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内外许多研究证实QT离散度(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关系密切。心率变异性(HRV)是公认的非创伤性的评价自主神经活动的一种方法,与HRV一样,QT间期受自主神经活动的调节,我们研究冠心病(CHD)QT离散度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
QT间期离散度(QTd)代表心室电位的不稳定性,急性心肌梗死(AMI)12导联心电图QTd可较好反映复极的离散程度,可作为预测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及心脏性猝死的一个重要指标.为评价AMI患者进行急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PCI)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作者进行了如下研究.  相似文献   

3.
许多药物可引起QT间期延长和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导致心源性猝死。引起QT间期延长和TdP的药物包括心血管药物和非心血管药物,其机制与药物阻滞延迟整复钾离子电流的快速部分有关。最近研究表明一些患者应用药物后引起QT间期延长和TdP与基因异常有关。在临床应用中,应熟悉常见引起QT间期延长和TdP的药物,在使用时加强心电图检测。  相似文献   

4.
50例高血压患者QT离散度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QT离散度(QTd)是体表心电图不同导联间最长、最短QT间期的差值,反映心室肌不应期空间,时间离散的心电图变化,代表节段性心室复极的不均一性和电不稳定性。近来研究表明,高血压病伴左室肥厚(LH)者,心律失常性猝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心脏科使用喹诺酮类药物的住院患者进行干预,减少住院患者氟喹诺酮类药物相关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回顾2015年10-12月心脏科所有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住院患者资料,获取QT间期延长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药师对2016年2-4月心脏科所有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入院患者进行入院医嘱重整,根据患者存在的致QT间期延长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并进行相应的干预及用药监测,并与回顾病例进行比较,评价干预的效果。结果 2015年10-12月心脏科使用氟喹诺酮的住院患者共33例,QT间期延长12例,其中1例出现室速、2例出现室颤(其中1例死亡);2016年2-4月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心脏科住院患者20例,QT间期延长7例,无1例出现心律失常。结论心脏科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住院患者常合并多种致QT间期延长的危险因素,所以更容易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因此在心内科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时,需密切监测,及时进行干预,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的QT间期延长和尖端扭转型心动过速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提示临床注意心脏方面的不良反应,避免引起严重后果。方法:利用中国知网和PubMed收集1999—2009年间的文献,分析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的QT间期延长和尖端扭转型心动过速发生的特点和规律。结果:共检索到文献37篇,个例报道27例,其中女16例,男11例。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的QT间期延长和尖端扭转型心动过速平均年龄大于65岁,结论: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的QT间期延长和尖端扭转型心动过速与患者性别、年龄、共用药物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浆儿茶酚胺 (CAs)水平与 QT间期、QT离散度 (QTd)的关系及其致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60例 ,测定血浆 CAs(NE、E)水平 ,与 QT间期、QTd做相关性分析 ,并将伴发、未伴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 QT间期、QTd、CAs水平做比较。结果 :QT间期、QTd与 NE、E水平有显著性正相关 ,伴室性心律失常者的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时由应激引起的血浆 CAs水平升高是引发复极异常 ,导致心电不稳及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 ,并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8.
观察美托洛尔(Metoprolol)治疗急性心硬(AMI)伴持续性室速、室颤患者对QT间期复极离散度(QTd)的影响。16例AMI患者(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55±11a)采用美托洛尔50mg,po,qid×4wk。QT间期从395.0±8.1ms延长至436.8±11.6ms(p<0.01),总有效率100%。QTd从110.1±7.8ms降至80.8±9.0ms(p<0.05),总有效率87.5%。美托洛尔对QTd及QT间期的有效影响可减少AMI发生恶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50例终末期肾脏病行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透析前后体表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并初步探讨MHD患者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50例MHD患者分别于透析前及透析后记录12导联同步心电图,计算QTd与QTcd值并观察室性心律失常的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HD患者透析后QTd及QTcd均较透析前明显增大(P<0.05);存在室性心律失常的MHD患透析前及透析后QTd、QTcd均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患者(P<0.05)。结论 MHD患者QT间期离散度在透析后明显增加,且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临床医师应重视对QT间期离散度的观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索他洛尔对慢性心房纤颤患者心电图QT离散度的影响,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比较治疗组52例慢性房颤患者服药前与服药14d后的心电图QT间期、心率校正QT间期(QTc)、QT离散度(QTd)以及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的改变,并与健康对照组52例对比。结果治疗组服药14d后,QT、QTc均较治疗前延长(P<0.05),但QTd和QTcd较服药前缩短(P<0.01)。治疗组和健康对照组服药前后对比,前者QT、QTc、QTd、QTcd均显著延长(P<0.05)。结论索他洛尔使慢性心房纤颤患者QT间期和QTc延长,而使QTd、QTcd适度缩短,这与其抗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1.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QT离散度昼夜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QT离散度(QTd)系指心电图各导联QT时限变异的程度。它能反映心室肌电活动的不稳定程度。人体心电的变化有昼夜节律性,室心心动过速的发生频率昼夜不同,故本文对特发性室速(IVT)的患者其QT间期进行昼夜测定,比较常规心电图(ECG)和动态心电图(DCG)不同时间QTd和心率校正后离散度(QTcd)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猝死,猝死原因绝大部分是由于恶性心律失常引起。QTd是近年来研究最多,被普遍接受的预测心脏事件及心源性猝死有价值的指标,亦是反映电生理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观察卡维地洛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及QT离散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前后QT离散度(QTd)的变化,分析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测量40例老年AMI患者的QT间期,计算其QTd及校正后的QT离散度(QTdc)。结果@AMI组QTd及QTdc大于100ms患者中,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发生率明显高于QTd、QTdc小于100ms者(73.0%及6.8%,P〈0.001);②溶栓再通组溶栓后QTd及QT-dc[(分别为(51.2±21.4)及(62.8±21.9)ms]较溶栓前缩短[分别为(77.4±21.1)及(90.0±30.6)ms],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未再通组溶栓前后QTd及QTdc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老年AMI患者QTd、QTdc延长者室速及室颤发生率增高,溶栓后QTd及QTdc缩短提示溶栓后血管再通。  相似文献   

