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目的从代谢网路层面阐明大鼠湿困脾胃证本质及藿香正气口服液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综合物理造模方法造成湿困脾胃证大鼠。观察大鼠脏器系数变化和结肠组织病理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并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技术建立大鼠尿液的代谢物谱图,分析藿香正气口服液治疗湿困脾胃证大鼠后相关潜在生物标志物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湿困脾胃证大鼠(模型组)脾脏、胸腺系数及血清IgG水平显著降低(P<0.05),尿液代谢物组发生显著改变(P<0.05)。与模型组比较,藿香正气口服液能提高湿困脾胃证大鼠胸腺、脾脏系数及Ig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藿香正气口服液能对湿困脾胃证大鼠尿液代谢紊乱产生有效的干预,并对尿液中与湿困脾胃证相关的5个潜在生物标志物产生显著的回调,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藿香正气口服液治疗大鼠湿困脾胃证的机制可能与调节IgG水平以及机体三羧酸循环、肠道菌群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代谢通路角度阐明湿困脾胃证的本质及藿香正气口服液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综合物理造模方法制备湿困脾胃证大鼠模型。测量体质量、体长、尾长、腹围指数等宏观体征指标和自主活动次数。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技术建立大鼠血清和粪便的代谢物谱图,分析藿香正气口服液给药后湿困脾胃证大鼠相关潜在生物标志物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降低,体长增长缓慢,腹围指数增加,自主活动次数减少;血清和粪便代谢物组发生显著改变。藿香正气口服液能改善模型大鼠宏观体征和行为学指标。同时,藿香正气口服液能对湿困脾胃证大鼠血清和粪便代谢紊乱产生有效的干预,并分别使血清和粪便中与湿困脾胃证相关的6个和8个潜在生物标志物产生显著地回调。结论藿香正气口服液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及逆转机体能量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紊乱来干预大鼠湿困脾胃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PLC-QTOF-MS)技术的血清代谢组学方法寻 找与湿困脾胃证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探讨藿香正气口服液对湿困脾胃证的干预机制。方法采用综合物理 造模方法建立湿困脾胃证大鼠模型。观测大鼠体质量、体长、尾长、腹围指数与自主活动次数;利用UPLCQTOF- MS 方法对大鼠血清进行代谢组分析,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寻找藿香正气口 服液治疗湿困脾胃证大鼠后相关潜在生物标志物的变化及其相关代谢通路。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 的体质量、体长、自主活动次数明显减少(P<0.001),腹围指数明显升高(P<0.001);正离子和负离子模式下 分别鉴定了与湿困脾胃证相关的15、10 个血清潜在生物标志物,涉及磷脂代谢、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等 9 条代谢通路。藿香正气口服液对湿困脾胃证模型大鼠的血清代谢表型能产生有效的干预,并使14 个潜在生 物标志物产生显著回调(P<0.05)。结论藿香正气口服液对大鼠湿困脾胃证的干预作用可能与调节磷脂代 谢、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等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湿困脾胃证模型小鼠,观察藿香正气液对模型小鼠的胃肠道功能的作用影响。方法:30只KM种小鼠随机分为湿困脾胃证模型组、治疗组,正常组,每组10只。模型组每日灌服熟地混合液(0.5ml/只)并置于人工气候箱中饲养8h;治疗组除按模型组方法饲养外每日还需灌服藿香正气液(0.5ml/只);空白对照组置于常温环境下饲养并每日灌服蒸馏水(1ml/只)。建模6d后通过观察小鼠的一般体征、胃排空和肠推进能力、胃肠病理组织病变等方面来了解小鼠胃肠功能的改变。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胃排空和肠推进能力下降,胃肠组织炎症水肿,粘液分泌增多,经藿香正气液治疗后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藿香正气液有改善湿困脾胃证小鼠胃肠功能失调的作用,这可能是其防治湿困脾胃证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基于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 (GC-TOF/MS)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探讨藿香正气滴丸干 预湿困脾胃型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雄性 SD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藿香正气滴丸组 (1 g·kg-1 )。 