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4)
正进行机械通气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通常需要进行适度的镇痛与镇静治疗~[1]。但是在应用镇静药物时难以避免地会出现呼吸抑制、血压下降、心动过缓等毒副作用~[2]。本研究观察电针对行机械通气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镇静作用的临床疗效,并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13年10月—2016年3月本院重症医学科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3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15例,男10例,女5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重症患者行持续浅镇静目标导向调控方案的效果。方法:选取ICU收治的84例机械通气重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2例。其中对照组采用标准镇静方案治疗,观察组采用持续浅镇静目标导向调控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术后疗效指标。结果:观察组入组48 h内的浅镇静达标率(65.85%)显著高于对照组(52.92%)(P<0.05);观察组的谵妄发生率为1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8.10%(P<0.05);观察组的机械通气时间[(7.32±1.05) d]、ICU住院时间[(13.62±7.51) d]和非计划拔管率(9.5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30 d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浅镇静目标导向调控方案可明显提高机械通气重症患者48 h内的浅镇静达标率,显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机械通气配合镇静麻醉剂抢救重症哮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呼吸内科从 1997~ 2 0 0 0年间抢救重症哮喘 10例 ,在静脉应用糖皮质激素无缓解的情况下 ,采用机械通气配合镇静麻醉剂治疗 ,收到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0例重症哮喘患者 (按中华医学会1997年制定标准 ) [1] ,其中男 2例 ,女 8例 ,平均年龄 4 0±10岁 ,平均病程 15.1± 5.4年 ,急性加重平均 2 1.6±19.4小时。7例危重发作均在 72小时内出现呼吸衰竭 ,另外 3例哮喘发作后用药物治疗 1周以上不缓解 ,病情加重。10例患者皆为重症哮喘发作 ,在机械通气前均表现神志不清或恍惚 ,5例肺部满布哮鸣音 ,5例表现为沉默…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丙泊酚对重症病房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作用的临床探讨,寻求一条快速、有效治疗重症病房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的临床方法。方法将于2008.10-2010.10入住我院重症病房的26例经过机械通气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经过机械通气之后采用丙泊酚进行镇静治疗,并观察及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重症病房机械通气患者经过丙泊酚的镇静治疗之后见效较快,患者在用药之后,各项指标均趋于正常和稳定,如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以及呼吸频率等指标(治疗前后,上述各指标均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即P<0.05)。结论对于重症病房机械通气患者而言,将丙泊酚用于患者的临床治疗之中,能够迅速达到重症病房机械通气患者所需的镇静要求,并据此对其进行镇静的时间以及深度进行及时地调整。 相似文献
5.
间断镇静治疗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间断镇静治疗在机械通气患者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间断镇静组(29例)和常规镇静组(27例),比较两组住院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和临床并发症情况,并记录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与常规镇静组相比,间断镇静组机械通气时间缩短(P〈0.05);总住院时间和在ICU住院时间明显减少(P〈0.05);并发症少(P〈0.05);住院病死率低(P〈0.05)。间断镇静组自主拔管率与常规镇静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机械通气过程中应用间断镇静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每日唤醒在机械通气患者镇静过程中的临床作用效果。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12月入住该院ICU行机械通气需要镇静治疗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n=25),实验组实施每日唤醒计划,对照组不实施每日唤醒计划。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以及镇静时间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以及镇静时间均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每日唤醒可减少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早期(48 h内)深度镇静对脱机时间和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ICU中机械通气时间≥24 h并且接受镇静治疗的患者,入组后每4小时评估一次镇静状态,并对180 d病死率进行随访.深度镇静为Richmond镇静躁动(richmond agitation sedation scale,RASS)评分≤-3分.