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究精神分裂症的炎性因子水平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1-01—2014-01收治的5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为观察组,按认知功能评分量表将观察组分为轻度认知障碍组(30例)、重度认知障碍组(20例)。另选取同期来我院体检的精神正常志愿者50例为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体内炎性因子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治疗,炎性分子水平有所下降(P0.05);观察组的符号编码、言语流畅、持续操作、言语记忆、迷宫及总成绩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知障碍组炎性分子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随着认知障碍程度的加深,炎性因子水平逐渐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知功能障碍与各炎性因子呈明显正相关,且与IL-6相关系数最高(r=0.74,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IL-6、TNF-α、IL-1β等炎性因子水平上升,均是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内炎性因子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体内炎性因子进行检测,对了解患者的病情以及制定治疗方案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脑血流的影响。方法将97例ACI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48)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n=49)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比较2组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TNF-α、IL-1、IL-6)及脑血流(大脑中动脉PSV、EDV、Vm、PI、RI)指标。结果治疗2周后,2组TNF-α、IL-1、IL-6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但观察组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2组患者的大脑中动脉PSV、EDV、Vm、PI、RI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提高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能够显著抑制ACI患者的炎症细胞因子释放,降低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且能够有效改善大脑血流供应,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炎症细胞因子IL-1β,IL-6与颅脑损伤程度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对近年来我院收治的78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按损伤程度分组(轻、中、重及特重型组),检测血清及脑脊液中IL-1β及IL-6水平,并对比了不同程度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上述因子水平的差异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轻型、中型、重型及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及脑脊液IL-1β及IL-6水平均显著增加,而重型和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两种因子水平要显著高于其他患者,死亡患者IL-1β及IL-6水平高于其他所有患者。结论血清及脑脊液中IL-1β及IL-6水平与颅脑损伤的程度密切相关,能够作为临床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66例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作为作为观察组,另外选择66名体检健康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清晨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α(IL-1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2(IL-12)、干扰素-γ(INF-γ)、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各项指标,另外通过相关性分析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血清炎性因子与广泛性焦虑评分(GAD-7)、状态焦虑评分(SAI)及特质焦虑评分(TAI)的关系。结果观察组CRP、IL-1α、IL-6、IL-12、INF-γ、GM-CSF水平与GAD-7、SAI、TA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血清炎性因子CRP、IL-1α、IL-6、IL-12、INF-γ、GM-CSF与GAD-7、SAI、TAI呈正相关,r分别为0.259~0.711、0.283~0.533、0.357~0.7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相对于正常人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较高,且炎症因子水平上升与焦虑障碍严重程度相关,因此临床诊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抑郁症的炎症假说成为研究的热点,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性因子的改变在抑郁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当前抗抑郁药的效果存在局限性,而辅助抗炎治疗已在实验室及临床研究中初步展现了抗抑郁效果,甚至包括难治性抑郁,这给当前抑郁症的基础和药物研究带来了新的希望.现主要总结近期对于抑郁症和炎性因子以及辅助抗炎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炎性因子在颈动脉斑块(CAS)脑梗死患者中的动态变化。方法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中根据颈部血管彩超结果分为无斑块组42例,稳定斑块组58例,不稳定斑块组64例,观察在脑梗死急性期(2d)及恢复期(15d)血清中IL-18、ICAM1、MMP-9、Lp-PLA、hsCRP水平变化。结果脑梗死急性期无CAS组、稳定CAS组、不稳定CAS组中血清hsCRP、IL-18、ICAM1、MMP-9、Lp-PLA2水平依次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不稳定斑块组的各炎性因子水平仍高于其他2组(P0.05),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中ICAM1、MMP-9血清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CRP、IL-18、ICAM1、MMP-9、Lp-PLA2与颈动脉粥样斑稳定性有明显相关性,同时在脑梗死急性期炎性因子hsCRP、IL-18、Lp-PLA2可能参与的炎性作用较ICAM1、MMP-9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脾脏体积变化及血清炎性因子对急性脑梗死(AIS)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22年1月-2022年6月发病24 h内的AIS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分为轻度组(NIHSS<6分,n=30)及中重度组(NIHSS≥6分,n=32)。比较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发病24 h内脾脏体积与发病48 h脾脏体积标准化差值的差异。ROC曲线分析血清炎性因子及脾脏体积标准化差值对AIS严重程度预测价值。结果 两组患者在IL-5、IL-6、IL-1β、IL-8、IL-17、IL-12P70、TNF-α及脾脏体积标准化差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L-6、IL-12P70及脾脏体积标准化差值评估AIS严重程度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15、0.715、0.826,其中脾脏体积标准化差值预测AUC最大,预测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0.0%、74.1%。