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分析不同部位丘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33例丘脑梗死患者的头颅磁共振(MRI)图像与临床特征,根据解剖学与临床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10例丘脑结节动脉梗死患者主要表现为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构音障碍;13例丘脑膝状体动脉梗死主要表现为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7例丘脑旁正中动脉梗死主要表现为偏瘫、动眼神经麻痹;3例脉络膜后动脉梗死主要表现为偏瘫和意识障碍。结论不同类型的丘脑梗死表现为不同的临床特征,具体症状与梗死发生的责任动脉区域有关。  相似文献   

2.
<正>丘脑是最常见的梗死部位之一。传统上,丘脑梗死区域可分为前部、旁正中部、下外侧部及后部,分别由丘脑结节动脉(tuberothalamic atery)、丘脑穿动脉(thalamoperforating atery)、脉络膜后动脉(posterior choroidal atery),丘脑膝状体动脉(thalamogeniculate atery)供血[1]。这些动脉起源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丘脑梗死病灶动脉血供与病因分型、临床表现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116例急性丘脑梗死患者行头颅MRI检查,对病灶供血、TOAST分型、神经系统体征、神经功能恢复(mRS评分)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116例中单纯丘脑梗死占79.3%,联合丘脑梗死占20.7%。根据TOAST分型,大动脉硬化型占12.1%,心源型占15.5%,小动脉闭塞型占60.3%,其他占12.1%。单纯丘脑梗死中,下外侧动脉供血区占75.0%,结节丘脑动脉供血区占10.9%,脉络膜后动脉供血区占11.9%,旁中央动脉供血区占2.2%;临床表现依次为:感觉缺失、偏瘫、丘脑痛和共济失调;意识水平改变、认知功能障碍、人格改变;视野缺损、感觉障碍;意识下降、眼球运动异常和精神行为异常。下外侧动脉、结节丘脑动脉和脉络膜后动脉供血区起病后90dmRS评分较入院时明显降低(P0.01),旁中央动脉供血区mRS评分增加。结论丘脑梗死的主要病因为小动脉闭塞,其中以下外侧动脉供血区最为常见,其临床主要症状为感觉缺失、偏瘫。旁中央动脉供血区丘脑梗死预后差。  相似文献   

4.
正丘脑梗死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丘脑血液供应障碍导致的丘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约占缺血性脑梗死的3.1%~4.4%。丘脑体积较小,结构复杂,核团众多,不同核团具有不同功能,使得丘脑梗死时临床表现各异。少数丘脑梗死可以表现为嗜睡,甚至昏迷,多常见于双侧丘脑旁正中的梗死,但单侧丘脑梗死也可出现嗜睡,本研究现报道1例以嗜睡起病的单侧丘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丘脑梗塞的临床与CT对照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丘脑5条动脉供血区梗塞的不同临床特点。方法将67例丘脑梗塞按5个动脉供血区,建立CT图像模板,通过解剖、CT与临床表现进行对照研究。结果(1)丘脑膝状体动脉(GTA)供血区梗塞以主、客观感觉障碍为主。(2)丘脑结节动脉(TTA)供血区梗塞最突出的表现为语言障碍(左侧)及偏侧忽视(右侧)。(3)丘脑穿通动脉(PP)供血区梗塞多为嗜睡、短暂意识障碍、丘脑性痴呆、虚构及垂直性眼球运动障碍等。(4)后脉络膜动脉(PchA)供血区表现为象限盲。(5)前脉络膜动脉(AchA)供血区表现轻偏瘫与偏身感觉障碍。结论丘脑不同动脉供血区各具有其特征性临床症候群。  相似文献   

6.
血管畸形引起阻塞性脑积水很少见,作者报告2例,分别为丘脑动静脉畸形和第四脑室顶部静脉瘤.后者更为少见,文献未曾报导.例1:31岁,女性.自幼头痛,近几年进行性记忆力丧失和左半身麻木.脑血管造影显示右侧丘脑后下部有一个5-6cm球形异常血管团,豆纹动脉、脉络膜前、后动脉增粗并供血畸形血管,病变区血流增快,引流静脉早期显影并扩大,经直窦流向左侧横窦及乙状窦.脑血管造影及CT扫描证实脑室扩大.  相似文献   

