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通过对古代本草著作、全国性本草、地方性本草、辞典、药典的文献溯源,考证了南药三叉苦的品名源流及产地、分布、药用部位、性味、归经、功用、临床应用等方面的文献记载情况。认为民国胡真著的《山草药指南》为三叉苦的最早记载文献;正名为芸香科蜜茱萸属植物三叉苦Melicope pteleifolia(champ.ex Benth).T.G.Hartley;明确了三叉苦性味为苦、寒,功效为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消肿止痛,归肺、肝经;并对其生境、产区、临床应用有更明确的认识。可为开展三叉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三叉苦Evodia lepta(Spr.)Merr.是芸香科吴茱萸属植物,又称三丫苦、三桠苦、三枝枪、小黄散、鸡骨树、三叉虎,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至西南各地,是岭南常用中草药,始载于《岭南采药录》.  相似文献   

3.
刁远明高幼衡  彭新生 《中草药》2004,35(10):1098-1099
三叉苦Evodia lepta(Spreng.)Merr.是芸香科吴茱萸属植物,分布在我国南部各地,是岭南常用中草药,始载于《岭南采药录》。性味苦、寒,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的功效,主治咽喉肿痛、疟疾、黄疸型肝炎、风湿骨痛、湿疹、皮炎和疮疡等。国内外对该植物的化学成分已有部分研究,但对其生  相似文献   

4.
三叉苦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毕和平  韩长日  韩建萍 《中草药》2005,36(5):663-664
三叉苦Evodia lepta(Spreng.)Merr.是芸香科吴茱萸属植物,始载于《岭南采药录》,又名三桠苦、三叉虎等,药用根、茎或叶,分布于中国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云南等省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年版曾收载。本品味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等功效。主治咽喉肿痛、疟疾、黄疸型肝炎、风湿骨痛、湿疹皮炎,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炎、感冒发热、扁桃体炎、咽喉炎、跌打肿痛、风湿痹痛等。为进一步开发其药用价值,本实验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系统对三叉苦叶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田素英  梅全喜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1):2175-2176
广东土牛膝的记载最早始见于清·何克谏所著的岭南本草书籍《生草药性备要》,书中以“斑骨相思”为名记载其:“味甘,性平,治跌打伤,壮筋骨,补足胫”[1]。其后的岭南本草著作《本草求原》《岭南采药录》均将其作为专治跌打损伤的药物记载,直到1955年广东新会老中医黄华庭公布他用广东土牛膝治疗白喉有效后,才在广东珠三角地区掀起一股研究应用广东土牛膝治疗咽喉疾病的热潮,其后,广东地区的中药专著《广东中药志》《岭南中草药撮要》《广东省中药材标准》等多把它作为治疗咽喉疾患的要药来收载[2],如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部队后勤部编写的《常…  相似文献   

6.
刁远明  高幼衡  彭新生 《中草药》2004,35(10):1098-1099
三叉苦Evodia lepta(Spreng.)Merr.是芸香科吴茱萸属植物,分布在我国南部各地,是岭南常用中草药,始载于《岭南采药录》。性味苦、寒,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的功效,主治咽喉肿痛、疟疾、黄疸型肝炎、风湿骨痛、湿疹、皮炎和疮疡等。国内外对该植物的化学成分已有部分研究,但对其生  相似文献   

7.
藿香最早的文献出处可追溯到东汉杨孚《异物志》,作为药名在本草中单列一条始见于宋朝《证类本草》。长期以来的历史,形成了土藿香与广藿香二者临床并用的局面,阐释二者的区别,厘清二者的入药史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系统检索《中华医典》数据库和历代本草古籍及名家医著,对土藿香与广藿香相关古籍记载进行了研究。发现藿香入药最早见于《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广泛应用于临床则是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藿香正气散为代表。藿香产于东南亚,后移栽于岭南,从香料演变为中药,在清代温病学派盛行时期,更是成为重要中药,于明代定名为"广藿香",以示道地。广藿香之名最早见于明代王肯堂《医学穷源集》,比此前观点所认为的首见于民国《增订伪药条辨》提前了300多年。与之相对的江浙一带产生土产藿香,最终定名土藿香。二者历史上共同演进。  相似文献   

