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IBD患者肠道菌群的组成与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即肠道菌群失调.肠道屏障功能对维持人体肠道功能稳态发挥着重要调节作用.研究表明,在IBD中存在肠道屏障功能受损、肠道通透性增加.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肠道屏障功...  相似文献   

2.
陈金通 《胃肠病学》2013,18(3):175-178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结肠炎相关癌变是IBD的主要并发症之一。炎症小体是先天免疫系统中一类重要的多蛋白复合体,在识别和清除肠道致病菌、维持肠道内稳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功能异常参与了IBD及其癌变的发生。本文就炎症小体与IBD及其癌变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人体肠道菌群与肠道黏膜免疫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从而维持肠道稳态。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肠道菌群失衡是IBD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调节肠道菌群可作为IBD的治疗方法之一。本文就肠道菌群失衡在IBD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不明,反复发作性的肠道特异性疾病。随着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与免疫反应异常等发病机制方面研究的不断进展,IBD的治疗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中直接改善肠道微环境逐渐受到重视。在动物模型和人体寄生虫感染研究中,有丰富的资料支持寄生虫感染有免疫调节作用,近来这个概念已经用来治疗IBD,不断有肠道蠕虫治疗IBD的报道。现就肠道蠕虫治疗IBD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可能与遗传易感性、肠道菌群、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环境和饮食、精神心理等多种因素有关。近年精神心理因素在IBD疾病管理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精神心理因素与IBD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IB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非特异性肠道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证实肠道菌群与肠粘膜之间异常的免疫调控在IBD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纠正菌群失调的肠道微生态疗法对IBD的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  相似文献   

7.
肠易激综合症(IBS)是以腹痛、排便习惯和性状改变等为特征的肠道功能性疾病,而炎症性肠病(IBD)是慢性非特异性肠道器质性疾病.IBS患者与缓解期IBD患者通常都以腹痛、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两者之间的鉴别存在难度.因此,及时予以准确鉴别是避免IBS过度治疗或IBD诊断延迟的关键.本文重点分析IBS和IBD在临床症状和发...  相似文献   

8.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发病机理尚未清楚,但目前已证实心理因素与IBD发生、发展和疾病结局等密切相关.本文就"互联网+"时代背景下IBD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干预状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黏膜屏障与IBD的关系密切.正常的肠黏膜屏障能维持肠道内菌群的稳定、防止肠道内细菌及毒素的移位以及对微生物进行适当的免疫防御反应起重要作用.而当发生IBD时存在肠黏膜屏障功能的障碍.本文就肠黏膜屏障功能在IBD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其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清楚。近年来肠道菌群与IBD发病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多项证据表明IBD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此文就IBD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益生菌在IBD中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肠道菌群已成为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其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功能复杂,在多种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均具有重要作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病因复杂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肠道菌群在IB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备受关注.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IBD之间存在着密切又复杂...  相似文献   

12.
洪娜  于成功 《胃肠病学》2011,16(11):692-695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明确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清楚。近年来随着微生态学的发展.肠道菌群与IBD发病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多项证据表明IBD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本文就肠道菌群在IBD发生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近年研究表明Th17细胞是影响IBD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microRNA(miRNA)与Th17细胞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且miRNA在IBD患者肠黏膜组织及外周血中存在特异性表达.此文就miRNA、Th17细胞与IBD的形成、发展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由免疫、遗传、环境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由于它存在发病早期症状不典型及后期病变多样化的特点,因此在发病早期准确诊断IBD是一个难点,目前诊断依赖于内镜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但是患者缺乏依从性.肠道菌群在IBD中的特征性变化提示它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生物标记物.近年来多项临床研究深入探讨肠道菌群在IBD鉴别诊断、疾病活动度、肠外表现等中的特征性变化,并建立肠道菌群诊断模型,获得了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由于该模型易受外界因素干扰,仍需进一步完善.本文拟将综述肠道菌群对IBD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炎症性肠病(IBD)作为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 复发率高,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证实肠道菌群失调是IBD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而菌群代谢物作为肠道菌群与宿主之间的桥梁, 在维持肠道免疫稳态、黏膜屏障、能量代谢、炎症反应、信号转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 以短链脂肪酸、胆汁酸、色氨酸、琥珀酸等为代表的肠道菌群代谢物成为研究热点, 且相关研究取得极大进展。现对肠道菌群代谢物在IBD发病过程中的可能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目前认为遗传、免疫、肠道菌群和环境等因素参与了IBD的发生发展过程,其中肠道菌群是近年研究的热点,应引起重视。近年来,饮食对肠道菌群及IBD影响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有文献报道食品乳化剂通过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在IBD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促进或抑制作用。本文主要对近年来饮食中食品乳化剂对肠道菌群及IBD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固有淋巴细胞(ILC)是近年来被发现的具有适应性免疫功能的固有免疫细胞,其中ILC3主要分布于肠黏膜固有层,并与其他免疫细胞、非造血细胞和肠道菌群作用形成动态网络,在肠道免疫防御和肠道屏障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该文就ILC3在维持肠道稳态及IBD...  相似文献   

18.
炎症性肠病(IBD)是指一组病因不明的非特异性肠道炎症,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明确.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显示IBD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且IBD的发病与遗传、饮食、吸烟、围产期和儿童时期因素、感染、避孕药、阑尾切除术、精神心理等因素密切相关,此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未完全明确,主要与遗传、免疫、感染、环境及精神等因素有关.近年来有关IBD患者和动物模型的研究对血管生成机制及其病理生理过程进行了探讨,对慢性炎症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此文就IBD与血管生成的关系及其相关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翟进阳  陈颖伟 《胃肠病学》2022,(10):628-631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肠道慢性、复发性、非特异性炎症疾病。迷走神经及其胆碱能受体,包括烟碱乙酰胆碱受体和毒蕈碱乙酰胆碱受体,参与抑制肠道炎症、调节肠上皮屏障通透性、调节肠道干细胞增殖与分化,在IBD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肠道微生态失调与迷走神经结构重塑、信号转导改变等是否有关联仍需探索,以迷走神经及其胆碱能受体为靶点的治疗策略(包括迷走神经刺激和尼古丁制剂)仍在研究中。本文就迷走神经及其胆碱能受体在IBD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