结果 268例机械通气患者纳入本研究.平均年龄(53.5±14.3)岁,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为(20.6±7.8)分.患者住院病死率为30.5%,180 d病死率为47.0%.共随访患者ICU住院日2821 d,接受13896次RASS评估.185例(69.0%)患者在首次镇静评估时出现镇静过深,在入院48 h内196例(73.1%)患者出现镇静过深.多元相关风险因素回归分析提示,早期镇静过深是脱机时间延长(风险比为0.91,95% CI 0.87~0.95,P<0.001)和180 d病死率增加(风险比为1.06,95% CI 1.04~1.15,P<0.001)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排除镇静药物选择的因素,早期镇静过深与脱机时间延长和病死率增高独立相关,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尽可能的规避这一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异丙酚在CABG术后机械通气中的镇静作用。方法30例CABG术后患者机械通气时采用异丙酚镇静,镇静诱导为1.5mg/kg静脉注射,注药时间为30—60S;维持量为1-4mg/kg/h静脉泵入。采用Ramsay分级评价镇静效果及观察用药后HR、MAP、RPP变化。结果患者绝大部分时间(89.4%)维持在Ⅱ—Ⅴ级,用药前后HR、MAP、RPP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异丙酚具有起效快、苏醒快、镇静效果好等优点,小剂量异丙酚对循环干扰小,有利于保证CABG术后患者氧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Ric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指导下的目标镇静与经验性评估方式镇静这两种镇静方法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效果的差异。方法以该科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9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采用经验性评估方式进行镇静,而实验组患者采用RASS指导下的目标镇静方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镇静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RA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天内实验组患者咪达唑仑的总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经验性评估方式相比较,在RASS指导下的目标镇静方式能够对机械通气患者起到更好的镇静效果,且咪达唑仑用量明显减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陈英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3,15(5):711-712
ICU是机械通气患者主要集中地区,是主要的生命支持手段。部分机械通气患者常因不能耐受气管插管而自行拔除气管插管、动静脉导管和各种引流管等,危及患者生命。因此机械通气过程中往往采用镇静治疗来改善患者的生理和精神顺应性。但过度镇静可引起患者咳嗽和排痰能力减弱,增加肺部感染机会,可导致机械通气时间、拔管时间、ICU住院时间延长.长期使用镇静剂,可产生药物依赖和戒断症状。因此,患者行镇静治疗后的护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1.
异丙酚与芬太尼联合用于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异丙酚与芬太尼联合持续静脉输注用于ICU镇静的作用.方法对30例腹部手术后机械通气病人给予异丙酚与芬太尼联合(1000.1)持续静脉输注.结果总镇静时间为(23.3±11.7)h,其中满意镇静时间占(90.1±8.3)%,异丙酚总平均静注速度为(6.5±3.1)μg@kg-1@min-1,满意镇静期间的平均静注速度为(5.5±2.7)μg@kg-1@min-1,镇静期间心率平稳,血压略降但维持稳定.停止镇静后病人完全清醒时间为0~20min,脱离呼吸机时间为(19.5±16.9)min,拔气管导管时间为(66.3±23.3)min,拔气管导管后30min血气正常.结论芬太尼与异丙酚联合用于ICU病人镇静效果满意,并可以明显减少异丙酚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监测下持续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对老年心脏手术患者术后机械通气的镇静效果。方法 选取择期行瓣膜置换手术,并于术后带气管导管进入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的老年患者68 例,平均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和咪达唑仑组。右美托咪定组患者首先静脉泵注0.5μg/kg 右美托咪定10 min,然后以0.2μg/(kg·h)的速度持续静脉泵注。咪达唑仑组患者首先静脉泵入咪达唑仑负荷剂量0.06 mg/kg,然后以0.4 mg/(kg·h)的速度持续静脉泵注。记录泵注镇静药物前,以及泵注药物后1、2 和3 h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R)、脉搏氧饱和度(SpO2)、心率(HR)、改良警觉/镇静评分(MOAA/S)、BIS、脱机时间及不良反应。药物泵注3 h 后,将BIS 值控制在61 ~ 75,并根据BIS 值调整药物泵注的速度。结果 两组患者在实施不同镇静方案后各时间点的MAP、RR、SpO2、HR、MOA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镇静前相比,两组患者RR、HR 降低,MOAA/S 升高,右美托咪定组患者实施镇静后各时间点的BIS、MOAA/S 高于咪达唑仑组,低血压、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咪达唑仑组,右美托咪定组患者自转入ICU 至开始脱机的时间、脱机时间短于咪达唑仑组(P <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持续静脉泵注对ICU 老年心脏手术患者术后持续机械通气具有良好的镇静效果,但在等效镇静水平下,右美托咪定脱机时间更短,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3.