7.
<正>丘脑的供应血管存在多种变异,Percheron动脉为十分少见的一种变异形式,因该动脉闭塞导致双侧丘脑对称性梗死而受到国内外学者高度关注。双侧丘脑梗死多导致患者出现丘脑三联征(急性意识障碍、记忆力下降、垂直凝视麻痹),而早期以TIA形式起病的病例罕有报道。现报道1例以TIA形式起病的Percheron动脉闭塞所致双侧丘脑梗死临床资料,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进一步探讨双侧丘脑血管解剖及梗死后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以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从MRI影像学角度对双侧丘脑梗死进行分析,探讨国人丘脑下侧动脉及结节动脉是否存在亚型.方法 对114例确诊为丘脑梗死患者的MRI影像学表现按照传统标准进行分型,并对单侧及双侧梗死在传统分型中所占的比例进行分析.结果 在114例丘脑梗死患者中,80例(70%)符合丘脑梗死区域传统分型,丘脑前部区域梗死、丘脑旁中央区域梗死和丘脑下侧区域梗死中,双侧与单侧梗死的比例分别为:1/4,1/4,1/3;丘脑后部区域未见双侧梗死灶.34例(30%)患者丘脑梗死分布位于传统分型区域之外.结论 支配丘脑不同区域的相关血管存在变异可能是丘脑双侧对称性梗死的重要原因.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bilateral thalamic infarct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MRI imaging and to find out whether inferolateral and tuberothalamic artery had variant subtypes in the Chinese. Methods We classified the MRI imagings of 114 cases diagnosed as thalamus infarction according to the classical anatomical standards and analyzed the proportion of unilateral and bilateral infarct. Results Eighty patients ( 70% ) had the thalamus lesions in accordance with traditional classification among the 114 patients and the other 34 cases (30%) had the lesions outside the classical territories.In the groups of anteromedian, central, and posterolateral infarcts of the thalamus, the ratio of bilateral and unilateral infarct was 1/4,1/4 and 1/3,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bilateral thalamic infarct is probably the result of a variation in the related thalamic supplying arteries.  相似文献   

9.
<正>Percheron动脉是丘脑穿通动脉的一种正常变异类型,它供应丘脑旁正中部及中脑上部,这条动脉的闭塞会导致多种临床症状和体征。研究发现,典型的Percheron动脉闭塞所致梗死模式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0. 1%~2%,占所有丘脑梗死的4%~18%~([1])。双侧丘脑梗死是罕见的后循环卒中表现,仅占所有后循环梗死的11%~([2])。本文作者报道2例Percheron动脉闭塞所致双侧丘脑梗死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对病例特点进行分析。1临床资料病例1:患者,男,78岁,因"反应迟钝6 h伴意识不清2 h"于2017年11月入院。患者于入院前6 h晨起时叫醒困  相似文献   

10.
双侧中线旁丘脑梗死综合征,又称双侧腹内侧丘脑梗死综合征,属于丘脑循环障碍综合征的少见类型,是由双侧丘脑穿通动脉闭塞引起双侧腹内侧丘脑梗死所表现的一系列症状,属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一个特殊类型,临床上较为少  相似文献   

11.
丘脑梗死是一种少见的脑卒中类型,仅占所有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11%,旁正中区卒中约占所有丘脑梗死的22%~35%。Percheron动脉闭塞可导致双侧丘脑卒中,国外报道其常见病因是心源性栓塞,而近年来,国内多个小样本病例报告提示同时存在非心源性栓子所致,栓子主要来源于椎动脉或基底动脉近端。  相似文献   

12.
Percheron动脉(AOP)是丘脑旁正中动脉的一种解剖变异形式,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AOP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现报道1例AOP闭塞所致双侧丘脑梗死的病例,其特点是双侧丘脑梗死呈进展性,但早期弥散加权成像未随卒中进展而出现相应弥散受限信号,多次复查后方出现与症状相符的影像学表现。通过本例患者并回顾相关文献资料,探讨AOP梗死可能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以期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3.
双侧腹内侧丘脑综合征(bilateral ventromedial thalamic syndrome,BVTS),又称双侧丘脑旁正中综合征,大多是由单次卒中所致的双侧丘脑腹内侧梗死引起,临床少见,且具有特殊的临床表现.日前已有数10例报道,但仅有少数有影像学支持,有血管造影结果明确病因的更为罕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临床医生对Percheron动脉梗死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总结4例Percheron动脉梗死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4例均急性起病,意识障碍后出现智能障碍及眼肌麻痹,按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改善。4例磁共振Tt及T2加权像均见双侧丘脑旁正中碟形长T1长T2信号,3例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示双侧丘脑旁正中以及中脑高信号,其中1例中脑为“v”字形高信号。结论以卒中样形式起病,有典型临床表现,结合MRI示双侧丘脑旁正中见碟形长T1长T2信号、DWI高信号及中脑“V”字征有助于Percheron动脉梗死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脑血管病因和病变血管的分布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400例缺血性脑梗死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结果,分析脑梗死的血管病因,并对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者总结分析动脉病变的部位、分布及血管狭窄形态.结果 脑血管造影结果提示88.25%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为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狭窄或闭塞(353例),此外11.75%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病因是由于动脉夹层、Moyamoya病、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鼻咽癌放疗后脑动脉病变、血管迂曲、微血管病变等原因引起.353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中单纯前循环血管受累(45.61%)明显多于单纯后循环血管受累(34.27%),P<0.01;前循环脑梗死中以颈内动脉(56.6%)和大脑中动脉(26.4%)受累最常见;后循环脑梗死中以椎动脉病变(33.0%)最多见.结论 脑血管造影显示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有最常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占88.25%.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血管病变以颈内动脉起始部病变和大脑中动脉病变多见,后循环脑梗死中以椎动脉动脉病变多见.颅外血管狭窄以颈内动脉颅起始部和椎动脉起始部多见,颅内血管狭窄以大脑中动脉和椎动脉颅内段多见.  相似文献   

