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黄褐斑的分类及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褐斑是影响美容的常见皮肤病,最重要的发病因素是阳光和遗传素质。黄褐斑临床上分为三型;根据伍氏灯和组织学检查黄褐斑可分为四型。治疗黄褐斑目前尚无特效药,但首先必须避免日晒和停止口服避孕药。现在通常使用2%~5%氢醌、0.1%维甲酸以及这两种药物的混合制剂,也可使用新的酚化合物、壬二酸和中等深度的化学剥脱术治疗黄褐斑。不得使用氢醌苄醚和汞化合物治疗黄褐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女性黄褐斑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血清性激素水平。方法对102例女性黄褐斑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并检测了40例女性黄褐斑患者和38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清性激素水平。结果黄褐斑发病与日晒、遗传、内分泌因素等相关;病例组血清雌二醇、促卵泡素、黄体生成素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日晒是黄褐斑发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部分黄褐斑患者可存在性激素水平的异常。  相似文献   

3.
黄褐斑是一种色素过度沉着疾病,可给患者生活带来巨大困扰.氧化应激水平变化是黄褐斑致病因素之一,其通过一氧化氮等途径影响黄褐斑形成.目前谷胱甘肽、中药药剂以及维生素C等抗氧化治疗手段通过调节氧化应激水平、抑制酪氨酸酶等均能改善黄褐斑症状.本文就氧化应激在黄褐斑发病中的作用以及抗氧化治疗在黄褐斑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黄褐斑与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关系,并观察谷胱苷肽合并维生素C治疗黄褐斑的疗效。方法随机选择60例黄褐斑患者采用放射免疫学方法检测其血清促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雌二醇、孕酮、催乳素、睾酮的含量,同时设立随机对照对谷胱苷肽合并维生素C治疗黄褐斑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女性黄褐斑患者血清雌二醇、黄体生成素、促卵泡刺激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孕酮水平较高(P<0.05),睾酮、催乳素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谷胱苷肽合并维生素C治疗黄褐斑,痊愈率44.45%,有效率81.49%,与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女性黄褐斑发病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紊乱有关,谷胱苷肽合并维生素C治疗黄褐斑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5.
黄褐斑是一种好发于中青年女性的治疗周期长、容易复发的常见色素增加性皮肤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对黄褐斑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新型化学剥脱剂的问世、光电治疗技术的革新,黄褐斑的化学剥脱及光电治疗领域也得以迅速发展。该文总结了国内外黄褐斑的化学换肤及光电治疗领域研究成果及新进展,以期为黄褐斑治疗方案的个体化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影响黄褐斑患病的危险因素,为制定黄褐斑干预策略,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例黄褐斑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日光、情绪、睡眠不足、过敏史、怀孕、月经异常、放环避孕为黄褐斑的危险因素。预防对策防晒、好心情、保证充足的睡眠、适量豆制品的摄入为黄褐斑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7.
黄褐斑患者组织病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黄褐斑组与正常对照组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结构差异。方法 分别取8例黄褐斑患者的皮损组织,16例面部色素痣皮损周围正常组织,分别取2 mm活检,进行HE染色、Fontana?Masson染色、Verhoeff?van Gieson染色,HMB45、NKI/beteb免疫组化及透射电镜观察。光镜下半定量及计算机图像定量分析。结果 黄褐斑组组织病理表现为以基底层、棘层为主的黑素颗粒增多,部分伴真皮黑素颗粒增加。黄褐斑组黑素细胞仅存在于表皮层,较正常皮肤黑素细胞数量无增加,但表皮层黑素细胞体积增大,染色强度增加,树突增多。8例黄褐斑患者均在真皮浅层及毛细血管周围观察到轻到中度的淋巴细胞浸润,8例黄褐斑患者均在真皮浅层观察到轻到中度的毛细血管扩张。电镜:黄褐斑组黑素细胞,角质形成细胞内都含有更多黑素小体,此外,还观察到黑素细胞树突伸入到真皮层。结论 8例黄褐斑患者中,仅有表皮型和混合型(表皮真皮型)2型,无单纯真皮型黄褐斑。炎症反应、毛细血管扩张可能引发或加重黄褐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响黄褐斑患病的危险因素,为制定黄褐斑干预策略,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深圳市人民医院就诊的200例黄褐斑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年龄、家族史、季节变化、精神(劳累)、日光照射、妊娠、敏感性皮肤为黄褐斑的危险因素,其OR值依次为0.131,1.650,12.995,0.269,36.460,78.075,14.695。防晒为黄褐斑的保护因素,其OR值为0.101。结论通过对本次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年龄、家族史、季节变化、精神(劳累)、日光照射、妊娠、敏感性皮肤是深圳地区黄褐斑发生的危险因素,防晒、心情愉悦为黄褐斑保护因素。而睡眠质量、睡眠不足、节育方式、化妆品因素与黄褐斑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黄褐斑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褐斑是临床上常见而难治的色素障碍性疾病,其发病原因及机理尚不明确。传统医学认为黄褐斑与肝、情志、脾、肾、血瘀等有关,现代医学认为黄褐斑与紫外线、内分泌因素、遗传因素等有关。现将传统医学及现代医学对黄褐斑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黄褐斑患者的病因、加重因素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通过问卷形式收集166例女性黄褐斑患者的人口学资料、行为学资料、临床资料,并计算黄褐斑面积及严重程度评分(MASI)、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DLQI)、黄褐斑生活质量评分(MELA-SQOL)。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寻找黄褐斑严重程度及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 结果 33.13%(55/166)的患者在发病前1年内有怀孕史。4.82%(8/166)的患者发病前1个月内有明确日光暴晒史。患者MASI评分(5.99 ± 4.01)分,DLQI评分(4.34 ± 4.41)分,MELASQOL评分(30.54 ± 17.91)分。黄褐斑MELA-SQOL评分随着年龄的增长降低(β = -0.220,t = 2.874,P < 0.05),随着皮损颜色的加深上升(β = 0.217,t = 2.827,P < 0.05)。绝经前黄褐斑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MASI评分增加(β = 0.244,t = 3.387,P = 0.001),Fitzpatrick皮肤分型为Ⅳ型的患者MASI评分较Ⅲ型皮肤高(β = 0.322,t = 4.615,P < 0.001)。 结论 黄褐斑的发病与激素水平波动和日晒有关。黄褐斑颜色越深、年龄越小的患者生活质量受黄褐斑的影响越大。FitzpatrickⅣ型患者较Ⅲ型的患者黄褐斑更重。绝经前黄褐斑患者随着年龄增长皮损有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11.
<正>基于"体病相关"、"有斑必有瘀,无瘀不成斑"的理论,作者认为黄褐斑的发病与体质相关,且黄褐斑患者以血瘀体质者居多。文章在分析黄褐斑发病的病因病机与血瘀体质相关性的基础上,探析黄褐斑的发病与血瘀体质密切相关。提出黄褐斑的临床表现符合血瘀体质特征,黄褐斑的病机要点以血瘀体质为本、致瘀因素为标的理  相似文献   

