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从人口、年龄分布及危险因素聚集等方面探讨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超重/肥胖及高尿酸血症发生的特点,并分析它们与心血管疾病的相互关系。方法:健康体检人群24 654人纳入本研究,按照五种疾病的诊断标准分别采用仪器、实验室等多种检查,并结合临床诊断资料筛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超重/肥胖及高尿酸血症病例,分别观察其在人口、年龄分布上的特征及在性别上的差异。结果:在24 654总体人群中,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超重/肥胖、高尿酸血症的检出率依次为16. 5%、3. 7%、58. 3%、42. 2%、22. 5%;且男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除高尿酸血症以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超重/肥胖的阳性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危险因素的等级也与年龄呈正相关,且男性高于女性。结论:影响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中高脂血症人群所占比例最大,其检出阳性率依次为高脂血症(58. 3%)、超重/肥胖(42. 2%)、高尿酸血症(22. 5%)、高血压(16. 5%)、糖尿病(3. 7%);五种危险因素的检出率和等级上升均与增龄有密切关系,并且男性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常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和患者病死的主要原因,肥胖、嗜烟酒等也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1].本研究对健康人群展开体检,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心血管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寻求防治该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筛查武汉地区体检人群中与心血管疾病高度相关联的五种疾病,即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超重/ 肥胖及高尿酸血症,从人口分布、年龄分布及危险因素聚集等状况探讨这些疾病发生的特点,并分析它们与心血管疾病的相互关系。方法 健康体检人群24654人纳入本研究,按照五种疾病的诊断标准分别采用仪器、实验室等多种检查结果并结合临床诊断资料筛选五种阳性病例,分组观察五种阳性人群在人口分布、年龄分布上的特征及在男女性别上的差异,根据上述高危因素聚集的个数划分为0、1、2、≧3四个等级,分析危险因素等级与年龄间的关系。 结果 在24654总体人群中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超重/肥胖、高尿酸血症的检出率依次为16.5%、3.7%、58.3%、42.2%、22.5%;且男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在年龄上的分布,除高尿酸血症以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超重/肥胖的阳性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危险因素的等级也与年龄呈正比关系并且男性高于女性。结论 影响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中高脂血症人群所占比重最大,其检出阳性率依次为高脂血症(58.3%)、超重/肥胖(42.2%)、高尿酸血症(22.5%)、高血压(16.5%)、糖尿病(3.7%);五种危险因素(五种疾病)的发生率和等级上升均与增龄有密切关系,并且男性高于女性,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01)。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军队干部缺血性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分布情况以及与健康行为的相互关系,为心血管病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某部35岁以上在职干部977例进行缺血性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利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调查健康行为,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0~5个危险因素聚集组之间的健康行为(F=3.467,P=0.004)及健康责任(F=4.516,P=0.000)、运动和锻炼(F=2.949,P=0.012)、营养(F=6.299,P=0.000)、自我实现(F=3.778,P=0.002)、人际间关系(F=4.546,P=0.000)六个维度均有显著差异,3种危险因素聚集组的健康行为得分明显低于其他聚集组。结论:针对性加强对3种危险因素聚集人群的健康教育,建立良好的健康行为,可达到缺血性心血管病防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健康体检人群行胃肠镜检查所检出常见疾病与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脉搏、体质指数、腰围、臀围、腰臀比以及有无贫血、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等的相关关系,探究疾病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2年9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健康体检人群同时完善胃镜与结肠镜检查者检查结果,对常见疾病与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脉搏、体质指数、腰围、臀围、腰臀比以及有无贫血、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等资料进行相关因素Logistic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探索所检出胃肠道常见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共1188人同时完善胃镜、结肠镜检查,经Logistic回归法分析疾病危险因素,高血压、高尿酸血症、年龄、体质指数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舒张压、男性、高尿酸血症为胃粘膜糜烂的独立危险因素;舒张压、臀围、腰围、腰臀比、体质指数、男性为十二指肠炎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收缩压、舒张压、男性为胃肠息肉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多种因素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胃黏膜糜烂、十二指肠炎、胃肠息肉、痔疮的危险因素,积极控制相关因素可早期预防和缓解相关疾病,防止疾病进...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广州市中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及心血管相关因素的情况 ,我们于 2 0 0 0年 5~ 10月在对广州市高血压、糖尿病流行病调查基础上 ,对 6 5 34名 4 5岁以上中老年人的高血压患病率及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和方法   1.对象 :荔湾区是广州市老城区 ,人口 4 7万。我们采用整群抽样 ,以荔湾区所属 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辖居委会、政府机关、学校及医院等 6 5 34名 4 5岁以上居民为调查对象。年龄 4 5~ 98岁 ,男 2 5 0 5名 ,女 4 0 2 9名 ;其中 6 0岁以上老年人为 30 2 7名。   2 .方法 :调查内容包括一…  相似文献   

7.