14.
杨春华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10):1836-1837
QT间期离散度(QTd)是体表心电图各导联最大最小QT间期的差值,是心室肌复极不一致性和电不稳定的区域性变化程度的反映。近年研究显示QTd对判定心肌缺血程度、预测危险心律失常事件有重要价值;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延长是预测此类高危患者近期预后的一项敏感指标。本研究探讨AMI患者QTd增加与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同时探讨其对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体表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的差异反映了心室肌复极不一致性和电不稳定性区域性变化程序,这种差异命名为QT间期离散度(QT interval dispersion,QTd),多年研究显示QTd增加可作为增加估测先天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时敏感的无创性方法。近年来我们观察胺碘酮对室性心律失常QTcd的影响,并与索他洛尔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 本院心内科住院或门诊患者52例。均经心电图(ECG)和Holter确诊,主要是警报性室性心律失常[连发室性早搏(室早)、频发多源室早、RonT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60 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随机、单盲的方法分为辛伐他汀组和对照组(未服用他汀类药物).观察6个月后所有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前后QTd、心率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QT间期最大值(QTmax)、QT间期最小值(QTmim)的变化.结果:两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后QTmax和QTd、QTcd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减少(P<0.05),辛伐他汀组减少尤其明显,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存在显著QTd增加,辛伐他汀可显著降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QTd,从而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陈华伟  张龙久 《贵州医药》2003,27(6):530-531
QT离散度(QT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的变异程度,反映不同部位心室肌复极的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性。QTd延长与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而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主要死因。本文通过选择我院1992年12月至2002年6月收住的85例AMI患者,对QTd及JTd进行对比测量研究,旨在探讨AMI与QTd、JTd延长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1.1 病人组 AMI患者85例,其中存活62例,  相似文献   

18.
T波峰末间期(Tpeal-Tend inferval,Tpe)是指T波顶峰至T波终末之间的一段时间,可作为反映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的量化指标[1~2].国内外较多文献报道已证实,心室肌跨壁复极离散度是一个正常存在的电生理现象,并且发现异常增大的跨壁复极离散度是多种室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心性猝死)发生的主要基质.如果T波峰末间期被证实能准确反映跨壁复极,必将为临床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性提供一个重要的预测指标.QTd的增大与室速的发作有正相关性,已被较多的学者所认可[2],本文通过同步十二导动态心电图中检出的阵发性室速病例与无室速者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Tpe及QTd与阵发性室速发作的相关性及两者的预测敏感性.  相似文献   

19.
健康成人QT离散度的正常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QT离散度(QTd),又称QT间期离散度,是指QT间期在体表心电图各导联之间的差异程度。它反映了心室肌复极的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性的程度,可以用来评价心肌电活动状态和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我们测定了656例18~70岁健康成人常规体表12导  相似文献   

20.
QT间期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QT间期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观察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24h的QT间期离散度,并对比观察1周内发生与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QT间期离散度。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和心率校正QT间期离散度大于对照组(P〈0.05),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QT间期离散度显著大于无心律失常者(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QT间期离散度增加可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