12.
黄褐斑患甲状腺功能的测定及意义,活血祛斑汤加面膜倒模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解毒消斑饮治疗黄褐斑50例疗效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黄褐斑160例效果探讨,中药治疗黄褐斑106例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13.
黄褐斑18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近年来黄褐斑患者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本院皮肤科门诊确诊的180例黄褐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从描述的临床资料来分析,发现光线、情绪、内分泌、家族史等是与黄褐斑发病较相关的因素。结论此次调查与以往黄褐斑危险因素调查的结论较一致,但发生率与以往调查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4.
黄褐斑是发生在面部的对称性黄褐色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中青年女性好发,黄褐斑病因受多种因素影响,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方法多样,本文对近年来黄褐斑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色素增加性疾病,好发于女性,对其生活质量具有一定影响。黄褐斑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除与黑素细胞有关外,还与血管增生、炎症因子、基底膜的破坏等相关。本文就黄褐斑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其相关的药物治疗和联合治疗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为黄褐斑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黄褐斑是一种好发于颜面等暴露部位的色素增加性皮肤病,不仅影响外观,对工作生活也带来一定困拢。黄褐斑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近年研究结果表明,表皮屏障破坏、炎症反应、血管改变、光老化、细胞自噬、非紫外线光热源及氧化应激因素在黄褐斑发病过程中也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回顾近几年关于黄褐斑发病机制的文献,以期对黄褐斑的认识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黄褐斑是一种以面部或浅或深的棕黑色斑片为特征的色素性疾病.近年来研究发现,黄褐斑的发病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基底膜结构受损、血管功能亢进、氧化应激.蛋白基因水平方面发现,黄褐斑皮损中脂类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下调,非编码RNA H19基因显著低表达.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多个信号转导通路如WNT通路、一氧化氮合酶与核因子κB通路在黄褐斑发病中起关键作用.另外神经调节也涉及黄褐斑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8.
<正>中医学认为黄褐斑的发生多与肝郁、气滞、肾虚、血瘀有关。针刺治疗黄褐斑疗效显著,应用广泛,针刺手段多样,方法灵活。研究分析近年来针刺治疗黄褐斑的文献报道发现如下特点:不同针刺部位的结合;不同针刺方法的应用;局部取穴与辨证取穴结合;外治与内治结合。各种手段综合运用,不仅丰富了针刺治疗黄褐斑的临床实践经验,而且为黄褐斑的治疗提供了多技术支持和广  相似文献   

19.
【摘要】 黄褐斑病因复杂,目前治疗手段较多,但均无确切、满意的疗效。近年来,强脉冲光治疗黄褐斑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本文综述近年来单用强脉冲光及联合激光、外用药和系统用药治疗黄褐斑取得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黄褐斑患者甲状腺功能的测定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褐斑确切的发病机制不明,目前认为可能与内分泌失调、遗传、药物与化妆品、氧自由基、紫外线照射等因素有关。有研究显示,有黄褐斑的妇女,其甲状腺疾病发病率比同年龄组健康妇女高4倍,在妊娠期或口服避孕药所致黄褐斑患者中,甲状腺功能异常发生率则高达70%,而在特发性黄褐斑患者中也占39.4%。为进一步了解黄褐斑与甲状腺功能之间的关系,我们对30例黄褐斑女性患者进行了甲状腺功能的测定,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