采用综合物理模型复制方法结合饮食失节制备湿困脾胃大鼠模型。灌胃给药,每日 1 次,连续给药 10 d。观察 大鼠宏观体征和行为学指标 (体质量、体长、尾长、腹围指数与自主活动次数)。利用 GC-TOF/MS 方法对大鼠 血清和尿液代谢组进行分析,鉴定与湿困脾胃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分析藿香正气滴丸干预湿困脾胃型大鼠 的代谢通路。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体质量、体长、尾长、自主活动次数明显减少 (P<0.05), 腹围指数明显升高 (P<0.05)。与模型组比较,藿香正气滴丸组大鼠的体质量、体长、自主活动次数明显增加 (P<0.05),腹围指数明显降低 (P<0.05)。在大鼠血清、尿液中分别鉴定了 38、44 个与湿困脾胃相关的潜在 生物标志物。藿香正气滴丸对模型大鼠的血清和尿液代谢表型能产生有效的干预,并能使血清、尿液中的 17、13 个潜在生物标志物水平显著回调,共涉及 7 条代谢通路。结论 藿香正气滴丸对湿困脾胃型大鼠的干 预机制可能与调节色氨酸代谢、组氨酸代谢、谷氨酸-谷氨酰胺代谢、能量代谢及肠道菌群等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藿香正气散对湿困脾胃型亚健康模型大鼠免疫及代谢功能的影响.方法 给予湿困脾胃型亚健康模型大鼠藿香正气散,通过对一般体征、血清电解质、脏器系数、血清葡萄糖、总蛋白、甘油三酯、血清白介素-6(IL-6)、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等相关指标检测,研究其对湿困脾胃动物免疫及代谢功能的调节作用.结果 藿香正气散能改善模型大鼠一般体征,增加自发活动次数,增加脾脏、胸腺脏器系数,增加血清糖、蛋白、脂类含量,降低血清K<'+>,Na<'+>,Cl<'->含量,降低血清IL-6的含量,增加血清IgG含量.结论 藿香正气散能改善模型动物的免疫及代谢功能,这可能是防治湿困脾胃型亚健康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藿香正气散对湿困脾胃型亚健康模型大鼠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给予湿困脾胃型亚健康模型大鼠藿香正气散,通过对胃残留率、小肠推动率、胃泌素、胃动素、血清葡萄糖、总蛋白、甘油三酯等指标的检测,研究其调节模型动物胃肠功能的机理。结果:藿香正气散能改善湿困脾胃型亚健康大鼠的一般状态,显著提高模型动物小肠推进率,减少胃残留率,改善其胃肠激素和物质能量代谢水平。结论:藿香正气散能改善模型动物的胃肠功能,这可能是其防治湿困脾胃型亚健康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代谢组学核磁共振技术找出小青龙汤证大鼠尿液中的生物标志物,为小青龙汤证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小青龙汤组大鼠的尿液进行核磁共振氢谱检测,经MestRenova 预处理和积分后,再用SIMCA-P+进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得到相应的散点图和载荷图,进行比较后找出差异性代谢物。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肌酸酐、胍基乙酸、三甲胺、牛磺酸、尿囊素等代谢物含量升高,琥珀酸、2-酮戊二酸、乳酸、甘氨酸、甲基烟碱等代谢物含量降低。用药后小青龙汤组中肌酸酐、三甲胺、尿囊素、牛磺酸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但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乳酸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但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升高,胍基乙酸、2-酮戊二酸、N-甲基烟碱的改变则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分析可以看出,所找出的这些物质主要与能量代谢、炎症反应和免疫抵抗力有关,与能量代谢相关的物质变化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藿香正气散出自《和剂局方》,原书载为中药煮散,属汤剂的一种,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之效,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诸症。目前,主要有丸剂、酊剂和水剂等多种剂型供临床选用。藿香正气丸(水蜜丸)起效慢,不容易吞咽。藿香正气水(酊剂)和藿香正气口服液(水剂)由...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代谢网路层面阐明大鼠湿困脾胃证本质及藿香正气口服液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综合物理造模方法造成湿困脾胃证大鼠。观察大鼠脏器系数变化和结肠组织病理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并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技术建立大鼠尿液的代谢物谱图,分析藿香正气口服液治疗湿困脾胃证大鼠后相关潜在生物标志物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湿困脾胃证大鼠(模型组)脾脏、胸腺系数及血清IgG水平显著降低(P0.05),尿液代谢物组发生显著改变(P0.05)。