根据高性能战斗机飞行训练的特点,充分发挥航卫人员的优势,以新的《航空卫生工作规则》为依据,以《飞行员临时停飞医学标准》、《飞行训练条例》和《飞行员用药原则》为准则,制定了相应的航卫保障措施。通过全体航卫人员的共同努力,日常飞行训练健康出勤率每年都在98.0%以上,任务飞行的健康出勤率达到99.9%,出色完成了多次重大演习及战备任务的航卫保障。现将具体做法报告如下。1 认真把好新机飞行员选拔身体关接到改装体检工作通知,我们一是查阅飞行员健康档案、门诊记录和住院记录,结合航医日常观察到的飞行员耐力情况、体能训练情况、飞行技术、飞  相似文献   

16.
抗荷服是重要的飞行防护装备。抗荷服的正确使用对预防空中黑视和晕厥的发生,保障飞行安全有重要意义。为了解部队飞行员使用抗荷服的情况,笔者对413名歼强机飞行员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来院健康疗养的歼强机飞行员413名,年龄21岁~45岁,平均飞行时间895h。采取填写抗荷生理训练调查表与实地穿着KH-3型抗荷服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高性能战斗机大强度飞行对飞行员的生理指标及飞行劳动负荷主观评价的影响。方法5名健康男性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在1个飞行日内共进行22架次的大强度飞行。记录飞行过程中的心电信号,分析心率及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飞行后进行飞行劳动负荷和疲劳程度主观评价。结果飞行员大强度飞行时,随着飞行负荷的降低,心率和HRV频域及时域指标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变化。心率在夜问较日问低;夜间校正高频功率(high frequency normalized unit,HFnu)高于日间,校正低频功率(low frequency normalized unit,LFnu)及低频高频比值(LF/HF)则低于日问。飞行员飞行劳动负荷及疲劳程度主观评价分值均较低,没有明显的主观疲劳感。结论高性能战斗机大强度飞行对飞行员生理指标有一定影响,但尚未引起飞行疲劳。合理的飞行安排及有力的航卫保障有利于飞行员身体机能的恢复,预防飞行疲劳,保障飞行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2020年美国航空航天医学会(AsMA)学术年会论文集航空医学有关文献进行分析,掌握国际航空医学研究的进展,为进一步开展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借鉴.资料来源与选择2020年美国航空航天医学会(AsMA)学术年会论文集航空医学有关学术论文.资料综合在简要回顾87个专题年会文献基础上,对航空医学以下5个方面研究成果进行了概述:高空和加速度生理、飞行员心理选拔、人机工效学、空间定向障碍与飞行事故、弹射救生.结论 回顾了2020年美国航空航天医学会(AsMA)学术年会论文集的航空医学部分研究成果,介绍了加速度暴露的生理影响、抗荷训练的效果评估、战机和飞行员装备人机工效方面急需解决的问题、发生飞行错觉的情况和空间定向障碍的原因、新型弹射救生座椅的优点等,以上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开展航空医学研究,保障飞行员的生理心理健康和飞行安全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受试者在不同应激状态下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SRP)的变化,研究飞行环境对飞行员机体的影响。方法:分别抽取飞行部队健康地勤人员、健康疗养飞行员及持续飞行4h后飞行员273例的血液标本,检测血浆中的CGRP表达水平。结果:经过长期专业训练的健康疗养飞行员血浆CGRP平均含量最高,空中持续飞行4h后飞行员血浆CGRP值最低,疗养期、飞行后与健康地勤人员之间两两比较,血浆CGRP含量均差异显著(P〈0.05,P〈0.01)。结论:飞行环境可影响飞行员血浆CGRP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20.
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高原驻训身体变化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做好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高原驻训航卫保障工作,我部对参加高原驻训的28名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在驻训期间的相关生理指标进行了测量和研究,并对其身体变化情况跟踪观察,以期为科学实施飞行训练提供医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