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介绍一种简便的测量膀胱功能的方法,并将这种方法应用于临床实践判断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有无恢复,可否作为拔尿管的指标。方法10例合并有尿潴留的脊髓损伤的患者入选,经治疗一两个月后评价膀胱的功能并决定是否拔管,先凭临床经验判断,再测定膀胱内压,绘制膀胱压力曲线判断膀胱功能,然后拔出尿管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临床符合率。结果凭临床经验判断的膀胱功能临床符合率为70%,根据膀胱压力曲线判断的膀胱功能临床符合率为100%。结论膀胱内压测定是判断膀胱功能恢复的一个简便、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长期留置导尿的患者如果未做膀胱功能训练就拔除尿管,往往会导致排尿困难、尿失禁或尿潴留,有时患者可能因拔管后无法正常排尿而需要重新导尿,这为患者带来了痛苦,也为护理工作带来难度。因此,如何选择拔管时机就显得极为重要。临床上常常是将尿管夹闭2~4h等患者有尿意后开放,待尿液排空后再夹闭尿管,以这种方法来训练膀胱功能后拔除尿管。这种方法虽然能减少重新导尿的几率,但在临床上对膀胱功能恢复情况的判断,往往是凭护士的临床经验。本研究通过测定膀胱内压来判断膀胱功能恢复情况,指导拔管,比起盲目拔管及凭经验拔管成功率高,现报道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简易膀胱容量测定技术与尿流动力学检查在评定脊髓损伤病人膀胱功能方面的一致性。方法 2011年12月~2013年8月,对37例脊髓损伤病人在入院1周内分别接受简易膀胱容量测定和尿流动力学检查。比较两种检查在判断神经源膀胱类型、测量残余尿、膀胱容量以及充盈期膀胱内压力变化方面的一致性。结果在残余尿量以及注水50 m L、100 m L、300 m L、400 m L时膀胱压力方面,简易膀胱容量测定与尿流动力学检查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膀胱容量和注水200 m L时膀胱压力方面,两者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检查方法测定结果之间的组间相关系数为0.606~0.919(均P0.01),医生与护士根据两种方法对神经源膀胱类型的判断一致性Kappa系数为0.825(P0.001)。结论简易膀胱容量测定技术与尿流动力学在评定脊髓损伤病人膀胱功能方面的一致性良好。由于其操作简单易行、成本较低,因此简易膀胱容量测定可作为尿流动力学检查的补充,用于动态监测脊髓损伤病人的膀胱功能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膀胱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性截瘫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择66例脊髓损伤合并截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膀胱训练和尿管护理方法按常规进行;康复组:进行早期膀胱康复训练。比较2组排尿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临床膀胱功能恢复情况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对脊髓损伤性截瘫患者进行早期膀胱康复训练,可以促使患者早日脱离尿管,建立规律性排尿习惯,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尿管测压在判断脊髓损伤(SCI)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情况及拔尿管指征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3例SCI患者,按简单随机分组,实验组18例,对照组15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实施了膀胱功能训练、电刺激等一系列的康复护理措施,并每隔3d进行一次尿管测压。实验组患者拔除尿管指征为尿管测压高于40cmH2O,对照组拔除尿管的指征为尿管测压高于28cmH2O。结果:拔除尿管时,两组患者的尿管测压均较入院时升高,且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1.20,P=0.00;t=9.76,P=0.00)。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拔除尿管后部分实现自主排尿,实验组能够自主排尿的患者的百分比高于对照组,但二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Z=-1.82,P=0.069)。结论:尿管测压的数值可以作为SCI膀胱功能恢复的康复指标和指导膀胱康复护理的客观简易方法,是否能作为患者拔除尿管的精确指征还有待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6.
目前临床上为了避免拔除尿管后出现尿潴留,通常在拔除尿管前采用定时放尿的方法来训练膀胱功能。即夹闭导尿管,每2~3h开放1次,使膀胱定时充盈和排空,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笔者针对昏迷患者,提出了一种新的膀胱功能训练方法,即膀胱测压放尿训练膀胱功能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膀胱尿压测定评定系统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120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病人采用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膀胱尿压测定评定系统进行评定,根据监测的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等制定个体化靶向性康复护理。观察两组病人干预8周后膀胱功能疗效及尿路感染发生率。[结果]干预8周后,观察组病人膀胱功能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尿路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运用膀胱尿压测定评定系统确认脊髓损伤病人膀胱容量-压力关系,采用个体化靶向性膀胱功能康复护理,可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提高病人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8.