与模型组比较,藿香正气口服液能提高湿困脾胃证大鼠胸腺、脾脏系数及Ig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藿香正气口服液能对湿困脾胃证大鼠尿液代谢紊乱产生有效的干预,并对尿液中与湿困脾胃证相关的5个潜在生物标志物产生显著的回调,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藿香正气口服液治疗大鼠湿困脾胃证的机制可能与调节IgG水平以及机体三羧酸循环、肠道菌群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脾虚湿盛证肝癌患者血浆代谢变化情况,探讨脾虚湿盛证肝癌患者体内代谢变化机理。方法:对30例脾虚湿盛证肝癌患者、30例非脾虚湿盛证肝癌患者和30名脾虚湿盛证健康人血浆进行核磁共振氢谱检测,谱图积分结果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PLS-DA)进行分析。结果:与脾虚湿盛证健康人比较,脾虚湿盛证肝癌患者血浆中多种氨基酸,包括亮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组氨酸、苯丙氨酸、谷氨酰胺、谷氨酸、酪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等含量明显下降(P<0.05),血浆中乳酸、肌酸、β-葡萄糖、α-葡萄糖、胆碱含量也明显下降(P<0.05),但是,脾虚湿盛证肝癌患者血浆中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β-羟丁酸、丙酮、乙酰乙酸以及不饱和脂类等代谢物含量却升高(P<0.05)。与非脾虚湿盛证肝癌患者相比较,脾虚湿盛证肝癌患者血浆中亮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组氨酸、苯丙氨酸、谷氨酰胺、谷氨酸、酪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等多种氨基酸含量明显偏低(P<0.05),血浆中肌酸、肌酸酐等代谢物含量也明显偏低(P<0.05),而脾虚湿盛证肝癌患者血浆中乳酸、丙酮、β-葡萄糖、α-葡萄糖、不饱和脂类等代谢物含量升高(P<0.05)。结论:脾虚湿盛证肝癌患者脂肪代谢增强,糖代谢紊乱,蛋白质合成代谢异常,体内多种正常生命代谢的紊乱程度较非脾虚湿盛证肝癌患者严重,其预后可能比后者差。  相似文献   

12.
利血平所致大鼠脾虚证代谢组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运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利血平所致脾虚大鼠血清和尿液代谢表型的变化,鉴定与脾虚相关的代谢标志物以探讨脾虚相关代谢途径.方法 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技术建立大鼠血清和尿液的代谢指纹谱.应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研究对照组和模型组之间的代谢物谱差异,并通过变量重要性投影在血清和尿液中选取生物标志物.结果 利血平所致的脾虚大鼠血清和尿液代谢表型发生明显的变化,在血清和尿液中分别鉴定了与脾虚相关的12种和10种生物标志物.结论 脾虚大鼠机体糖代谢、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和氨代谢紊乱,同时,转甲基作用被抑制.该研究为探讨脾虚证的本质、诊断的客观化和脾虚证动物模型的评价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平胃散对湿困脾胃证大鼠疲劳状态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平胃散高、中、低剂量组。造模第8天平胃散各剂量组分别灌胃平胃散水提液1.5,3,6 g.kg-1。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给药7 d后观测大鼠力竭游泳时间;检测血浆乳酸(LA)、血清乳酸脱氢酶(SLDH)、血清尿素氮(SUN)、肝糖原含量、血红蛋白(Hb)的含量。结果:平胃散高、中、低剂量组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模型大鼠的行为学表现,提高大鼠力竭游泳时间。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组肝糖原含量显著增高(P<0.01),高、中剂量组SUN含量显著降低(P<0.05)。各组大鼠Hb,LA,SLDH水平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平胃散改善湿困脾胃证疲劳状态的作用可能与减少在运动负荷下的蛋白质与氨基酸的分解,提高肝糖原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亚健康肝郁证的尿液代谢组学特征,阐述肝郁证的生物学本质。方法:对12例健康者和12例亚健康肝郁证的尿液样本进行氢核磁共振(1H-NMR)检测。将其所得NMR数据通过正交信号校正(OSC)处理之后再采用PLS分析方法,研究健康者与亚健康肝郁证者之间尿液代谢产物谱的差异。结果:两组尿样核磁共振氢谱的OSC-PLS(ctr)分析结果图显示,健康组与亚健康肝郁证组能够被区分,两组尿液样本之间的代谢物含量存在明显差异。肝郁证组尿液中乳酸(δ1.34,4.14)、柠檬酸(δ2.54,2.66)、甘氨酸(δ3.58)、氧化三甲胺(δ3.26),马尿酸(δ3.98,7.54,7.58,7.62,7.66,7.82,7.86)的含量低于正常组,而3-羟基丁酸(δ1.18,1.22)、肌酐(δ3.06,4.06)的含量则高于正常组,其谱峰相对积分面积明显增高。结论:两组尿液样本的1H-NMR代谢谱存在差异,能从代谢组学分析中找出特异的标志性代谢产物。尿液代谢物变化能在一定程度上阐释亚健康肝郁证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5.