16.
正丘脑梗死是临床发病率较低的脑血管疾病[1],由于丘脑解剖学结构及血液供应复杂,不同类型的丘脑梗死患者可能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本文报道1例临床罕见的以同侧眼睑下垂为唯一临床表现的丘脑梗死。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3岁。以"发现右眼睑下垂3 h"为主诉入院。缘于入院前3 h患者家属发现患者右眼睑下垂,无肢体活动不灵及言语不清,无头晕、头痛,无视物旋转及视物重影,症状持续无缓解,急来我院急诊就诊,行头部CT检查示"腔隙性脑梗死",行MR+DWI示丘脑新发脑梗死,为求进一步诊治收入病房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烟雾病致脑室出血的脑血管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证实的烟雾病致脑室出血患者21例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结果结合头CT、MRI检查结果,患者均为脑室出血;DSA显示19例双侧血管病变中,大脑前动脉狭窄1例(4.76%),闭塞1例(4.76%),大脑中动脉闭塞1例(4.76%),后交通动脉远端闭塞3例(14.29%),脉络膜前动脉远端闭塞13例(61.90%);2例单侧病变均为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42例侧半球中存在脉络膜前端动脉合并后交通动脉扩张、脉络膜前端动脉异常扩张或延长、后交通动脉异常扩张或延长。结论 DSA结合CT、MRI是诊断烟雾病致脑室出血的重要方法。烟雾病致脑室出血的脑血管影像学特点是脉络膜前动脉和(或)后交通动脉扩张破裂,可能是该病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18.
丘脑梗死是临床上脑梗死的一种少见类型,而双侧对称性丘脑梗死的病例临床上更为罕见,国内尚未见该病的精确统计资料,国外文献报道此类梗死占所有脑梗死的0.6%[1].本文2例以意识障碍起病的双侧丘脑梗死的临床及影像较之常见的丘脑梗死所导致的丘脑综合征有明显不同特点.现报告2例双侧丘脑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相似文献   

19.
缺血性卒中病变血管和侧支循环代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责任病变血管及其侧支循环代偿方式,探讨脑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时侧支循环的代偿作用与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临床症状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11例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OCSP分型(完全型前循环梗死36例,部分前循环梗死94例,后循环梗死31例,腔隙性梗死50例),进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判定梗死的责任血管、侧支循环是否建立及代偿方式.结果 检出有病变血管的患者198例,共累及病变血管206支,责任血管为颈内动脉98条、大脑中动脉54条、椎动脉27条、颈总动脉6条、基底动脉5条、锁骨下动脉4条、大脑前动脉及大脑后动脉各2条;经Willis环代偿98例,软脑膜支吻合115例,颅外代偿46例.结论脑动脉病变最多位于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其次位于椎动脉,前循环病变较后循环病变具有更高的梗死发生率;侧支循环代偿以Willis环最充分,软脑膜支吻合最常见;脑梗死的临床分型受病变血管与侧支循环代偿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脑血管造影,分析基底节区腔隙与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血管狭窄的比例与部位分布。方法:选择首次发病6小时内拟行动脉内溶栓治疗,并行脑磁共振(MRI)检查为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51例,依脑梗死的面积大小将患者分为腔隙梗死组(12例)和非腔隙梗死组(39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结果及危险因素。结果:DSA结果显示:腔隙梗死组DSA检查未见明显异常9例,大脑中动脉(MCA)M1段狭窄2例(占16.7%),颈内动脉(ICA)颅外段狭窄1例(占8.3%)。非腔隙梗死组39例DSA检查均异常,共检出病变血管41支,血管病变部位为大脑中动脉M1段(53.6%)>颈内动脉颅内段(26.8%)>颈内动脉颅外段(17%)>大脑前动脉(2.4%)。非腔隙脑梗死组血管狭窄比例明显高于腔隙脑梗死组(p<0.05)。危险因素比较:腔隙和非腔隙脑梗死患者中患高血压比例均高于其它危险因素(91.7%,74.4%),但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比较两组间其它危险因素亦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基底节区腔隙梗死患者DSA检查仅少数存在血管狭窄,多数无明确血管损害,梗死原因主要由小动脉病变引起;而非腔隙梗死患者绝大多数DSA有明确血管病变,大脑中动脉M1段是血管病变的主要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