我国中年人群向心性肥胖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其聚集性   总被引:69,自引:1,他引:69  
目的 分析在中国人群中,反映向心性肥胖的指标--腰围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其聚集性的关系。并探讨中国人群适宜的腰围切点。方法 分析数据来自1993-1994年对14组中年(35-59)岁人群进行的抽样调查,职业包括产业工人,农民,城市居民和渔民,地点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和中部。调查项目均采用国际标准化方法,由合作中心进行统一培训,考核和质量控制。资料完整可供分析16466人。结果 显示中国人群腰均值男,女性均小于西方人群,北方高于南方,城市居民和工人高于农民,将腰围从<65cm至大于等于100cm,每5cm进行分层,可见无论男性或女性,高血压,高血清总胆固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空腹血糖升高的检出率及具有2个及以上危险因素的聚集率均随腰围的增大而逐步上升。危险因素聚集的年龄调整比值比(OR值)男性和女性分别增高7.8倍和8.5倍,以不同腰围切点计算对于检出危险因素聚集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显示男性腰围大于等于85cm,检出危险因素聚集的敏感度为54.2%,特异度为77.3%,女性腰围大于等于80cm,相应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59.8%和70.3%,较其他各切点为优,结论 研究表明,向心性肥胖的程度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升高及聚集密切相关,应重视对以腹部肥胖为特征的向心性肥胖进行防治,;男性腰围应控制在85cm以下,女性应控制在80cm以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机关中青年(年龄60岁)干部高血压发病率及与相关危险因素关系。方法入选2012年3月~5月在武警总医院健康医学中心进行体检的机关中青年干部538例,其中男性445例,女性93例。将是否患高血压作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腰围(WC)、空腹血糖(FPG)、血尿酸(UA)、血脂指标等做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机关中青年干部高血压患病率为17.3%。与血压正常组相比,高血压患者男性构成比,BMI、W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UA及餐后2 h血糖(2h PBG)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组合并超重/肥胖、糖耐量异常、高胆固醇(TC)血症、高UA血症比例明显增高(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男性(OR=4.24,95%CI:1.47~6.36)、BMI(OR=5.16,95%CI:1.36~5.76),2h PBG(OR=2.73,95%CI:1.31~5.69)、TC(OR=2.03,95%CI:1.02~7.31)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机关中青年干部高血压患病率较高,男性、BMI、TC及2h PBG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低心血管病危险人群死亡的相对危险及期望寿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Zhao L  Zhou B  Li Y  Yang J  Wu Y 《中华内科杂志》2002,41(5):291-294
目的:探讨低心血病危险与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死亡及总死亡的关系,以及对平均期望寿命的影响。方法:1982-1985年在我国不同地区的10组人群(年龄35-59岁)共3万余人中进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并随访至2000年底,登记并核实其全部残因情况。结果:24900人中(男性12497人,女性12403人),7.7%的男性,28.9%的女性基线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处于低危险水平,在其后平均15.2年的随访过程中,总死亡、冠心病死亡(女性)、脑卒中死亡明显低于其他人群,男性和女性平均期望寿命分别延长2.6年和4.0年。结论:低心血管危险人群,不仅心血管病死亡减少,且总病死率降低,平均期望寿命延长。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特征,分析其危险因素及病变特点。方法选择拟诊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2294例,根据年龄将<60岁患者作为A组(6520例),≥60岁患者作为B组(5774例)。应用冠状动脉造影观察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结果A组男性多见,多具有吸烟习惯和冠心痛家族史,B组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A组单支病变发生率高,而B组多支病变发生率高。结论不同年龄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和危险因素不同,提示不同年龄患者预防冠心病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住院患者的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预后.方法:选择BRIG基线资料中,接受导管检查的963例患者,将其按年龄分组分为5组,<45岁组83例、45~54岁组194例、55~64岁组281例、65~74岁组290例、>75岁组115例,回顾性分析其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特...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食管裂孔疝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对其常见误诊疾病进行分析。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6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食管裂孔疝患者168例,其中92例<60岁(中青年组),76例≥60岁(老年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不同年龄段食管裂孔疝相关危险因素。同时采用χ2检验比较中青年组与老年组食管裂孔疝患者常见误诊疾病比例差异。 结果体重指数、进食过饱、睡前进食是中青年食管裂孔疝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3、0.030、0.015);睡前进食、习惯性便秘、慢性咳嗽是老年食管裂孔疝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4、0.018、0.039)。中青年组和老年组食管裂孔疝患者误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比例最高[21.7% (20/92)、28.9 (22/76)],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青年组食管裂孔疝患者误诊为咽喉炎、支气管哮喘的比例高于老年组患者[19.6% (18/92)vs 9.2% (7/76)、13.0% (12/92)vs 6.6% (5/76)],老年组食管裂孔疝患者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的比例高于中青年组患者[10.9% (10/92)vs 21.1% (17/76)],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332,P=0.001;χ2=7.911,P=0.005;χ2=9.614,P= 0.002)。 结论不同年龄食管裂孔疝的危险因素不同,常见误诊疾病也有差异,要根据年龄进行针对性防治,同时减少食管裂孔疝的误诊。  相似文献   