平胃散对湿困脾胃证模型大鼠部分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平胃散对湿困脾胃证大鼠模型部分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自然恢复组,每组10只。建立湿困脾胃证大鼠模型,观测各组大鼠脾脏及胸腺湿重、脏器系数、病理改变、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免疫球蛋白(IgG)含量等指标。结果模型大鼠脾脏及胸腺脏器系数降低,胸腺皮质厚度及脾脏中央动脉淋巴鞘直径变小,血清IL-6升高,IgG含量明显减少;经平胃散治疗后病理改变明显恢复,效果优于自然恢复组。结论平胃散对湿困脾胃证大鼠模型的免疫功能异常具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双黄连口服液抗炎作用的代谢组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后的变化及双黄连口服液发挥抗炎作用的相关代谢途径。方法大鼠血清和尿液的代谢指纹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进行表征,综合使用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如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单变量统计分析方法探讨炎症引起相关代谢标志物含有量变化。结果双黄连口服液可以使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后发生紊乱的机体代谢表型回归到正常水平。在血清和尿液中分别选取了12种和10种生物标志物含有量变化作对比。结论双黄连口服液能有效地缓解角叉菜胶导致的大鼠机体脂质和糖代谢失衡,同时,可以调节肠道菌群。  相似文献   

17.
笔者自1998年至今,用藿香正气丸治疗湿困多寐,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43例患者中男18例,女26例;年龄16~72岁,平均年龄53.1岁;病程最长1年,最短2d。2治疗方法口服藿香正气丸,每日3次,每次3g(前3d药量加倍,即每次6g),疗程5~20d,病情明显好转则再加服2~7d,疗程内无效则停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湿困脾胃证模型肠道自由基变化及平胃散的清除作用.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自然恢复组,每组10只.建立湿困脾胃证大鼠模型,观测各组大鼠血清D-乳酸含量、血清二胺氧化酶(DAO)活性、空肠组织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等指标.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D-乳酸含量升高(P <0.01),血清DAO活性略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肠GSH-Px及SOD明显降低(P<0.01),MDA含量明显升高(P<0.01);平胃散治疗后各指标均有恢复,且效果都好于自然恢复组.结论 湿困脾胃证能造成肠粘膜屏障功能和肠道自由基清除能力出现障碍,平胃散对其有明显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藿香正气口服液外用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平行随机对照试验设计。60例患者随机分为藿香正气口服液组和青鹏软膏组,每组30例。藿香正气口服液组:外用,每日3次。青鹏软膏组:外用,每日2次。疗程为3周。结果:治疗3周后,两组EASI评分分别由治疗前的(4.56±0.57)分、(4.78±0.32)分降到(3.25±0.68)分、(3.31±0.34)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瘙痒程度评分分别由治疗前的(2.34±0.21)分、(2.48±0.24)分降到(0.92±0.34)分、(1.66±0.2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没有严重不良事件。结论:藿香正气口服液外用在改善慢性湿疹瘙痒方面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藿香正气液对湿阻证大鼠回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ZO-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藿香正气液组,每组8只。正常组常规喂养,其余各组采用改进的环境加疲劳法制造湿阻证模型,连续造模6 d。造模成功后正常组和模型组予生理盐水ig(20 mL.kg-1),治疗组予藿香正气液ig(20 mL.kg-1),1次/d,连续8 d。采用RT PCR方法观察回肠黏膜ZO-1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脾虚症状明显,胃肠黏膜有明显充血水肿,且胃黏膜有明显出血点及血块,且回肠黏膜ZO-1表达减少(P<0.01),而藿香正气液组表达增加(P<0.01)。结论:藿香正气液可明显改善湿阻证大鼠脾虚腹泻等症状,其机制可能与提高回肠黏膜ZO-1的表达量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