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训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SCI)患者的膀胱功能训练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20例SCI患者通过留置导尿期的训练,手法排尿期的训练以及反射性排尿的训练等相结合,进行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疗效。结果 5例在3周内拔除了尿管,15例25~53d拔除了尿管。16例建立了反射性膀胱,可自主控制排尿,3例须用手法排尿,1例伴有尿失禁,需配合假性导尿。结论 利用留置尿管按膀胱容量进行排尿的方式,使膀胱规律性充盈与排空,达到接近生理状态,促进脊髓低位中枢与大脑间的联系,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根据脊髓损伤患者夜间尿量增多的情况对膀胱功能训练的方法进行探讨.方法 将68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膀胱功能训练方法,实验组根据脊髓损伤后患者夜间尿量增多的情况,分三期进行膀胱功能训练.结果 实验组尿管留置时间为(38.38±7.00)d与对照组(66.65±8.00)d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泌尿系感染发生率实验组(17.65%)与对照组(47.06%)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根据脊髓损伤后患者夜间尿量增多情况,选择夜间间断放尿时间为2~3 h/次,进行膀胱功能训练,有利于膀胱功能恢复,缩短尿管留置时间,降低泌尿系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简易尿动力学测定在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康复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脊髓损伤患入院前后的简易尿动力学的测定结果。结果 通过对患入院前后尿动力学测定数据的对比,发现残余尿量明显减少,尿路感染得到控制,成功建立了扳击点。结论 简易尿动力学测定可以作为判断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康复护理疗效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护士用简易测压法测量脊髓损伤(spinal cordinjury,SCI)病人不同容量状态下膀胱压力的可行性,以便为膀胱潮式引流提供依据。方法对2003年11月—2007年5月33例SCI病人分别采用简易测压法与尿动力学监测仪测量法测量其膀胱压力,简易测压法为参照早年没有压力传感器时,通过持续灌注与间断测压由水压计测得压力的方法,测量时间从术后第2周开始,每周1次,连续测量3次,尿动力学监测仪测量方法于术后3~4周到尿动力室进行膀胱压力测量1次。比较两种方法测量值并分析其相关性,记录所测病人膀胱压力随容量、体位及排尿状态变化的变化趋势。结果两种方法测量病人不同膀胱容量状态下膀胱压力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结果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r值为0.78-0.94(P〈0.05);SCI病人膀胱压力随容量增加逐步升高,膀胱容量在350 ml(约10 cmH2O)以内时,膀胱内压力变化曲线相对平缓,而在350 ml以上时膀胱内压力变化明显;半坐卧位膀胱内压力高于平卧位。结论简易测压法在一般医院缺乏床旁B超协助诊断膀胱内容量时,代替尿动力学监测仪测压法用于SCI病人膀胱容量变化的测量有一定的可行性,临床护士可将平卧位时10~13 cmH2O(1cmH2O=0.098 kPa)作为潮式引流的放尿压,病人取半坐卧位时,应将膀胱内放尿压调整为13~18 cmH2O;且病人取半坐卧位训练膀胱功能优于平卧位,可帮助护士正确指导SCI病人的卧床排尿训练,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简易膀胱容量压力测定在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中的可行性。方法:对我院骨科及康复医学科2008年3月—2010年5月60例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别采用简易膀胱容量压力测定法和尿动力学检测仪测量其膀胱安全容量。比较两种方法测量值,以及其相关性和简易膀胱容量压力测定的重测信度。结果:两种方法测量患者不同膀胱容量状态下膀胱压力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结果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r值为0.78—0.94(P<0.05),呈显著相关;不同容量状态下膀胱压力重测信度系数均>0.8,示重测信度很好。结论:缺乏床旁B超测定膀胱内容量设备时,简易膀胱容量压力测定法可代替尿动力学监测仪测压法用于SCI患者膀胱容量变化的测量。  相似文献   

13.