8.
鹅不食草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鹅不食草(Centipeda minima(L.)A.Br.et Aschers.)系菊科石胡荽属植物,又名石胡荽、鸡肠草。始载于南唐《食性本草》,《本草纲目》中亦有记载。生长于海拔300~1900米的阴湿处,主产于我国浙江、湖北、江苏、广东等地。在国外主要分布于印度平原和锡兰岛。  相似文献   

9.
不同产地对叶百部中生物碱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叶部为百部科植物对叶百部(S.tubemsa Lour.)的干燥块根,主产于山东、安徽、江苏、广东等地。对叶百部是我国常用中药,最早收载于《名医别录》,《本草纲目》记载:“其根多者百十连属,如部伍然,故以名之。”性味甘、苦,微温,归肺经。具有润肺止咳、杀虫灭虱的功效。  相似文献   

10.
广东南药的历史、现状和今后的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药是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主产于亚、非、欧三洲的热带、亚热带以至温、寒地带国家的物品而适于我国中医使用的药材;二、是指这些国外所产的物品历史以来是从我国沿海、主要是南方口岸以至云南、新疆、西藏进口专供我国中医使用的药材;三、是指主产于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云南)适销全国和出口的一部分特产药材,以及我国温寒地带有产与上述进口药材同名同用的特产药材。上述概括南药的含义,是和唐代李珣著《海药本草》及佚名氏著《南海药谱》所载的药物来源相一致的。“海药”的含义是什么呢?据唐《酉阳杂俎》转  相似文献   

11.
综述九里香药材的道地性与临床应用。经考证,认为九里香的最早记载应为广东早期草药书清代何克谏的《生草药性备要》而非清代萧步丹的《岭南采药录》。九里香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云南、贵州、湖南、台湾等省区,广东、广西均为九里香历史道地产区,特别是广西,质量优、产量大。岭南地区气候及环境适宜九里香的生长,值得大力开发种植。九里香为少常用中药,其研究不够深入,对其野生资源及人工栽培情况不明,均有待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2.
《岭南儿科双璧》一书系广州中医学院邓铁涛教授及其门生刘小斌、肖衍初、邱仕君三位老师,把广东清代名医程康圃之《儿科秘要》与杨鹤龄之《儿科经验述要》一起加以点校、评述,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我读后爱不释手,认为它不仅是一本岭南医学名著,而且是一本适合广大临床中医师、中医高等院校师生使用和西医学习中医者参考的好书。广东儿科学素有优良传统,宋代刘昉《幼幼新书》、清代陈复正《幼幼集成》均为儿科巨著,早已名闻全国,为医界所熟悉。而清代程康圃《儿科秘要》、杨鹤龄《儿科经验述要》,亦是名重一时的儿科著述,它们代表着自清代中叶以来岭南儿科学术成就,既有理论又有临床实践,曾在岭南地区脍灸人口,广为流传。《岭南儿科双璧》,乃合程康圃《儿科秘要》、杨鹤龄《儿科经验述要》两书而成。程康圃,广东高明县人。生当十九世纪。程氏世代业医,尤精儿科,康圃本人,行医达半个世纪,直至晚年著成《儿科秘要》,把祖传六代的儿科经验及自己临床心得传于后人。杨鹤龄,广东大埔县  相似文献   

13.
王世民 《山西中医》2006,22(1):41-42
《本草备要》为明末清初汪昂所著,因其通俗易懂,简明扼要,较为实用,流传甚广,版本颇多。近年来出版的《历代中药文献精华》谓“谊书令以《增订本草备要》流传最广”,新校刊印行的《汪昂医学全书》的编校者亦认为增订本是出自汪昂之手。经考证,认为二者是两种刊本,《本草备要》是母本,为汪昂辑著,刊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而《增订本草备要》为子本,具体增补者及刊刻时间等均有待进一步考稽。  相似文献   