14.
不同年龄男性高尿酸血症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阶段男性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方法200例男性高尿酸血症患者和286例尿酸正常的男性对照按年龄分组,调查饮食和疾病史,检测生化指标,测量一般身体指标。结果49岁以下人群中,病例组肥胖、腹型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空腹血糖异常升高率、吸烟量、白酒、啤酒量和嘌呤食物摄入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49岁及以上人群中,病例组高血压发生率、空腹血糖、肌酐、尿素氮异常升高率和啤酒摄入量较对照组升高(P<0.05)。Logis-tic回归显示,49岁以下男性发生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为体重指数、甘油三酯、胆固醇、啤酒和嘌呤食物的摄入;49岁及以上男性发生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为啤酒、血肌酐和血糖。结论49岁以下男性血尿酸升高的危险因素主要为不良的饮食结构和多种代谢紊乱,而49岁以上男性尿酸水平受到不良饮食结构的影响较少(啤酒除外),血糖、尿素氮、血肌酐异常升高与尿酸升高紧密关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超高龄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CAD)患者的临床特点,并进行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1)的391例CAD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超高龄组(≥80岁,n=116)、老年组(71~79岁,n=275)的临床及介入治疗资料的特点.结果 与老年组比较,超高龄组心力衰竭患病率(25.9% vs 11.3%)、术前肌钙蛋白T(cTnT)阳性率(41.4% vs 28.4%)、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1.19±0.35) vs (1.12±0.29)mmol/L]、PCI术前术后肌酐差值[(1.84±17.5) vs (-2.01±12.2)μmol/L]、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比例(21.6% vs 13.5%)、Gensini积分[(45.62±31.18) vs (40.48±28.12)]均明显增高(均为P<0.05);总体病例分析显示男性、合并糖尿病、血清肌酐水平高的患者Gensini积分显著升高(均P<0.01),Gensini积分随着脂蛋白a[Lp(a)]的升高而升高(P<0.05)、随HDL-C的升高而降低(P<0.05);胱抑素C(Cys C)与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呈显著负相关(r=-0.509,P<0.01);eGFR≥60ml/(min·1.73m2)组的Cys C水平显著低于eGFR<60ml/(min·1.73m2)组[(1.30±0.26) vs (2.01±0.53)mg/L,P<0.01].结论 超高龄CAD患者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重,急性冠脉综合征比例大,多合并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预后。方法DESIRE为单中心回顾性注册研究,纳入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血运重建治疗的6005例患者。本研究从中选择ACS患者4865名,分为年龄〈40岁组135名、40~49岁组738名、50~59岁1329名、60~75岁2425名、〉75岁238名,回顾性分析其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结果ACS患者中以男性为主(男女之比为77.1%比22.9%,P〈0.05),其中女性患者比例在50~59岁组(18.3%)、60~75岁组(30.6%)、年龄〉75岁组(28.6%)比〈40岁组(3.05%)、40~49岁组(7.5%)明显增加。50~59岁组、60~75岁组、年龄〉75岁组患者以不稳定型心绞痛为主,而年龄〈40岁组以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多见。年龄〈40岁组、40~49岁组患者多与吸烟、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冠心病家族史有关 50~59岁组、60~75岁组及年龄〉75岁组患者多与高血压、糖尿病有关。此外在60~75岁组及年龄〉75岁组患者中血肌酐明显升高、血红蛋白显著下降,并且与其他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病变支数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且除60~75岁组(2.18±0.81支)与〉75岁组(2.23±0.81支)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组(〈40岁组1.67±0.81支,40~49岁组1.86±0.84支,50~59岁组2.04±0.85支)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75岁组更多见到开口病变(12.2%)。年龄〈40岁组及年龄〉75岁组的血运重建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患者血运重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年龄〉75岁组患者完全血运重建率较低(66.8%),与其他各组(〈40岁组81.5%,40~49岁组81.7%,50~59岁组78.7%,60~75岁组74.3%)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年龄〉75岁组患者院内MACCE为5.0%,与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建立不同性别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的多重危险因素回归模型,分析各危险因素对CHD的致病风险。