神经原性膀胱的评价和对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刘智 《现代康复》2000,4(6):803-804
排尿机制较为复杂,不同部位的脊髓损伤会造成不同类型的神经原性膀胱。尿流动力学技术是评判膀胱功能的重要手段,其主要指标有尿流率,膀胱压力容积测定及同步的括约肌肌电图等。在充分了解神经原性膀胱病理生理特点的基础上,可应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改善膀胱功能。这些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等。治疗目的是改善膀胱的功能,消除其对肾功能的威胁,提高患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黄爱华  卢柳艺  何静 《护理研究》2011,25(8):684-685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膀胱电刺激对促进膀胱功能重建的作用。[方法]将100例颈、胸、腰段外伤性脊髓损伤尿潴留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治疗组经知情同意后应用膀胱电刺激结合常规膀胱功能训练,进行膀胱电刺激时根据病人情况选择最佳参数、频率及电流强度。对照组给予常规膀胱功能训练。[结果]治疗组尿管留置时间明显缩短,完全性排尿增多,尿路感染率明显降低。[结论]膀胱电刺激能有效地改善骶段以上脊髓损伤病人尿潴留,可促进脊髓损伤后病人生理排尿模式的重建,减少尿路感染。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一种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的评定量表 ,该量表根据患者不同的膀胱功能状态和不同的膀胱排空方式 ,将膀胱功能分为5个等级 ,能体现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改善的细微变化 ,内容科学、简便实用 ,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预留膀胱冲洗液促进膀胱功能恢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宫颈癌根治术后拔除尿管前预留膀胱冲洗液对促进膀胱功能恢复的意义。方法将80例宫颈癌Ⅱa~Ⅱb期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在留置尿管期间均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实验组在拔除尿管前采用预留部分膀胱冲洗液的方法拔除尿管,对照组按常规方法拔除尿管。结果实验组有37例拔除尿管后自行排尿,对照组有30例自行排尿,两组在首次排尿顺畅程度及排尿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除尿管6~7h后,两组患者行残余尿量测定,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宫颈癌根治术留置尿管患者预留膀胱冲洗液可有效提高残余尿测定合格率,促进膀胱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膀胱功能训练是脊髓损伤后和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重建的一项重要工作。常规采用夹闭尿管定时排尿的训练方法,但该法受饮水量、环境温湿度及护理人员责任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能保证膀胱尿液定量排放,不利于膀胱功能的恢复。为此,我院自制了虹吸式膀胱功能训练装置,可完全达到脊髓休克期和恢复期膀胱功能训练的要求,有效促进了患者的康复,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的量表评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红俊  刘根林 《现代康复》2000,4(6):830-830
本介绍一种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的评定量表,该量表根据患不同的膀胱功能状态和不同的膀胱排空方式,将膀胱功能分为5个等级,能体现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改善的细胞微变化,内容科学,简便实用,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CI)患者的膀胱功能训练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20例SCI患者通过留置导尿期的训练,手法排尿期的训练以及反射性排尿的训练等相结合,进行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疗效.结果5例在3周内拔除了尿管,15例25~53 d拔除了尿管.16例建立了反射性膀胱,可自主控制排尿,3例须用手法排尿,1例伴有尿失禁,需配合假性导尿.结论利用留置尿管按膀胱容量进行排尿的方式,使膀胱规律性充盈与排空,达到接近生理状态,促进脊髓低位中枢与大脑间的联系,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综合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截瘫患者膀胱和肠道功能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在我院住院且符合纳入条件的脊髓损伤截瘫患者38例,根据患者入院编号的奇偶性进行分组,单数入常规训练组19例,双数入机器人训练组19例。常规训练组进行常规综合康复训练,机器人训练组患者在常规综合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的适应期、训练期和巩固期三个阶段训练。2组治疗时间均为每次30min, 1次/日,5次/周,持续时间12周。分别于训练前和训练12周结束后(训练后),使用尿动力检查系统测定2组患者的最大尿流量、膀胱容量、残余尿量、膀胱压力和逼尿肌压力等尿动力学指标,用结肠传输实验法测定结肠传输时间,用平均直肠压测定法测定平均直肠压值,采用FIM量表评定肠道功能。 结果 机器人训练组患者训练后的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逼尿肌压力、膀胱顺应性、平均直肠压和分别为(357.4±13.2)ml、(20.43±4.05)ml/s、(18.09±4.24)ml/s、(60.16±16.13)kPa、(4.45±1.72) ml/cmH2O和(39.12±6.57)cmH2O,均明显高于组内训练前(P<0.05),而残余尿量和结肠传输时间分别为(105.5±7.9)ml和(90.83±7.22)h,明显低于训练前(P<0.05)。训练后,机器人训练组的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逼尿肌压力、膀胱顺应性、平均直肠压均明显高于常规训练组(P<0.01);残余尿量和结肠传输时间均明显低于常规训练组(P<0.01)。机器人训练组患者训练后FIM评分肠道部分改善>6分的改善率为31.6%,均高于常规训练组(10.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综合康复训练可以有效地改善脊髓损伤截瘫患者的膀胱和肠道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