结论 脾脏体积标准化差值及血清炎性因子与AIS严重程度相关,且可作为预测AIS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ACI)后患者脾脏体积变化,并探讨其与血清炎性因子、T淋巴细胞的相关性。方法 2016年5月-2018年2月,选取病程在24 h内来榆林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接受住院治疗的ACI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于发病后24h内、2d、3d和5d检测脾脏体积、血清核因子κB (NF-κB)和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同时选择同期基本资料与ACI组患者匹配的非ACI患者45例作为对照,于入院时检测上述指标作为基线。采用Pearson分析各个时间点脾脏体积和NF-κB、T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关性。结果 ACI患者脾脏体积先缩小后增大,与对照组相比,ACI患者在发病24h内和2d脾脏体积会出现明显的缩小,且2d脾脏体积明显小于24h内脾脏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3d和5d脾脏体积明显增大,且5d脾脏体积明显大于3d脾脏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ACI患者在发病24h内、2d、3d和5d时CD3淋巴细胞、CD4淋巴细胞和NF-κB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发病2d水平明显高于发病24h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发病3d后出现下降,发病5d下降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淋巴细胞不同时间点有升高趋势,但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相关性分析显示,ACI患者在发病24h内、2d、3d和5d时,CD3、CD4淋巴细胞和NF-κB与脾脏体积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不同时间点CD8淋巴细胞和脾脏体积无相关性。结论 ACI后患者脾脏可能通过释放炎性因子和CD3、CD4淋巴细胞加剧了缺血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9.
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观念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hilips等[1]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的自杀率占自杀死亡总数的8.3%。我们对此进行研究,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为2003年6月至2004年9月曾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通过门诊获取随访资料96例。其中男39例,平均年龄(32·9±10·8)岁;女57例,平均年龄(36·2±12·3)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脑梗死后炎性因子的动态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5-03—2016-04我院收治的脑梗死42例患者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42例健康人为对照组,比较不同时间点2组炎性因子变化情况。结果相比对照组,研究组各个时间段的IL-6水平较高(P0.05),IL-6水平在1周时间段达到巅峰;相比研究组,对照组各个时间段TNF?α水平相对较低(P0.05),在发病3d后TNF?α水平达到顶峰,然后呈递减趋势;不同时间段,研究组与对照组IL-10水平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1周后,IL-10水平达到巅峰,然后呈递减趋势。结论脑梗死患者IL-10、TNF?α和IL-6水平在血清中相对较高,动态变化有一定规律,可为今后治疗该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高敏性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973例症状发作24h后诊断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入院当天和第7天检测血液hs-CRP浓度,随访12个月探讨hs-CRP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入院当天和第7天hs-CRP浓度与脑梗死后12个月改良的Rankin分级(mRS)评分明显相关,mRS评分与第7天hs-CRP浓度较入院当天hs-CRP浓度关系更密切。结论脑梗死后第7天hs-CRP浓度明显高于发病24h内,提示hs-CRP对临床预后有明显的预测作用,是急性卒中有用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水平的变化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nzyme-linked Immunoadsordent Assay,ELISA)测定4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和42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血清GFAP的浓度,并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isconsin Cord Sorting Test,WCST)检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正常人的认知功能.比较两组血清GFAP浓度,同时探讨GFAP浓度的变化与认知功能的关系.结果 (1)患者组血清浓度高于对照组(P<0.01);(2)患者组WCST成绩低于对照组(P<0.01),表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及执行能力比正常人差;(3)相关分析表明WCST中错误应答数、持续性错误数与患者血清GFAP浓度呈正相关,完成分类个数与患者血清GFAP浓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和神经胶质细胞损害,且代表神经胶质细胞损害的血清GFAP浓度与认知功能障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erebral blood flow (CBF) measurements in acute stroke and early clinical outcome. MATERIAL AND METHODS: The xenon-enhanced computed tomography (XeCT) CBF studies performed in 50 patients in the acute stage (within 8 h) of a hemispheric stroke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mean CBF of the symptomatic vascular territory was compared to the corresponding territory in the contralateral hemisphere. Clinical assessment on admission and discharge was performed using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RESULTS: Three groups were defined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CBF asymmetry between the symptomatic and the contralateral asymptomatic vascular region. The CBF asymmetry was mild in group A (< or =20%), moderate in group B (>20% and <60%) and severe in group C (> or =60%). Patients in group A (n = 18) had a good outcome with a mean NIHSS score of 2 +/- 2 at discharge. In group B, the patients (n = 22) had intermediate but variable outcomes: 2 patients died and the mean NIHSS score for the survivors was variable (mean NIHSS score: 9 +/- 6). The patients in group C (n = 10) had a very poor outcome: 4 patients died and the survivors had a mean NIHSS score of 15 +/- 1. CONCLUSIONS: Quantitative XeCT CBF measurements may be useful for selecting subgroups of stroke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clinical outcomes. The possibility of predicting patient prognosis as early as in the first hours after the ischemic event may help to identify the appropriate target population that will benefit from aggressive stroke therapy.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分型和梗死面积与心电图(ECG)改变的关系.方法 给2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ECG检查,按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分型和梗死面积分型,对各组患者的ECG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OCSP分型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组、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组、后循环梗死(POCI)组和腔隙性梗死(LACI)组患者的ECG异常率分别是: 95. 5%、80.4%、62.5%和48.5%,TACI组和PACI组明显高于LACI组(P<0.05~0.01);大中面积梗死组(83.7%)的ECG异常率明显高于小面积梗死组(60.4%)和腔隙性梗死组(53.2%)(P<0.05~0.01);小面积梗死组的ECG异常率高于腔隙性梗死组(P<0.05).OCSP和梗死面积分型各亚型组出现ST-T改变和心律失常的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临床分型病情重和梗死面积大的患者ECG异常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炎症因子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 将1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3组,即无斑块组(38例),稳定斑块组(48例)及不稳定斑块组(60例),其中Ⅰ、Ⅱ、Ⅲ级斑块各为29、41、38例,检测各组患者发病3d内的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Gα)、白介素6(Ib6)水平.结果 稳定斑块组及不稳定斑块组血浆TNFα、Ib6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且随着斑块严重程度的增加,其血浆TNGα、Ib6水平也明显增高(P均<0.05).结论 血浆TNGα、Ib6水平可以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液炎症因子水平的关系。方法 1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经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无斑块组(42例)、稳定斑块组(58例)及不稳定斑块组(64例);其中Ⅰ、Ⅱ、Ⅲ级斑块各为37、45、40例。检测各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稳定斑块组及不稳定斑块组血清hs-CRP及血浆TNF-α、IL-6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均P<0.05);不稳定斑块组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均P<0.05)。且随着斑块严重程度的增加,其血清hs-CRP及血浆TNF-α、IL-6水平也明显增高(均P<0.05)。结论血清hs-CRP及血浆TNF-α、IL-6水平可以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首发与复发抑郁症患者社会功能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首发抑郁症患者(首发组,57例)及复发抑郁症患者(复发组,60例)进行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本(HAMD-17)、Sheehan残疾评定量表(SDS)、家庭功能量表(FAD)、领悟社会支持评定量表(PSSS)评估,比较两组社会功能,分析影响社会功能的因素。结果:首发组与复发组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DS总分与患者年龄呈负相关(r=-0.205,P=0.026),与HAMD-17总分呈正相关(r=0.623,P0.01),与FAD中各维度评分呈正相关(r=0.187~0.400,P0.05或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HAMD-17评分及FAD的情感反应维度进入方程。结论:首发与复发抑郁症患者均有社会功能损害;患者抑郁程度以及其家庭成员间情感反应情况是其社会功能损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儿童期与成人期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儿童与成人患者之间是否存在临床差异。方法 选择首发、未经系统治疗的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及成人患者 ,作为研究对象 ,自编调查表 ,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儿童组幼年缺乏家庭温暖的明显多于成人组 ;精神病家族史阳性率也明显高于成人组 ;儿童组的不良发病因素以学校因素居多 ,成人组则以家庭因素居多 ;儿童组的就诊病程明显短于成人组 ;儿童组未见嫉妒妄想 ,自语自笑、伤人损物、自杀等表现亦较少见 ;两组预后则无明显差异。结论 儿童与成人精神分裂症患者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出院结局不良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连续性纳入2009年5月31日至2013年5月31日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收集人口统计学及实验室检验资料。分别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出院时进行脑卒中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s scale,MRs)(0分≤MRs≤2分为结局良好组,3分≤MRs≤6分为结局不良组),并对结局不良组和结局良好组患者之间的基线资料进行比较。用四分位数法将入院时纤维蛋白原水平分为4组,分别为≤2.4g·L-1、2.4~2.72g·L-1、2.72~3.18g·L-1及>3.18g·L-1组。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入院时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院结局不良的关系。结果对患者入院时纤维蛋白原水平四分位数分组后,第1~4组的结局不良发生率分别为24.25%、29.67%、33.00%及37.22%,各组之间的结局不良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后,以纤维蛋白原水平第1分位数组(≤2.4g·L-1组)为参比组,第3、4分位数组相对于参比组的OR(95%CI)值分别为1.518(1.150~2.004)和1.896(1.442~2.494),均P<0.05。多因素调整后,以纤维蛋白原水平第1分位数组(≤2.4g·L-1组)为参比组,第3、4分位数组相对于参比组的OR(95%CI)值分别为1.459(1.099~1.937)和1.683(1.271~2.230),均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的纤维蛋白原水平独立的与发生结局不良相关联,纤维蛋白原水平较高不利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