方法连续入选2009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脏内科住院,并符合纳入标准的对象8028例,女性2894例,男性5134例;同时连续入选同期住院经冠状动脉造影排除CHD的患者作为对照组(336例),女性129例,男性207例。收集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及临床资料,分别建立不同性别CHD患者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年龄55岁、血脂异常、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等均为CHD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但各因素对女性与男性CHD的致病风险不同。女性55岁以后,年龄每增加10岁,CHD患病风险增加2.597倍,而男性则增加1.424倍(P0.05);血脂异常、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导致女性患CHD的风险(OR)分别为3.297、1.484、3.187、3.714倍(均P0.05),血脂异常、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现症吸烟,导致男性患CHD的风险(OR)分别为1.398、1.800、2.303、5.642倍(均P0.05)。女性患者以冠心病家族史、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致病危险最高,尤其冠心病家族史最显著;而男性以现症吸烟、高血压病导致男性CHD的发病风险最高,现症吸烟尤为显著。结论血脂异常、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对不同性别患者导致CHD的危险不同,在CHD的一级与二级预防中应予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   

19.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因素,也是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慢性疾病最主要的致病机制,早诊断早治疗是延缓及控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重要措施.脉搏波传导速度作为一种有效评估动脉粥样硬化的手段,因其无创、经济、操作简单等优点,近年在临床使用广泛.该文主要从脉搏波传导速度测定原理及应用两大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To assess the prevalence of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and their level of detection and management in three ethnic groups.
Design—Population based survey during 1994 to 1996.
Setting—Former Wandsworth Health Authority in South London.
Subjects—1578 men and women, aged 40 to 59 years; 524 white, 549 of African descent, and 505 of South Asian origin.
Main outcome measures—Age adjusted prevalence of hypertension, diabetes, obesity, raised serum cholesterol, and smoking.
Results—Ethnic minorities of both sexes had raised prevalence rates of hypertension and diabetes compared to white people. Age and sex standardised prevalence ratios for hypertension were 2.6 (95% confidence interval 2.1 to 3.2) in people of African descent and 1.8 (1.4 to 2.3) in those of South Asian origin. For diabetes, the ratios were 2.7 (1.8 to 4.0) in people of African descent and 3.8 (2.6 to 5.6) in those of South Asian origin. Hypertension and diabetes were equally common among Caribbeans and West Africans and among South Asian Hindus and Muslims. Prevalence of severe obesity was high overall, but particularly among women of African descent (40% (35% to 45%)). In contrast, raised serum cholesterol and smoking rates were higher among white people. Of hypertensives, 49% (216 of 442) had adequate blood pressure control. Overall, 18% (80 of 442) of hypertensives and 33% (62 of 188) of diabetics were undetected before our survey. Hypertensive subjects of African descent appeared more likely to have been detected (p = 0.034) but less likely to be adequately managed (p = 0.085).
Conclusions—Hypertension and diabetes are raised two- to threefold in South Asians, Caribbeans, and West Africans in Britain. Detection,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hypertension has improved, but there are still differences between ethnic groups. Obesity is above the Health of the Nation targets in all ethnic groups, particularly in women of African descent. Preventive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in Britain need to consider both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underlying susceptibility to different vascular diseases.

Keywords: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hypertension;  diabetes;  obesity;  ethnic grou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