异丙酚和芬太尼长期镇静对机械通气时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观察异丙酚和芬太尼混合液对危重病人机械通气期间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24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n=11):机械通气期间间断用咪唑安定5~10mg或芬太尼0.1~0.2mg静脉注射;异丙酚组(n=13):机械通气期间持续静滴异丙酚400mg加芬太尼0.5mg混合液2mg·kg-1·h-1。结果:入ICU时两组心脏指数、血液饱和指数无差异,异丙酚组心脏指数逐渐升高,在入ICU后第二天明显升高(P<0.05)。异丙酚组血液饱和指数增加显著(P<0.01),且与用药前相比增加显著(P<0.01)。异丙酚组病人平均主动脉压较对照组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异丙酚可使肺动脉压轻度下降,在以后的治疗中两组无差别。心率、中心静脉压、肺毛细血管楔压无明显变化。入ICU时两组全身血管阻力无差异,异丙酚可降低全身血管阻力,在入ICU后第二天下降明显(P<0.05)。异丙酚可使周围血管阻力下降(P<0.05)。结论:异丙酚和芬太尼混合液长期镇静对危重病人机械通气期间的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联合有创机械通气治疗老年急性重症左心衰竭的疗效。方法35例老年急性重症左心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咪达唑仑联合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尿量变化及血气分析变化。结果治疗后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尿量均较入院时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值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急性重症左心衰竭患者应尽早进行咪达唑仑联合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肺水肿、呼吸衰竭症状,改善呼吸功能,提高抢救成功率,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咪达唑仑与异丙酚对重症监测治疗室病人镇静作用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对比咪达唑仑与异丙酚对重症监测治疗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重症创伤患者的镇静效果、安全和费用等方面的不同。方法:将46例重症创伤需机械通气的ICU病人随机分为咪达唑仑组(n=23)和异丙组(n=23),分别应用注射泵持续静注咪达唑仑或异丙酚镇静。以Ramsay评分≥2-<5为理想镇静的指标。分别观察两药起效和恢复时间,镇静满意度,给药速度,费用等。结果:咪达唑仑静起效和恢复时间大于异丙酚,但镇静满意度较高,且费用明显降低。结论:咪达唑仑镇静可控性小于异丙酚,但镇静效果较好,费用较低。 相似文献
16.