14.
<正>砂仁又名春砂仁、蜜砂仁,是临床消化科常用中药,首载唐甄权所著《药性论》一书,后世历代诸家本草均有记载和论述。《中国药典》所载的品种为姜科植物阳春砂、绿壳砂或海南砂的干燥成熟果实。历史上是我国的四大南药之一,现主要分布在我国广东、云南、广西、福建和海南等省  相似文献   

15.
萧步丹所著《岭南采药录》为岭南生草药的重要专著,对岭南中草药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书中对药物的炮制方法记载比较简明扼要,其中有的炮制方法独特,至今文献鲜见对其收载及整理。通过对《岭南采药录》药物炮制加工方法进行归纳整理,并对其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个人见解,旨在为推动岭南地方中草药炮制方法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广东土牛膝为菊科植物华泽兰的根。其药用历史最早记载见于清代何克谏所著的岭南本草书籍《生草药性备要》。在该书中收载了一味专治跌打损伤的岭南中草药“斑骨相思”,并载其“味甘,性平,治跌打伤.壮筋骨,补足胫,煲水洗亦可。一名土牛膝.又名多须公,又名六月霜,马食者最良”。此药是菊科植物华泽兰,即今天的广东土牛膝。  相似文献   

17.
刘同祥  王绍辉  王勇  谈英  陈士林 《中草药》2016,47(22):4103-4110
三叉苦Melicope pteleifolia为芸香科蜜茱萸属植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海南、福建、江西、浙江、贵州、云南南部、四川和重庆等地区,其根、茎、枝、叶均可入药,具有解热、镇痛、抗炎等作用。三叉苦主要化学成分为挥发油、生物碱、色烯、黄酮类和香豆精等。针对三叉苦本草考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以期为三叉苦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冼建春 《中药材》1995,18(10):510-512
《岭南卫生方》是岭南地区自古至今能见到的一部最完整的方书,是研究岭南地区穴元之前流行传染病的重要文献。其中药物的炮制记载讲究、细致,有的炮制方法独特,至今文献未加以收载和提及。本文通过对该方书中药炮制方法加于整理、分析并提出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历代典籍对滇龙胆的文献记载,对滇龙胆进行本草考证,以期为滇龙胆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典籍,结合现代研究文献,对滇龙胆的名称、基原、产地变迁、采收加工以及品质评价进行系统的梳理、考证。结果:经考证,滇龙胆始载于《滇南本草》,别名坚龙胆、龙胆草、苦草等,为龙胆科龙胆属植物,基原植物为滇龙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龙胆药材的基原植物之一;主产于云南,临沧是其道地产区;滇龙胆一般于秋冬两季采收;加工多以产地初加工为主,即将滇龙胆清洗后阴干或晒干;历代本草典籍中对其质量评价的记载非常少,以“形如枯骨”“根肥长”“脂润”“味苦”“粘牙”作为质量好坏的评价标准,现代主要以龙胆苦苷含量作为龙胆药材质量评价的主要手段之一,辅助以外观性状等的观测。结论:考证结果将为今后滇龙胆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抗炎抗肿瘤中药的分布特征及药性特征。方法 以《中药学》中记载的481味临床常用中药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数据归纳及中英文数据库文献检索,筛选出具有抗炎、抗肿瘤作用的中药,建立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药类性味归经分析、共现分析对抗炎抗肿瘤中药药性特征进行挖掘,运用KH Coder 3.0软件将文本数据中的词频、词性、词间关系等特征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1)共筛选出抗炎、抗肿瘤、抗炎且抗肿瘤中药分别为368味、321味和286味。(2)3组药物分布特征相似,均分布于21种药类;药性上寒凉与温热占比相当;药味以苦、甘、辛味较多;归经以肝、肺、胃、脾、肾经为主;性味组合苦寒、苦温和辛温较多。(3)可视化分析发现,3组中药属性间存在不同的聚类关系。结论 抗炎中药与抗肿瘤中药重合度高,二者存在多条可能相关的共同作用通路;炎-癌转化不同阶段可能与中药证治特征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