回顾性分析31例行机械通气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危重病例,189例未行机械通气的SARS病例和近期外科ICU机械通气治疗的89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病例,以分析危重SARS患者行无创或有创机械通气后气胸及纵隔气肿的发生情况,并探讨相应的呼吸治疗策略。结果31例行机械通气的SARS危重患者中9例出现气胸及纵隔气肿;189例未行机械通气的SARS患者中1例出现纵隔气肿;89例行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中1例出现气胸。与后两者相比较,行机械通气的SARS危重患者的气胸及纵隔气肿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调整通气压力并适当提高吸入氧浓度,所有病例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改良呼吸指数均无明显变化。除1例有创机械通气患者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外,其余8例患者气胸及纵隔气肿均未进一步发展且逐步好转。提示行机械通气的SARS危重患者与未行机械通气的SARS患者及行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相比具有明显高的气胸及纵隔气肿发生率。这种现象可能与SARS造成肺脏损伤、剧烈咳嗽及机械通气压力过高有关。相应调整通气压力后绝大部分患者的气胸及纵隔气肿逐步好转。故此,对SARS危重患者行机械通气治疗时应该选择最佳的通气压力以避免气胸及纵隔气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重度左心衰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重度左心衰竭的疗效和临床价值。方法对35例急性心肌梗死伴重度左心衰竭、心功能(killip分级)Ⅲ级以上患者,在常规治疗无效的情况下经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血气分析、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心电图的变化。结果35例经常规治疗无效的急性心肌梗死伴重度左心衰竭、心功能(killip分级)Ⅲ级以上患者,28例在机械通气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血气分析、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改善。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改善,抢救成功,顺利撤机,抢救成功率80.0%,死亡7例。结论机械通气是抢救急性心肌梗死伴重度左心衰竭、心功能(killip分级)Ⅲ级以上患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焦虑量表评价右美托咪定注射液用于有创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重症医学科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患者90例,分为传统方法组和右美托咪定组各45例,分别全程采用传统镇静方案及应用药物右美托咪定镇静方案,所有入组患者在脱离人工气道、转出ICU和出院时3次应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探讨镇静药物对于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抗焦虑效果。结果:右美托咪定组患者3次 HAMA评分均优于传统方法组(P<0.05),副反应发生率较低,显示其抗焦虑效应优于传统镇静药物。结论:右美托咪定具有起效快、对呼吸循环功能影响小、抗焦虑效应强等优点,是有创机械通气患者较为理想的镇静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咪唑安定序贯盐酸右美托咪定用于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150 例ICU 机械通气患者抽签随机分为A~C 3组,每组50 例。A 组:咪唑安定+ 盐酸右美托咪定疗程序贯镇静,B 组:咪唑安定+ 盐酸右美托咪定每日序贯镇静,C 组单纯咪唑安定镇静,3 组均配合舒芬太尼基础镇痛,以Riker 镇静和躁动评分系统(SAS)指导镇静深度,以危重症疼痛观察工具(CPOT)监测镇痛效果,比较3 组恢复性指标差异及舒芬太尼用量,观察3 组镇静、唤醒过程中不良事件
(低血压、心动过缓、谵妄)发生率及临床转归(ICU 死亡、院内死亡)。结果3 组机械通气时间与每日唤醒时间呈A0.05),但A、B 两组均低于C 组;3 组镇静、唤醒过程低血压、心动过缓、谵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 组低血压、谵妄发生率稍高于A、B 组,B 组谵妄稍高于A组;3组ICU 死亡及院内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咪唑安定序贯盐酸右美托咪定用于ICU 机械通气患者可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ICU 总花费,缩短每日唤醒时间,并可降低镇痛药用量,未见明显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其中疗程序贯镇静方式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进行有创机械通气的治疗策略,在常规治疗和无创通气失败后,对8例重症SARS患者[男5例,女3例,年龄30~74岁,平均(55±16)岁]施行经气管切开插管进行有创机械通气,采用压力控制通气模式,监测通气前后的生命体征和血气分析,并对通气过程中的并发症和患者的转归进行分析。结果1)8例患者均高热(体温>38.5℃),7例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在正常范围,仅1例高于正常。合并其他脏器损害7例。2)从发病到使用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时间平均为(27.9±12.2)d,有创机械通气使用时间平均为(8.6±5.4)d,机械通气模式为压力控制或压力调节加呼气末正压通气。行有创通气后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较通气前改善(P<0.01)。3)有创通气前1例出现气胸,有创通气时2例出现纵隔气肿及气胸。4)1例患者撤机并痊愈,7例死亡,死亡患者多合并严重基础疾病。提示有创机械通气对于晚期重症SARS疗效不佳。通气模式应选择压力控制通气模式和合适的呼气末压力水平,尽量减少机械通气相关肺损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